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编著的《回家过年》以“回乡”为主题,《南方周末》策划了记者回家乡的相关报道。他们的足迹遍布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他们的笔下记录了家乡的沧桑变化、普通人的春节故事。在他们的回声中,我们听见春运的叹息,感受十年春运百姓经历的辛酸历程。读到这些文字,更多人难免会眼合泪水,心有戚戚。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总有一块是你的家乡。
| 图书 | 回家过年/南方周末文丛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南方周末》编著的《回家过年》以“回乡”为主题,《南方周末》策划了记者回家乡的相关报道。他们的足迹遍布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他们的笔下记录了家乡的沧桑变化、普通人的春节故事。在他们的回声中,我们听见春运的叹息,感受十年春运百姓经历的辛酸历程。读到这些文字,更多人难免会眼合泪水,心有戚戚。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总有一块是你的家乡。 内容推荐 《南方周末》编著的《回家过年》讲述有一种节日叫做回家。这个节日,就是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那么多人都必须赶在这个时间回到家的理由,因为“离家的人才懂得家,离家的人会想家。有100种理由让我们离家,有一种理由叫我们回家”。每年的这个时候,成千上万的人,都要挤上回家的列车,干辛万苦,辗转回到那个小小而温暖的家。一起来翻阅《回家过年》吧! 目录 记者回家乡 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娘 六个小学教师 父亲的死和之后的两个月 胡老师 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 芳草街 家住海角 传统与现实之间 表灵村纪事 留下的离开的 有一个节日叫回家 有一个节日叫回家 “挤火车”的人们 回到周孙钦的家 乡愁 家族背影 阿妈进城 我在大巴山遇到过一位母亲 家国悠悠福运绵 本报记者过年回家记录 2009年金融海啸下的中国中西部--本报记者过年回家记录 打工村:这里的世界是平的 陌生的故乡 另一种经济危机 全球化边缘的村庄 藏富于民不容易 等你回家,他们的春节故事 代课教师李建新:我不是村里最穷的人了 “劫人救母”重庆兄弟:戴着“镣铐”,回到起点 东莞民工王宏勇:再撑五六年,我就回家 金融风暴下的海归:在中国与美国之间 《吾乡吾民》记者眼中的家乡之变 一样的家乡,不一样的小镇 垃圾包围农村 回家:非常广州站 暴风雪中,一个农民工老板对抗“春运帝国” 十年春运:一部好莱坞大片--一个有关回家过年的摄影展 从东莞到广州:14个人的遭遇 慢车上做着快车的梦 接线员:听见春运的叹息 带着体面与尊严回家,实名制远远不够--火车票实名制元年广州春运观察 常回家看看 回家:攀越雪山 跟着棒棒回家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奔向 左家兵还乡 “大篷车”千里返乡路 “80后”回村--江西塘下村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东南飞” 母亲 回家的路 常回家看看 回家过年 回乡三镜头 暮春时节的思念 这个春节 感念家人 谁愿意重回乡村 “放牛班”回乡 “我,算城市人吧” 农村空巢老人,谁来关爱 桦树沟:离家儿女何时归来 老牛湾:被镜头改变 能走的都走了 种地失去魅力后的生活 “失守”乡村 谁愿意重回乡村 乡村礼俗的变迁 乡村的“呼愁” 农村如何“新” 试读章节 这是千载一遇的时刻,百年的更迭,千年的交替,都将汇于同一个瞬间。为了欢呼新世纪的太阳照临地球,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翘首以待…… 这又是岁末平常的一天。这是我们第八百二十九次和你见面。面对着即将远去的一个世纪,面对着就要开启的新千年之门,也许,我们真的该来一次“世纪之旅”,就像聪明的同行已经去做的那样——派记者去新西兰,去那个2000年第一缕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或者去五大洲,去感受不同肤色的人们异域狂欢的情状? “世纪之旅”?千年等一回啊,为什么不呢? 记者们受命出发了。他们脚步匆匆,他们意绪绵绵。他们要去的地方其实都不陌生,每个人却又分明都有一点惴惴然。是啊,“近乡情更怯”,处在百年之交、千年之交的故乡,你别来无恙否? 这就是我们献给读者的一次世纪末特别的旅行——“记者回家乡”。 一群难得在故乡转悠的人,有人甚至对那片土地已暌违多时。他们终年奔波行走,总是在寻找他乡的故事;他们的爱和恨,也更多地倾注在别的地方。家乡,成了每个人心灵深处秘不示人的珍藏。 现在,就让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珍藏打开吧—— 那些版图上无甚出奇的所在,那些所在处平平常常的故人,那些故人里被岁月模糊了的面容,那些面容中被风霜蚀刻下的皱纹……这一切一切,都因为百年之交、千年之交的踏访和叩问,在我们的记者的笔下,变得异常生动、鲜明、隽永,历历在目,触手可及。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泪水?读完了这一组“记者回家乡”,也许,你会找到答案。而我们必须表达的,是我们对那片土地的敬意。 我们要向乡间的母亲致敬。她用一双小脚走过春夏秋冬,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才算丈量完所有的苦难。母亲,我们祝福你,因为你知道怎样把你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我们要向天国的父亲致敬,他的在天之灵,冥冥之中依然向儿子散发出最质朴的光辉。即使刚刚承受了失去父亲的巨大创痛,在接到采访特大海难的任务时,儿子首先记起的,还是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别为了自个的事耽误了公家的活。 我们要向一位新婚的妻子致敬。就在新婚之夜,她的丈夫却匆匆登上颠簸的长途公共汽车,去采访令人撕心裂肺的海难事故现场,他这样做只有一个理由:“我是一个记者!”而她的理解和支持,正好成为他义无反顾的另外一个理由。 这是一次特别的旅行,在千年末,在世纪末,在中国,但决不是衣锦还乡。十几个记者,于同一个时刻,奔向天南海北,回到他们曾经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是要用他们的眼睛,去观照故乡的现实和未来;是要用他们的心灵,去丈量故乡和新世纪之间的距离。而他们的记录,是要给这个喧嚣的千年末和世纪末,留下一份真实而冷静的言说。 我们走近千年之交,走过“我们这1000年”。即使在那些最偏僻的山村,我们也能看到,这1000年,是“人怎样变成巨人”的一部皇皇巨著。在人类所获得的越来越大的空间里,容纳了与日俱增的成功和骄傲,也容纳了与日俱增的痛苦和不平。毋庸讳言,当西方在这1000年中一步步走出蒙昧的时候,中国却日益远离汉唐的辉煌,甚至在最近160年里曾坠人屈辱的深渊。20世纪中国人的猛醒与奋争,正是对千年来多舛命途的强烈反弹。P2-3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回家过年/南方周末文丛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南方周末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18004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49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50 |
| 出版时间 | 2012-12-01 |
| 首版时间 | 2012-12-01 |
| 印刷时间 | 2014-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6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6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江西 |
| 长 | 230 |
| 宽 | 155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