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朝(被掩盖的真相)
内容
编辑推荐

西汉,是一个开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朝代。中国传统政治,从“尚力”的霸道政治走向“尚礼”的王道政治,其探索过程,正是在西汉一朝完成的。换言之,中国传统政治“治统”与“道统”关系,是在西汉一朝确立并成熟起来的。

谌旭彬编著的《汉朝》的主旨也恰恰在于展示这样一个“治统”与“道统”关系的演变过程。

内容推荐

谌旭彬编著的《汉朝》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重新梳理了大汉王朝的历史脉络,从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中还原了一个个鲜活而富有个性的历史人物,生动叙述了一桩桩复杂而又传奇的历史事件。在书中,作者灵活运用大量史料,得出了一系列惊人的结论:刘邦竟然不是真正的皇帝,但他的性格却又影响了整个汉帝国的治国理念;“文景之治”只是一个虚构的盛世;汉武帝“独尊儒术”意图一统思想,却埋下了汉朝灭亡的伏笔……这一切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汉朝符号化和概念化的认知,这段模糊而又遥远的历史在我们眼前也逐渐清晰起来。一起来翻阅《汉朝》吧!

目录

自序:一个被误读了两千年的帝国

1 刘邦究竟是谁?

 刘邦的真实品性其实不是流氓,而是游侠。

 对信陵君,这位将战国时期游侠之风推往巅峰的人物,刘邦毕生都怀有一种狂热的崇拜。

 秦末动乱中崛起的刘邦集团最终形成的并非后世通常所言的君臣关系

 这场财富大分配的结果,是在汉帝国内部形成一个军功利益集团。他们充当了刘邦的统治基础

 刘邦被推举为皇帝,仅仅是借用了秦始皇所创制的“皇帝”这个头衔而已

 白马之盟,也就在汉帝国内部造成了一种以汉朝宫廷、汉朝政府和诸侯王国之间的“三权分立”

2 开国功臣最阴险

 吕后称制伊始,为赢得支配帝国中央及地方政务的强大军功阶层的支持,拉拢他们自然是首要之务

 高祖之死而迅速衰弱的“宫廷势力”,在吕后的苦心经营下,终于再次恢复重建

 吕氏集团的失败,恰恰败在他们没有任何取代刘氏皇族的计划,否则,不可能最终惨遭灭门

 “诛吕安刘”,不过是军功集团对吕氏集团发动的一场政治突袭。军功集团对汉代初年的历史进行了大幅度的篡改

 周勃、陈平暂时委身于吕后的故事显然是军功集团在掌握话语权之后所杜撰出来的

 军功集团在政变中获胜之后,还大规模地删改掉了吕氏在汉朝建立过程中所立下的巨大军功

3 “文景之治”的台前幕后

 贾谊曾经直言批评过文帝执政,过分“无为”,但却忽略了文帝不得不如此“无为而治”的苦衷

 如何让诛吕政变不再自己身上重演,自然就成了文帝必须要考虑的迫切的现实问题

 只有让列侯们集体离开长安各自回到封国,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政变爆发的可能性

 贾谊一生并不存在怀才不遇,其治国理念大部分都得到了文帝的赞同和接受

 无论是刘邦时代,还是吕后时代,都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中央集权式的帝制时代

4 “皇权”从这里开始“专制”

 申屠嘉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军功老臣们的辉煌,马上就要走到尽头了

 景帝如今需要倚助军功集团,自然不得不拿晁错出来牺牲

 一个崭新的专制皇权时代,正崭露出它的雏形,此后将千年不变

 在汉景帝时代,支撑千年皇权专制的知识分子,还滞留在战国的游侠之路上

5 汉朝的“秦始皇”

 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即将来临的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历史,都有着强烈的“怀旧”惯性。

 西汉初年这一套严重缺乏流动性的官僚系统,才是西汉初年游士之风盛行的真正原因

 这场“明堂之争”,最终转化为了意识形态之争,这在意料之中。但武帝所没有料到的是,自己会一败涂地

 刘安不是因为看到彗星而准备起兵,而是因为得到窦太后即将去世的消息才准备起兵。

 粗疏无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新的国家形态,正在逐渐成形

6 “独尊儒术”的谎言

 归根到底,武帝尊崇儒家,玩弄意识形态,其原始动机,不过是以儒学为政争的工具

 汉代儒家知识分子在承认了皇权之后,给无上的皇权套上了马辔。

 儒家知识分子以儒家学说为汉室提供了政权合法性,同时知识分子们则可以批评政府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将在百余年之后,将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王莽推上皇帝的宝座。

