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闻记者的旗帜邹韬奋
内容
编辑推荐

百年韬奋(1895-1944)永远是中国新闻学者心中不灭的明灯。云南大理学院新闻学专业负责人、副教授马永春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访学、听课和参加学术会议之余,埋首于韬奋新闻著述的钻研和韬奋新闻理想的探究,读者翻阅的这部新著——《新闻记者的旗帜邹韬奋》,就是永春这几年潜心韬奋新闻思想研究的一部新作。

《新闻记者的旗帜邹韬奋》的作者是马永春。

内容推荐

邹韬奋的一生是不断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一生,是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呕心沥血、不懈奋斗的一生。《新闻记者的旗帜邹韬奋》以叙述的笔法、热情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和耐人深思的启示传达出了邹韬奋做人做事的可贵精神和不朽风骨。

《新闻记者的旗帜邹韬奋》的作者是马永春。

目录

第一章 书香传家话启蒙

清廉祖父诗书启蒙

重视教育聘请家教

清贫家庭长兄重担

第二章 苦学时代立品行

自强不息艰难求学

少年壮志初露才华

初见中山仰慕英雄

初出茅庐扬帆启航

优行学生清贫求学

摆脱困境筹谋学费

奋斗青年 国家希望

第三章 曲线就业自信满

曲线求职克难奋进

为人师表讲授英语

职业指导尽心尽责

第四章 自由婚姻和睦家

父母之命难违婚约

两情相悦喜结良缘

父爱子乐和睦家庭

文明婚姻爱情宝典

本章启示:幸福的婚姻是新闻记者事业成功的保证

第五章 《生活》周刊铸辉煌

趣味周刊 舆论阵地

刊物报格编者主权

以笔为器指斥权贵

编译书籍史传佳话

本章启示:新闻记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

第六章 欧美考察丰收年

意大利之行

法国之行

伦敦之行

德国之行

苏联之行

美国之行

本章启示:新闻记者应该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爱好

第七章 抗日救亡奔前沿

回国战斗重办刊物

驳斥“三大原则” 燃烧抗日火光

坚守《大众生活》阵地 宣传学生救亡运动

言论巨擘被迫流亡

第八章 创办真正属于人民的报纸

创办《生活日报》

宣传抗日救亡

倡导大众文化

本章启示:新闻记者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九章 艰难的铁窗生涯

救国救民无畏无惧

深夜被捕悄然入狱

再次入狱继续斗争

赤忱爱国抗争到底

各方声援救国无罪

本章启示:新闻记者应有为真理而斗争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第十章 全面推进抗战文化

创办《抗战》三日刊构筑抗日宣传阵地

创编《全民抗日》 充实抗战力量

报道国民参政会动态 宣传抗战救国方略

发展生活书店供给文化食粮

本章启示:新闻记者应具备准确判断所处舆论环境的能力

第十一章 最后的人生抉择

怒辞国民参政员 抗议国民党暴政

复刊《大众生活》 铸就笔纸炮弹

考察革命根据地憧憬新中国光明未来

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 鞠躬尽瘁的新闻旗帜

本章启示:新闻记者应努力成为一名社会责任的“守望者”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邹韬奋六岁那年,爷爷已经六十七岁,早已不再是当年雄心壮志、清明为官的有为青年,他告别官场,回到江西余江绵江镇安享晚年。临行前,祖父邹舒宇还再三叮嘱父亲邹国珍:“荫书聪颖好学,请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到家里教他。”又勉励邹韬奋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邹韬奋之父邹国珍,生于光绪丙子年(1876年)七月初八,号庸倩,又号溶清,是邹舒宇的第五个儿子,在同辈中总排行十四。当祖父官升知府,离开永安时,邹韬奋的父亲便带着家眷包括五岁的邹韬奋,到福州做候补官。

