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士兵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老士兵回忆他的一生。他从一个农村小伙子成为共和国的解放军战士,然后又走向抗美援朝战场,回国后他又成为一位支援非洲坦赞铁路建设的汽车兵,他一辈子是一个兵,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

内容推荐

作者出生于解放前,因此对三年自然灾害有深刻记忆。父母早亡,很年轻就参军,成为了一名汽车兵,从此开着车全国到处跑,执行任务,支援地方建设。文革期间在北京。复员时赶上对外援助,去非洲修铁路。回国后又参与国内建设,继续在山西修铁路。

写这样一本书,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基本上围绕着“士兵”这个身份。回忆这一辈子,个人命运与国家变革紧密联系,因此个人的历史因为宏大的社会背景产生了可能的意义。

目录

前言

一 童年

 童年的记忆

 捉鱼捞虾

 三年自然灾害

 痛失母爱

 入伍

二 我是一个兵

 新兵

 老班长

 备战

 成长中的错误

 误吃核桃

 失手打人

三 在北京

 初人北京

 文化大革命

 接待红卫兵

 西郊学院吃西瓜

 小兵打架

 捡手表挨批评

 再见老班长

 北京站偶遇

 开往莫斯科的19次特快

四 东北外调

 情怀东北三省

 最远的一次外调

 最难启齿的外调

 最牛气的外调

 老乡遇老乡

五 军营

 军营中的“伙头军”

 战士的婚事

 军嫂泪

六 回乡

 回乡路

 回家途中

 见到亲人

 走亲戚与相亲

 荷花湖

 我的婚礼

 新婚之夜

 盖房子与喝咖啡

七 非洲

 非洲六年

 大轮出海

 黑人世界

 没有硝烟的战场

 思乡岁月

 重踏非洲

试读章节

童年的记忆

童年如果是以1至12岁为记,正好是我父母双亡时期,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这个时期的记忆,是无法从心灵中消失的。

我生于1947年,成长在湖北一个非常偏远的农村,家庭人口众多,排行老六,上面有夭折一兄,下面又夭折一弟。所以,我刚断奶,就又重新吸食母乳。那个时候不懂得是弟弟夭折,我才多吃了一段时间原本属于他的母乳。这是后来大一点,母亲告诉我的。虽然喝母乳较长,但后来的体质并不好,从小体弱病多,主要是肠胃病,俗称“气痛”——小时候经常食不果腹。

我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父亲在我6岁时卧床不起,是有病无医的情况下走的,按照现在的医学条件,都不算大病。而母亲是在两姐三兄各自成家立业以后,因病而故,当时叫做“血进病”,丢下了我。从此我的学业也就停了,13岁开始独立生活,打鱼摸虾,度过漫漫长夜。

儿时最多的梦还是打鱼摸虾,我的降生地就在水边——梁子湖。人们知道较多的是洪湖,而长江岸边的梁子湖,许多人并不知晓。梁子湖畔青山秀水,有良好的湿地和生态环境。在湖西南岸一个小村子,我度过了我的童年时代。

那个时候,我的家乡是没有任何现代交通的,直到60年代,才有了柴油机船,早先两天一次来回,经过梁子岛和九十里的长港水路,从早上六时开船,下午四时才能到达繁华的鄂城县,樊口就是到达的最后一个码头。儿时骑在牛背上远望湖面上白帆点点,那是渔民们的渔船——一家人捕捞和生活在这只小船上,船的尾部还养着几只鸭子。

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运输船,把县城里的坛坛罐罐、油盐酱醋运到这里,供给附近的村民们采购。运输船上有丈余高的桅杆,是用白布做成的帆,遇上顺风把帆扯起,老板们在船的后端跷起二郎腿,看起来倒还自在。一旦有了风暴,他们可就倒霉了,翻船的事常有发生。那个年代没有天气预报,全靠人们早上起来看天色决定这一天是否出行,何时出行。

船所经过的宽阔湖面,清清的湖水一眼可以看到水底各种青绿色的水草。这水下成片的水草吸收了水里的各种养分,养育着梁子湖水中的150多种淡水鱼,也净化着这片水域。鱼类中最有名的就是武昌鱼,名满大江南北。“武昌鱼”得名于毛泽东的诗:“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另有一种水草,当地叫鸭舌草,大片大片的;冬天北风刮起,能将这草拖出,浮出水上,随风飘浮,一层一层的,正好供远方来此的候鸟食用;数以万计的候鸟撒下的粪便,又是第二年春天这些杂草的最好肥料。(完美的自然生物链可惜现在都破坏了!)

