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森林中的一棵树(李天靖随笔访谈评论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李天靖,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某杂志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上海诗人》首席编辑。诗歌入选《朦胧诗二十五年》、《中国<星星>五十年选》等。

本书为其随笔、访谈、评论集。

内容推荐

本书为李天靖先生的随笔、访谈、评论集,书中收录了《就像花开过一次——华裔居美女诗人怀宗印象》、《恒久之物的道路——德国艺术家、诗人舒尔德》、《“洋行”里来了洋诗人——法国诗人、艺术家朱利安·布兰》、《把吻送给失去的叶瓣——伊朗诗人、文学教授伊斯梅尔》、《我看见所有枝权、伤痕——诗人、翻译家李笠》、《独特就像自己的手指——美国西北部诗人查尔斯·帕斯》等文章。

目录

序一:李天靖的诗歌导游

序二:李天靖,架起了一座诗歌的桥梁

随笔

第五片飘落的叶子——悼“九叶派”诗人杜运燮先生

“生活中不能没有诗”——“九叶派”诗人辛笛先生最后的题词

“我还没有完全冷却”——哭诗人彭燕郊

“请夜莺替我们啭鸣”——诗人公刘6年祭

成如容易却艰辛——写在《干涸的人字瀑——纪念诗人公刘》出版之际

哭诗人张枣——再读《镜中》、《到海南去》、《狂狷的一杯水》

森林中的一棵树——诗人、画家严力

就像花开过一次——华裔居美女诗人怀宗印象

事物是他们自己的像征——美国诗人、翻译家Denis Mair梅丹理

恒久之物的道路——德国艺术家、诗人舒尔德

“洋行”里来了洋诗人——法国诗人、艺术家朱利安·布兰

把吻送给失去的叶瓣——伊朗诗人、文学教授伊斯梅尔

我看见所有枝权、伤痕——诗人、翻译家李笠

独特就像自己的手指——美国西北部诗人查尔斯·帕斯

杨炼:“立足于艺术发出真正的声音”——顶层画廊诗歌艺术沙龙活动

“颤抖的夜穿越白昼”——杰曼·卓根布鲁特诗歌朗诵会

“多多”是一只鸟——诗人多多印象

只要沿着江河走——读王家新《取道斯德哥尔摩》

黄礼孩:中国诗歌的“阿甘”

洛夫在上海一日

赵丽宏与洛夫“拉钩钩”

“因为风的缘故”——洛夫诗歌朗诵会10月21日在沪举行

“旧情仍在有无之间”——洛夫赠我一首诗、两幅字

“听到年轮旋转的声音”——与诗人洛夫在一起

原创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许德民《中国抽象艺术学》

上海有座撒娇诗院——中国第一个私人诗歌会所“撒娇诗院”

海上诗坛来了新上海人

集腋成裘做成一本书——写在《波涛下的花园——中外名家现代诗

技法鉴赏》出版之际

我与韩寒的《三重门》及其他

镌刻心灵的题词

怀有一颗安然的心——《水中之月——中国现代禅诗精选》出版

用诗歌把烟戒了

阅读的恩泽

安居的昌耀

我的城市,我的书

访谈

第二十六级台阶——历任复旦诗社社长访谈

诗痴,抑或石痴?——香港诗人傅天虹

浪花举起渔火,点亮星星——台湾诗人、画家罗青

“九叶派”:文学语言及其他——“九叶派”诗人郑敏专访

在时光隧道中摸索前行——旅居上海的美国诗人们

“我不会死!”——诗人黎焕颐逝世两周年祭

同时骑三匹马——阿拉伯著名诗人萨迪·优素福专访

永远在诗海中远航——诗人赵丽宏访谈

评论及其他

还林昭以美丽——读白桦《从秋瑾到林昭》

永远追赶太阳的人——白桦的诗集《长歌和短歌》

诗美之魂——读《赵丽宏诗选》

东方诺贝尔奖——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诗人特辑:《光芒涌入》

都市诗意的悖论——诗人骆英《都市流浪集》

复旦诗魂——《复旦诗社前锋诗选》

用血气拍击出的文字——灰娃的诗歌

发掘西部的诗意之美——成路的诗

一个城市的心灵镜像——《忘却的飞行——上海现代城市诗选》

一枚绿色的坚果——诗人、书法家邱振中的诗

左手写小说,右手写诗歌——春野的《清酒滴》、《真诚的二月》

如葵花粲然绽放——读诗集《城市像琥珀般的花园》

生长葳蕤的微笑——读《叶坪短诗选》

火的永恒

拿破仑

风暴中的甲壳虫(外一首)

