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居民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郭爽的这本《民居民俗》通过60多张图片配合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或整体概述,或细致介绍,脉络清晰地介绍了丰富多样的我国各民族民居。而我国传统建筑中,民居虽然不是最具代表性、最华丽精美的建筑类型,但却是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广的建筑类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通过对各个地区民居的了解,同时也能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内容推荐

郭爽的这本《民居民俗》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的一本。

《民居民俗》分为两个部分,即中国汉族民居和中国少数民族民居,汉族民居又根据地区分布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系统地介绍了各个地区民居的历史、类型、结构和空间细部及其作用等内容。通过对各地区民居的介绍,对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类型举例说明,读者从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民族祖先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

目录

引言/1

中国汉族民居/1

东北地区/1

华北地区/3

 (一)北京民居/3

 (二)山西民居/6

 (三)天津民居/8

华东地区/14

 (一)浙江民居/14

 (二)安徽民居/16

 (三)福建民居/17

华中地区/19

湖南民居/19

华南地区/21

广东民居/21

西北地区/29

 (一)陕西民居/30

 (二)甘肃民居/39

 (三)青海民居/41

西南地区/43

 (一)四川I民居/43

 (二)云南民居/47

 (三)贵州民居/49

中国少数民族民居/51

东北地区/51

 (一)朝鲜族民居/51

 (二)鄂温克族民居/53

 (三)鄂伦春族民居/54

 (四)赫哲族民居/55

 (五)达斡尔族民居/56

 (六)满族民居/58

 (七)锡伯族民居/59

华北地区/61

蒙古族民居/61

华东地区/62

畲族民居/62

华中地区/64

 (一)土家族民居/64

 (二)瑶族民居/66

华南地区/67

 (一)壮族民居/67

 (二)京族民居/69

 (三)黎族民居/71

 (四)毛南族民居/72

西北地区/74

 (一)回族民居/74

 (二)保安族民居/76

 (三)东乡族民居/78

 (四)俄罗斯族民居/79

 (五)哈萨克族民居/80

 (六)柯尔克孜族民居/81

 (七)撒拉族民居/83

 (八)塔吉克族民居/84

 (九)塔塔尔族民居/86

 (十)裕固族民居/87

 (十一)土族民居/88

 (十二)维吾尔族民居/89

 (十三)乌孜别克族民居/91

西南地区/92

 (一)苗族民居/92

 (二)傣族民居/94

 (三)傈僳族民居/95

 (四)藏族民居/98

 (五)纳西族民居/100

 (六)布朗族民居/101

 (七)阿昌族民居/102

 (八)怒族民居/104

 (九)门巴族民居/106

 (十)白族民居/107

 (十一)布依族民居/110

 (十二)德昂族民居/112

 (十三)侗族民居/113

 (十四)独龙族民居/115

 (十五)哈尼族民居/117

 (十六)基诺族民居/119

 (十七)景颇族民居/121

 (十八)拉祜族民居/122

 (十九)珞巴族民居/124

 (二十)仫佬族民居/125

 (二十一)普米族民居/126

 (二十二)羌族民居/127

 (二十三)水族民居/129

 (二十四)佤族民居/131

 (二十五)仡佬族民居/132

 (二十六)彝族民居/133

台湾地区/136

高山族民居/136

参考书目/138

后记/139

试读章节

汉族民居作为中国民居中的主流,其分布面积广,类型多样,南北方差异大,因此汉族民居在整个中国民居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在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并夹杂着中原文化和满族文化气息,风格简单,粗犷古朴,就如同东北人的性格一样质朴豪爽。东北汉族传统民居是过去汉族居住东北时,根据生活需要建造的房屋院落,反映了东北汉族民居特色和生活特色。因此,东北民居既具有中原汉族传统民居的特性,又具有汉族自身民族文化与当地所处的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民族特征。

首先,从地域环境对于民居的影响来看,东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较之中原地区而言,冬季更加寒冷干燥,冬夏温差较大。因此,这也就决定了东北汉族民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适应东北地区的地域环境,根据气候特点改进自己的居住环境,尤其体现在对于长达半年之久的寒冷冬季的适应性上。由于这种特殊的气候环境,造就了东北地区非常丰富的林业资源,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建造了俗称:“木楞子房”的井干式房屋作为民居使用。而平原地带的人们,则利用黏土或碱土建造房屋,这种土筑的民居造价低廉,隔热性和保温性都比较好,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因而被广为建造。