7 权臣必然死亡

 这场盐铁会议的背后,却是后武帝时代朝廷内部托孤大臣们之间的一场内争

 在早已做好了隐秘布局的霍光面前,无论是谁都只能接受退出历史舞台的无奈结局

 武帝留给霍光的,只能是一条在无休止的政争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抵达个人专权的死胡同

 只有霍光和他的家族最后的崩溃和毁灭,才能真正地重建出新的政治秩序

8 盛世之后就亡国

 汉宣帝的上台标志着武帝时代被打压下去的儒家“守成之臣”集团,重新浮出水面

 出自民间的汉宣帝只有尊崇武帝,才能彻底为戾太子平反,也才有可能彻底确定宣帝帝位的合法性

 将外戚势力看作西汉灭亡的主因,显然是极为偏颇的。西汉帝国实际上亡于意识形态

 尽管宣帝公开宣称自己的施政理念是“霸”、“王”道并用,但儒学逐渐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尊重,却是不争的事实

9 儒学毁灭了汉朝?

 宣帝本人所认同的政治理念与其付诸实施的政治策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萧望之的死,意味着儒家政治集团烟消云散,但是,儒学在元帝朝迅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却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作为“政治遗产”,这些法家官吏不可能自动消失在汉帝国的政治舞台上,于是冲突也就变得不可避免了

 元帝时代,汉代皇帝第一次真正开始重视灾异与天意之间的关系。

10 “天意”就是权力

 这场谣言事件,所反映出来的,其实正是元帝之后,皇权与外戚争夺最高执政权的现实

 用意识形态来约束权力的行为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因为关键在于谁在掌控着意识形态的解释权

 在元帝之后的新时代里,新的政治游戏规则诞生了,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王章的“倒戈一击”其实反映出来的,是西汉早期原教旨儒家知识分子们的独立政治人格。

 西汉后期的政治格局,其实是外戚势力与儒家知识分子势力的逐渐合流

11 万民拥戴的“逆贼”

 自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以来,帝国的儒家知识分子就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宣扬汉帝国的正统性存在问题

 正是从夏贺良事件开始,汉帝国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开始公开讨论和质疑帝国的合法性

 儒家知识分子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们这一次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王莽,是如此的接近“周公”

 对儒家知识分子们而言,“禅让”终于在当代重现,一个“内圣外王”的领袖已然诞生

 新莽王朝的溃败,是儒家政治理想走向犬儒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王莽之后,儒家专注改良,不再革命

12 帝国走入歧途

 因为在野的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曾经拥护过王莽,所以,光武帝最终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姿态笼络儒家知识分子

 东汉王朝需要利用谶纬为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服务。故而,谶纬始终处于一种非常神圣的地位

 刘秀利用最高皇权,极力向社会各个阶层灌输谶纬知识,维护谶纬的政治地位

 不过一年有余,朝廷的封禅队伍却浩浩荡荡地登上了泰山,有了谶纬的撑腰,封禅终于还是搞了起来

 这场贯穿了整个东汉王朝的“全民学习”运动,是以学习被迷信化的谶纬儒学为前提的

 杂篇:汉帝国之后时代

 被儒家神化的唐太宗

 为梦想而杀戮的朱元璋

 迷失自我的雍正

试读章节

人生如白驹过隙,世事如白云苍狗。秦王赢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刘邦47岁,在泗水亭亭长任上已经超过十个年头,娶妻生子,沉迷酒色,十年无所升迁,不求上进。若不是两年前去咸阳服徭役,见到秦始皇时一不留神说出来那句“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甚至难免让人怀疑,当年那炽热的“游侠梦”也早已落满尘埃。