邹国珍继承了父亲清廉为官的家风,清廉自持,蔑视钻营,虽混迹官场,但却穷困潦倒,生活得十分困难。邹国珍在福州做候补做了很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在福建省盐务局下面谋到一个浦城盐大使(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盐场场长)的官职,这种官职属于佐杂一类,根本不列等级,后来又做到了盐务局局长。可是,命运捉弄人,就连这样不起眼的小官,邹国珍也只做了半年,便失去了盐务局局长的位子。辛亥革命之后,邹国珍到了北京,在北洋军阀政府的税务局中又继续做了几年的科长就告退了,官场生涯从此结束。不在官场任职。没有了俸禄,唯一经济来源的丧失,使邹韬奋生活的这个小家庭随之陷入了贫困的窘境。邹韬奋后来曾回忆说:“后来祖父年老告退,父亲自上带着家眷在福州做候补官……‘做官’似乎怪好听,但是当时父亲赤手空拳出来做官,家里一贫如洗。我还记得,父亲一天到晚不在家里,大概是到‘官场’里‘应酬’去了,家里没有米下锅……”

虽然家道破落,邹国珍并没有忘记父亲的叮咛,没有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当时因无法支付昂贵的学费,邹国珍便利用空闲时间教子读书,亲自为邹韬奋“发蒙”,教读《三字经》、《百家姓》等古时启蒙孩子的教育读物,年幼的韬奋跟随父亲一遍遍地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一个人坐在小客厅的炕上朗诵了半天,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犹如坠入云雾,莫名其妙,苦不堪言!

邹国珍对邹韬奋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在学习完之后,要一月进行一次月考,以此来检测邹韬奋在这个月里面是不是真正地学到了东西。邹韬奋对月考充满了恐惧。那时,父亲在邹韬奋温习功课的书桌上放了一把戒尺,邹韬奋一看到戒尺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父亲的要求背诵,如果不合要求,父亲便会拿起戒尺在邹韬奋的手掌上重重地打下去。有一次,父亲要他背《孟子见梁惠王》,他背不下来,经父亲提一字就要挨一下打,疼得失声痛哭,他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右掌都被打肿了,邹国珍并没有因此而手软,继续看着邹韬奋将书背完。邹韬奋明白,面对父亲的威严,他能做的不是挑战,而是用心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皮肉之苦。

也许是受到父亲教育理念的影响,邹韬奋从小与同龄的小孩儿相比就显得较为懂事与成熟,他自幼就同情和好帮助弱者。例如对于受屈辱的俘虏所受的遭遇这一事例就表现出了自己独有的看法和思想,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无动于衷。他后来写过《青衣行酒》的短文,他说:“小的时候看《纲鉴》,看到晋朝的怀帝被汉主刘聪所虏,觌颜称臣,称刘为陛下。极尽委曲求全之能事,但刘聪还不够,大宴群臣的时候,仍要怀帝‘著青衣行酒’。(青衣是奴隶的标志)怀帝的旧臣庾珉和王隽,看到这样的惨状,禁不住号哭起来。结果,这两位号哭的朋友固然被杀,就是甘为奴隶而不辞的怀帝,仍然被杀。我小的时候虽懵里懵懂,当时看了这一小段,小小心弦也被震动,感到莫名其妙的凄惨!”号哭不满者杀,屈辱求生者也杀,这一方面说明强权者的骄横肆虐,也反映出投降者不能自持的命运。邹韬奋虽然在认识的深度上觉得朦胧,不能究其本质,但却大受震动,在稚嫩的脑海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没落的家庭现实以及对接受旧礼教“熏陶”的厌倦,邹韬奋觉得像坐在牢狱里一般,母亲的慈爱却使他倍感温暖,所以他和母亲特别亲。邹韬奋的母亲查氏,祖籍浙江海宁,是福建太和县丞查济康的第十六个女儿,生于光绪己卯年(1880年)十月二十四日。娘家是浙江海宁的一个大家庭,在大家庭中排行十六,故被称为“十六小姐”。邹韬奋的母亲十五岁出嫁,十六岁生长子邹韬奋,到邹家届人又称她“十四少奶”。邹韬奋的母亲虽被称“少奶”,却过着艰辛贫苦的生活。父亲整天忙于官场“应酬”,无暇顾及家里,家里全靠母亲张罗,贤惠能干的母亲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母亲的勤劳和慈爱,在邹韬奋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印象,邹韬奋后来感言说“我生平所见过的女子中,我的母亲是最美的一个”。

