汉字是承载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铭刻金石,传之永久,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观念与风气。墨子云: “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有,其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咸恐其腐蠹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
由刘天琪编著的《碑帖学导读》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碑志实物与拓片,使学生掌握其形制、演进等基本知识,并对代表性的碑志进行相关的文化解读。
| 图书 | 碑帖学导论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汉字是承载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铭刻金石,传之永久,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观念与风气。墨子云: “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有,其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咸恐其腐蠹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 由刘天琪编著的《碑帖学导读》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碑志实物与拓片,使学生掌握其形制、演进等基本知识,并对代表性的碑志进行相关的文化解读。 内容推荐 汉字是承载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镂于金石,传之永久,此为古代先民的一种观念与风气。举凡炎黄五于年来,甲骨、青铜、碑版、简帛、纸素等等诸多文字载体,无不以承载悠久文明历史而骄傲。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碑帖学也是书法史、文字学史以及历史、历史文献学等专业的重要辅助学科,其自身又自成体系,也是目前书法教育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 《碑帖学导读》以古代碑帖的源流与式样为主线,力求学术性与知识性结合,并配以多幅图版,以期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为书法专业学生及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帮助,拓展书法艺术研究空间。 《碑帖学导读》由刘天琪编著。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碑帖概论 第一节 碑的起源 第二节 碑的形制 第三节 帖的起源 第二章 石刻文字 第一节 摩崖与碣 第二节 墓碑功德碑纪事碑文献碑 第三节 墓志塔铭 第四节 造像题记经幢墓幢阙 第五节 碑学及相关问题 附:中国三大碑林洛阳龙门石窟 千唐志斋 第三章 刻帖与拓本 第一节 从《集王圣教序》到《淳化阁帖》 第二节 宋代名帖与帖学启蒙 第三节 明清刻帖 第四节 传拓与拓片拓本 第五节 碑帖收藏与鉴定 第四章 经典碑帖选读 1.秦《泰山刻石》 2.东汉《袁安碑》 3.东汉《石门颂》 4.东汉《礼器碑》 5.北魏《崔敬邕墓志》 6.唐怀仁《集王圣教序》 7.唐颜真卿《争座位帖》 8.宋米芾《方圆庵记》 9.三国魏钟繇《荐季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碑帖学导论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刘天琪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6826328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3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50 |
| 出版时间 | 2011-08-01 |
| 首版时间 | 2011-08-01 |
| 印刷时间 | 2011-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6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292.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8.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陕西 |
| 长 | 250 |
| 宽 | 175 |
| 高 | 1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12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