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千年一笔谈(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钱斌编著的《千年一笔谈》内容介绍:过了几年,该考大学了。当时,我所在的中学第一次开文科班,我是文科班里成绩最好的。父母的希望、学校的希望和我自己的希望聚在一起,却在高考之后落了空,我离本科分数线差了2分。当时有一个“定向”的规定,现在大家可能不太知道这项制度了。就是师范类院校可以对签约毕业后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考生。降分录取。因为这项政策,我才连滚带爬跨进了安徽师范大学的门槛。

内容推荐

钱斌编著的《千年一笔谈》作者合肥工业大学钱斌副教授以朴实的语言、严谨的态度,为您讲述沈括宦海沉浮却执著追求真理的一生,带您感受《梦溪笔谈》的非凡成就和深远影响,领略中国古代科技的创新与辉煌。

《千年一笔谈》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千年一笔谈》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目录

第一讲 梦溪著述

第二讲 草根情结

第三讲 改历之争

第四讲 沧海桑田

第五讲 汴水留影

第六讲 地图瑰宝

第七讲 军史留名

第八讲 因病成医

第九讲 广陵绝响

第十讲 丰碑探秘

后记走·路

试读章节

有一次,县城里面有人打架斗殴,结果把一个人给打死了。出了人命,这可是大事情,县令就去查案。仵作用油脂和灰汤涂抹在尸体上,但都没有见到伤痕。没有伤痕,就没有证据;没有证据,又怎么给犯罪嫌疑人定罪呢?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县衙里面的一个老书吏站出来说:“大老爷不用为难,这件事其实很容易办到。到中午阳光充足的时候,您叫人撑开一把新的红油伞,然后把尸体挪到伞下面,再把水浇到尸体上,把尸体弄干净,那些伤痕就一定会显现出来。”这算是什么办法呢?不过大家也实在没有别的方法,县令就命令仵作照老书吏所说的去做,那些伤处果然就清楚地显现出来了。

这个老书吏所说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道理呢?有的。我们平常所见的太阳光,其实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混合而成的白光。在这种混合光下,伤处不容易分辨。新的红油伞的作用,就是从太阳光中滤取红色波段光,这种单色光可以提高伤处与周围皮肤的反衬度,从而达到验伤的目的。在法医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个方法是非常简单有效的,当时江淮一带的官府就往往采用这个办法来验伤。

第三个例子,是一个军事秘密。

我们现在看一些文学作品,描写了古人偷袭敌军营寨的情况。一方军队乘着月夜,悄悄掩进到对方营寨附近,然后突然发起攻击;对方毫无防备,仓促应战,结果大败溃逃。其实,在古代,这种偷袭敌军营寨的做法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对方可能远在几里外就知道了。这是为什么呢?古代士兵有一种装备,就是装箭用的箭袋。这种箭袋,有的是用牛皮做的。因为牛皮坚韧,所以做出来的箭袋是中空的。有点笨重。白天,士兵们用它来装箭矢;到了晚上,把箭倒出来,还可以放在头下做枕头。正是这个箭袋枕头,暴露了敌军的行藏。《梦溪笔谈》说,中空箭袋“虚能纳声”。这是什么意思呢?箭袋中空。就可以产生共振,把远处微弱的声音放大,甚至连几里外人马走动的声音都能听见。枕着箭袋睡觉的士兵,一听到声响有异,就会爬起来御敌。所以,有了这种装备,要想偷营拔寨而不被敌军知晓,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像陨星坠落、红光验尸、中空箭袋这样的例子,在《梦溪笔谈》中还有很多。《笔谈》涉及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科学技术,甚至音乐、诗歌、书画等各个学科领域,可以说,《梦溪笔谈》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是反映北宋社会情况的全景式画卷,这为我们全面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许多第—手资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梦溪笔谈》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记述了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而且有许多原创性的,甚至是领先当时世界的论述。中国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也有两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出现在这本书当中。因此,《梦溪笔谈》就具有了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一点特别为当代人所看重。P5-6

后记

校完《千年一笔谈》的初样,我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一股惆怅袭来。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我是一个愚拙的人,——这不是谦词,而是实事求是。所以我做事总比别人费点力。

举个例子吧。考高中的时候,我没有考上重点,我知道,是一道化学题做错了。这道题在参考资料上出现过,我做了,还把答案都背了下来,可谁知道,答案居然是错的呢?