游动的黑影

八月和二月

看雨

诗歌

西班牙的舞女

距离

一种生活

香格里拉之行

丽江·玉龙雪山

虎跳峡

海参崴之旅

北戴河

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仿佛伫立在灌满北方风雪巨大而正在收紧的皮囊之口,从车站出来才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北国严冬的狞厉,那扑面而来的风像那个袋子里无数怪兽发出的声音——上午6:50抵达绥芬河车站。奇异的汉字真令人匪夷所思:绥芬河的“芬”竟让我害怕,那个袋子无数的怪兽里必有那头斯芬克斯——劈头盖脸的风吼,可使你窒息;大街小巷旋转狂啸的雪糁如无数霰弹击面;门洞拐角冷不丁一阵飙风如下着无数把刀子,刀刀割你的脸。猛然记起十年前北京一次笔会上,东北北棱河董哥说起他那里冬的酷烈,在野外撒一泡尿立马就成冰凌,出门忘了戴帽儿,一捂耳朵会它冻落在自己手里。当时只当是一句戏言——于今方信其真。

提着行李顶着扑面风雪急匆匆向迎候的几辆小巴冲去。马导说,今天的温度零下20cc,真吓人。这个弹丸之地的绥芬河,让我们这些南方的人们找回了久已忘却的冬季。

带着对俄罗斯寒冷的恐惧我们乘上了去海参崴的专列。车速很慢,中俄接壤的真空地带,山冈起伏,农舍依稀,高高矮矮的树落尽了叶子,天空呈铅灰色……一切显得苍凉,芜杂,邈远。车在格罗捷科沃停站,下车后马导忙不迭地点名,我们笑着说她像个人口贩子,从哈尔滨起已记不清点过了多少次名了。马导说,少了一个大家都回不去。此时,我吃惊地看见了一双眼睛——我们排队手持护照要通过边检站,亭里端坐一位女边检军官,一眼扫过你递给她护照上的标准像之后,目光便像利刃般注视着你的眼睛,站在亭旁的我禁不住笑了,她那双摄人魂魄的美目,真难为她干这份差事!我真想永远能迷醉于这双美轮美奂眸子的深潭里呢。显然她注意到了我的微笑,在顺利地通过她边检之时,“达斯维达尼雅!”我向她道别;“达斯维达尼雅!”,她也对我莞尔_笑,亲切地回应。

又顺利通过移民局与海关,格罗捷科沃是个小镇,除了这幢漂亮的海关大楼,煤屑路的两旁是些低矮陈旧的木屋,几个赢弱的男孩紧跟我们,做着手势乞讨香烟或巧克力什么的。这个曾是我精神故乡的伟大的俄罗斯还是那么贫穷。接站的大巴已在等候,我们上了车,司机是个栗色头发的俄罗斯小伙,车开了,他播放起欢快的锯木似的乐曲,从格罗捷科沃到海参崴282公里,乐曲就像横亘在道路前一根硕大又坚硬的原木,复沓冗长的锯木声令耳朵不堪忍受,幸好车窗外广袤的雪野、淡远的山峦、铁皮的厂房,还有沿途的民居,间或扑打车窗的飞雪……这一切异国的风景,使人忘记了痛苦的耳朵。

车在一个无名小镇歇息,赶紧下车在雪地里蹭蹭脚、伸伸腿,让几乎冻麻的身体活泛一下。有人遛进路旁商店购物,男士喝起罐装啤酒,有的还喝伏特加;女士们买起俄式巧克力,有的竞大嚼其冰激凌。小镇商店让我们这些大都市来的观光客也刮目相看:店内装潢美观大方,商品一应俱全而琳琅满目;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待客热情,一律头戴蓝白条纹的船行帽,身着苹果绿连衫裙;蓝色的眼,白皙的脸,坚挺的鼻,栗黄的秀发,看不出她们有什么忧伤——在这样一个偏僻小镇,度过青春年华。

