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烨晚
内容
试读章节

0

十九岁那年的一个傍晚,天空泛起深蓝色的余晖,一如往昔的记忆,让人感觉会不自制地沉迷其中。他轻轻眺望窗外,那是铺天盖地的阴雨和阴霾的路面,偶有不辞而别的鸽子不经意地划过天空,满地凋零的是盛开之后的樱花。

远处是遥远的北方,他就这样一直望着,一直望着,阴晦的天空让他想起那个十年不灭的梦境。

时光的影子在他九岁之前,已没了踪迹。往昔的往昔,一片空白……

梦境中出现的是,颓盛的樱花树下,有三个孩子,孩子们满脸天真无邪的笑容数着天上的云朵。其中一个清秀的女孩子一手架着小提琴,以轻盈的姿态在纷纷飘零的樱花瓣间拉奏着《Song From A Scret Garden》,继而随着曲子的终结,她诡异地隐没在铺天盖地的樱花瓣之中;另外两个男孩却若无其事般地嬉戏着,在欢笑中追逐,一直跑,一直跑,云卷云舒间看见他们的眸子,明亮中却透着本不该有的堇色忧郁。

梦中的少年,从欢笑到哭泣,从落英缤纷的初春一直跑到大雪纷飞的晚冬。久而久之,漫天遍野的白,掩盖一切,天空也失去了色彩。

此刻,那少年已不在,已不在……

彼时,未晓梦的意味,还是孩提时代的我们,总觉得那只是一个饶有残意的梦吧。十年如一日,他常常这样想,那些曾经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少年,或许从未离去。

多年以后,我才知晓,这段殊途的旅程,早已在宿命的羁绊中同归。那些在大雪中离散而远逝的少年,宛如一朵樱花,在多少年以后,仍为他们无悔的流年怒放。

1

“你的名字叫林烨,是你父亲给你取的名字。你的父亲,希望你的前程能如烨字所代表的意境,如火光、日光,光辉灿烂,也作他人的生命花火,给别人带来光明、带来希望。你的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家,很有才华,可是你父亲因为你昏迷后失忆的打击以及巨大的工作压力,心脏病突发,猝死在一个月之前……”

九岁那年的一天,我的母亲说到这儿时,微微啜泣……母亲本该乌黑的鬓角却已花白,她一脸迷茫地望着我,晶莹的眼中泛着难以言说的绝望,似乎在她的心里还有着关于我更凄楚的痛。良久。她泪眼朦胧……

母亲带着乞求的口气对我说:“我可以叫你烨儿吗……”

我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烨儿,你因为一场高烧而生命垂危,几度昏迷,可是,当你醒来后,却遗忘了一切,甚至忘了家人、忘了童年……”

“烨儿,还记得起什么吗?”

我摇头,只见窗外有樱花飞过视野,然后我脑海闪过无数看不清的画面,我无意识地抱起了床边的小提琴。

这个,我记得。

2

那年,我的记忆一片空白,虽然母亲为我一点一点弥补那些丢失的记忆,但在我心中却依然是寂寥的空白。

偶尔,我的脑海又会浮现两片记忆的云,好像是两个很重要的人吧?依稀记得自己曾与那两人一起欢笑,一起哭泣,一起梦想。

那年我们仿佛是一起去远城音乐学院,追寻对音乐的信仰,继续彼此的流年。

可是,除了这,还发生了什么呢?他们又去了哪里呢?

彼时,九岁的我,夜夜守望在窗前,看着在皎洁月光下的花开花落。想,那应该是一个像我哥哥一样的男孩和一个令我不顾一切的女孩吧?

浅笑,再忆及梦中的孩子,却又不禁泪下沾襟。

如是,未补的空白一直沉默了十年,在岁月一点一点的煎熬中,若隐若现。

3

十八岁,不幸的年华。

台前清秀的女孩轻轻在申请书上打了个猩红的勾,然后将它双手递给派出所的负责人,一个中年男子。

那个中年男子露出一脸疲惫的表情,似乎见过太多像她这样的人,只是漫不经心地伸出空闲的左手取过她的材料。

他甚至没有抬头看她一眼,看着材料不带任何感情地说:

“你原来的名字是叫伍缃,现改为林缃,要在这儿签个字。”

女孩的眼神仿佛没有焦点,弯腰机械般地伸手准备去签字。她的几缕长发顺势下垂,挡住了左眼的一部分视野,她突然不知道此时的自己应该签什么名字,于是顿笔将垂散的头发捋到耳后根。

她带些尴尬、怯生生地说:“对不起,请问我该签……”

那个中年男子显得有些不耐烦,刚准备把材料丢在一边,喊下一位的时候,昂首欲瞪这个女孩一眼。

可当这个男子的目光落在她捋头发的女性化姿势时,自己的恼怒瞬间便被一种温柔所化开。她眉目中透露出的清纯,让这个与她素昧平生的男子不由自主变得热诚起来。

随着目光无意间的交汇,手续很快办完了。

P2-5

书评(媒体评论)

