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暴风暴风暴--海湾高技术战纪实/大校带你看世界
内容
编辑推荐

战争是一个魔鬼。

1991年1月,一场世界瞩目的战争,又降临到我们这个星球上。这是一场疾风暴雨式的战争风暴,这也是一场展示高技术武器的风暴。

焦国力创作的《风暴风暴风暴--海湾高技术战纪实》是“大校带你看世界”系列之一,书中讲述了一些最新战争军事武器。

内容推荐

焦国力创作的《风暴风暴风暴--海湾高技术战纪实》是“大校带你看世界”系列之一,书中讲述了一些最新战争军事武器。

《风暴风暴风暴--海湾高技术战纪实》包括了战云密布波斯湾;“飞毛腿”踢向以色列;混战海夫吉与自相残杀;“军刀出鞘”100小时;“风暴”没有结尾等内容。

目录

战争是一个魔鬼

1.风暴起处

2.战云密布波斯湾

3.绝密·作战计划1002

4.谁打响了第一炮

5.“飞毛腿”踢向以色列

6.寻找“飞毛腿”

7.战俘与“人质盾牌”

8.战地魔鬼神秘出击

9.混战海夫吉与自相残杀

10.大决战前的最后通牒

11.“军刀出鞘”100小时

12.“风暴”没有结尾

附录:海湾战争中的武器

即将消失的C-5运输机

“低空霸主”——武装直升机

“风暴”中的“黑小姐”——U-2侦察机

C-17能成为“百变金刚”吗

写在后面的话

试读章节

1990年8月2日凌晨,科威特的人民正在梦中安睡,伊拉克的10万军队、350辆坦克趁着夜色,闪电般地突进科威特。伊拉克军队所到之处,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激烈的抵抗。10个小时之后,伊拉克军队全面占领了这个国家。

“这太不公平!这是强盗式的袭击。”事后科威特一位空军军官对记者说,他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

科威特人的准备的确很不充分。军事上的准备不充分,更没有心理上的准备,一切似乎都来得太突然了。

其实,只要认真回忆一下。1990年8月以前的某些日日夜夜,人们对伊拉克的突然袭击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伊拉克和科威特是中东的两个石油生产国。如果打开地图,你就会看到,伊拉克的东南部边境与科威特接壤。伊拉克的国土面积大约有44 44万平方千米,而科威特的国土面积只有约1.5万平方千米,科威特历史上曾经属于伊拉克。。1990年6月,伊拉克公开指责科威特,说科威特自1980年以来,一直在偷采伊、科两国边界的鲁迈拉大油田中的属于伊拉克的石油。伊拉克还公布了被偷采的石油的价值。说是价值24亿美元之多。紧接着。1990年7月18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公开发表讲话,指责科威特“偷偷地抽取伊拉克油田的石油”,他还声称:科威特在蚕食伊拉克的土地。此话一出,科威特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科威特总共不到3万人的军队,立刻进入了戒备状态。但是科威特领导人的心里十分清楚:这区区3万人的部队,要面对伊拉克100万军队的挑战,力量的悬殊是十分明显的。

科威特领导人深知“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他们通过第三国向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表示:科威特愿意给伊拉克赠款90亿美元。

然而萨达姆的胃口很大,他提出,科威特不仅要免除伊拉克所欠科威特的债务,而且要赔偿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的损失300亿美元。

我的天,这么多钱!科威特首相面带难色,说拿不出这么多。萨达姆的副总理随即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清单。上面列着科威特在全世界的资产,总计1000多亿美元。“只要给我们1/3。就行了。”伊拉克人说。科威特当然不能答应这样的要求。理由很简单:钱是用我们的石油换来的,不能随便给别人。

7月24日,萨达姆通过第三国转告说:“如果不给,我知道怎样从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那里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面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强硬话语。科威特希望进行一次谈判。7月31日,科、伊双方坐在一起开始谈判。然而,这一次,在谈判桌上,伊拉克提出的不仅仅是石油和金钱的问题。伊拉克还得寸进尺地提出,科威特必须割让一部分领土给伊拉克。这样的要求科威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8月1日晚,双方的谈判不欢而散。

第二天,科威特就遭到了野蛮的占领。科威特皇室人员仓皇出逃沙特阿拉伯。  8月8日,萨达姆宣布,伊拉克与科威特“永远地合并”,科威特成为它的第19个省,科威特首都也被改了名称。

一时间世界舆论大哗,许多国家纷纷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通过第660号决议。即海湾危机的第一个决议,要求伊拉克立即和无条件地撤出科威特……

