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站一坐一生(一个中国人62年的影像志)(精)/仝冰雪收藏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本摄影图文集。

62张自拍照,62年岁月,叶景吕的自拍超过一甲子的时光,他留下的是一串平凡人生的不凡剪影……在刻印于62个时间点的62幅影像中,仿若触手可及。人怎样生存于历史之中?人怎样去书写自己的历史、描画历史的真相?我们中国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与情,曾经生存于历史之中并书写我们自己的人生?不管岁月静好,还是乱世苟活,君子皆不苟安,或许这也是叶景吕先生坚持拍下人生侧影的一点心情?

内容推荐

叶景吕,一个见过世面的不算普通的普通人……从1907年到1968年,他每年都去照相馆拍摄一张个人肖像。用这些照片,他编制了一部跨越了大清国、中华民国与毛泽东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影像自传,不,个人影像传奇。这就本书。除了照片,书中还大段大段的文字解说。

目录

自 序

一、网络缘起

1.机缘

2.鉴赏

3.考证

二、是寿者相

1.海外生涯

2.晚清光阴

3.民国岁月

4.战争年代

5.新中国的日子

6.叶氏家族

三、一站一坐

四、榕城早期照相业小史

1.清末肇始

2.民国流变

3.创新与发展

4.“时代”和“艺光”聚焦

五、回首已是百年身

1.光阴刻划:一个人的仪式

2.图像证史:影像复活记忆

3.我拍我影:历史穿透灵魂

六、野史未尝无作者,镜箱相对作端人——观看“端人”叶景吕

七、叶景吕肖像照片之思考——兼论观念艺术

后记

试读章节

2007年9月的一个晚上,月朗星稀。我正在家中上网,旁边的手机突然响起,接通后,一位方言很浓的人告诉我,他是福州的一位书商,手中有一套刚刚收到的老照片册,向我咨询它的价值。2005年我创办在线“中国摄影博物馆”和“中国老照片”网,网站上明确说明:免费鉴定各种老照片。所以几乎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咨询电话,一开始也没有太在意。

这位旧书店老板告诉我,这是他不久前收到的一个中国人的肖像照片册,据说是从福州著名的老城区三坊七巷流出来的,照片册的主人每年照一张,连续照了很多年,照片册上还贴有一张著名画家陈子奋的题字。他觉得照片很珍贵,问我照片的估价,想不想要,还说已经把照片的扫描图发到了一个收藏网站上。

我登陆那个收藏网站后,开始仔细辨认推销人所说的老照片册,因为他扫描得不是很好,网站上展示的每一张图片均为照相册原件的残缺页面,所以要靠我的形象思维来辨认和想象老照片册本来的样子了。经过几分钟的查看,我深深地震惊了!

原来这是一个中国人连续62年的留影,从1907年到1968年,也就是主人公从27岁到88岁,每年一张,一张不少,整整62张,还有一张1901年单独的照片,以及他的1906年的结婚照、结婚40年、60年和夫人的合影,每张照片下面或上面都有他亲笔所写的拍摄时间、当年的年龄及家庭、国家大事等,照片基本是6英寸的银盐照片,大都是在照相馆内所拍摄。从第一张清朝的长发蓄辫到民国的长袍马褂,一直到新中国的列宁装,照片的主人公也从英俊青年变成了矍铄老者,一张张照片忠实记录了这位中国人从风华正茂走向人生暮年的完整过程,我一下子被他的坚持和执著,被他眼神中不变的从容淡定深深吸引了。

这位书店老板不仅把照片发到了这个收藏网上,还把它挂在了国内著名的淘宝网上叫卖,但由于他开出的是一个当时很多人认为的天价,所以基本没有人浏览这个物品。我几个收藏老照片的朋友事后告诉我,他们也曾经看到过这本相册,但都遗憾地说,因为觉得标价离谱,根本没细看。