学习的时候每当看到邹韬奋受皮肉之苦,母亲便会在旁边偷偷抹眼泪,她知道丈夫每天忙于官场应酬,闲暇之时还得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也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以孩子教育的大局为重,不作多言,母亲的坚强与母爱的伟大由此可见。

邹韬奋的父母一边教育他,教他读《三字经》,但也意识到这并不是长远之计,开始着手寻找一位私塾老师对邹韬奋进行较为全面的教育,有利于邹韬奋今后的发展。没过多久,他们便恳求到了一位老先生,这位老先生曾经做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梦,但皓首穷经,考了几十年未得功名。壮志未酬,竟把希望寄托在邹韬奋的身上。老先生来了以后,邹韬奋家除供给食宿外,每月还要承担四块大洋的学费。四块大洋不算多,但是对于这个拮据的家庭来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邹韬奋是个聪颖懂事的孩子,他看到父母为自己筹措学费而辛勤劳作时,心里除了无奈外,更加发愤学习,报答艰辛的父母。在困难深重、家庭穷苦的时日,在拮据的大家庭里,邹韬奋自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庆幸的是父母并没有因为家庭的拮据而让他辍学,无论家庭怎么困难,自己多么劳累,还是为他请来了老先生,在家里教他读书识字。如此一来,生活之困苦可想而知。P5-7

序言

百年韬奋(1895-1944)永远是中国新闻学者心中不灭的明灯。云南大理学院新闻学专业负责人、副教授马永春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访学、听课和参加学术会议之余,埋首于韬奋新闻著述的钻研和韬奋新闻理想的探究,读者翻阅的这部新著——《新闻记者的旗帜邹韬奋》,就是永春这几年潜心韬奋新闻思想研究的一部新作。

1912年,韬奋到上海就读于南洋公学,后转入圣约翰大学。新中国建立初期,圣约翰大学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是故韬奋也算复旦校友。在学期间,韬奋立志做新闻记者,开始为《申报》、《学生杂志》撰稿。大学毕业次年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编译“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任主编。他精心改革《生活》,热心为读者服务,使之由职业教育刊物转为讨论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新闻评论刊物。“九·一八”事变以后,他的思想发生重要变化,逐步走向革命道路,《生活》也日益成为抗日救亡、反对不抵抗政策的大众喉舌。1932年,他创立“生活书店”,次年创办“生活出版合作社”,与中华职教社脱离。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躲避国民党迫害,出国流亡,先后考察法、英、德、苏、美等国。1935年回国,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该刊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查封之后,他转战香港创办《生活日报》,同时出版《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后改名《生活日报周刊》)。不久回到上海,改出《生活星期刊》。1937年,他由“七君子案”出狱后,创办《抗战》三日刊,后同《全民》周刊(李公朴创办)合并,改名为《全民抗战》。1941年《全民抗战》停刊,韬奋第三次流亡香港,复刊《大众生活》周刊。

永春的这部新著,就是在这一广阔的韬奋新闻生涯背景下学习和研究其新闻思想、新闻作品、办报经验的心得、体会和成果。不少体悟和感受,生动地说明了这位青年学者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和努力。

永春从韬奋的办报经历和报章作品中认识到,做一名服务大众,为大众鼓吹呐喊.与一切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新闻记者,始终是韬奋的人生理想。正如韬奋自己在《经历》中所说的:“我在二十年前想要做个新闻记者,在今日要做的还是个新闻记者——不过意识要比二十年前明确些,要在‘新闻记者’这个名词上面,加上‘永远立于大众的立场的’一个形容词。”永春指出,坚定不移地贯彻“竭诚为读者服务”的新闻理念,实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经营方针,融汇了韬奋为求真理不屈战斗的高尚情怀。韬奋始终把新闻事业和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践行总结出极其丰富的办报经验。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办了六刊一报,建立56个生活书店分店,以笔为武器,高扬新闻舆论旗帜,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永春强调,韬奋的一生无愧于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的光荣称号,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永春特别强调指出,韬奋作为新闻记者的杰出代表,在舆论界独树一帜.敢于向邪恶力量宣战,他手中的笔成为反对黑暗势力的投枪和匕首,成为人民奔向自由的火把,与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推进抗战文化中发挥了言论巨擘的巨大作用,他拥有不畏权势的铮铮傲骨,敢讲真话,针砭时弊,深刻诠释和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自身的高贵气质,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和以新闻为战斗平台的革命事业.成为人民心中公认的最为著名的记者。

