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中国新文学是在某种非文学的状态下,在传统意识已被阻隔、外来思潮势不可挡的艰难局面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外国文学的刺激和影响伴随其全过程,新文学接受外来影响的流程也经历了由欧美文学向俄苏文学的转移,并逐渐形成一种方向性变化。研究这种变化的逻辑起点与终点,廓清这种影响和接受的效果历史,重视和重估其文学史意义,从而为重写文学史,为中国文学的当下发展和未来图景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路,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图书 | 历史的文学与文学的历史--五四文学传统与俄罗斯文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中国新文学是在某种非文学的状态下,在传统意识已被阻隔、外来思潮势不可挡的艰难局面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外国文学的刺激和影响伴随其全过程,新文学接受外来影响的流程也经历了由欧美文学向俄苏文学的转移,并逐渐形成一种方向性变化。研究这种变化的逻辑起点与终点,廓清这种影响和接受的效果历史,重视和重估其文学史意义,从而为重写文学史,为中国文学的当下发展和未来图景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路,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目录 绪论文学的民族接受与中国新文学的“他者”视野 第一章 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五四新文学的“前夜”背景 一 华夏文明与“长城”心态 二 内忧与外患:近代中国的危机形态与应变方式 三 近代文学的生长环境与“他者”视野 第二章 重返历史的勇气与“阳谋” ——“文学革命”的诞生方式和逻辑图景 一 “文学革命”:近代意识的逻辑发展 二 “文学革命”的诞生方式与发生学意义 三 “文学革命”的展示模式和逻辑图景 第三章 有形的历史与无形的现实 ——五四文学传统的内质与张力 一 文学变革的内力与外力 二 五四文学传统的生成与延展 三 共时性与历时性:五四文学传统再认识 第四章 “别求新声于异邦” ——中俄文学关系的发生学意义 一 “拿来主义”与“他者”视野:难堪的文学新现实 二 从欧美到苏俄:游动的文学热情 三 文学与革命:苏俄方式的逻辑模式和范本意义 四 俄国文学:“建设”新文学的范本 第五章 猫爪子底下唱歌的夜莺 ——历史夹缝中的五四小说家与俄国文学 一 历史愿望、文学审美与小说功能 二 “问题小说”里的问题和模式 三 乡土与写实:亦步亦趋的小说实践 四 浪漫与抒情:小说里的人生模式和情感方式 五 鲁迅:超越启蒙的生命体验与孤独的文学之路 第六章 他山之石。可否攻玉 ——中俄文学关系的影响范式与接受模式 一 托尔斯泰:传统良知、道德楷模与文学吁求 二 屠格涅夫:个体情怀、使命意识与抒情模式 三 契诃夫:功利与审美的双重效用 四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肢解、难排斥的文学巨人 五 高尔基:镜子里的自画像 结语 历史的终结与文学的起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历史的文学与文学的历史--五四文学传统与俄罗斯文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702546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5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2 |
出版时间 | 2003-04-01 |
首版时间 | 2003-04-01 |
印刷时间 | 2003-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6 |
丛书名 | |
印张 | 1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宁夏 |
长 | 204 |
宽 | 14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