而我在国内网上淘宝一直是秉承从最贵的物品开始浏览的。网上叫卖的收藏品可以说大部分是“垃圾”,很多网站因为基本不收取销售费用,所以收藏门类中,“垃圾”的东西要远远多于真正的藏品。很多所谓藏品都在网上挂了好几年都没卖出去,而一旦有好的东西店主自然都标出天价,生怕卖漏了。

网上淘宝也是我收藏老照片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网络,几秒钟之内,你就用可能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建立直接的联系,把我收藏的范围从有限扩展到无限,所以,国内外的收藏网、拍卖网、画廊网站等是我收藏信息的重要来源。我的网上淘宝理念是:不怕贵,只怕东西不好。因为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垃圾”。也正是因为这个习惯,虽然是通过网络得到的信息,我还是一下子就被这本从未谋面的照片册吸引了。

经过电话中与店主的讨价还价,我最后决定“高价”收购这本照片册。由于卖家不接受网络支付,所以我委托在福州工作的同学第二天上门,代我交钱,取走了照片册,并用特快专递送到北京。两天后,照片册安全到达,正式成了我的藏品之一。

我在收藏过程中一直是相信缘分的。藏品和收藏者之间的遇合,“缘”由天定,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但“分”还要自己争取,这种“缘分”是建立在收藏者的一份虔诚和发自内心的热忱,不懈地寻觅和渠道开拓之上的。周末,我常常留恋于各个古玩市场,不一定买到什么东西,但可以看看市场人气,人们的喜好,藏品价格的涨落,还可以和各个摊主聊聊天,交流一些信息,了解一些最新的动态;而对现代收藏渠道充分运用,尤其互联网对我和藏品的缘分建立起到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搜索,不仅把我寻觅藏品的范围无限扩大,而且通过自己建立网站,也可以让被动搜索无限扩大,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你,从而主动向你提供藏品信息。

我建立的专业收藏和研究老照片的网站,其实就是我个人的收藏网站,当时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藏品,传播影像收藏的理念,这同时也改变了原来很多收藏家只是“收”和“藏”而秘不示人的传统收藏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网站后,很多人知道了网站上同类藏品的珍贵,给我收藏带来了更多的竞争,或者说提高了我的收藏成本;但同时,我也得到了更多信息,不仅通过网站结识了世界上主要的中国历史照片收藏家、研究者和交易商,还得到了很多一手的藏品信息,几乎每天我都会接到咨询或推销照片的电子邮件或电话。如果不是网络,我和福州一个书店老板是很难建立信息的直接关联的,而他正是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我的网站。

P2-4

序言

2003年4月29日,在“非典”最为肆虐和伊拉克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刻,16点50分,犬子仝非拉呱呱落地了。我把他从产房用小轮车推回病房后,用我的尼康FM2为他拍摄了人生第一张肖像,这时,他刚刚离开妈妈20分钟。

小家伙一脸新奇地望着我和镜头,还没有清洗的小脸布满了道道血丝。我手持相机,一边虔诚地为小儿记录,一边也为自己弥补人生影像的缺憾,当年已经走入影像收藏的我,却发现自己最早的照片是初中毕业时的一张合影照。

此后,我决心每天为闹闹(犬子小名)拍摄一张照片,坚持了一个星期,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冲印出照片时的兴奋。此后几天,我在继续每天拍照的同时,也开始为这样记录的意义而踯躅。再后,我改为每星期拍一张了。满月后,我又决定每月拍摄一次。周岁后,我的拍摄就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了。

活泼好动的孩子至今对拍照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几乎不会情愿地配合我,还不时发出对抗的吼声。“照”还是“不照”?一直在我心中摇摆,这是孩儿成长的必须还是我制造历史的心志?他应该享受的是生活的无拘还是影像的堆砌?桌子上的电子相册,定时播放着幼子一张张勉强的回忆,更加深了我的困惑与反思。