也许,那份“游侠梦”确实曾经在漫长的泗水亭亭长生涯里无可救药地黯淡过——毕竟,那是十余年漫长的枯燥时光;毕竟,刘邦已经从血气方刚的青年逐渐步人不尴不尬的中年。要求一个踏上奔五之路的中年人继续青少年时代的激情澎湃的“游侠梦”,确实不太现实。然而两年前的咸阳之行,对刘邦尘封的“游侠梦”显然有着强烈的刺激。

梦想再次被激活。47岁这年,刘邦“夜解从所送徒”,抛弃了秦帝国体制内的小官吏身份,亡人芒砀山中,回归游侠。在即将到来的秦末风云变幻中,游侠刘邦终于得以凭借“任侠仗气”而成就了汉王朝的数百年基业。

理解汉王朝建国之路上的游侠背景,是解开汉帝国内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的第一把,也是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因为之后所发生的一切,分封异姓诸侯、白马之盟、吕后称制、无为而治等政治命题的出发点,都基于这一点:汉帝国原本是以游侠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曾在《关于汉高祖集团的性质》一文中详细考察了刘邦集团的客、中涓、舍人、卒等组成群体,并得出结论,认为他们在秦末乱世选择与刘邦结合,是基于一种互相平等的信赖感。换而言之,这种平等的信任感的来源,正是刘邦的“任侠仗气”。这一“任侠仗气”最显著的体现,是刘邦入蜀之时,楚国与其他诸侯门下,仰慕跟从刘邦者达数万人——期间已颇有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的风范。

如果稍加留意,并不难发现,以游侠之风在秦末动乱中取得成功的,并非只有刘邦一人。王陵,曾经是刘邦游侠之路上的“兄长式人物”,同样也以游侠之身聚众数千人,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反秦力量。其他如英布、彭越等人,同样均以游侠起家,为众豪杰所推举;刘邦曾经的门主张耳,则更不必说了,乃是反秦运动中极著名的游侠领袖。可以说,当秦末乱世来临,因为秦帝国的严密法家网络而隐匿民间的战国游侠之风,趁势再度复活,并最终左右了历史的进程。

众所周知,张良、韩信均是由战国末年没落诸侯贵族转化而来的游侠。细究他们与刘邦之间的关系本末,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开始双方并未形成所谓的“君臣关系”。他们之间的联系纽带,正在于“游侠”二字。游侠间的重然诺,轻生死,于二人身上体现极为充分——张良作为诸侯信使出使刘邦,恰逢汉军败绩,岌岌可危,旁人劝张良速速离去,以免受池鱼之殃,结果却被张良以汉王与我任侠相交,此时“亡去不义”而拒绝。同样,当楚汉之争进入关键时刻,旁人劝第三方关键力量韩信乘机达成三足鼎立局势时,当年的游侠,如今的齐王韩信拒绝了这一提议,理由同样是“汉王待我极厚”,不忍背义。

因为刘邦的缘故,游侠之风,在汉初的社会生活当中相当盛行。刘邦崇拜信陵君的养客之风,所以善于养客的陈稀也因此得到了刘邦近乎无条件的信任——陈豨在为代相期间,一度“从车千乘”,门下游侠食客如云。游侠朱家敢于收留亡命游侠季布,并为之设法向刘邦求情,其间也有看准刘邦的游侠本性这一原因在其中。所谓“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所体现的,正是汉初社会对游侠精神的一种普遍认同。这种认同,是伴随着游侠刘邦,以一种游侠的方式建立汉帝国而来的——芒砀山中的流寇集团,萧何、樊哙等组成的丰沛旧人集团,是刘邦建国之路上的最基础的军事力量和组织力量,二者的初始结合方式,均带有强烈的游侠色彩。P6-7

序言

一个被误读了两千年的帝国

“汉承秦制”,似乎已经是一个历史常识了。

但历史常识往往不一定是历史事实。譬如太平天国反帝反封建;譬如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越常识的东西,往往越远离真相。

“汉承秦制”也一样。

考察一个朝代对另一个朝代体制上的继承关系,无非是比较二者统治手段是否相似,具体而言,包括有形的行政体系和无形的意识形态。前者关系到具体的国家治理方式;后者关系到如何阐释新政权的统治合法性。

