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死魂灵(全译本)/世界文学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死魂灵》这部长篇小说,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卷帙浩繁、人物众多的鸿篇巨制,通过对形形色色的官僚、地主群像的真切、生动的描绘,有力地揭露了俄国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的吃人本质,它以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批判倾向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俄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讽刺作品的典范。

内容推荐

《死魂灵》描写了一个投机钻营的骗子——六等文官奇奇科夫买卖死魂灵的故事。奇奇科夫来到某市,先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打通了自己与大小官员——上至省长下至市区规划师的关系,而后去市郊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准备把他们当做活的农奴抵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他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地主,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买到一大批死魂灵,当他高高兴兴地凭着早已打通的关系迅速办好了法定的买卖手续后,其罪恶勾当被人揭穿,检察官竟被谣传吓死,奇奇科夫只好匆忙逃走。

《死魂灵》全方位地揭示了帝俄社会的腐败和农奴制没落的真相。在书中,果戈理善于通过喜剧性的细节来折射现实,对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俄罗斯心灵的真实状态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剖析和观照,生活被肢解、生命被窒息、生存被僵化的艺术才华在书中得到了最出色的表现。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尾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省会N市一家旅馆的院子里,驶进了一辆装饰精美的马车,车身虽不大,却装有弹簧底盘。坐这种车的一般是中等绅士:退役的中校啦、上尉啦、家有一百多个农奴的地主啦,等等,总之,很多是单身汉。马车里坐着一位先生,虽然算不上美男子,也还算英俊;不瘦可也不胖,不年轻却也不算老。此人的到来在市里并没有引起什么异常变化,也没有带来任何震动,仅有两个俄国乡下人站在旅馆对面的酒店门口发了一通议论,但是对车不对人。他们中的一人对另一人说:“伙计,瞧那车轱辘!如果上莫斯科,能不能拉到?”另一人点头:“能拉到。”“如果上喀山呢?”“上喀山可拉不到。”另一人答道。议论到此为止。再有就是马车快驶近旅馆的时候,对面走过一个年轻人,他穿着一条又细又短的白条纹布裤子,一件精心模仿时新式样的燕尾服,里面露出一件罩胸,衬衫上别着一只图拉产的小手枪式样的青铜别针。年轻人转身看了看马车,便用手捂着差点被风吹掉的帽子,径直走过去了。

马车进了院子,一个伙计上来迎接。这种伙计特别机灵动作麻利,有时甚至来不及看清他的长相。只见那伙计手里拿着一块餐巾,迅速地跑了出来,身材细长,穿的那件线呢礼服也长,衣服后身高得快要挨着后脑勺了。他把头发朝后一甩,快速地穿过整个木走廊把先生带上楼,请他看上帝赐予的房间。房间是什么样,谁都知道,我是说,它正是各省城里常见的那种旅店的房间,一天两个卢布,屋里每个地方都会爬出像黑枣干儿那样的蟑螂,一扇通隔壁房间的门,通常用五斗橱挡着。隔壁时常住着一位沉默寡言但很好奇的人,对其隔壁客人一举一动都感到好奇。旅店建筑的正面和它的内部结构是相符的:楼层很长,共有两层。下层没有抹泥灰,暗红色的砖墙,墙面本来就脏兮兮的,历经风吹日晒,颜色都发暗了;上层刷成永不变色的黄色;楼前是一排小铺,卖马套包的、卖绳子的、卖小面包圈的……在拐角的一间小铺里,或者不如说是在那屋子的窗户洞里,坐着一个卖热蜂蜜水的,身边摆着一只红铜茶炊,人脸跟茶炊一个颜色,远看还以为窗户上摆着两只茶炊——要不是其中一只茶炊长着漆黑的大胡子的话。

当这位前来住宿的先生打量自己房间的时候,他的行李刚好被抬进来:先是一只已经有些磨坏的白皮箱,表明它已不是第一次旅行了。皮箱是车夫谢利凡和仆人彼得鲁什卡抬进来的。谢利凡个子很矮,穿着一件光板皮袄;彼得鲁什卡三十多岁,罩着一件肥大的旧外套,看来是老爷穿过给他的,这年轻人嘴唇和鼻子都很大,看上去有些凶悍。然后是一只用美纹桦木精工镶嵌的小红木箱子,一副靴楦子和一只用蓝纸包着的烤鸡。这些东西都抬进来之后,谢利凡便到马厩侍弄马匹去了,仆人彼得鲁什卡则在黑魃魃的狭窄的过道里打理自己睡的地儿。他已经把自己的大衣拿进来了,并把他身上特有的一种气味带了进来。这种气味,把随后拿进来的装满各种仆人行头的一个口袋也染上了,他在这个过道里,靠墙安放好一张三条腿的窄床,把从店主那儿要来的一个很小的像垫子似的东西铺到床上——这东西又硬又薄,像一张薄饼,其油腻程度丝毫不逊色油饼。

