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暂居者
内容
试读章节

林登家族墓地新堆的坟墩上方,三只乌鸦低空掠过,乌鸦的颜色正如三个没有悲哀的送葬人阴沉的思绪。这三个人是寡妇阿梅莉亚·林登和她两个高大的儿子——本杰明和亚撒黑。送葬的队伍已经散了。沉重的马蹄声和车轮的吱呀声,都从冰冻的小路上渐渐消失。一片绝对的寂静。然而,远从西方刮来一阵强风,横跨山丘,猛地跳进林间旷地,龇牙咧嘴地吹打着橡树的枝叶。最后一批橡树叶,战战兢兢地飘落在地上,它们像是瘦弱的棕色老鼠,在坟墩上下急速而没有目的地窜逃。

阿梅莉亚揭开自己脸上的黑面纱,朝马车走去。她在前排客座上坐下。

“本杰明,驾车。”她说。

亚撒黑走到雪松木拴马桩前,解开缰绳备马。他用手抚摸丝绒般平滑的马嘴,马儿发出愉快的嘶嘶声。他抽出毯子,正要把它们铺放在后车座上,却发现哥哥僵硬地坐在那里,双手横插在胸前。母亲脸色灰暗。他等待着母亲坐到驾驶座上。已经套上车的马儿不耐烦地骚动着。那个叫丹的小马跃跃欲试,忍不住要往前冲时,阿梅莉亚还是纹丝不动,亚撒黑只好笨拙地跳上驾驶座,抖动缰绳。三个人别扭地乘着似跑非跑的马车回家了。

对失去生命的悲哀,而不是对死亡者的哀悼,让亚撒黑感到毛骨悚然,心里发寒。马车里的三个人,没有一个人为刚刚埋葬的人感到悲哀,让那个冷酷、残暴的男人独自呆在乌鸦的翅膀下吧。他们的悲哀是人类与死亡面对面时的那种共同情感,即使是在马路上看见一个陌生人死亡,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法减轻的极度痛苦,因为这是所有人最终归宿的一次见证。按常理,在这种时刻,母亲与儿子们应该团结得更紧,修堤筑坝,添柴续火,共同抵抗肉身所处的冷酷与黑暗。但是,母亲和本杰明依然因为昨天晚上的激烈争吵而互不理睬,亚撒黑在卧室里听到他们争吵,但听不清说的什么,也就猜不到他们为什么争吵。母亲对她的长子发脾气,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二十年来,亚撒黑盘旋在母亲对哥哥的无限宠爱的边缘,像一只害羞和饥饿的狗,徘徊在灯光明亮的房子之外,渴望着什么时候能够被叫进去吃一碟剩饭,啃几根残骨。他也爱本杰明,所以并不觉得自己被亏待了。当母亲的眼睛为哥哥而闪亮时,他也觉得温暖,自己只要能够见证这种温馨的母子情,便别无所求了。父亲去世后,母亲和哥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生活里的痛苦显得更加残酷了。在他们的生活中,本杰明是明亮的太阳,是中心,他身旁是两颗围绕着他的卫星:阿梅莉亚紧靠太阳,强大有力;亚撒黑远远跟随,苦心徒劳;但是现在的三个人,就像三块冰冷的石头,孤独无序地悬在空旷的宇宙中。

快要到家时,十一月的劲风势不可挡地追杀上来。虽然只是下午,天空和大地都已是一片灰暗,好像太阳从来没有出现过,今天自然也看不见落日了。林登家的房子光秃秃地矗立在路旁,阴森森的,显得更加庞大。窗户像空荡无神的大眼睛。天空疾驰而过的低层云,被两个高高耸立的砖砌烟囱抓住,撕破。亚撒黑把马车赶到房子门口的路边,停下。阿梅莉亚坐着不动,等本杰明来扶她下车。本杰明也一动不动。阿梅莉亚只好自己下了车,走在碎石头铺垫的小道上,进了家门。她的黑裙子被风吹平,紧贴在大腿上。