萨达姆面对着这个沸腾了的世界,意识到自己原先的判断出了偏差。但是,萨达姆绝不是那种有错就改的成熟的政治家。有错必纠的政治家,在地球上并不多见。萨达姆可不想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撤出科威特,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更何况几天之内他已经从科威特得到了许多黄金和珍宝,到嘴的肥肉刚吃了一口。怎么能轻易地丢掉!他想:也许“胜利”就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面对世界的压力,伊拉克的巴格达电台宣布伊拉克军队于8月5日撤军。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萨达姆的缓兵之计。P2-5

后记

我爱蓝天,更爱金秋十月北京的蓝天。

京城十月的蓝天,没有一丝白云,湛蓝湛蓝,就像有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天幕之上,惹得你忍不住想上天去摸一摸那蓝蓝的天幕。

我甚至想,如果有工具,我真要将那巨大的蓝宝石,锯下一方。用四根支柱,支撑在京城的上方。让北京的天永远是那么蓝那么蓝。

人们对蓝天的种种遐想,也许隐含人类最古老的梦想。

在人类的蓝天梦中,最具特色、最奇妙无比的想象要数中国人了。尽管中国人至今还没有登上月球,但是嫦娥奔月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这个传说大概可以算作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最远古的蓝天之梦了。你看,一个美貌绝伦的女子,因为偷食了一种不死之药,便飘飘飞去,直奔月宫。这种上天的办法,用不着任何乘载工具,实在是太简单、太方便、太随心所欲了。

即使使用工具,中国人的飞天想象也是最省力、最简便、最奇特的,只需就地取材:有云有雾便可。孙悟空腾云驾雾,冲上凌霄宝殿,把天宫闹了个底朝天,便是一个好例证。

外国人上天有外国人的办法。法国人的办法是坐进一枚炮弹中,让炮弹把人射上月球。阿拉伯人的上天工具是一块毯子,人坐在毯子上,让毯子飞起来,把人送上天空。

人类真正飞上蓝天,是从两个美国人开始的,他们俩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德顿城开了一个自行车店。这就是莱特兄弟,航空史上把他们看成是第一架飞机的发明人。

其实。他们的发明是在许许多多人失败的基础上诞生的,他们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飞上蓝天的。

有一个叫李林塔尔的德国人,就是那许许多多人中的一个,他在莱特兄弟之前,就开始研究上天的办法了。我敢说,李林塔尔一定经常仰望蓝天,充满对蓝天的退想。

1891年,在德国的一间小屋里,李林塔尔手握一支鹅毛笔,坐在一张大桌前。上衣的领口高高地竖在脖子周围,正伏案设计着自己的梦想。

当李林塔尔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一架样子奇怪的滑翔机。

这架滑翔机长着四片“翅膀”,犹如四片巨大的蝴蝶翅膀分上下两层排在机身上。所谓的机身,也只不过是横七竖八的几根支架连接在一起,尾翼也不是现在飞机上那种。像是有一只大风筝用一根支棒联结在滑翔机上。

驾驶这架滑翔机,犹如我国传统的划旱船:人的臀部和腿部悬挂在滑翔机的下面。用两臂将身体支撑在滑翔机内。

滑翔机的起飞是建立在李林塔尔奔跑的基础上,他的双脚踩在山坡上,身体挂在滑翔机里。这可真是名符共实的脚踏实地,李林塔尔的双脚顺着山坡向下奔跑,很快。滑翔机有了升力,李林塔尔的双脚离开了地面,100米、200米……滑翔机越飞越远。

李林塔尔的朋友们聚集在山坡下,兴致勃勃地观看着他的飞行,这一天的天气格外晴朗,就像金秋十月北京上空美丽的蓝天,了。李林塔尔的滑翔机就像一叶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在空中剧烈地摆动。身解数,拼命稳住滑翔机。

“太危险!”人们大声朝他呼喊着。

现在已经无法证实李林塔尔是否听到了人们对他的呼喊。单凭滑翔机滑翔的高度来分析,他应该听到了这喊声。可是他并没有让滑翔机降落下来,他要抓住机会让滑翔机滑翔得更远、更远。因为他知道,有时候风对滑翔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又一阵狂风刮来,李林塔尔的滑翔机再也无法正常操纵了,它像一辆被狂风吹倒的自行车,坠落在山脚下。人们惊呆了,朋友们把满身鲜血,昏迷不醒的李林塔尔送到了附近的诊所。第二天,这位航空界的先驱永远闭上了他的眼睛。

人类的蓝天梦是在许许多多次的失败中实现的,李林塔尔的牺牲只是这许多失败中的一次。为了人类的蓝天梦,英国的一个叫皮埃奇的年轻人,在1899年10月2日试飞自己设计的滑翔机时,也不幸坠落下来,落个机毁人亡的结局。在莱特兄弟之前,还有美国的蓝利和马克西姆,法国人阿代尔,英国的凯利和亨森,他们都有过蓝天之梦,都设计并驾驶过滑翔机,尽管他们并没有像李林塔尔那样满身鲜血昏迷不醒直至闭上眼睛,但他们也都以失败而告终。

莱特兄弟是在这些先驱者们的坠落中起飞的!