过了几年,该考大学了。当时,我所在的中学第一次开文科班,我是文科班里成绩最好的。父母的希望、学校的希望和我自己的希望聚在一起,却在高考之后落了空,我离本科分数线差了2分。当时有一个“定向”的规定,现在大家可能不太知道这项制度了。就是师范类院校可以对签约毕业后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考生。降分录取。因为这项政策,我才连滚带爬跨进了安徽师范大学的门槛。

数年后,我考研究生。要考的专业录取五人,我是第六名,排在前面的一位因为某种原因不上了,我这才跌跌撞撞进了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别人读三年,我读了四年,才马马虎虎毕了业。

研究生毕业了,又去考博。我冒冒失失选了一个专业,连考两次,才笨笨磕磕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个专业叫科学技术史,是个理工科专业。文科出身的我就读,可就费了老鼻子劲。人家读三、四年,我一直折腾了七年多才熬出头。

毕业这年,我已年届不惑。不惑就是不疑惑。可是四十岁的我却还满脑门子问号。

记得多年前,有一位叫潘晓的作者,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一篇《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篇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曾经引起广泛争议。记忆中的我,好像也在班级的发言里,狠狠地批评了作者,博得了一片掌声。掌声过后,四十岁的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却也有着和潘晓一样的困惑。

2001年,我正儿八经地当上了一名高校教师。由于一些学生的传统文化和科学素养比较差,为了教好他们,于是我想走一条文化和科学普及的路。后来读了科技史的博士,倒是给了我走这条路的勇气。这些年来。我研读了《西游记》、《梦溪笔谈》、《洗冤集录》、《天工开物》等书,这些书都是世界级的大书,都是应该向大家推介的好书。还有四大发明,这四个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伟大成就,究竟是怎么回事昵?但是,对它们的研究和介绍,要么太深了,让人看不懂;要么就太浅了,没有抓住精髓。能不能有一条既能融合学界的成果又符合大众新口味的路径呢?我觉得这条路应该有入去走,也肯定能做出一点成绩。

只是这条路太难走了,它似乎不是一个大学老师该干的事情。我得不到必要的科研经费资助,也找不到听众。我的同学、朋友和同事,做学问的有的评了教授,去赚钱的也有了不少进账,可我还是一无所有。不仅如此,“尸位素餐”的我,还遭到不少白眼和冷遇。我的人生该怎么办呢?后半生的路该怎么走呢?

我有点不服气。愚拙不是白痴,——要真是白痴,那也不会有什么想法了。我知道自己唯一的长处:能吃苦,肯拼命干。我在合工大和科大有点小名气,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而是一组数字:我的博士开题报告,做了二十三遍;获取博士学位必须发表的两篇“重量级”论文,各修改十遍;博士论文也修改十遍;读博总共用时七年零两个月。事后想想,如果其中任何一次我放弃了,也就不会有今天了。只是我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的眼病从此落下,可能今后将伴我终生。

只是这唯一的长处能否改变我的人生呢?

大概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百家讲坛》的一位编导联系上了,她叫马晓燕。这位马老师,温柔、睿智,而且极有耐心,她可以说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位贵人。马老师告诉我,要想上《百家讲坛》,要先学会在镜头前流畅地表达。

妻子于是架起小相机,来拍摄我演讲的视频。我怎么也想不到,自诩在课堂上潇洒自如的我,在镜头前却怎么也“帅”不起来。只觉得嘴也张不开了,眼也没地方瞧了,手也没地方摆了,腿也发抖了。自然,这第一次的半小时录像很失败很失败。我很沮丧。