亚撒黑调转车头,将马车赶向路对面低处的农仓。本杰明在农仓前下了车,打开一扇宽大的滑门。亚撒黑将车赶上仓门口的斜土坡,过了门槛儿进入昏暗的仓内,木地板吱呀作响。兄弟俩取下挂在墙钉上的外罩,套在他们的好衣裳外面。两人一同将马卸下车。亚撒黑领着小马丹在前,母马在后,把它们带到农仓底层的马厩里。本杰明把干草叉下来时,亚撒黑已经量出喂牲畜的燕麦。只有一头奶牛需要挤奶,亚撒黑认真地挤干最后一滴牛奶。本杰明把饲料撒在奶牛、肉牛和小牛的饲料槽内。绵羊仍然在山坡草地上牧养,还没有赶回来过冬。

除了猪和家禽以外,该喂的都喂了。小鸡、珍珠母鸡、鹅、鸭和火鸡,总是饿极了的样子,看到天色昏暗就以为已经很晚了,怨气冲天地狂叫。本杰明拿谷子喂鸡时,亚撒黑把一桶上面漂浮着一层白沫的牛奶拿进房子里,又把脱脂牛奶带回来,当做下脚料喂猪。兄弟俩合作得天衣无缝。本杰明动作快,带着一分急躁;亚撒黑则谨慎,细致。本杰明先干完,靠在猪圈的栅栏上,等着。亚撒黑内心盼望着:也许哥哥是想跟他说话,会告诉他母子争吵的原由。可是本杰明什么也没说。他也许只想避开与母亲单独相处,或者,他真的是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

P1-3

序言

今年是百年不遇的暖冬,初春三月的峡谷镇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尼亚加拉悬崖带的树林里,已经冒出野木耳,雪根草探头探脑地露出嫩芽,野紫罗兰不露声色地在枯叶下繁衍。头晚刚从北京飞到多伦多的爱农,第二天便精神抖擞地与我攀崖踏春。峡谷丛林中,紫色蜡亮的木莓荆棘横在我们面前,光溜溜的还没有发芽,我将荆棘踩在脚下,为爱农开路,她心疼得大叫:伤着木莓了!哎呀呀!多么美丽的紫色!

这里的植被与劳林斯小说《暂居者》的背景地相同,属于同一纬度的卡罗莱尼亚落叶林带。顶着红色干穗头的苏模漆树,健壮的糖枫,笔直的黑核桃树,常青的铁杉和马尾松,蔓延四处的丁香丛林,虽然落叶树都还是枯枝,内蓄的生命活力却即刻待发。我们的话题从书中描述的这些植物开始,谈《暂居者》,谈劳林斯。

谁能真正拥有土地呢?

——《暂居者》中亚撒黑的问题

爱农:八十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劳林斯的《鹿苑长春》,是一部令人难忘的作品。

晓红:正是这部普利策获奖作品,奠定了劳林斯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将她与马克·吐温和海明威并驾齐驱,载入史册。Yearling这部小说的名字从字义上说是一岁的小鹿。最初由张爱玲翻译,在台湾出版,书名为《鹿苑长春》。劳林斯说它寓意着小鹿与主人翁朱迪的共同成长,一个男孩在收养小鹿的一年中,从少年成长为男人的生命历程,所以我将书名译成《小鹿与少年》。朱迪是我个人喜欢的三个不朽文学少年人物之一,另外两个是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和加拿大蒙哥马利的安妮,就是你翻译的那个《绿山墙的安妮》。大部分的儿童形象创作,比如汤姆和安妮,狄更斯的大卫,包括后来的哈利·波特,都利用了孤儿情结,孩子独立而富冒险精神,立刻揪住读者的心,得到关注与同情。父母双全的朱迪和小鹿的世界,是没有魔术的真实世界,大自然和动物世界诗情画意,真实而梦幻;艰苦的边疆生活充满危险和残酷,紧张而曲折。通过少年与大自然和动物的亲近与矛盾,劳林斯充满寓意地描述了孩子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本书是青少年文学在北美成为文化与商业主流的重要里程碑,劳林斯是当时家喻户晓、备受爱戴的作家,她的书销量有时甚至大于海明威等同时代作家。《小鹿与少年》成为各年龄段读者都喜爱的经典文学,被收入学校教科书,是伴随无数儿童成长的不朽之作。我对她的著作一读再读,每一次都有更深的感受、思考与慰藉。