这部新著通过再现韬奋人生中的点点滴滴,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韬光养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大形象光辉伫立,从而对新一代新闻记者以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永春以叙述的笔法、热情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和耐人深思的启示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当然,不仅仅是在语言方面下工夫去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她传达出了韬奋做人做事的可贵精神和不朽风格,值得读者去认真研读和学习。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平面印刷物的文字集合,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格特质的展现。如果此书中的“韬奋精神”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正在从事或者即将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的同仁们有所获识,让我们的读者有所收获,我想出版这部新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永春在一个较为僻远的地方教书,还担任着若干专业建设方面的工作,在一个远比复旦大学条件艰难的岗位上承担着许多教学和科研任务。所以她十分珍惜在复旦访学的机会,平日的精力都放在教学和研究上面.复旦不少学术会议上都能见到她。借着这部新著付梓的机会,向这位好学的年轻学者表示我的敬意。

以上文字权以为序,主要是向各位推荐这部有意义的新作。

童兵

2012年1月16日于复旦新闻系

后记

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学教育的高校教师,常常因为学生们在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时的迷茫和困惑感到力不从心,由此萌发撰写一本韬奋先生为新中国新闻事业耕耘奉献的专著,以激励即将走向社会、奔赴不同新闻岗位的学生们,使他们从中受益,有所启发。然而面对韬奋先生这样一位新闻大家,提笔撰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从萌发初想、搜集史料到构筑行文框架,几年的时间不经意间就溜走了。

韬奋先生一生质朴清平.却丰富多彩,成就卓越。他心系祖国,心怀大众,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艰危时势中,他曾流亡海外,被捕入狱,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他学识渊博,以笔为器,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无畏的斗争精神向阻挡中华民族独立进步的敌对势力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开炮;他的文字充满了深厚情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救亡运动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韬奋先生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高尚的品德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界后辈,他是一面万众瞩目的旗帜,使人振奋、催人奋进。我本人正是在“韬奋精神”的感召之下,以众多书籍、史料为指导,多方求证,以严肃的科学态度来体会“韬奋精神”、解读“韬奋精神”,并以一名新闻教育者的视角探究“韬奋精神”于当今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的国际化、现代化与信息化,媒体传播大军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新人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来沟通社会、表达思想、交流信息。本人用拙笔撰述韬奋先生感人事迹的目的不仅是对高举新闻大旗的韬奋先生的深切追忆和缅怀,也是为了引导和号召当代已经从事或者即将从事新闻事业的工作者们,学习韬奋精神、发扬韬奋精神,把韬奋精神准确运用到一切新闻传播和新闻实务活动中,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工作者踏着前人的足迹,更加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不断书写中国新闻事业的辉煌篇章,这也正是全书写作力求迭到的目标。

本书之所以能顺利完稿,要感谢大理学院科技处的大力支持:感谢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访学期间导师童兵教授的指导和斧正;感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瑚教授的无私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受研究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借鉴了已经出版的相关撰写韬奋先生的著作和史料,并吸收了许多成果,引用的一些材料,已经按照学术规范作了注明,其中也可能有漏注的,望能求得原谅,没有这些丰厚的资料,完成此书是不可能的,在此谨表最诚挚的谢意,由于本人对韬奋先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有限,书中疏漏和错误之处实属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马永春

2012年2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闻记者的旗帜邹韬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永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206927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15.6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41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