西方小说中惯用的叙事技巧基本上都被黄子豪在这部小说中用到了,比如荒诞,比如意识流,比如象征与隐喻,比如碎片与拼贴,比如变形与魔幻……

这么快速地切换与变转,一方面是为了制造一种特殊的叙事节奏,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恰到好处地展示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同时也让读者体验到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叙事快感。

——晓苏(著名作家,教授、主编)

后记

共瞑

1

十三岁说出我想当一个小说家这样的话语,让我在十四岁因为一个朋友诋毁我梦想的不切实际愤而与之绝交。

彼时,我决定在一年之内将《烨晚》和《余烬》写成两个长篇印刷成书。

结果因为种种妥协、种种自我安慰的“不得已”,让两个本该饱满的小说在我三年的沉默中支离破碎。

十四岁、十五岁、十六岁,我虽心有不甘却又不得不随着大流沉浮,这沉浮亦让那些美好的思绪随着雨打风吹去。未来,因为被臆想得太多,反而在我身上反其道而行之。

我有时都会瞑目自嘲地说,你看,什么小说家,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文艺来文艺去,简直就是矫情造作的自欺欺人。

三年,或许有人认为这不足以磨平一个人眼眶的棱角。但是对我来说,三年让我种种负面情绪几经饱和,没有学好,反到学会了逃避。

逃避那些夸下海口的曾经,逃避那些洒满光明的喧嚣。

几经周折,我还是在十六岁将这些几经波折的时光修复成章,一次次为自己少年时的炽热灼得暝目不语。

信手拈来旧时的字句,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苍凉。瞑目怀念,又生怕过去的一幕幕从光阴的罅隙溢出泪来。

故事中的人们,终其一生所经历的那些美好与丑恶,便是那个十四岁未经世事少年的臆语。那些人们或许并不曾存在于现世,但如死去的珊瑚,所塑造的美却是活生生的。

亦如,没有任何色彩的黑暗却给我们强烈的生的欲望。

2

我犹记得十四岁那年有位朋友对我说,我闭上眼睛打字的姿态很像在弹奏钢琴。

说这话时,她或许并不在意。但,我听后几乎要呛出泪来。小时没能学习钢琴几乎成为我自认为的人生最大的缺憾,每每听闻动人的曲目却无法弹奏的无奈和悲怆几乎让我说不出一个字来。

而我做梦都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在我以为与钢琴的缘分山穷水尽之时却又与其轻巧地产生共鸣。

我一度沉溺在键盘敲击的快感中不能自拔,一瞑目便念着,这便是我的乐章了。

这亦让我越来越不喜光,只向往暗处。

暗处反而可以让我看清这些年一个人走过的足迹,让我静静地抚平那些锋利到刺伤他人的棱角。

这三年的旅途,我在闭眼的阴霾处该是拾到了他人不曾瞩目的旧谱,循着微黄的字迹让那钢琴般厚重的往昔一段段唱出声来。

于这声声慢的静谧,有人暝目聆听过,便让我感到莫大的满足。

3

高一时,心理老师让我们两两一组,一人蒙上眼罩由朋友搀扶并行于教学楼的楼层之间。一路上既不许摘下眼罩,也不许说话。

我记得,我在黑暗中,步步缓慢却有力。每当遇到楼梯时,我的朋友会轻拍我的胳膊,给予我暗示。一路上互相搀扶着晃晃悠悠,每每要跌倒之时便及时得到温暖的扶正。

一路上,只有细碎的脚步声,轻轻巧巧地掩盖了一切声息。

你说,被信任远比信任重要。

我说,若这个世界,人们本就看不见,该是多么的好。  就闭上眼吧,让我看看你们原来的样子。

4

如今,亦常常从那个闭眼穿越的教学楼路过。时而也会瞑目而行,心中憧憬着万人齐瞑的梦。却总是很快就睁开眼睛,只怕与哪个故人撞了个满怀又不知说何是好。

或许,这些年过去,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只属于往昔的路口。故意暝目,好将故人们撞个满怀,让我倒尽这些少年强说愁滋味的苦水。