我家的四周生长着各种水生植物,水中有菱角、莲藕、篙秧、鸡老苞,还有水边生长着的数不清的水草,像荸荠草、水蜡烛、苍蒲,现在几乎都灭绝了。这些水草,对于生长在这片湿地上的鱼虾来说,既是藏身之地,又是繁殖后代的温床。湖水与湿地相连,山水相映,一年四季鸟语花香。

在我步入社会,出游在外的数十年里,每当听到“洪湖水啊浪打浪”的歌声,尤其“早上出门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的歌词时,就会想起我儿时的生活情景。如今在我梦中出现最多的还是儿时捉鱼的那种情景——魂牵梦萦我几十年的就是家乡的水,家乡的鱼,家乡的一切,以及我孩童时的憧憬。

1954年,那场特大的洪水,把我们赶到山顶,只能搭上一个草棚寄宿。洪水同时也把水下的各种鱼推到山林边。抬头望去,四周除了水就只能见到几棵被洪水包围了的特大特大的枫树,而树权上挂着太多太多的鸟窝。在那场史无前侧的洪水期间,水占领了我们的生活区域和家园。半年之后,田里、池塘里、水坑里,处处都是鱼虾。已经快6岁的我,每天光着屁.股去捉鱼,经常看到比我大的鱼,也比我重。

大人在山上砍柴,一堆一堆地晒干,而一堆一堆的柴火堆下面,则是一堆一堆的乌龟。如果将那时的乌龟捉去如今的市场上卖,估计一夜之间就可以成为万元户。但是那个时候不仅没有人卖,许多人也不吃龟。父亲有时拿棒槌从侧面打破龟壳,用顶罐(也是铁锅)把水烧开,再把火钳架在顶罐上,让龟慢慢爬过去,由于蒸气的作用,龟就会自动掉进顶罐,经几分钟煮熟以后,捞起来加工一下,好香好香!

那时我捉龟只是为了玩,有时候放在地窖里(地窖是用于存放红薯种的),放上几十甚至几百只乌龟,没有几天就又都跑了。爬树掏鸟窝、放牛、养狗、放鸭子,都是我那时的“正经事”。如今我最爱看的电视还是“动物世界”。同动物打交道最多的人,最懂得生活,最有能力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找到自我、生存和发展下去。人类、动物、大自然三者的和谐才有当今的世界。

在父母的双翼保护下,兄长们是不敢打我的。我唯一的一次挨揍也是在发洪水期间。

洪水来临之前,天天听到的是远处大人用硬纸做成喇叭发出的呼喊声:各家各户注意,今天水位已经到了什么地方,大家要……

我和一群小兔崽子三四个,没有一个穿着衣服的,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眼看洪水暴涨:由大门口下、房子脚下,一直上升、上升,土巴瓦房摇摇欲坠;刚升到两三米,也就是房子的一半时,一声巨响,接着就是一柱带黄色的浓烟腾空而起高达十几米。我们高兴得直蹦,拍巴掌,闹个不停。大人走到跟前,几个巴掌把屁股拍红,还没有等我来得及反应到痛不痛的时候,祖辈用双手垒起来的土屋,养育了几代人的老屋突然不见了——一间一间的房子都被洪水吞没。

这次挨揍以后,才让我意识到:没有家了。再也回不到我从前降生的那个家了,除了我眼前的一片汪洋大海般的情景以外,就是满面泪水的大人——众多的大人,抱成一团哭嚎……半年多的时间,出行困难,亲友们很少有往来,母亲挂念着出门远嫁的两个女儿,时常落泪。

