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是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系列丛书之一,是由语言学家曹伯韩先生编写的通俗社会科学讲话的试作,其中一部分是曾在《通俗文化》半月刊发表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社会、家庭、国家、民族四部分。

内容推荐

《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作者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语言学家,在语言学及社会科学上的著述甚丰,兼涉历史、地理、国际关系、青年修养等。其主要著作除本书之外,另有《国学常识》《民主浅说》《中国近百年史十讲》《中国文字的演变》《通俗文化与语文》《中国文法初阶》《论新语文运动》《语文问题评论集》等,均产生过较大影响。

《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全书分二十篇,其中一部分是作者曾在《通俗文化》半月刊发表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社会、家庭、国家、民族四部分。作者试图运用谈话的形式,将此四方面的内容娓娓道来,于行文中好似重复冗赘,却使文章趋于通俗化,作者旨意在通俗化运动上的抛砖引玉。

目录

前言

一 鲁滨孙是不是孤独的人?(什么是社会)

二 一朝时世一朝人(社会是进化的)

三 好比一栋房子(社会的结构)

四 世界为何不太平?(社会变化的原因)

五 说什么兴衰成败总由天(社会变化的情形一——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

六 封建社会的小传(社会变化的情形二——封建社会)

七 从勤俭起家的不可能说起(社会变化的情形三——资本主义的几个特点)

八 幸福与悲惨的同一泉源(社会变化的情形四——自由竞争的功罪)

九 消灭了自由竞争又怎样?(社会变化的情形五——独占资本是不是救世主)

十 化私为公的新社会(未来的大同社会的特征)

十一 社会是不是由家庭集合而成的?(家庭的起源——谁制定嫁娶?)

十二 爱情不用黄金买(婚姻的进化)

十三 家齐而后国治吗?(大家庭和小家庭)

十四 个人享福的秘密(社会阶层的产生和消灭)

十五 爱国是错误的吗?(国家的产生和演进)

十六 从苏联修改宪法问题来说(国家的消灭过程)

十七 谈到“中华国族”(民族的形成与经济)

十八 民族利益的真假?(民族全体的利益不是永远一致的)

十九 民族主义的七十二变(国家主义的反动化和革命的民族主义)

二十 民族没有万世千秋的寿命(民族的消灭)

后记

试读章节

鲁滨孙是不是孤独的人?

(什么是社会)

世上有没有一个孤独的人,完全不和别的人发生关系,他还可以生活下去呢?

这样的人我们没见过,不过读小说的时候,好像碰见过这样的人。从前英国有一部有名的小说,叫做《鲁滨孙飘流记》——这部书,中国人老早翻译过来了——那里面的主人公鲁滨孙,是一个航海家,他在海船中遇着大风,飘流到一只孤岛的旁边,船身沉没,同船的都葬到水里去,他独自一个人泅水到了岛上,侥幸保了残生,回头找着破船露出的一部分,拾得一些吃的东西,用的东西,比方猎枪等等,他把这些工具,武器和粮食搬到岸上,独自一个人生活起来。

鲁滨孙在那个孤岛上,时而做猎人,时而做木匠,时而做农夫,总而言之,各种样式的劳动,他都去做,因为他自己要靠自己做,才能把穿衣吃饭住房子几个问题解决。

但是我们可不可以根据鲁滨孙的故事,就说一个人只要自己高兴尽可以和随便什么人都不发生关系,过他一个人的清静日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从鲁滨孙的故事,我们就不能证明鲁滨孙是一个完全孤独的人。

为什么说鲁滨孙不是完全孤独的人呢?因为鲁滨孙在孤岛上所利用的粮食工具等项;都是别人做的——鲁滨孙过去是在海船上做事,当然不会同时去打铁种田的。

照这样看起来,就是小说家编造故事,也不能造出一个完全孤独的人来。世界上哪里还有真正孤独的人呢?

