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战争心理学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什么在人类反对战争的同时战争仍然会频频爆发?《战争心理学》作者劳伦斯·莱尚从一般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需求在战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提出了“人有攻击性不仅是因为受挫折和害怕,还有是因为愉悦、满足和热爱生活”“政府生来就是为了战争”等新鲜见解,为人类反思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内容推荐

战争对人类总有一种无法避免的吸引力,怎样才能避免它?在这个问题上,《战争心理学》作者从个体的心理需求、认知方式以及政府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某些战争出现的必然性,对这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没有解决的问题做了全面的分析与解释,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战争心理学》的作者是劳伦斯·莱尚。

目录

第1章 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谁能解释战争

第2章 战争对人的吸引力

第3章 战争改变人类的认知

第4章 被扭曲的现实和人类行为

第5章 两种认知下的战争

第6章 战争——个人的心理需要

第7章 战争——一种政府行为 

第8章 战争能否真的结束

试读章节

阿瑟·凯斯特勒在他的著作《两面神》中巧妙地把关于战争及其原因的心理学理论和社会群体理论结合了起来。他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需求:体现自己的个性和成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不断地从一种需求转向另一种需求。克斯特勒还相信,人们发动战争是出于群体认知和忠诚两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说,人们强化一个群体的普遍手段就是有一个外部敌人。

认真地研究了这些理论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理论不适用于今天的原因。这些理论每种都有一定的道理,每种也都有一些虔诚的信徒把它视为是所有战争的原因。但是,没有一种理论研究到了这个问题的真正本质,也没能找出任何可行的解决方法。

纵观人们思考战争问题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人们已经把“刺激因素”(即特定事件,正是它们导致了战争)跟“人们接受这些刺激因素”这个问题混淆了。

举个例子,赫罗多斯提出,长期的、破坏性的希腊人与波斯人间的冲突是由一系列绑架妇女的事件引发的。我不是质疑特定事件,或是质疑追逐领导者权力的动力的强大,亦或是质疑追求权威位置的心理可能成为引发一场战争的导火索,而是提出另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为什么人们那么愿意对这样的刺激因素做出反应?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个问题,就能将驱使我们频繁参加武装冲突或群体间冲突的动机进行分类。

关于人们参加战争的心理学理论历史悠久。人们普遍认为,所有人都渴望得到权力,无论他们权力多大都无法知足,这种欲望不可避免地导致战争。古典作家们所报道的例外情况——举个例子,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对奥塔尼斯的描述(因为奥塔尼斯不想当波斯国王),表明了这些信念的力量之强大。“对权力的热衷,”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说,“贪婪和个人野心是所有邪恶的根源。”而其他一些心理学理论曾经认为人性本恶,人天生就是富有侵略性的食肉动物,这些理论假定人有种基本特质,与哲学家霍布斯所说的概念类似:人的本性中本来就有一种驱力,迫使他对同类采取大规模的、公开的恶意行为。

在更为复杂的层面上,弗洛伊德认为:因为人有种死本能。这种驱力必须进行内化;如果个体人想避免伤害自己,那么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弗洛伊德说,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等人类能进一步进化的那个时刻的到来。在一个著名的信件往来中,爱因斯坦问:“为什么有战争?”,弗洛伊德回答:“因为人就这样”。

显然,如果打仗是人的天生需求,那么科学家阻止人类好战就是无望的,面对人本质的有机性时,这些科学家无能为力。我们可以接受这种理论,把它当成人类文化的产物,但是当今的社会科学真的对此确信无疑吗?

今天,人类行为的本能理论名声不太好。我们质疑渴求权力的本能(渴望侵犯或者谋杀)的有效性。同样,大部分社会科学家们质疑“对死的渴望”的存在,就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死本能”那样,即使是在心理分析学派里,这个概念也没有得到广泛接受。此外,社会科学家的行为清楚地表明我们不相信关于人类战争的心理学理论:管理心理学家在一个团队中减少敌意;社会工作者努力阻止青少年敌意行为的发生;心理分析师帮助有暴力倾向的病人在跟别人相处的时不会发生公开的、暴力性的冲突。他们似乎不会相信自己的工作跟人的本性相抵触。因此,很明显的是,作为科学家,我们不会相信人天生就存在引导人们做出与战争类似的行为或直接发动战争的东西,我们的做法明显跟心理学理论相悖。虽然这个概念简单、具有吸引力,但我们必须拒绝如下的观点:人从事战争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这个观点这很明显跟我们社会科学家们所做出的工作互相矛盾。

关于战争根本原因的经济学理论也很古老了。莉薇在《罗马史》中写到了塔尔坎准备向阿尔代亚的进攻迎战,“财富确实是塔尔坎备战的理由,他需要钱。”修西德底斯谈到科林斯人(强烈要求他们的邻居加入战争联盟,以保护他们的进出口贸易。按照新的经济理论,人类为了财富而战,发动战争是为了得到物资和其他财产。

显然,工业革命之后,除了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新的经济理论对解释战争的原因根本没有意义。无可厚非的事实是,胜利者可能的确希望从被击败一方那里获得利益,但是相比之下,战争消耗的公共财产和个人物资更多。努力用“那些参战者相信战争能增加自己的财富”解释当今的紧张国际情势,明显就是徒劳。

在游牧民族文化中,或者在工业化初期社会文化中,这种理论可能站不住脚;在非游牧文化和后工业化社会中,这种理论更没有立足之地。尽管重要的游牧文化长时间内并未出现战争,但后工业时代的国家在本世纪却经常开战。P9-12

序言

有创意的文章都会描述这个世界的某个主题,然后从这个主题中挖掘出深刻的含义。诸如战争这样的永恒主题,也依然如此。“战争心理学”的概念,还有研究和平、人类行为的新方法,最早出现在海湾战争之后。这些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或国家之间愿意开始某个战争。或者为什么他们喜欢战争。但是,自从2001年9月11日恐怖主义分子袭击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的五角大楼之后,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战争——针对恐怖主义的战争。《战争心理学》这本书虽然侧重于常规战争,但在人们对恐怖主义战争的认识上,也提供了一些鲜明深刻的意见。

……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争心理学》的新见解显得尤其受欢迎。它把我们思考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本质简洁地表达了出来,这种简洁没有迷惑住、限制住我们的思想,反而让我们在对战争与和平进行研究的方法上更加有据可查,更能阐释问题的细枝末节,也更加理性。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反击恐怖主义的同时认识到我们内心中矛盾的驱动力。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工具,帮助我们认真考量国防和公民自由的平衡。最后,它给我们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审视自己的思想深度,并更全面地开发我们自己和社会的潜力。基于这些原因,我非常高兴这本《战争心理学》能够得以出版。

塔德·克劳福德

于纽约

书评(媒体评论)

巴克明斯特·福勒

投下第一枚原子弹那天,也就是“人性期末考试”的开始

卡尔·门林格尔

战争就是每个人内心多种微型战争的反映……国际间的战争就是人类动机的复制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战争心理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劳伦斯·莱尚
译者 林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42036
开本 16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0-051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09—5337
版权提供者 JEAN V.NAGGAR LITERARY AGENCY,INC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