一场浩劫以后,我们回到原来的村落,剩下的是一堆泥土和瓦片。在各自的屋基上,人们开始重建家园。我们帮助大人收捡好被淹过的一切。

洪水走了,父亲也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连他的容颜现在都无法记忆,直到如今,我仅知道他安葬的地方。P3-6

序言

父亲兄弟姐妹共6人,他是老幺。幼时家贫,爷爷奶奶分别在他7岁和12岁时去世,父亲独自生活了几年以后就参军了,开始多年的军旅生活——虽是行伍,却是汽车兵,开着车,全国各地跑。主要在北京待了8年;随后支援非洲建筑,出国两次,共6年。复员去山西修路几年,终于争取到调回老家湖北鄂州,然后把我们从农村接出来,全家在城市里团圆。接着,父亲在公交公司任职数年,做公交司机,起早摸黑,熬过了很难的几年。再后来就是调到市政府外事侨务部门,也是司机,但后来也算是公务员了,直至退休——辈子,职业范围覆及工、农、兵、商至行政人员,想当“官”,提个副科级,折腾了好一阵子了无音讯,反而倒是成全了他一辈子普通百姓。如果现在能变成一个“作家”,那么他的生活倒是会重新精彩起来。这是一个简单的勾勒,其中大大小小的故事不计其数,而这些故事有些是我们听长辈说过的,有些是听父母谈起的,有些是亲身亲历的,还有很多是毫不知情的。这些故事一堆一堆的,其时间及内容,基本伴随着建国的历史以及新中国的发展。

写作中的父亲包含了一些小小野心,就是希望通过他自己所经历的故事来反映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而确实他的人生起伏也很深刻地凝在了历史里。由于价值观的区别,我们并不合适去做任何总结、评价,只是给书起名字变得很困难,在预选列表里面的“醒悟”、“方向盘”等都包含了父亲自己的价值判断,希望能够概括他周折的人生,或者能有些升华。

最后的书名是《一个士兵的故事》,这个大概能够最完整地表达我们晚辈最初的期待。聪明过,傻过,吃过苦,受过累,也得到别人的尊敬,也喜爱自吹自擂,还经常犯错误,但父亲最有魅力的地方,恰好就在于他有故事。我们督促父亲写这本书的最大动机,就是将这些故事分享给我们的孩子。

对于父亲而言,人生其实没有太多可选,因为当真是卷入了时代的潮流,一切是听从组织安排,顺着命运。他能自由喘息的部分很少,这么看来,写回忆录至少是一种自愿自觉的行为。在过去的时代里,很多人都这样,不仅人生道路上没有可选,也无从表达。对于写历史的人而言,这么多普通平常人不仅是很难进入他的视野,即便是进入了,也没有太多素材可记录其形迹。不仅仅对于我们家人而言,对于我父亲而言,个人的历史是如此重要,而且从现代的史学观念来看也是,从那些个人的故事和平实的生活史料中,能看到更加真实的东西,不至于把社会的状态和人们的心理历程掩埋在英雄光辉里。

普通人的自传是如此重要,就和口述史一样,它不仅仅在细节、心理、情绪上能够真实,而且即便它所产生的记忆偏差也在表明一种意愿的真实。

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好的时代,每个人都能表达,都有机会表达,每天在网络上都上演着很多平常人的故事——历史终于能从日常记录里产生,那些有历史表达雄心的记录者变得无比兴奋。从一个普通个体的角度,更进一步的希望是,我们不仅能获得表达的自由,也能自己来决定人生道路,获得生活的自由。这样,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不用放在宏大的背景下,而是讲得完全鲜活。

父亲这辈子最得意的也许是养了两个还不错的儿子,所以这个序就由我们来写。到了结尾,我们想,当所有的个体的故事都能自给自足的时候,这本纠缠着国家社会的自传或许会有新的解读空间。

詹明/詹膑

22010-8-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士兵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詹祖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41290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