白驹过隙,白云苍狗。2007年秋天,我在照片上“认识”了叶景吕先生:一个自我想拍照的人,一个连续拍摄了62年的福州人。

叶先生的执著和坚持是给我最先的打动,回想过去几年给儿子拍摄的踌躇,我真的有点后悔没能坚持。今天已进入屏幕生活时代,手机拍照几乎成为每个人时时刻刻的可能,电脑摄影和摄像的融合甚至让人每秒每帧都可以留下一张影像。数字时代以量争锋,有人每天拍摄一张,就有人每时每刻一张,这不过是艺术家们乏陈的实践,或者网络大虾猎奇的效颦,因为没有人再想以时间取胜。

回想百年前叶先生的年度拍摄,技术具备、心态意义却完全迥异。

精心盘算一个特别的日子,穿上新衣,蹬上新鞋,戴上新帽,慢慢走过悠长的小巷,虔诚地迈入神秘的相馆。按照筹谋已久的思路,指挥照相师一通忙活:选择背景,准备道具,调试光线,摆好姿势,“咔嚓”为年度的定格。

几天的期盼,终于把洗印出的小照取回家中,半躺半坐在藤椅上,细细端详朴素的黑白。主人公在安然沉潜,与自己无言对话,这是人生的仪式,是一年一度的回望,总结,孕育,此时的天地,成为叶先生个人的客厅。一站一坐,年度交替,举重若轻,履险如夷,生命的节奏似乎永远在他掌控之下,一切有张有弛,有条有理,游刃有余,这是他的生活方式。

六十几张照片,目光永远淡定从容。时代的风风雨雨,生意的起起伏伏,家庭的离离合合,似乎无法从他的表情中清晰读出。叶先生的生活实际上始终和周围相联通,直到八十几岁,他还是每天要出门,每天触摸着身边新鲜生动的变化;在家闲居时,读书看报,收听广播则是了解世界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早年漂泊的留洋生涯,中年忙碌的生意打理,晚年赋闲的退休颐养,叶先生的心态一直保持着与大时代的同步,虽然他没有大富大贵,大起大落,但他对世间的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正是这种内心的充盈和强大,人格的独立和坚定,才造就了表面上一如既往的恬淡与笃定。

叶先生的生活普普通通,又真实可触。在孩子眼里,他是一位慈和的父亲,在妻子眼里,他是一位温柔的夫君;在亲朋眼里,他是一位可靠的帮手;在生意人眼里,他是一位诚信的伙伴;在街坊眼里,他还是位乐善好施的老好人。他的一生,没有奇迹,也从无荒诞,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让身边人都享受着与他共处的阳光与温情。

叶先生安息40年后,我偶遇了他,不惑之年的我,也重新认知了自己和生活。

2009年12月31日于北京

后记

从偶遇叶景吕先生的照片册,到探究背后的故事,以及后来各个传媒的报道和国内外持续不断的展览邀请,一直到今天书籍的付梓,作为一个收藏者和研究者的我,也经历着和许多观看过叶先生照片的人一样的唏嘘:感动。

首先,叶家后人的支持和帮助一直伴随并温暖着我的研究过程。

叶林夫妇不仅第一个热情接待了我的拜访,给我讲述了爷爷的一生,还数次不厌其烦地接受了我的电话采访。

叶毅先生作为孙辈之长,对爷爷的记忆也最为深刻,给我提供了有关爷爷很多翔实而生动的细节。

叶圭英老人,百岁高龄,努力地回想父亲久远而依稀的记忆。叶老的女儿屈益嵘女士,帮助我数次向叶圭英老人核实细节,并补充了有关外公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远在台湾的叶德澍老人,为了丰富书中对父亲的记录,亲自撰写了回忆,让女儿叶小兰电邮给我,叶小兰女士还为我扫描传送了很多自家珍藏的祖父的图片。