零下30℃,海参崴。我们下榻于符拉迪伏斯摩宾馆。

对于寒冷的恐惧,有时远不及它给人带来的亢奋与刺激。像南国的孩子,渴望一场生猛的大雪,或者像情人邂逅一次初恋的风景。

海参崴阿穆尔湾,东临静静的太平洋,无垠的白雪成冰,凝固的海面,极目望去,仿佛晨曦的手打造一张巨大的银箔铺展开去,粒状而富有质感的冰雪如无数白金戒指、钻石与项链闪耀夺目的光辉,灼痛眼底,远处洁白的山峦之外是浩渺的重洋了。唐代诗人柳宗元那首《江雪》的意境,搁在这里最多只是一个盆景;当然,这坚硬如铁的冰海上也不乏孤独的垂钓者,他们用钢筋螺旋钻头打穿厚达两三米的冰层,再将鱼钩放下,静静地等着饥饿的鱼上钩,如几只企鹅般匍匐守望,成为一幅绝伦的风景。

站在全城制高点——著名远东理工大学的观景平台上,海参崴市区的全貌尽收眼底:城堡要塞、西伯利亚大铁路起点的海参崴火车站、列宁广场、中心广场,都是这城市代表性的景观,横穿列宁大街,你会在另一个海岸惊讶于严冬里春天的海,汹涌澎湃的波涛,充满活力——这就是驰名世界的海参崴不冻港!马导说,大陆气团与海洋气团常年在此交汇点,传说海龙王经过这里不慎将金角落于此海,这里是远东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往来着世界各国无数的船只,并锚泊着一艘战舰,隶属于著名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另一艘c56号潜艇,二战时期它曾远涉波罗的海,参加过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击沉过数艘敌舰,这艘屡立赫赫战功的潜艇如今停放在海参崴的中心街道旁,供人瞻仰参观。

海参崴金角港的近旁是海参崴火车站,它那明丽梦幻色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人,大厅里,乌苏里斯克虎(东北虎)祭器里不断溢出象征这城市吉祥灵性的圣水,我禁不住将持笔的手指浸润于这祈福的水。

行走在这座美丽如画的海滨城市,你会发现不少雕塑,那些极富艺术张力的青铜雕像,似乎在无声述说苏维埃时期那些英雄主义的故事。由于年代久远,雕像在四处白雪的映衬下愈发显得黢黑,弥望过去,仿佛与一个时代伫立于虚无的深处,那天下午遇到了大雪,我们在一座二战牺牲的烈士墓前看到一蓬不熄的明火,真令我们油然而生敬意;在这么寒冷的冬天,花岗岩纪念碑前还供奉着鲜花。

“温暖着寒冷的伏特加/金角湾要塞庄严的鸣炮/还捎上鲜花/带给英灵们的骨殖/蓝天黑色的雕饰 一座历史的名城/谁更具怀旧的品质”

最动人心弦的是每天正午,城堡要塞鸣响十二门礼炮:年轻一代在结婚时不忘到这些英雄长眠的地方献花,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这显得庄严而富有诗意的情景与场面,无不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崇尚崇高的精神意义,曾经生活在那个明亮而忧郁时代的俄罗斯人民,现在正呼吸着自由民主的新鲜空气,大刀阔斧地开拓属于自己的未来。。 来自南部世界的旅游者,常常忍不住与街上的俄罗斯小孩拍照留影,这些童男童女个个金发碧眼,纯洁天真,仿佛笑容可掬的小天使仿佛刚从天堂来到人间。

冬季,难忘的海参崴之旅——但总是异国的土地:

“一边是坚冰/一边是汹涌的海/之间 那飞翔于海天之间灰褐色的海鸟/间或嘎嘎地长鸣/间或停栖在一块块浮冰之上/像泊着淡淡的乡愁”