爱农:劳林斯属于现代派文学,当时正是美国文坛人才辈出的时代。

晓红:美西战争、一战、工业化、经济大萧条、二战,这个时期美国作家的大批涌现,爵士时代、迷失一代,他们组成国际文坛上的一道道明亮风景线,的确是时代的变迁造就了他们。劳林斯就是在这个时期活跃写作的,她会见过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比如海明威、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玛格丽特·米切尔、罗伯特·弗罗斯特、温德尔·威尔金、西格丽德·安德赛特、詹姆斯·斯蒂尔、罗伯特·亨利克斯、华莱士·史蒂文斯、詹姆斯·布兰奇·卡贝尔、A.J.克罗宁、迪兰·托马斯、辛克莱·路易斯、画家N.C.怀斯等等。她对同行毫无嫉妒,每当别的作家发表她喜欢的作品时,她都会写亲笔信,向他们表示祝贺。

爱农:说到那一代作家,人们都会提到传奇编辑马克思·柏金斯。

晓红:马克思·柏金斯(1884—1947)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他出生于名望学者和政界家族,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专业,受雇于著名的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柏金斯有眼光、学识,志在挖掘新鲜人才,懂得如何与性格鲜明(怪异独特,自我毁灭)的作家建设性地交流,他扶持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他翼下的作家有托马斯·沃尔夫,海明威,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约翰·高尔斯华绥,泰勒·考德维尔,里格-拉德纳等等。柏金斯的基本哲学是帮助作家实现自己的创作,而不是折服他们。从一九三。年到一九四七年间,劳林斯整理出马克思·柏金斯的一百七十八封信件,两人之间的书信、电报和便签累积近千条。《小鹿与少年》的原始构思与成形,都有柏金斯的创造性参与和指导。有美国学者说他是个非凡的编辑,是所有编辑学习的典范。在我看来,编辑的首要任务是眼光,然后是善于发掘和爱护才华,能够进入每个作家的思想中,启发和培育创造力,而不是干扰,甚至压制和破坏创作。编辑绝对不仅是给他人做嫁衣,或者大笔一挥,封杀作者。

爱农:劳林斯的写作风格有什么特色?

晓红:劳林斯在写作风格上,简明扼要而不失细腻,有乡土气息,她反对华丽繁复的陈词滥调。海明威被认为是影响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巨人,他有惜墨如金的写作风格,我常常捧着两人的书同时读,比较之下,不禁暗叹劳林斯的风格非常直接而有力度,对她的文字情有独钟。但是人们无可厚非地给了性格暴露的海明威过高的评价,因为他是足迹遍布全球、经历丰富的海明威,他可以张口就骂,伸手就打,是当时打破旧框框的硬汉,新文化的开路先锋,谁不奉他为好汉?谁不承认他的影响?除非是那些被他骂成阳痿的人。劳林斯佛罗里达时期的作品大量采用了内地方言,将穷苦潇洒的边疆人刻画得活灵活现,她虽然没有受过语言学正规训练,但是观察之细致,表达之精湛,受到语言学家的极大赞赏,被评论家们定位成区域作家,劳林斯认为自己不局限于区域写作,《暂居者》就是她对自己有意识的挑战,其背景地是纽约州北部农村。作为女作家,有人批评她塑造的女性角色不多,不善于描写性爱,缺乏微妙和感知。在《暂居者》中,她把亚撒黑做爱时的感受描写成鸟儿挥动羽翼飞翔一般,我觉得挺贴切主人公的性格,因为他是个向往飞翔的泥腿子,挺有诗意,只是读者的欣赏角度和评论界立场不同罢了。

爱农:在劳林斯创作活跃的三十年中,有多少作品?

