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穿越历史的文明
内容
编辑推荐

梅洁,湖北郧阳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河北作家协会散文艺术委员会主任。获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穿越历史的文明》为您解读岁月长河里人类文明的密码,内容包括望虎丘想北人种种、古文明与水的再次碰撞、大岳武当、走进神农架、走进万年、宜春三吟、郧西印象、关于戏剧的随笔……

内容推荐

看历史大景,品文化雅趣。一位女作家的“文化苦旅”。

《穿越历史的文明》内容包括泥河湾、驿站、商道、谁创造了白瓷文明、千年磁州窑、紫金之魂、历史的祭坛、登灵霄山、美丽艺术的民间、永远的民俗、德阳三惊、雕花楼慨叹、哦,泰山……

《穿越历史的文明》由梅洁编著。

目录

泥河湾

驿站

商道

谁创造了白瓷文明

千年磁州窑

紫金之魂

历史的祭坛

登灵霄山

美丽艺术的民间

永远的民俗

德阳三惊

雕花楼慨叹

哦,泰山

望虎丘想北人种种

古文明与水的再次碰撞

大岳武当

走进神农架

走进万年

宜春三吟

郧西印象

关于戏剧的随笔

《黑暗传》与它的搜集者

守候“野人”的人

谁发现了“郧县人”头骨化石

文明的资粮

家园文化的守望者

我家的收藏

试读章节

泥河湾

1

人类从哪儿来?最终到哪儿去?这是永远的斯芬克司之谜。俄狄普斯死了,所以,斯芬克司永远活着。

……盘古过后,大地上的金石、草木、禽兽化成各种各样的神。神们互相争夺,闹得天昏地暗,直到洪水泡天,淹没了罪恶……洪水中来了五条龙,它们捧着一个大葫芦在海里漂流。一个叫昊天圣母的神打开了葫芦。葫芦里走出了一对兄妹伏羲和女娲,圣母让他们结婚,于是生出了各个创世的神……此后人类诞生了——汉民族史诗《黑暗传》这样讲述着古老的人类起源。

上帝告诉挪亚:“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你和你的家人要全部进入方舟,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天空的鸟你要带七公七母,你们要活着……我要降四十昼夜大雨,淹没所有的活物,淹没罪恶。”过了一百二十年,挪亚把方舟造成了,于是上帝灭世的洪水瀑布般倾泻下来,四十个昼夜后,世界成为一片汪洋。一年后,拯救人类的方舟停泊在了亚拉腊山上,挪亚和方舟中的活物走了出来,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圣经》的《创世记》里记载着这样一个迷人的传说。

大洪水的故事、挪亚方舟造人的故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被传诵着,说法多达六百多种,知道这个故事的人据说多达二十亿,占人类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是整个世界的记忆。于是,我们完全有可能相信大地上那个有关洪水的假说——海啸洗劫了田野、山谷,毁灭了一次文明。

大洪水的故事是人类诞生之谜,还是人类文明的毁灭与重建之谜?几个世纪以来,世界上的考古学家们络绎不绝地在亚拉腊群山寻找着挪亚方舟。

后来,他们在埃布拉遗址——苏美尔人的王官发掘出了古老的苏美尔人、巴比伦人用太古时代的楔形文字记述在黏土泥板上有关那次洪水的故事。泥板上的文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那是一种神秘的语言,没有人能识别它。直到19世纪末,英国年轻的考古学家乔治·史密斯才终于破译了这一消失近三千年的语言的秘密。这样的泥板迄今在大英博物馆里藏有上千块,人类史前的无数信息在等待着被破译、被倾听。

史密斯之后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地的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宗教学家们始终没有停止努力。于是,挪亚方舟最终得以在时问的消逝中绝处逢生,人们发现它时它已变成一艘巨大的“石头之舟”,停泊在今土耳其境内海拔五千多米的冰山上,成为揭开人类诞生之谜永恒的象征。

