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是用来流浪的》由张洁所著,本书是中国文坛唯一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张洁继长篇小说《无字》之后,又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在一次率性的地中海之旅中,年轻人墨非偶然发现刻于古石柱上的神秘数字,并开始了追寻。古文明、宗教与信仰、野蛮与神秘等原本对他来说不可捉摸的事物逐一显现。小说在引领读者畅游异域文化的同时,将历史与现实辗转交错,展现文明与人性的种种可能,笔法丰盈,张力十足。
| 图书 | 灵魂是用来流浪的/张洁文集 |
| 内容 | 编辑推荐 《灵魂是用来流浪的》由张洁所著,本书是中国文坛唯一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张洁继长篇小说《无字》之后,又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在一次率性的地中海之旅中,年轻人墨非偶然发现刻于古石柱上的神秘数字,并开始了追寻。古文明、宗教与信仰、野蛮与神秘等原本对他来说不可捉摸的事物逐一显现。小说在引领读者畅游异域文化的同时,将历史与现实辗转交错,展现文明与人性的种种可能,笔法丰盈,张力十足。 内容推荐 《灵魂是用来流浪的》由张洁所著,“灵魂是用来歌唱的,还是用来流浪的?……” 我国唯一两度荣获茅盾文学奖的著名女作家张洁,以其新作继续进行着跨文化,且颇具哲学内涵的生命追问。其风格与《无字》迥异,展现了女作家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 《灵魂是用来流浪的》的主人公墨非,原本对现实颇为不恭,被有钱的姐姐打发到地中海去“晒晒太阳”,不想偶得一根奇异的羽毛,这让对数字极为敏感的他由此开始了对古玛雅文明,尤其是对一个有关世界末日计算公式的苦苦追寻。其间牵涉到五百年前陌生的异域文化,触目惊心:又邂逅一神秘女子,不料这女子在满世界地追杀继父……最终二人各有所得,却令人慨叹不已。 小说视野闳阔,故事跌宕,文笔简约,人物独特:亦咏亦叹中表述着作家诚挚的人文情怀,传达出作家对传统史观的质疑探究和不同人生态度的理解包容。其张洁式的精彩描述,带给人们对生活,对生命,乃至对人类文明的新的思考视角。 试读章节 如果一曲排箫,总在月黑风高的午夜低回,而它低回的音质又如残破的风,随着午夜的蓝雾无孔不入,同时也就无可阻拦地揳进不论“谁”的空间。那个不论“谁”,难免不会陡生愁绪,不由得随着那一阵又一阵残破的风,沉下去,沉下去……哪怕那一天阳光明媚,万事顺遂,不愁衣食,不愁住行,可突然间,就有一种大撒手的沉落,当然,也可以把这叫做无缘无由的自由落体。 那当然不是中国的洞箫,而是印第安人的排箫,原汁原味儿。只有印第安人的排箫,吹奏起来才如刮过一阵又一阵残破的风。与中国洞箫的恬静、柔婉、细腻相比,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换了谁也会不由得想,排箫啊排箫,你有着怎样的前世,才会变身为今生残破的风? 墨非才不相信那个鬼话——印第安人最早的那支排箫,是用死去的恋人骨头做的。这种说法,是不是太轻薄了印第安人的灵魂? 个人的情事再伤痛,再残破,也不能和来自一个种族灵魂深处的萧瑟相提并论。 世界上曾有那么多人种吹奏过排箫,都说它的表现力狭窄,渐渐将它淘汰出局,唯独印第安人对它不弃不离,痴情始终。 这种说法也许有表演上的考虑。多少年来,世界上能说得出来的、用排箫演奏的名曲,不就一个罗马尼亚的《云雀》? 所以墨非更愿意相信,排箫不是用来表演,而是用于一种别样的倾诉…… 其实,关于排箫,墨非所知甚少,除了闻名全球的《云雀》之外,什么也不知道。而印第安人的排箫,也是在梅尔·吉布森导演的那部电影《启示录》里听过一次,而已。 仅此一次,却是挥之不去。犹如偶然间街头的一次邂逅,比经年累月的耳鬓厮磨更让人难以忘怀。 说不清这一曲低回的排箫是从哪里来的。隔壁那位“芳邻”? 不像。此人胳肢窝里常常夹的是一把吉他。 这栋老房子隔音甚差,说他们好像住在一个房间也不为过。那边放个屁、撒泡尿,甚至一条大便掉进马桶的声音,这边都听得清清楚楚,更不要说一曲低回的排箫。 想必对方也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的各种生存状态、所作所为,比如墨非带个女人回来的时候。这倒问题不大,反正都是短期行为。 问题是墨非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常常迟到,于是便用麻绳在床栏杆上捆了一个破闹钟。这闹钟之破,怕是在地摊上也找不到了,也不知墨非是从哪里淘换来的。