晓红:我把劳林斯的编年表做了出来,附在书后供参考。在她的写作生涯中,大约有三十篇短篇小说,基本上一年一篇,半打长篇小说和纪实小说集,绝对不算是多产作家。因为她对自己非常苛刻,她常常恳请她的编辑、好友柏金斯对她严厉一些,她极认真地听取意见,常常推倒重来,一改再改,直到小说发表以后,还不满意。成名以后,她的稿约很多,大都被她婉言拒绝。但是朋友和陌生读者的信,她都一一认真回答。她拒绝短、平、快式的赚钱写作。劳林斯的短篇小说非常出色,独占文坛一席之地,可与莫泊桑、欧·亨利和契诃夫媲美。长篇小说《小鹿与少年》无疑是不朽的经典之作,而《暂居者》是作者十年呕心沥血创作的美国人写真,亚撒黑是个默默无闻、真正的美国英雄,这一点,时间越长,越让人体会深刻。

爱农:劳林斯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创作《暂居者》,这是什么样的一段创作经历?

晓红:在《小鹿与少年》和《十字溪》获得巨大成功后,劳林斯跌入创作低谷中,不愿被称为“佛罗里达区域作家”,她开始了《暂居者》的创作,主人公的原型是她的姥爷。经过十多年的痛苦挣扎:二战、马克思·柏金斯之死、健康恶化、法律纠纷、连续车祸……她没有放弃,小说终于在一九五三年一月出版,这是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性情中人的劳林斯,三十多年来烟不离手,抑郁时借酒消愁,高兴时以酒助兴,卡森“十字溪案”耗费了她的精力,再加上她废寝忘食,奋不顾身地固执写作,这些都促成她英年早逝。她在《暂居者》出版的前几个月,发生了一次心肌梗死,幸运恢复,在《暂居者》出版的同年年底,因脑溢血去世。

爱农:《暂居者》中的主人公亚撒黑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现实意义?

晓红:“亚撒黑”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上帝创造的。当时有人批评他的形象太模式化,他的确与作者以前塑造的激情潇洒边疆人不同,那些佛罗里达内地人的众生相多姿多彩,有私自造酒赢利的,不守规则偷猎的,不当心喝了农药宁死不求医的等等。亚撒黑是个泥腿子农民,长相粗陋,动作细慢,不善言语。尤其是吃东西时,总是心不在焉,食不甘味。我发现我身边的很多北美人,就是这样的生活习惯,每天吃一样的东西,什么新鲜东西都不尝试,绝对不在乎什么“好吃的”。亚撒黑脚踩泥土中,仰望星星,亲近自然,渴望亲情。他追求知书达理,虽然没有机会上学,却非常明白道理。他有时觉得住在自己家的大房子里像个陌生人,灵魂无归属感;但是,寻觅,给予,心有灵犀,非血缘的亲情,都是千真万确的。我觉得他的性格塑造得非常成功,无论在什么国界地域,或者什么时候都似曾相识,普通一人。许多北美人死后都将遗产留给他们相信的事业,而不是给自己的子女。北美人的这个特点鲜活地表现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有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领养孩子,我家邻居有四岁和六岁的两个亲生儿女,但他们又到西伯利亚领养了一个八个月的女婴,为的是能够多一个孩子爱来。我还在亚撒黑身上看见我自己祖辈的身影,这个人物绝非模式化,现在看来,当时的评论家低估了劳林斯的眼光和洞察力。

爱农:死亡是作者一直贯穿小说的主线,劳林斯对死亡是什么样的理念?