2

人类对亚拉腊冰峰上石化了的“方舟”存有深切的感激之情:不是祖先们历经万劫,将不会有我们这些后人。不论“这只方舟”是不是人们千年寻找的“那只方舟”。

找到了写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我到了亚拉腊山巅之上的方舟,人类寻找祖先的激情、脚步就会终止吗?恰恰相反,那个寻找的神话总是鼓舞着人们在这块大地上奔走不停。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五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人”是我们的祖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又听说八十万年、一百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云南“元谋人”是我们的祖先,再后来,又听说一百一十万年前的湖北“郧县人”是我们的祖先,再再后来,又听说我们的祖先是从遥远的非洲迁徙而来——因为非洲埃塞俄比亚阿法尔地区、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肯尼亚的库彼福勒地区都发现了三百万年前人类的头骨化石,以及人类最早的产品——打制石器……

我们到底乡关何处?

祖先的生命信息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

哪里蕴藏着人类的第一把石斧?  诘问使那位著名的考古学家贾兰坡也不免踌躇:“谁也不是算命先生,能精确算出人类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也许,祖先们原本就处在永远的漂泊之中。

也许,儿孙们永远都在疲惫的旅途。

因为漂泊,我们思念着故乡;因为总在旅途,我们才不断回眸那条具体而又模糊了的乡路……

后来,当有人把千年的“思念”和万年的“回眸”一起聚焦在东亚大陆板块上的一片“古湖”上时,人类便又有了新的“家园之说”。

3

现代人都知道中国北方有座古城大同。

大同有北魏王朝创建的宏伟无比的云冈石窟,大同的地底埋藏着无边的煤海,大同辽代的泥塑和明代的九龙壁都有说不尽的艺术秘密。但现代人绝不知道辽阔的北中国大同盆地曾是一片茫茫无涯的湖海,更不知晓我们千年寻觅的祖先居然在这片湖海岸边生活了数百万年……

这片湖海曾经漫及了今天属山西省大同地区的大同、怀仁、山阴、应县、朔县、浑源、阳高、广灵以及属河北省的阳原、蔚县的大部,面积达九千平方公里。我们可以想象海水滔天而来,而后波光粼粼的情景。

后来海水退走了。现代人已看不到海景,但却看到了海的文化。比如盆地里的蔚县人“叨古”时这样说:“在蔚县与阳原交界处,有一个村庄叫沙洼。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面的故事便说唐僧取经路过这里如何掉进了海里,说八戒怎样一边哭一边用嘴拱海边的岩石,说八戒居然拱出了一道山沟,海水顺着山沟流走了,于是唐僧得救了。末了他们还会告诉你,到沙洼村到处可以捡到鱼的遗骨和海螺的化石;他们还这样说:“从前,蔚县是个大海,海中有匹神马……”接着就说这匹马怎样在夜深人静时出来糟害庄稼,说王母娘娘如何倒掉鞋中的土填平了海,人们如何捉住了海里的白神马,于是,这里的村庄就叫做了“白马神村”;他们还说“单疙瘩村”如何埋葬了美丽善良的龙女,说“单疙瘩”就是龙女的坟墓;说南海观音如何用两名金鱼女童镇压了作恶多端的海里的黑龙,最终填平了大海,说现在蔚县境内的“鱼甲山”就是两名金鱼女童的化身……

生活在盆地里的蔚县人、阳原人把关于“海”的故事编了几大本书。“这里曾经是一片大海。”说起他们脚下的土地时,他们总是这样开头。

大学毕业后,我曾在这片属于海的盆地里和盆地北边的阴山脚下工作、生活了近三十年。那时,我不知海对于这块土地是历史还是向往。P1-3

序言

一位著名学者曾说:“人是民俗的动物。”这是关于人与根文化,即民间文化关系的本质阐释。人在民俗中孕育、诞生,之后便是在温暖持久的民俗文化的氤氲中长大成人,再之后,我们的灵魂会在对民俗文化的祭奠中成为永恒的思念。