下人们在张罗忙碌时,那位先生去了大厅。对于经常出门在外的人,大厅的样子似乎都似曾相识。同样是油漆墙面:下半截被过往旅客的脊背蹭得发亮,最主要的是当地商人们的脊背,他们在营业日总要三五成群地到这儿来喝他们有名的“双壶茶”;上半截被烟斗冒的烟熏得发黑,包括天花板和挂着好多玻璃珠的枝形吊灯。每当茶房摇晃那茶杯摆得像海岸上的鸟群一样密密麻麻的托盘,在磨坏了的地板上跑来跑去的时候,那些玻璃杯就会蹦蹦跳跳,叮当作响;大厅墙面上挂满了似曾相识的油画,因为各地旅馆都一样,区别仅在于:一幅画里画了一个仙女,其乳房之大,一定是读者未曾见过的。不过类似这种畸形夸张手法在历史题材的油画里偶尔也能见到。那些画不知道是从何时何地,被谁弄进俄国来的;很多时候居然是我们那些爱好艺术的达官贵人,按照给他们带路的向导的建议从意大利大批地买来的。新来的这位先生摘下帽子,从脖子上解下一条毛线织的五彩三角围巾。成家立业的人,这种围巾一定是太太亲自织的,并且还会告诉他该怎么围,至于单身汉,那我就说不准了,不知道是谁织的,反正我从来没有围过这种围巾。这位先生解下围巾以后,叫人送上午餐。端上来的是旅店里经常供应的菜肴:青菜汤及还有特为客人储存了几个礼拜的豌豆牛脑、白菜泥肠、炸肥母鸡、腌黄瓜和随叫随上的常备的分层夹馅小点心。端上来的东西,有的热了热,有的就是凉的;上菜的时候,这位先生问了伙计些杂七杂八的事:旅店的老板以前是谁,现在是什么人,他的主人是不是个坏人。对于后一个问题,伙计总是回答:“呃,先生,他是个大骗子。”无论是在文明的欧洲,还是在文明的俄国,现在总是有一大批可敬的人,不跟做伙计的聊几句,在饭馆里是吃不下饭的,有时甚至不顾身份还要和仆人开个玩笑。当然这位客人不全是问些无聊的问题,他非常详细地打听了这城里省长是谁、公证处长是谁、检察长是谁——总之没有漏掉任何一个重要的官员;但是他更加详细地、极有兴趣地打听了此地所有较大的地主:谁有多少农奴,离城多远,甚至问到脾气如何,进城次数多少;还很关心地打听了本地的情形:省里闹过什么病没有,像流行性热病、寒热病、天花等;一切问得如此详尽,表明他已经不只是单纯地好奇了。这位先生的做派蕴涵着一种十分庄重的东西,鼻子擤得响亮,跟喇叭一样。这个几乎是完全无关宏旨的特点却给他赢来了旅店伙计的无比尊敬,每当他听到这种声音,便向后一甩头发,身子愈加恭敬地挺直,低下头问:“先生需要什么吗,?”吃完午饭,这位先生喝了一杯咖啡,便坐到沙发上,往背后塞了一个靠垫——在俄国的旅店里,往靠垫里塞的是很像砖头和鹅卵石一类的东西。这时他打起了哈欠,便叫人带他去房间,睡了两个小时。醒了之后,应旅店伙计的要求,他在一张纸片上留下了自己的官衔、姓名,以便旅店报送警察局。伙计一边下楼一边一个字一个字地吃力地读着:“六级文官,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奇奇科夫,地主,私事旅行。”伙计还在逐字辨认那张字条的时候,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奇奇科夫已经出门游览城市去了。他对这个城市似乎比较满意,因为他发现它不比别的省城差:砖石房屋上刷的黄色颜料明亮得耀目,木造房屋上刷的灰色颜料淡雅朴素。房子有一层的、两层的、一层半的——都有一个阁楼,省城建筑师们认为那样很美观。有的地方,房屋好像是在宽广的街道和一望无边的木围墙当中隐没了,有的地方,房屋挤成一堆,这里能看到很多行人和较热闹的街景。不时地能看见一些被雨水冲刷干净了的招牌,’画着甜面包、长筒皮靴,有一个地方画的是一条蓝裤子,下面写着某一个花沙裁缝的名字;还有一个招牌上画着一张台球桌和两个打台球的人,身上穿着燕尾服——就是戏剧舞台上最后一幕戏结束时,一些人登台去接见演员时穿的那种礼服。画上打台球的人正用球杆瞄准,双臂微微向后拐,两腿倾斜,像是刚做完“昂特勒沙”落地后的姿态。这幅画下面写着“台球房在此”;也有的直接当街摆上桌子,出售核桃、肥皂和蜜糖糕饼;一家小饭店的招牌上画着一条被戳着一把叉子的大肥鱼;最常看到的还是颜色暗淡的双头鹰国徽,现在已经被简单的“酒店”两个字取代了。马路因年久失修处处都很难走。他去了趟公园,里面只有一些小树,根还没长好,用涂上绿油漆的三角形的支架撑着,非常美观。不过,虽然这些小树没有芦苇高,报纸在宣传节日彩灯会时,仍如此写道:“在行政长官的关心下,我们的城市建造了一座美丽的公园,树木绿荫匝地、枝繁叶茂,在炎炎的夏日给人送来阵阵清爽。”并说“市民对市长先生感激涕零,此情此景,多么动人啊”。他向岗亭里的警察详细地问了到大教堂、到衙门、到省长官邸最近的路,便去游览流经市区的那条河流了。路上他顺手撕下一张贴在柱子上的戏报,以便回去没事消遣;他目不转睛地端详了一会儿走在木板人行道上的一位很标致的太太,后面跟着一个穿着军式仆役制服拎着小包的家童;然后他仔细地看了看周围,好像是为了记好地形,之后便返回了旅店。旅店伙计轻轻地扶他上楼,进了房间。喝了茶后,他在桌前坐下,叫人拿来蜡烛,从衣兜里掏出戏报,眯着右眼看起来。但是这张戏报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内容:演的是柯策布的话剧,波普廖文先生饰演罗拉,佳布洛娃小姐饰演科拉,还有些名不见经传的演员;然而他还是把这些名字一个不落地看完了,甚至看了座位的票价,并且知道了戏报是由省公署印刷厂印的;然后他看了看戏报的背面,想知道背面有什么内容,可是什么也没发现,还使劲儿揉了揉眼睛,最后把戏报方方正正地折好,放进了红木箱子——他有个习惯,凡是手里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都要往那小箱子里放。这一天,大概是以一盘冷小牛肉、一瓶冒气的碳酸饮料和酣梦结束的,那鼾声,按照俄国某些地方的俗语来说,就像拉风箱一样。