晓红:小说以墓地葬礼开始,到亚撒黑的离世结束,总共有十几个主要人物,时间跨度不到一个世纪,描写了几乎每个主要人物的死。人生下来时似乎都一样,但是对死亡的态度却完全不同。劳林斯曾经多次与朋友讨论自杀问题,或者是死的问题,她甚至考虑过让《暂居者》的主人公自杀。她说:“不是死亡来了,而是生命离开了。世上有两种行尸走肉的情形:一种是生命根本就忘记告诉无声息的肉体生命在哪里;另一种是肉体似乎充满活力,忙碌喜悦,却无思想,生命也忘记告诉肉体生命在哪里。胆怯的肉体说:‘生命,我在这里,来。’但是,生命擦身而过。生命如澎湃河流,奔腾归海。”

印第安人水貂是饿死的,这对美国社会是一个无言的讽刺。吉卜赛人老妈,潇洒地扔掉生活的彩裙,在自己选择的时辰和地点安息,留给朋友的只有友谊和浪漫。他们两人的死,都是洒脱地回归大自然,没有恐惧,没有给别人带来负担和忧伤。蒂姆·麦卡锡的死虽然无奈,也不乏高尚和潇洒。小多莉孱弱完美,这个世界没有容得下她的地方,邪恶不允许她的存在。阿梅莉亚在黑暗和疯狂中,暴力地死去,痛苦而扭曲。威利斯,一个脸色苍白、眼睛通红(夜读引起)的读书人,却死在战场上。一辈子讲究实际的银发娜莉寿终正寝,她说是生活要了她的命。本杰明对一切都不在乎,在任何情形下,都能朗朗而笑。亚撒黑在与哥哥分离六十年后,终于见了面,两人的生活方式有天壤之别,但实质上,他们兄弟二人的价值观最接近,他们都不把钱看成是重要的东西,钱只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罢了,虽然本杰明口口声声要赚大钱,其实他是个慷慨而不在乎钱的人。他的死只是笑着走了罢了,也很潇洒。劳林斯对贪婪深恶痛绝,在她三十多年的作品中都有明显的反映。亚撒黑手捧着哥哥的骨灰盒,在飞机上心脏病发作而离世,他终于飞翔了。在劳林斯的眼里,没有恐惧、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死就是好死;有生命力的人,生命才有意义,生命离开时,才潇洒。人类应该如何安顿自己的暂居?!

爱农:娜莉的丁香花寓意深刻啊!

晓红:它象征着贪婪、自私、麻木不仁,人们一不小心,就会被传染而沉醉其中。亚撒黑被丁香花包围,他不舒服,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这让他感到自己是家里的陌生人,体现了人的异化性和孤独性。

爱农:作者在这部小说里大量运用寓意,表达了她成为成熟作家以后的哲学和思想,她想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晓红:这是一本劳林斯固执地表达她个人思考的书,她要表现的意念有三个:第一,每个人都失去过兄弟,表现人与人的关系,对亲情的寻觅,也许要寻找的东西一直在眼前,也许永远不存在,与血缘没有必然关联。第二,人必须参与生活,必须有立场,否则就是行尸走肉,帮助了邪恶势力。绝对不能有“不好说,说不好,不说了”的纵容态度。劳林斯的一生是激情的一生,她总是不顾后果地给予,爱憎分明。第三,她时刻意识到时间和空间,地球只是宇宙中微小的一部分,人生是短暂的一瞬间。她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母亲的教育方针是追求“成功”,她被拜金主义包围着,她对此有很深的反思,名利的追求活灵活现地刻画在《暂居者》中不那么可爱的人物身上。像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她有绝对的道德价值观,富有批判现实的精神,体现了十九世纪美国文艺复兴的思想框架和局限性。在《暂居者》中不难看出,她的宗教性和哲学性带有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强调人与神的直接交流,人富有诗情画意,本身就带有神性。

爱农:当时读者和评论家对《暂居者》的反应如何?