妻子关掉相机,来到我身边,轻轻地拍拍我的肩,微笑着说:“没关系,休息一下,我们再来。”看着她,我突然来了精神,于是开始录第二遍,果然好多了。然后又录了第三遍,第四遍,……

我把比较好的几段,在网上传给马老师。她看后提出了几条注意事项,于是我又开始练习。这中间往返多少次已经不记得了,不过我记得自己练习的次数:七十三遍。当我把最后几次的录像传给马老师时,她没有再说什么,——这一关算是过了。

接下来是磨合选题。其实我一开始申报的,是一个关于《西游记》的选题。我花了五年时间,写了一部关于《西游记》的书稿,八十一章三十四万字,其中有不少自已的观点。我觉得讲《西游记》,可能观众会更喜欢;并且当时《百家讲坛》还没有人讲《西游记》,算是补缺补差吧。

不过马老师认为不妥,主要原因可能是太长了,我这个新手不太容易把握。最终,她帮我确定了这个关于《梦溪笔谈》的选题,后来定名为《千年一笔谈》。主要讲的,是关于《笔谈》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这对于《百家讲坛》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不过,要把《梦溪笔谈》的内容写成讲稿可不容易。博导知道我要上《百家讲坛》,很高兴,交代我“不要出错”。学术上“不出错”,我大体可以做到。我搜集了三百多篇论文,我在《千年一笔谈》里讲的,凡是定性的东西,一定有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作为支撑。但是,怎么把《笔谈》中那么多学科门类的科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呢?

这可让我很踌躇。我写“天文历法”,一开始就是把科大对沈括天文学成就研究的有关内容编写进去。但是写到一半,就放弃了。因为那怎么看,都是科研成果汇编,而不是一篇讲稿。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我写一段,就读给妻子听,如果她听得津津有味,或者向我提问,就用;如果她听得迷迷糊糊,或者干脆睡着,就重写。为了吸引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故事,也被陆陆续续写进了讲稿。妻子有孕在身,据她说,孩子听到我读稿子。会在肚子里动,——这就是我家的胎教了。

写好的稿子,还要传给马老师,请她提提意见,然后再修改。就这样,每一讲大概都修改了十次,全部十讲修改了百余次。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用眼,还曾经短暂失明过一次。

那一天,应马老师邀请,我到北京试讲。站在深蓝色的背景之前,面对着高高低低的镁光灯和摄影机;下面是《百家讲坛》的听众,眼前是耀眼的灯光,这一刹那,我确实有点紧张。旋即,我又平静了下来。我做了那么多努力。做了那么充分的准备。我怕什么?我紧张什么?不知怎的,我找回了在课堂上的那种感觉,轻咳一声,开始讲我的课。在讲坛上都讲了些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下了讲坛。马老师微笑着迎接我,她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钱老师,要不你回去准备后面的稿子?”——我知道,我成功了。

后来,录像的第一、二讲合并,被制作成九讲的系列讲座。《千年一笔谈》在2012年春节播放的时候,爱女雪晴刚刚出世十天。妻子抱着她看我的节目,小家伙听到声音,瞪着眼睛瞅着电视机里的爸爸,眼睛居然眨也不眨。我的宝贝,《千年一笔谈》的第一位听众,这声音,你熟悉吗?

十年的困顿和摸索,两年磨剑。这一段人生历程,对于我来说,一是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二是获取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上了《百家讲坛》,我未必就是什么“家”。我也没有什么诀窍,没有什么秘密,更不要谈什么“学识渊博”。我有的,只是一个字,“于”;或者再加一个字,“苦干”;也可以再加一个字,“拼命干”。

我很欣赏蒲松龄的一副对联,抄录下来,和大家共赏。对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干越甲可吞吴。

责编陈丹丹女士要我写一个“后记”。可是,校完《千年一笔谈》的初样,我却写下了上面这一大段并不靠谱的文字,既不严谨,也欠考量。但是却很真实。谨以这一段真实的记录,献给关心、爱护和帮助过我的人!

钱斌

2012年3月于合工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千年一笔谈(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89968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429.441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