生活在大连的叶德浴老人,提供了大伯在福州日占期间的珍贵史料,弥补了一段叶景吕先生生活史的空白。

还有不知名的叶家亲戚,或在我的博客,或在我的网站中留言,真情传递了叶先生有血有肉的另一个侧面。

其次,在本书的采访和编著过程中,众多好友的帮助一直鼓励着我的工作。

我的大学同学林丽明女士,不辞辛苦地陪同我在福州大街小巷寻觅、探访。

福建师范大学徐希景老师,以专业的素养和对老照片真诚的热爱,帮助我考证了很多福州史料。

泉州的老家具收藏和研究者黄方先生,为我鉴赏叶先生照片中的家具和道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老照片中老家具的系统研究让人叹服。

福州著名文化学者唐希先生,不仅为本书提供了自己拍摄和收藏的老福州图像资料,还两次亲笔帮我修订书稿中的差错。他“我是福州的儿子,我为母亲的城市写作”的拳拳赤子之心,和谦逊博大的胸怀令我领略了人生幸福的新标准。

上海复旦大学的顾铮教授,在繁忙的教学和社会工作之余,为叶先生系列肖像撰写了评论文章,给予了我一如既往的支持;广西民族大学的覃慧宁老师和我结识于网络,她娓娓道来的人类学随笔,让我理解了叶先生照片影像之外的内含。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蒋奇谷教授,长期从事艺术史教学和艺术创作,他从中西当代摄影艺术史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由叶景吕系列肖像所引发的中西方艺术批评和艺术史写作的问题,并提出了中国艺术在全球化艺术语境中的新思考。

在这里,我特别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信任,以我的名字命名系列收藏丛书,让我诚惶诚恐,唯恐辜负了读者的期许。出版社承载先生,不仅给予本书立意和结构的指导,还亲自帮我润色修改文本,他的不吝珠玉和渊博的知识总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感谢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福州赵红女士为我提供了相关历史图片资料。

在书稿完成,最终主题目无法确定的彷徨中,我的大学同学“老六”(张立宪)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为我一直想使用但又不满意的“一站一坐”加上了“一生”,柳暗花明,意蕴丛生。

在叶景吕先生的照片鉴赏和展览过程中,还有以下朋友、同学和师长曾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指点,一并表示衷心谢意:蔡萌、李媚、李公明、王秋杭、王瑞、翟卫东、姜健、鲍昆、李波、李健、陈申、李英杰、曾璜、段煜婷、熊正寅、周彦、李珂、张斌、王军等。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正是由于与他们共同的分享,我才更深刻理解了一个完整人生的含义;而家庭成员对我收藏和研究的坚定支持,使编著此书的过程,成为我人生中又一段愉悦和难忘的时光。

当然,囿于编者的水平,不论是对老福州、大时代的理解,还是对照片本身的阅读,不当、疏漏之处还恳请方家赐教,以便再版和后续传播中及时纠正。

最后,希望大家和我一样永远铭记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姓名:叶景吕。没有他一生默默而执著的践行,就没有今天这些影像的复活与新生。如果叶先生在天有灵,请接受我深深地鞠躬。

2010年4月于北京西郊

书评(媒体评论)

叶景吕,一个见过世面的不算普通的普通人……从1907年到1968年,他每年都去照相馆拍摄一张个人肖像。用这些照片,他编制一部跨越了大清国、中华民国与毛泽东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影像自传,不,个人影像传奇。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不曾发现,在历史上曾经有第二个人有这么一种耐心与热情,以一种严肃的、端正的方式,借助摄影这个方式来书写一个个体生命的漫长历程。

——颐铮

62张自拍照,62年岁月,叶景吕的自拍超过一甲子的时光,他留下的是一串平凡人生的不凡剪影……在刻印于62个时间点的62幅影像中,仿若触手可及。人怎样生存于历史之中?人怎样去书写自己的历史、描画历史的真相?我们中国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与情,曾经生存于历史之中并书写我们自己的人生?不管岁月静好,还是乱世苟活,君子皆不苟安,或许这也是叶景吕先生坚持拍下人生侧影的一点心情?

——覃慧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站一坐一生(一个中国人62年的影像志)(精)/仝冰雪收藏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仝冰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57473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图书小类
重量 0.7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42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7
17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