民俗成为民间文化的大景,乃至成为一种人类精神,是我在落雪的三月踏访内丘年画时温习到的。内丘人对于自然神宗教般的崇拜,在我的童年也是随处可见的。后来我们把这温馨的生活方式斩断了,我们革了许多文化的命。殊不知我们在暴烈的冲动中,最终把蕴藏在民间的最温存的生活方式,把能对我们养性养德的文化给丢弃殆尽了,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我所以看重内丘年画,是因为内丘年画和内丘人坚守的乃是我们生命中对自然、对宇宙最深重的一种精神守望。

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社会史,是一个民族奋斗不止、创造不竭的历史记录,当一种艺术成为他们精神与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时,这种艺术便极有可能成为人类艺术最瑰丽的部分,这是蔚县剪纸给予我的最好的启示。美丽的蔚县剪纸在寒凉的塞外丰盈着生活,也灿烂着一种中国文化情愫。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瞎子阿炳《二泉映月》的录音之后说:“听这样好的曲子是应该跪着听的!,’柴可夫斯基用木匠唱的俄罗斯民歌创造了《如歌的行板》,托尔斯泰听后感叹:“我听见俄罗斯的灵魂在哭泣!”那么,当我在华北大地踏访千年古陶瓷遗址邢窑、定窑、磁州窑时,我曾无数次嘹望空冥大地和苍茫蓝天,心喊:“我看见了中华文明伟大的精魂!”应该说,这是在民间文化探寻之旅中最让我震撼也最让我心灵不安的事象了!中国陶瓷文化对人类文明举足轻重,如此灿烂的古文明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脚下,可我们由此发现了什么?发扬了什么?继承了什么?创造了什么?骄傲了什么?光荣了什么?这就是我为什么对“定瓷三杰”的陈文增们和《千年磁州窑》的彭城镇心怀超常崇敬的缘由。

当然,让我一生牵念不止的是已经沉没在水下的我的故乡。这一沉没使一个五百年的府城、三千年的文化荡然无存。即使凤凰涅槃般地再生,又怎能找回古郧阳、古均州葬在水下的灵魂?

许多年许多年,我一直在独自行走。我从阴山脚下的《泥河湾》出发,我从那里小心捡拾起一枚祖先们曾经使用过的石器,我用石头的洪荒来平息我行走日子的仓皇;我沿着北方那条古老神秘的《商道》一路走来,我发现,“历史在塞北那条路上碾出了无数深深的辙痕,那条路挣扎着,翻越千山万壑,穿越草原、大漠、戈壁,一直延伸,延伸到历史的深处,延伸到文明的亮处……”我在它的辉煌中辉煌,在它的寂灭中寂灭。“我常常到城市北边的草原,草原的展曦、落日悲壮而凄美,每当我的目光和天际处的牛群、马群、牧人相遇,我的心中便升起无数遥远而古老的情绪……”

在疲惫怅惘的长路上,我也曾在无数的古堡、古村、古《驿站>歇息,“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沿着驿站从古代走到了现代的,驿站上曾经集聚着人类文明的信息,有精粹也有齑粉;就命运而言,驿站是出发,也是归路;就情感而言,驿站是朦朦胧胧远去的身影,也是扎扎实实眼下的脚印;驿站文化既苍凉也温暖,既喧嚣也宁静;历史在驿站上集合,也在驿站上飞散,岁月在驿站上碾出了凸凹,也在驿站上垒出了造型;驿站一无所有又吞古纳今。”在驿站歇息的日子,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在漫漫的荒原寂夜,我也曾无数次独自望天望月望浩瀚星空,我庆幸自己在漫漫的仰望中最终读懂了《紫金之魂》。我非常感动我在仰望星空时,感应到了来自月球和2012号星体上那古老而锐慧的目光。在我与那目光对接的瞬间,我的心灵居然在万劫空漠中,悲苦而灿烂地一颤……