但是,或者有人要说,我们不妨再造一个新的鲁滨孙,这个鲁滨孙,我们不要他利用现成的粮食,工具和武器,让他去过原始时代的野蛮生活。这样,他准可以完全孤独了。

好!这个原始时代的鲁滨孙就算制造出来,但以后的故事就很难写下去。假使有狮子虎豹来了,鲁滨孙还是抵抗呢?还是逃跑呢?要抵抗,就应当有尖锐的牙齿和脚爪,有加几十倍的体力。要逃跑,就应当跑得特别快,应当会下水,或者会上树。

而且,鲁滨孙应该是毛深皮厚,才可以抵御风寒暑湿的侵害。甚至于他的肚肠,他的口味,都要和野兽一样会吃生东西。鲁滨孙把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都用到找寻食料方面去。仅仅维持得生命,他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发明工具。

这样,鲁滨孙就完全回到了野兽的时代。

鲁滨孙一离开了野兽的时代,就不能孤独地生活了。为着抵御猛兽的侵害,为着解决食料的问题,为着性欲的引诱,原始的野蛮人不得不成群结队的过日子。

野蛮人的身体虽然具备了和野兽不同的手和脑,但是想要运用手和脑来制造石刀石斧等等的工具,他们不能不联合几十,百把人做一起,共同生活,使得寻找食料以外,还剩出一点力量来。有了工具,又需要大家一同去做事,比方打猎,采集果实等等,男女老少,各人按照各人的能力,担任一部分工作,这样合多数人的力量,才能够扩大食物等项的生产力。

现在澳洲美洲等等地方的土人,有些极其野蛮的,他们都是成群结队地生活,从没有孤孤单单地做工作的,就是做过工作之后,他们把大群分散,也是分成许多小队,各自回去,也不是一个人的行动。可见他们野蛮人,比文明人更不能脱离团体生活。

实在野蛮人的脑子里面,简直不会产生鲁滨孙的故事,因为他们不能想像,一个人离开团体还可以生活。如果有人遭了团体的驱逐,等于宣布了死刑。

鲁滨孙的故事是从文明人的头脑里产生出来的。文明人为什么会想出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的事呢?因为文明时代,人和人的关系,比较野蛮时代复杂得多,不容易看出来。

即如刚才说的,飘流海岛上,带着猎枪粮食等项的鲁滨孙,并不是孤独的,这是从他所带的东西看出来的。如果不从物品上面去看人的关系,单单是直接地去考察,我们就决定不能否认鲁滨孙是一个孤独的人。

文明时代人和人的关系,大半都是这样间接地发生的。但是,我们只要从穿、吃、用的东西上面去看人的关系,就看得出这种关系,比较野蛮人的范围来得大。我们现在吃的麦子,也许是美国农夫耕种出来的;穿的布匹,也许是英国织工织出来的。我们乡下取的蚕丝,也许要给巴黎的舞女作衣裳;采的茶叶,也许给纽约的商人作饮料。

总而言之,人生在世,少不了穿、吃、用。一个人穿的吃的用的,不能都归一个人弄。不管是野蛮人也好,文明人也好,单单一个人总活不来。只有结成一伙,大家去生产穿的吃的用的,大家才得活命。不管是大家一块儿弄,一块儿吃也好,或是各人在各人的地方弄,我替你生产谷子,你替我生产布匹也好,总而言之,各人做的都是公众的一部分工作,换句话说,就是社会的生产。

人们参加这种社会的生产,是为着要活命。当生活逼迫着你的时候,你就是不高兴-也不能不做。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参加社会的生产,和本人的意志毫无关系。

人们既然在社会的生产当中,或者一块儿劳动,或者互相工作,就会直接地间接地发生关系。这种种的关系,都叫做生产关系。

加入了这种生产关系的一切个人,构成了一个总体,这就是所谓社会。

一般人常说,社会是由个人集合而成的。但是,仅仅有许多个人站在一处,也不能成为社会。这好比八个齿轮,要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才成为一架钟。各个人要依照一定的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在整个的组织中占得一定的位置,那末,这种个人的集团,才成为社会。

人类是社会的动物。随便什么人,从生到死,没有一天可以脱离社会关系。因此,就是到海中孤岛上去做鲁滨孙,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孤独的人。

P4-7

序言

这几篇东西,是我的通俗社会科学讲话的试作,其中一部分是曾在《通俗文化》半月刊发表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社会、家庭、国家、民族四部分。原来的计划,本来还想继续谈到旁的方面,但是因为生病及其他生活上的障碍,不能一口气把它写出来,并且为避免篇幅的冗长起见,也觉得就这么暂告结束,似乎也好,因此就让它出版了。