P3-6

序言

《死魂灵》这部长篇小说,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卷帙浩繁、人物众多的鸿篇巨制,通过对形形色色的官僚、地主群像的真切、生动的描绘,有力地揭露了俄国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的吃人本质,它以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批判倾向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俄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讽刺作品的典范。

小说描写了一个投机钻营的骗子——六等文官奇奇科夫买卖死魂灵的故事。奇奇科夫来到某市,先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打通了自己与大小官员——上至省长下至市区规划师的关系,而后去市郊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准备把他们当做活的农奴抵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他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地主,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买到一大批死魂灵,当他高高兴兴地凭着早已打通的关系迅速办好了法定的买卖手续后,其罪恶勾当被人揭穿,检察官竟被谣传吓死,奇奇科夫只好匆忙逃走。

“死魂灵”的本义是指死了的农奴,由于俄语中“魂灵”和“农奴”属于一词多义,所以也可以理解成死了的魂灵,从而产生离奇的联想。小说中描写奇奇科夫到五个地主家购买死农奴,在谈生意的时候双方都明白是指死农奴,并无荒唐或恐怖的感觉。奇奇科夫最先到马尼洛夫家,头一次提起买死农奴,还有些不好意思。马尼洛夫听了也很奇怪,甚至把烟袋掉在地上,不过他最关心的是这种生意合不合法。