我的脚步一直由北向南延伸。

当我站在“沙丘平台”的遗址废墟之上,抑或虔敬地走进德阳、万年的田畴麦地,当我旋身嘹望眼前的一片混荒抑或葱绿时,我无法想象千古神奇就在脚下,历史的呻吟、杀伐、怪异、诡秘,抑或是生生不息的创造、发现就在脚下。俯拾遍地的纹砖绳瓦、秦陶汉砾,还有积层很厚且已炭化的不知是哪个千年、世纪的谷粟,我无法不感受时间辽远的苍茫和震撼。历史曾在这里停滞,又从这里继续;曾在这里葬送、诀别,又从这里生发、前行。一路走来的嘹望,是嘹望历史一个千年又一个千年的弯弯曲曲、跌跌撞撞的脚印;行色匆匆的感悟,是感悟中华文明千年的血泪和蹒跚的步履。

而当我寻步千百万人后尘走在江南古镇的深宅、大院、古桥、庭楼之中时,我在想,现代人蜂拥而来是为了什么?是告别还是留恋?是向往还是追寻?

最终我只能这样回答自己,我们能够留在那里的只能是一丝对平静、韵致、不争的家园生活的艳羡,一缕对千年传统文化的挚情又哀婉的回眸,一声对前人乃至祖先跌宕命运的深深慨叹……

我无意也无力重述抑或缩写中华民间文化、历史这部大书,我只是在我一个人的行走中,以我轻弱的内心感悟人类文明与蒙昧、前行与羁绊,抑或是现在与未来,我相信,每一次的感悟都会有生命新的皈依。我还深信,这一切依然密码般存储在这片大地之中,对于它的全部解读,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我还常常想,当我们把许久以来目光向外的探寻转为对本土文化的亲近时,会深情地发现民族民间文化恒久、柔韧的力量,以及一个几千年不衰的古老民族的精神所在。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南方女子,受命运的驱遣,在蒙古高原南端,在苦寒艰窘的环境中度过了大半生岁月,不料,这却使她得以行走在历史文化皱褶的深处,遭逢了诸多宝贵的民间文化遗迹,捧起了一颗颗正在飘逝的珠贝。重要的是,她不是外来的行走者、观摩者,这里的每一处遗存都与她的经历血肉交凝。她的文字,不以炫示渊博的知识见长,而以丰盈的情感充塞兵间:她的风格,也不是那种冷峻的科学理性,而是以诗性的浓醇动人。因而,不像某些徒有其表的大散文那样空泛,它的苍茫的历史感,悠远的命运感,执著的对民族精神之根的追思,全都源自生命内在的激情。

——雷达(2011.2.26于北京)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文化苦旅》出版,卧病在床的梅洁即兴奋不已,此后,她便沿着文化散文的大目标艰难地追寻,这种努力在她多篇(部)获全国奖的作品里看得十分清楚。

多年来,梅洁“蘸着伤口的鲜血和拭着幸福深处的泪水写苦难、写命运”,现在打开这部《穿越历史的文明》,我们发现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已经进入她的生命。什么是久远的价值?什么是瞬间的光辉?在这部集子里,她和读者倾心而谈。

——阎纲(2011.2.24于北京)

一个女人,曾经以个人的伤痛、眼泪和悲喜情感记忆历史。在她柔美的文字里,有令人忧伤的寒冷,也有人性的温暖和光亮。今天,当她以孤单的身影穿行于历史长河之中时,她的心突然变得辽阔也苍茫。当她小心翼翼地收藏起古瓷、石器、年画、剪纸……眼前呈现的是千百年来深藏于民间的丰盈的生活、艰难的抗争和长久的精神守望。而在淹没的古城、艰辛的商道和苍凉的驿站这些被遗忘的历史荒村之中,她更看到飘逝而去的不仅仅是曾经的辉煌,也是恒久而柔韧的梦想,抑或是千年不衰的凝望……

——李晓虹(2011.2.27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穿越历史的文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32534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1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4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