离别之际,此景此情永远烙于心灵。

2006.3.12P 356-360

序言

两年前的冬天,我在上海期间认识了诗人天靖。那时我在上海为一个杂志担任评委看稿,闲暇之余,天靖带我去看鲁迅当年在上海的旧居以及附近的内山完造书屋旧址,后来还到鲁迅公园走了走。这一路上,我不仅更多地了解了鲁迅当年在上海的生活,也更多地了解了我身边的这位比我年长、但比我对生活和诗歌似乎都充满了更多的热情和关注的诗人。 后来我再到上海就同天靖联系。去年冬天我在上海看稿期间,上海一家很少人知道的新开张的诗歌书店请我去做一个讲座,我给他打电话问怎么去,他马上就说“我知道那里,我来接你”。的确,在上海,有天靖就行了。这不仅是一位热忱朴实、可信赖的朋友,也是一位路通八方的诗歌导游。

他的这本书,就为我们展开了丰富多彩的诗歌和诗人生活的画面。

这本书以上海的诗歌现场为中心,不仅向我们介绍了上海的诗歌活动和众多上海诗人的生活与创作,也向我们展现了来沪访问的其他国内诗人及港台、海外中国诗人(如洛夫、杨炼)以及德、法、美国、伊朗等国外诗人的“风采”。他所采访的许多诗人我都认识,这些访谈不仅使我感到亲切,它们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新的感受。比如出身上海、定居瑞典的翻译家、诗人李笠,在访谈中说起他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就使我不能轻易放过:“特朗斯特罗姆曾说‘写诗时,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不是我在找诗,而是诗在找我,逼我展现它’……他的一首诗歌可写五年至十年,很多人没有这个耐心。”还有访谈中谈到的“两个李笠,一个使用中文写诗的李笠,一个使用瑞典文写诗的李笠”以及所引用的李笠的诗句“但门外的银杏/让我跪下。它说着我童年的语言”(《孤独》),等等,都使我感慨,我想它也会加深人们对诗人与母语的关系的理解。

对诗人多多的专访也很生动:饭桌上,多多正在同诗友们谈“诗的张力”时,服务生上了啤酒,多多马上转到这啤酒:“这么热的天,上温啤酒,为什么不冰镇一下?”对啊,大热天喝冰啤才会“充满张力”!而多多正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诗人。他边喝边谈:“逆即是顺。写诗要逆向思维,这是最基本的,那看你心力如何,所以修行很重要。法国的诗人瓦雷里,他修行;老杜,他的痛苦,是最好的修行……没有这种人不行”。对于传统,天靖还记下了多多这样的话:“语言作为载体,五四时就文白分离,由不得我们选择,但灵魂与语言不分离。什么是语言?有灵则灵则有诗,不是玩语言。”

这样的记载真可贵,它揭示出一个诗人“最闪光”的一面。对洛夫的专访也是这样,洛夫在上海对青年说“诗歌追求创造,它不仅仅是写作,付出你一生的代价,是否能修成正果?不一定——但认定这条路走下去,不问收获。”一个近乎诗歌圣徒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不过,豺诗人亲切的一面,专访中也多有呈现,如洛夫与赵丽宏的“拉钩钩”,也拉近了读者与一个诗人的距离。访谈中洛夫还说人们对他有误解,说他从西方现代主义转了一圈又回到中国古典,叫浪子回头;他说他没有回头,只是“换了个方向往前走”。他这种回答,不仅对人们正确了解他后来的创作有益,我想,对我们如何看“中国新诗的出路”这类问题也有启示。

还有其他的诗人采访,如对从美国回来定居上海的著名诗人、画家严力的专访,对美国诗人、翻译家梅丹理(DenisMair)的专访,等等,内容都很生动、丰富,所谈也比较深入,广泛涉及诗人的创作以及中西诗歌交流中的许多问题。我想,真应该感谢天靖采访了这么多诗人,感谢他记下了那么多生动而耐人寻味的细节。这不仅会帮助一般读者了解诗歌和诗人,扩大他们对于诗歌的认识,这些诗歌访谈,对于诗歌研究也提供了一些宝贵的资料。这就是其价值所在。