晓红:评论界对《暂居者》的反应比读者要温和得多。出版商查尔斯·斯克里布纳说,这是一本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的书。劳林斯说:“让成功见鬼去!”她很固执地要写这本“带有很强寓意,极其严肃的书”。她相信真正的好作品,常常不是一开始就被读懂,或者马上被接受的。她从来没有虚假的谦虚,她说:“虽然这本书有种种缺点,但它是一部重要的作品。我不在乎所谓的成败。”我能想象她说这话时,双唇抿成一线,挺着刚毅的下巴,极认真的样子。半个世纪后再读《暂居者》,更能体会她的深远寓意和深刻内涵。

爱农:劳林斯是什么个性的女人?  晓红:她来自优裕的家庭,父亲是华盛顿首府的著名律师,热衷于政治,与政界名流交往密切,她父亲热爱农村生活,在郊区有一个农场,全家在那里度过周末。劳林斯身材纤柔,手小而性感(她的前夫和许多男性朋友都在文字上记录过这一感受),蓝色的大眼睛,刚毅的下巴,严肃时双唇紧抿成一线,尤其是拍照片的时候,几乎从来不笑。她从小就爱写作,受到家人的鼓励和支持。她爱抽烟喝酒,徐志摩曾经描述过剑桥的烟鬼,而劳林斯这一代美国作家,则是烟鬼加酒鬼。劳林斯慷慨大度,情绪分明,风趣幽默,非常珍惜友谊,她厨艺出色,十分好客。她不遗余力地扶持年轻作家,帮助邻居。她直爽而不奉承,痛恨虚伪和装腔作势。无数读者、朋友、同行,无不为她倾倒,她更是成熟男人迷恋的女人。她演讲时,总是扔掉讲稿,走到听众中间,风格幽默而犀利,每到一处,都受到极大欢迎。

爱农:勤劳的亚撒黑热爱土地,却从骨子里相信人是不能靠拥有权占有土地的,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晓红:劳林斯历来嘲笑贪婪而有占有欲的人。她反对盲目地美化“现代化”与“进步”。早在一九四三年她就发表文章《为明天而保护森林》,主张科学伐木,保护自然生态。如果我们不保护地球,不保护我们共同的暂居地——这个没有人可以占有的财富,不保护热爱土地、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会面临地球成为废墟的厄运。这无疑是个现代启示录。

亚撒黑对土地所有权的看法就是劳林斯本人思想的直接代言。土地不是任何人可以占有的。《十字溪》最后一篇文章是《谁拥有十字溪?》,她是以这样的话结束全书的,“十字溪是属于风和雨、阳光和四季、宇宙机密的种子,超于一切的是,它属于时间。”

我带爱农去看屋后林子里的野灵芝。一路上,我们两人都舒适地沉默着,走走停停,看看已经活跃起来的昆虫,琢磨刚刚苏醒、开始发新芽的植物,或者抬头看看星空,我们都相信在白天也能看见星星。我小心翼翼地为爱农拨开木莓荆棘,没有踩断一根荆条,这一路,我没有听见她带嗔怪的惊呼。

于晓红

加拿大汉密尔顿峡谷镇

二○一○年三月

内容推荐

《暂居者》由玛乔丽·金楠·劳林斯所著,《暂居者》是劳林斯的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名著,描写佛罗里达州普通农户亚撒黑及其一家艰辛而丰富的生活。逃离家乡、追求自由和财富的哥哥,偏执疯狂的母亲,勤劳的、热爱生活的妻子娜莉,几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年复一年,亚撒黑在不属于他的土地上辛勤耕作,同时从未停止过思考。小说触及了爱情、亲情,以及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土地的关系等深刻命题,发人深省。

编辑推荐

《暂居者》由玛乔丽·金楠·劳林斯所著,这本书是青少年文学在北美成为文化与商业主流的重要里程碑,劳林斯是当时家喻户晓、备受爱戴的作家,她的书销量有时甚至大于海明威等同时代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暂居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玛乔丽·金楠·劳林斯
译者 于晓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4340
开本 32开
页数 4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2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