其次,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布局和房屋的建筑形态都较为简单,同时民居的装饰意匠和建筑材料都透着一股粗犷古朴的气息。东北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是这样形容他们的民居建筑的“高高的,矮矮的,宽宽的,窄窄的,黄土打墙房不倒,窗户纸糊在外”。这其中的“高高的”是指的房屋台基较高,台基高了可以防止积雪,保护基础;“矮矮的”是指房屋室内的净高要适当低一些;“宽宽的”是指南窗要宽大,以便获得更多的日照;“窄窄的”则是从空间尺度角度来说的,是指房屋的进深要窄小,这样有利于居室的保温。

在辽宁复州有许多四合院代表了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复州地区历史悠久,明清两代都是州治所在地,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都很发达,建筑也比较典型。复州城内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马家大院、高家大院、韩家大院等。这些四合院均粉皮白墙,青砖青瓦,大门两侧有门房,正房前面两侧建有厢房,门墩以及墙脊雕刻有吉祥图案,建筑布局对称。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主要有丘陵、平原、山地三个地形带,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华北地区的民居主要以合院式为主,而山区则以窑洞房居多,其中以北京、山西、天津为最典型代表。

(一)北京民居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汉族民居文化的优秀代表,分布在北京的每条胡同里,与北京的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传统建筑,如果把城墙比作北京的皮肤,故宫比作北京的心脏,那么遍布全城的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的血肉。其院落宽绰疏朗,房屋疏密有度,空间自然天成,景观和谐有致,是极富人文理念的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着丰富而寓意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

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元代定都北京后,修建元大都,四合院在那时候便初具规模,直至明清不断完善以更适合居住的要求。北京四合院以院落为基本的空间单位,从三合院、单进院,到四进院、五进院,乃至多跨大院,繁简不一,规模不尽相同。

规模最小的单进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大门一般设置在院落的东南角,四面由房屋围合起来,形成接近于正方形的“四合房”。北面是正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有时两端还带有两问很小的房子,称为“耳房”,南面与正房相对的是南房三间,东西各有三间厢房。单进四合院规模虽小,但功能齐全,适合一家三辈居住,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作书房或者客厅用。

两进四合院是由两个院子组成,分设前院(外院)和后院(内院)。大门设在东南角,门内设照壁,照壁西边为前院。前院相对于后院来说更狭长,且进深浅显,并在南面设置了一排倒坐房,坐南朝北,后墙背朝胡同。前院和后院之间相隔一道墙,墙壁正中设置垂花门,前后院则以垂花门为标志,进入垂花门,则表明进入了后院。后院又称为内院,是整座建筑的主体部分。内院北面设立高大正房,两侧分设东西耳房,院子东侧为东厢房,西侧为西厢房。

比两进四合院多一个院落的称为三进四合院。主要是在内院的北边增加了一个狭长的院落,这个院落被称为后照院,主要由后照房组成,房子的主要作用是供女眷居住,或者作为佣人以及后勤辅助用房来使用。三进四合院往往设置后门,其位置是与东南角的正门相对,处于后照房的西北角。后门的作用是便于通行,从前门进入穿过后门能够从一条胡同穿到另一条胡同上。能住上三进四合院的人家,至少是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

四进以上的四合院则在三进四合院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总体结构不改变,前院和后照院的位置保持不变,而是在内院上进行了改变。在整个院落的纵向上插入不等数量的内院,使得整个院落达到五进、六进乃至七进之多。在庭院深深的大院中,主人可以做出更多的变化,使整个四合院建筑更加丰富、有序、宽敞。例如设置两重垂花门;内院只设置正房,除去厢房和耳房的院落显得极为敞亮。P1-5