每当我看见在蓝天翱翔的飞机,便会想:当李林塔尔和莱特们冒着生命危险,研制飞行器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们在干些什么呢?

翻开历史,我看到江苏巡抚李鸿章正向我走来。在他的身后,走着一群辫子兵,每人手中都握着一支鸟枪。这支队伍可以说是当时大清政府的精锐之师了。然而,鸟枪终究敌不过洋枪,李鸿章“见西洋火器之精,乃弃习用之抬枪、鸟枪,而改为洋枪队”。随后,清政府在上海、天津、江宁、广东、四川等许多省广设机器制造局,引进外国设备,自己生产枪、炮、弹、药等。当时的机器制造局很快就能生产毛瑟、马梯尼、士乃得、云者士得四种枪弹。忙着引进设备,制造洋枪洋炮,这在当时来说,多少有了点开放的味道。如果我们期望清政府在制造洋枪洋炮的同时,让机器制造局也开始生产滑翔机或飞机,那就是一种非分之想了。

飞机飞上天之后,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莱特兄弟大声疾呼:“飞行器的时代终于来到了!”美国政府听到了莱特兄弟来自民间的声音,但是政府官员们无动于衷,他们能够送给莱特兄弟的只是一句冷冷的话:如果飞行器不能携带一名人员平稳飞行,当局是不会采取任何行动的。除了美国政府之外,还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也听到了莱特兄弟的呼喊,这就是英国政府。莱特兄弟向英国政府保证:我们的飞行器可以按照英国政府提出的条件飞行。同时,莱特兄弟也向英国政府提出了条件:英国必须购买我们的飞行器。英国政府的官员们摆出了一副绅士派头,他们回答说:英国政府没有购买的责任。莱特兄弟的起飞实在是举步雏艰,没有雄厚的资金,无法对飞机进行大规模的改进;没有政府的支持,也就无法得到雄厚的资金。伙子仰望蓝天,发出一声长叹。随后他将图纸和说明书寄到了英国一个飞艇研究机构。

科技术的发明创造,可以在民间诞生、发展并壮大,而飞机的发展与壮大无论如何是少不了官方的支持的。

因此,比较起来,冯如却要比谢缵泰幸运得多。

1910年3月,莱特兄弟在美国洛杉矶进行飞行表演,冯如得到消息,昼夜兼程赶往洛杉矶。哪知,莱特兄弟对这次飞行表演严加保密,限定参观者必须远离飞机,不得在近处观看。尽管如此,莱特兄弟的飞行表演对冯如还是有不少启发,没过多久,冯如便制造出了一架在当时看来已很先进的飞机。冯如的飞机制造是在美国的旧金山完成的。美国人十分钦佩冯如,想请他长期留在美国传授技术,但冯如执意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带回祖国。

1911年2月,冯如带着他的一班人马和两架自制的飞机,回到了广州。1912年,冯如呈请广东革命军政府批准,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作飞行表演。为唤起人们对航空事业的重视,在表演前,冯如向参观者详细介绍了飞机的性能和在国防、交通上的作用,然后,他驾机由燕塘操场起飞,凌空而过,飞机在40多米高的空中飞行。操场四周人山人海,掌声不绝。冯如驾驶飞机在空中灵活自如地旋转。当飞机飞行了一圈后,他移动操纵杆继续爬升,不料用力过猛,飞机失控坠落,冯如的头、胸、大腿均受重伤。红十字会立即进行了抢救,但因药品不足,这天又适逢星期日,军医外出,冯如终因治疗不及时,与世长辞,时年29岁。他在弥留之际,还嘱咐他的助手:“我死后你们不要因此而丧失进取的信心,要知道牺牲是难免的,这是飞行中必须的阶段。”

1912年9月24日,在冯如坠机牺牲的地方召开了追悼大会,群众送挽联极多。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命令:按照少将阵亡的待遇给予抚恤,并将他的事迹存放国史馆。

今天,如果我们来到广州黄花岗,就会看到冯如的墓,墓碑上刻着“中国创始飞行大家冯如君之墓”一行大字。

后辈应该永远记住:冯如是中国第一个为飞行事业献身的人。

以上这些话写在书后,记录了一个在中国空军服役多年的退休老兵,对蓝天的遐想和眷恋,以为“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暴风暴风暴--海湾高技术战纪实/大校带你看世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焦国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489428
开本 16开
页数 1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8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