我对于社会科学是没有什么素养的,不过对于通俗化运动颇有一点兴趣。在几年以前,我们的文化界,还没有注意到通俗化,那时我个人早有这样的感想,坊间介绍新社会科学的译作,一天多似一天,虽然是可喜的现象,可是一般读者却很少能读懂它们的。翻译的东西尤其难读,因为那种文句的构造和老式的中国语文隔离太远了。同时,抽象的说明,而没有例证,或虽有例证而不是眼面前的经验,也都是使人难以理解的。至于行文缺乏兴趣,缺乏引人人胜的魅力,那更不要谈它了。

本来文字是很难做到雅俗共赏的。比方高等知识分子,赞美欧化文字的简洁而精确,厌恶旧式文字的冗赘与含糊,但是普通读者则认欧化文字的艰深过于古文,他们只能读那种松散的文字,要说上几十句才能抵得一个欧化句子的文字。例证的引用,在高等知识分子看来,是徒然间断正文,妨害阅读的前进,好像著《纯粹理性批判》的康德就在他的序言里说过这样的话。可是普通读者则宁肯慢慢的前进,多读一些例证的文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透澈的了解。

我从前对自居易的《新乐府》,总是不赞成那个尾巴,分明一个故事,把要说的道理都暗示出来了,他还要在末尾来几句“君不闻…什么的话,来发挥一番议论,岂不是画蛇添足吗?现在仔细一想,这些地方,正是白居易诗能够使老妪共晓的原因。所谓“重复、冗赘、毫无含蓄”的恶评,在志在“通雅”的文字里,诚哉其不能堪,但是在只求“通俗”的文字里,却要引为光荣了。

文章的趣味,不待说也是“雅俗殊科”,刚才说的“重复、冗赘、毫无含蓄”的文字,雅人看起来要作呕,俗人看起来则手不释卷,至于旧的雅人所把玩的古文,新的雅人所欣赏的欧化文,当然各有“言简意赅”“耐人思索”的妙处,然而在俗人们看来,却又味同嚼蜡了。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曾经努力求其不欧化,不避免重复冗赘,然而毕竟因为读过一些洋学生的译著,不能完全逃脱他们的影响。我又极想搜求眼面前的例子,或假借最切合的譬喻来帮助说明,但是究竟能够做到几分呢?——我自己总觉得例子还太贫乏了。

有几处地方,我是着重于流行谬误意见的纠正的。我以为从一般流行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科学思想,也是通俗化的一个原则。

我是不懂文学的,所谓科学与文学的结婚,虽然也颇赞成,自问却没有做到的能力。在写的时候,我只求其随便说去,好像谈话一样,不拘束于一般文章的形式吧了。然而即此一点,也还没有获得满意的收获。

我感到的这几点,把它说出来,是想在通俗化运动上获得一点点抛砖引玉的结果。至于内容方面,所谈到的原不过是社会科学里面几个最基本而浅近的原则,我没有什么意见可说。只是恐怕不免有些错误的了解,希望大家指正出来,以免贻误一般读者。

一九三六,一0,一九,

伯韩

后记

本书作者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语言学家,在语言学及社会科学上的著述甚丰,兼涉历史、地理、国际关系、青年修养等。其主要著作除本书之外,另有《国学常识》《民主浅说》《中国近百年史十讲》《中国文字的演变》《通俗文化与语文》《中国文法初阶》《论新语文运动》《语文问题评论集》等,均产生过较大影响。

全书分二十篇,其中一部分是作者曾在《通俗文化》半月刊发表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社会、家庭、国家、民族四部分。作者试图运用谈话的形式,将此四方面的内容娓娓道来,于行文中好似重复冗赘,却使文章趋于通俗化,作者旨意在通俗化运动上的抛砖引玉。

本书1937年1月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初版,由黄洛峰发行,此次出版即以读书生活出版社初版本为底本,径改书中刻印错误,标点符号按现代汉语使用规范处理,另将底本繁体字竖排改简化字横排,余则保持底本原貌。

书评(媒体评论)

李慎之:钱亦石、潘梓年、沈志远、邓初民、李平心、华岗、曹伯韩、张仲实都是我心目中崇拜的青年导师。

胡甫臣:几十年过去了,当时读的书,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比如巴金的《灭亡》《新生》,齐同描写“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新生代》,曹伯韩的《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薛慕桥的《经济学》等文艺和通俗社会科学读物,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等,大家也一本一本地抢着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伯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6474
开本 16开
页数 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4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26
150
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