西汉王朝在有形、无形这两个层面,均与秦帝国毫无相似之处,更谈不上有什么继承关系——其一,秦帝国的行政体系以皇权为唯一核心,各级行政机构充当了皇权意志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尽管西汉建国初年中央行政体系官职设置模仿了秦帝国,但汉帝国的中央政府操控在军功集团手中,拥有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强势地位,这在秦帝国内部是不可想象的。其二,秦帝国的统治合法性来自于“法”,具体而言是皇帝一人之“法”,换言之,也可以说秦帝国是以其至高无上的皇权所拥有的“力量”来诠释了自己的合法性,在这个诠释过程中,帝国先后掀起了消灭游侠势力和儒家势力的运动;与秦帝国恰恰相反,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正是出身于游侠,这直接导致汉初政治带有强烈的游侠色彩,而当追随刘邦夺取天下的军功阶层(其中游侠出身者甚多)衰亡殆尽,汉帝国为寻求新的统治合法性,所选择的恰恰又是被秦帝国所抛弃的儒家学说。“汉承秦制”这样的历史常识,可以休矣。

西汉,是一个开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朝代。中国传统政治,从“尚力”的霸道政治走向“尚礼”的王道政治,其探索过程,正是在西汉一朝完成的。换言之,中国传统政治“治统”与“道统”关系,是在西汉一朝确立并成熟起来的。

本书的主旨也恰恰在于展示这样一个“治统”与“道统”关系的演变过程。

在刘邦的时代,“治统”的合法性来自打天下的元老功臣们“按功劳大小分赃”,及其所造就的皇室、诸侯王与功臣集团之间“三权分立”。意识形态层面的“道统”,还远未提上日程。

及至景帝时代,元老功臣集团凋零殆尽,社会上层结构的巨大变化,促使朝廷需要为自己寻找新的政权合法性来源。这一艰巨的重任,最后在武帝手中完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既给了帝国统治合法性一个可行性的解释,也为儒家知识分子争取到了一个在帝国政治舞台最中央表演的机会。

自宣帝而下,至王莽登基前夕,伴随着儒家知识分子群体的成形,以及天灾的频发,“天人感应”倒戈一击,成了否定帝国统治合法性的最尖锐的武器;甚至于帝国最高统治者自身,也陷入了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深刻怀疑之中,直至王莽以外圣内王的“当代周公”的姿态和平登上帝位。

王莽是一个悲剧,他致力于帝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却对物质文明建设无能为力。他的溃败,非个人之错,而是时代的无奈。

王莽之后,更沉重的悲剧到来,光武帝拨乱反正,开始改造儒家知识分子。光武帝不需要儒家知识分子,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群严格按照朝廷所颁布的谶纬逻辑,以“怪力乱神”来为朝廷的合法性添砖加瓦的“儒学方士”而已——光武中兴,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可悲的时代之一:他们丧失了批判社会现实的立场;甚至于他们用来评判社会的逻辑,都是国家机器所强行灌输的,而不独立属于他们自己。

光武帝的时代,是“知识分子”被按照相同的规格(谶纬化、方士化)批量制造的时代;批量制造“知识分子”的时代,恰恰是没有“知识分子”的时代。所以,吕思勉先生说:“自东汉至今二千余年,可谓误入歧途。”(《秦汉史》)

这种误入歧途,在东汉之后的历史长河中仍在继续。当然,拨乱反正也同样如影随形。

譬如:唐太宗谋求“内圣外王”的形式主义表演,其实是儒家知识分子犬儒化之后的结果——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勇于纳谏的皇帝,至于皇帝所纳之谏是否会得到严格的执行,一点都不重要。

再譬如:明太祖所发起的那场全国人手一本《大诰》,号召民众积极捉拿贪腐胥吏的浩大群众运动,朱元璋发起这场群众运动的目的,是希望恢复官僚体系内部的传统儒家道统。

清世宗雍正皇帝或许正是朱元璋的反义词——在他执政那短短十几年里,对承载道统的儒家知识分子的侮辱与摧残达到了极端无耻的地步,与之相对应的是:雍正皇帝改变了他治理天下的方式——他近乎疯狂地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特务统治,他不需要任何道统,他崇尚以一人之力治天下。

再往后,是那些更复杂的治统与道统的纠葛,罢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朝(被掩盖的真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谌旭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75390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4.09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8: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