序言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居建筑的发展也随之经过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变,出现了多种民居建筑形式,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民居建筑的演进如同一本书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原始社会,中国建筑的总体发展是缓慢的。距今大约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极端低下,原始先民把天然洞穴作为他们的栖息之地。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自古就有“北穴南巢”的说法,究其根本原因是南北方的气候有差异,南方温热潮湿,而北方寒冷干燥,因此形成了“北方人住洞,南方人住巢”的现象。当时代发展到距今大约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终于走出了天然洞穴,出现了搭建房屋的意愿,随之出现的还有聚落。人们在聚落里过起了定居生活。这种固定性的居住形式促使人们对于最初的民居建筑进行了充分的维修与装饰,也基于此民居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新的发展。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意味着七千多年前干栏式木架建筑已经出现,同时榫卯技术也在河姆渡遗址中被使用。这一技术的使用显示了当时木构建筑的原始技术水平,这也意味着中国木构建筑从此发端。而在华夏文明的另一个璀璨文化中心西安也发现了一个距今五六千年的古村落遗址,这就是著名的半坡村文化遗址。遗址中的建筑结构有半穴居和地面木架建筑两类。木骨泥墙式的出现表明了原始建筑技术又进了一步,也I使人们居住的位置从地下向地上转移,为后来的地面建筑奠定了基础。半坡文化遗址代表着中国民居发展的一个雏形,其中的一些重要元素直到今天还被人们所应用。

民居建筑是人类最早、最大量、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也是人类最原始又是最持续发展的一种建筑类型。民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也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建造民居建筑过程中,都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经济能力、民族爱好、审美观念而因地制宜、因材质用地进行设计和营造,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民居建筑样式多种多样,有合院式民居、厅井式民居、组群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栏式民居等等。合院式民居就是以多问并联而成的房屋为基本形式,围绕中心环绕布置,形成各种封闭院落的民居形式。这种民居形式作为中国北方地区通用的形式盛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最为规整典型。厅井式民居是南方一种主要民居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四周房屋连在一起,中央围成天井。厅井式民居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通用形式,尤以江浙、两湖、闽粤为典型。这种形式的民居在湿热的夏季可以产生阴凉的对流风,改善小气候;同时有较多的室外、半室外空间来安排各项生活和生产,敞厅成为日常活动中心,而不受雨季影响。组群式民居往往是聚族而居,形成各式各样的大院落,多存在于粤闽赣交界的客家人村落和广东东部地区、闽南漳州地区。这种形式的民居防御性强,同族人居住在一起。窑洞式民居是一种古老的居住方式,即在黄土断崖地区挖掘横向洞穴作为居室。因为它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等优点。窑洞式民居主要集中在山西西部及陕西北部。目前中国的窑洞式民居大致集中在五个地区,即晋中、豫西、陇东、陕北、冀西北。干栏式民居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野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包括广西、贵州、云南、海南等地区。傣族、壮族、侗族、苗族、黎族、景颇族、德昂族、布依族等很多南方少数民族都在应用。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即中国汉族民居和中国少数民族民居,汉族民居又根据地区分布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系统地介绍了各个地区民居的历史、类型、结构和空间细部及其作用等内容。通过对各地区民居的介绍,对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类型举例说明,读者从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民族祖先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

后记

中国疆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因此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中也较为罕见。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和地域宽广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经验,而漫长的农业社会造成了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因此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居住环境,则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最简便的方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这种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但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孕育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华夏大地,各地区的民居都有这样的特点,即具有自然质朴的特性,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密切结合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来建造的。

通过对民居地域上的划分和民族上的划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民居、欣赏民居也是与民居的一种沟通。本书通过60多张图片配合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或整体概述,或细致介绍,脉络清晰地介绍了丰富多样的我国各民族民居。而我国传统建筑中,民居虽然不是最具代表性、最华丽精美的建筑类型,但却是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广的建筑类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通过对各个地区民居的了解,同时也能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在这本书完成之际,回顾中国民居的发展之路,从上古穴居到现在的高楼大厦,我深感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当大量的优秀传统民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的时候,我们有责任把中国传统民居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并能够将它传承下去。虽然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我们建造更好的、更舒适且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房子,但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是我们始终不能推卸的。而现代社会屋檐下的人们,也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民居了解更真实的社会发展状态,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深厚文化的内涵,更细微地感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读物,其内容不属于“研究”那样的学术领域,但在写作过程中诸如资料搜集等环节得到了许多老师们和朋友的帮助,在此衷心致谢。在某种程度上,这本简约朴素的读物作为一种载体,把中国传统民居的特色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民居的许多方面仍然可以为现代以及未来的民居建筑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居民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71749
开本 32开
页数 1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5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1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241.5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4
139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