他的发小儿说,这才是真正的“雅皮”。什么“雅皮”不“雅皮”的,问题是哪怕闹 个人的情事再伤痛,再残破,也不能和来自一个种族灵魂深处的萧瑟相提并论。 世界上曾有那么多人种吹奏过排箫,都说它的表现力狭窄,渐渐将它淘汰出局,唯独印第安人对它不弃不离,痴情始终。 这种说法也许有表演上的考虑。多少年来,世界上能说得出来的、用排箫演奏的名曲,不就一个罗马尼亚的《云雀》? 所以墨非更愿意相信,排箫不是用来表演,而是用于一种别样的倾诉…… 其实,关于排箫,墨非所知甚少,除了闻名全球的《云雀》之外,什么也不知道。而印第安人的排箫,也是在梅尔·吉布森导演的那部电影《启示录》里听过一次,而已。 仅此一次,却是挥之不去。犹如偶然间街头的一次邂逅,比经年累月的耳鬓厮磨更让人难以忘怀。 说不清这一曲低回的排箫是从哪里来的。隔壁那位“芳邻”? 不像。此人胳肢窝里常常夹的是一把吉他。 这栋老房子隔音甚差,说他们好像住在一个房间也不为过。那边放个屁、撒泡尿,甚至一条大便掉进马桶的声音,这边都听得清清楚楚,更不要说一曲低回的排箫。 想必对方也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的各种生存状态、所作所为,比如墨非带个女人回来的时候。这倒问题不大,反正都是短期行为。 问题是墨非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常常迟到,于是便用麻绳在床栏杆上捆了一个破闹钟。这闹钟之破,怕是在地摊上也找不到了,也不知墨非是从哪里淘换来的。他的发小儿说,这才是真正的“雅皮”。什么“雅皮”不“雅皮”的,问题是哪怕闹钟放进墨非的耳朵眼儿,他也不能按时起床,为此他没少挨所长的白眼。 隔壁芳邻也不止一次敲着墙说:“你的闹钟没把你闹醒,倒把我闹醒啦!”此外,她也没有什么过激的抗议行动。为此,墨非觉得这位芳邻算是善良。 须知,他们的作息时间相反。墨非需要起床的时候,正是芳邻需要睡觉的时候——没有充足的睡眠,可能很难坚持每晚歌厅漫长的演唱。 看样子,那位芳邻并不刻意回避自己的行为。既然她不在意,作为男人,他又何必在意呢! 楼道里的照明本来就差,更兼灯泡时有时无。即便有人不耐黑暗,极不情愿地换上新灯泡,也是转眼就被人摘走。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有人为一个电灯泡舍身取“益”,除了说明这个社会的多姿多彩,还真不能用“贫困”这种字眼儿来解释。 尤其没有照明的时候。有时墨非半夜归来,恰好与同样是夜半归来的芳邻楼道相遇,只见三个幽深的黑洞陷在一个煞白煞白像是骷髅的面具上。上面两个黑洞里,似有冥火闪烁……迎面冉冉而来,还真有点儿恐怖。 如此这般,如果在什么场合,比如她不化妆的时候,与她相遇,相信墨非绝对认不出这位芳邻。 P2-4 序言 不记得我写过多少文字,却记得写过的那些不值得留存的文字。 文集的出版,给了我一个清理的机会。 如果将来还有人读我的文字,请帮助我完成这个心愿——再不要读已然被我清理的那些不值得留存的文字,更不要将它们收入任何选本——相信版权法的监控力度,会越来越强。 收入文集的篇章,在我看来有些仍不必留存;但其中许多已在西方若干国家出版发行,并深受那里读者的喜爱,因此不能一一删除,还得保留一部分。不然的话,如果那里的读者问起它们的出处,远在异国的出版社不易搜寻。 凡事难两全。 作 者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灵魂是用来流浪的/张洁文集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洁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086498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2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74 |
| 出版时间 | 2012-04-01 |
| 首版时间 | 2012-04-01 |
| 印刷时间 | 2012-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7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7.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8 |
| 高 | 1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85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