至于该书中对一些著名诗歌前辈如辛笛、杜运燮、彭燕郊、公刘等人的记述和怀念,不仅对于诗歌研究和文学史研究有意义,也十分感人。在这些文章中,天靖倾注了他的情感,也显现了他自己作为一个诗人和诗爱者的“底色”。他对公刘诗集的出版所做的大量工作和艰辛努力,令人感佩。他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奉献,正说明了是同样的命运和同样的灵魂把他和这些诗歌前辈连接在一起。的确,这不是一般的“导游”了,他是在以他的全部爱和赤诚,以他在一个商业化大都市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把读者带向他自己所倾心的诗歌风景线。

是为序。

2010.3.12北京

后记

将自己这些年发表在各处报纸杂志、“诗歌报”网一些中外诗人、艺术家访谈、重要诗歌现场的报道、匆匆为诗友“涂鸦”的诗论和随笔选编成一本书,一直是内心炽热的愿望。

为诗歌做一些实事,它与写一首真正的诗,其意义都是不寻常的,都会使人感受浸润其中的诗美与快乐……

值此书出版之际,由衷感谢上海作协《上海诗人》主编赵丽宏、执行主编季振邦,副主编田永昌、朱金晨;以及《文学报》总编陈歆耕、主任编辑朱金晨、《绿风》主编曲近先生等,给予一次次发表的机会;由衷地敬重他们对于诗歌的忠贞、热爱——显示出的深邃的目光、博大的胸襟以及不凡的气度;其实他们与严力、默默、海岸、小鱼儿等不少诗人一样,才是真正诗歌的桥梁。

感谢王家新、朱金晨先生为本书作的序。

感谢《中文自修》杂志主编李锋教授开设了“五色石”诗歌栏目,并安排由我主持,推介许多中外优秀的现代诗。

再次,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主任编辑徐如麒老师,一如既往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做一本书作为纪念,只是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也许它会给在诗歌道路上的前行者,包括我坚持不懈的力量——远方虽然迷茫,却充满了梦幻……

李天靖

2010.5于华东师范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创作者有一种说法,就是把任何人都当作一个营养体来交往,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营养。 也就是说从你身上吸取A,从他身上吸取B,类推下去,吸收各种“我”所欠缺的维他命成分,然后强壮了“我”的各方面。李天靖就是这样的人,无论老幼,无论男女,他都谦虚地交往,但是很骄傲地获取并增强着自己。尤其是对各种路过中国的外国营养,他都很敏感并及时地抓住。在吸取了他所能获得的之后,现在还展示给其他人,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提问角度、他的探讨方向……这是一份李天靖开出来的文化营养菜单。

——诗人∕画家 严力

天靖是一个为诗而生活的诗人,在物欲横流、人性蒙昧的时代,能够超越现实,穿透沧桑,与诗矢志不渝,并时刻以诗心度量生命与世界,给人以最纯粹的诗境,足见他的人格与情怀。他的文字也是诗意的牧场,让我们的的阅读快感与天比远,与云比雅,与风比纯,与月比诗。

——诗人∕画家 许德民

李天靖为人朴实、热忱,带有一股子直拗劲儿与豪爽之气。他的诗视角独特,构想奇谲,往往在视觉、听觉、心理感觉上给人产生一种新鲜陌生的感受——不信,你就去读一读他的《三眼》《秘密》《突然想抱一抱父亲》等诗。 平时,他从电话里传递过来的那种由品读诗歌引起的愉悦、兴奋和激情,经常会感染我、迷茫我,令我敬佩,令我沉默。他同时又是一位诗歌评论高手,我甚至有点怀疑他是否真的密藏一把能打开诗歌内部、揭示诗歌艺术奥秘的神奇钥匙。

——诗人∕教授 张烨

李天靖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闯入中国诗坛,不仅是一位高产的诗人,更是一位优秀的诗歌编辑、访谈人;他不辞辛劳地编选、评论、访谈、传播,大抵都是诗的因缘。他力图打破官方与非官方之间的隔绝,让所谓的民刊、民间诗人浮出水面。他的诗歌文字透出的朴素与真诚尤为值得称许,他不懈的努力业已获得诗人同仁们的尊重。

——诗人/翻译家 海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森林中的一棵树(李天靖随笔访谈评论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天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9507
开本 32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4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2.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