地主婆科罗博奇卡也明白指的是死人,甚至问奇奇科夫是否要把他们从地里挖出来,还以为他们有可能干庄稼活。在诺兹德廖夫家奇奇科夫一提到要买死农奴,诺兹德廖夫便猜到其中必有奥妙。奇奇科夫不肯吐露真情,他当然不肯卖。索巴克维奇听说奇奇科夫要买死农奴,认为一定有利可图,便极力抬价。泼留希金由于死的和逃跑的农奴太多,便把死农奴白送给奇奇科夫,只有卖逃跑的农奴得到几个钱。所以在五次交易中,他们用死了的农奴做买卖,谁也不感到奇怪。

地主泼留希金是《死魂灵》一书中写得最富个性特征、最富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19世纪30—40年代俄国农奴主的典型形象。这个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它表明,俄国的农奴制在摧残了千百万农奴的同时,也使它的主人堕落到非人的地步!泼留希金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虽然贪婪吝啬与葛朗台不相上下,但腐朽没落是泼留希金独特的个性。他的性格是一种变态性格,是寄生的产物。这种变态性格首先表现为病态的贪婪:他聚敛财富的目的,不像一般寄生虫那样,是为自己享乐或留给儿孙,他是为聚敛而聚敛。其次,表现为病态的吝啬:他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这个地主蓄有一千个以上的死魂灵,要寻出第二个在仓库里有这么多的麦子麦粉和农产物,在堆房灶房和栈房里也充塞着呢绒。和麻布、生熟羊皮、干鱼以及各种蔬菜和果子的人来就不大容易,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却极端寒碜。衣服很像一件妇人的家常衫子,而且粘满了面粉,后背还有一个大窟窿。头上戴的帽子,正如村妇所戴的,脖子上也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腰带还是绷带?不能断定,但绝不是围巾。他的住室,如果没有桌子上的一顶破旧睡帽作证,是谁也不相信这房子里住着活人的。他的屋子里放着一个装些红色液体,内浮三个苍蝇,上盖一张信纸的酒杯……一把发黄的牙刷,大约还是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泼留希金对自己尚且如此吝啬,对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女儿成婚,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他从此与儿子不再来往,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他的粮堆和草堆都变成了真正的粪堆,只差还没人在上面种白菜。地窖里的面粉硬得像石头一样,只好用斧头劈下来……泼留希金已经不大知道自己有些什么了,然而他还不醒悟,一天天地聚敛财富。经他走过的路,都用不着打扫。他甚至偷别人的东西。这就是泼留希金的所作所为。

泼留希金还表现得极端愚蠢无知。比如:他不会把大量的实物换成货币,结果让大量财物腐烂作废;他始终也没弄明白奇奇科夫为什么要买“死魂灵”。泼留希金的形象生动地显示了农奴主阶级的野蛮、愚昧和残忍,显示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和反动性。这正是《死魂灵》在客观上所具有的革命意义。

《死魂灵》第一部在1842年问世,它的目标是“从一侧面来表现全俄罗斯”,作品的发表震撼了整个俄国,也使果戈理跻身世界级经典作家之林。由于果戈理的创造性劳动,小说开始在俄国文学中取得了支配的地位,他被公认为俄罗斯小说之父。

1828年,19岁的果戈理离家谋生,饱尝了世态炎凉和小职员度日的艰辛。严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从理想的梦幻中觉醒过来,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以及普通民众身受的苦难和不平。1831—1832年间,果戈理发表了一部以《狄康卡近乡夜话》为题的短篇小说集,步入文坛。这部小说集以明快、活泼、清新、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乌克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讴歌了普通人民勇敢、善良和热爱自由的性格,同时鞭挞了生活中的丑恶、自私和卑鄙。它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相结合的产物,被普希金誉为“极不平凡的现象”,从而奠定了果戈理在文坛的地位。1834年秋,果戈理相继出版《密尔格拉得》和《小品集》,他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度,无愧地站在普希金遗留下的位置上,与普希金一起共同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死魂灵》全方位地揭示了帝俄社会的腐败和农奴制没落的真相。在书中,果戈理善于通过喜剧性的细节来折射现实,对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俄罗斯心灵的真实状态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剖析和观照,生活被肢解、生命被窒息、生存被僵化的艺术才华在书中得到了最出色的表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死魂灵(全译本)/世界文学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果戈理
译者 李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27699
开本 16开
页数 2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2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4
16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