或许,只有暝目的那一刻,我才能够徒然地获得信念,真正与老去的时光对峙。

或许,这只存在于我们共暝的那一刻。只有我们遗弃这世间的光怪陆离的景象,回眸那些逝去的容颜时,我们才能在黑暗中坦诚相待。

就和我一起闭上眼吧,让我们在黑暗中小觑那些缺失光明的主题,去慰问那些就快遗忘的声息。

5

或许,往后的电视剧依旧会充斥着“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对白。

或许,往后的一天,我会眯着早已看不清前路的双眼,在一个温暖的怀抱中婴儿般睡去。

或许,往后的一天,我们闭上了双眼,真的就不再睁开。

时过境迁。

这时闭上眼,不再是因为满目荒凉,你们都已不在身边,我却路途尚远。

而恰恰是因为百态丰盈,你们还在身边,我却到了终点。

6

这些我在书中写给你们的故事,亦不过是少时瞑目中的呓语。

这些故事有着许多独属于少年的字句,只怕是我日后再也写不出的。于是这亦成了一种纪念,一种被称之为成长的洗礼。

回顾这一路,要感谢的人有很多,比如为我写序的晓苏老师,比如并没有阻止我写作的亲人,比如给予我这次机会的出版社。再比如,对文字本身和我一直抱以轻视的过客。

正是你们,才让我直面十三至十六岁的满心幻觉,才让这些不成熟的幻念有机会以文字的姿态重组并结集成书。

或许一天,书中的断章被不经意地拾起,我再一次被自己少年时的炽热灼得暝目不语。

7

至此,再许我冒昧一念吧。

谨以此书,献给我已过世七年的亲爱的母亲,以及我将至的人生的第十七年。

黄子豪

2010年10月28日

目录

序言

上篇 烨晚

壹 远景

贰 红线

叁 少年雪

肆 破碎之花

伍 远城

陆 如果声音不记得

柒 愿景

捌 回忆的左手

玖 她他

拾 未央

拾 壹烨晚

中篇 余烬

零 引子

壹 你的名字叫红

贰 关于红的身世

叁 爸爸

肆 重影

伍 余烬

下篇 其他作品

陌 上花开,可缓缓归

秋 千兀自

《千安瞳》序

十字架上的人

后记 共暝

序言

晓苏

坦率地说,开始读这部长篇小说时,我的态度是将信将疑的。作者黄子豪,只是一个中学生,今年才十七岁,尽管我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位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的学者,尽管我也知道他从小学时代就开始发表作品,尽管我还知道他的作文曾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过一等奖……虽然有这么多这么好的文学背景,但我还是没有足够的把握相信黄子豪能够驾驭一部长篇小说,因为他毕竟还是个中学生,毕竟才十七岁。然而,读完小说头两章,我的态度就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感到自己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甚至忘记了作者是谁,以为在读一个成熟作家的作品。读完整个作品,我不禁惊喜万分,简直不敢相信这部小说出自一个年仅十七岁的中学生之手。

如果用传统的文学尺度来衡量这部长篇小说,读者也许会觉得它的故事情节有些简单。的确,作品的故事不够复杂,情节也说不上曲折。它主要写了三个人的故事,或者说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其中的核心人物是男孩林烨,他也是整个故事的叙述主线。另外一个男孩叫林末,他是林烨的哥哥,可以说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那个女孩叫伍缃,她在小说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说得上是个关键人物。他们从小住在夙城,属于少年伙伴,三个人之间既有与生俱来的亲情,也有日积月累的友情,还有朦朦胧胧的爱情。他们真正的故事,是从十年前的一场大雪开始的。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纷纷扬扬,铺天盖地。因为那场大雪,林烨失去了记忆,林末失踪不知去向,伍缃一夜之间成为一个孤单的少女。可以说,那是一场无情的大雪,它既无情地埋葬了三个孩子天真而快乐的少年时光,也无情地改写了他们的人生命运。十年之后,因为深深的怀念,因为默默的守望,更因为苦苦的追寻,他们三个人终于在一个名叫远城的地方重逢。然而遗憾的是,十年离散,岁月沧桑,物是而人非,相逢也枉然。

虽然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这部小说的重量和力量并没有受到影响。换一句话说,这部作品并不是靠故事情节取胜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黄子豪与传统长篇小说作者的不同路径。传统的长篇小说,往往离不开丰富而复杂的故事和迷离而曲折的情节,它们就像长篇小说的两条腿,不可或缺,否则作品就站不起来。而在黄子豪的这部作品中,故事和情节都只不过是个影子,或者说只是个符号,作者并不看重故事和情节本身,他只是对其中蕴藏的意义感兴趣。这里所说的意义,也就是我们以往所说的主题。其实传统的长篇小说也是有主题的,并且对主题还有许多明确的要求,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有三个,一是教育性,二是明朗性,三是集中性。与传统的长篇小说所表达的主题相比,黄子豪这部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却显示出了截然不同的特点。首先,他似乎并不想通过林烨、林末和伍缃三个人之间的悲欢离合来提取什么教育意义,而是在极力渲染一种忧郁的凄凉的悲伤的气氛,进而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第二,这部作品的主题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它到底是在写亲情?还是在写友情?抑或是在写爱情?读者很难一目了然,它显得含蓄而朦胧,有点雾里看花,有点模棱两可,还有点似是而非;第三,这部小说的主题显然无法用一两句话来进行概括,它既探讨了少年遭遇对人一生挥之不去的影响,又思考了人生命运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同时还拷问了亲情友情和爱情三者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总而言之,黄子豪这部作品在主题的表达上体现出了审美性、模糊性和多义性三个显著特点,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身上那种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

黄子豪的这部小说虽然不以故事情节取胜,但他非常注重故事的处理和情节的安排。我的意思是说,作者在叙事上是煞费苦心的。叙事是长篇小说的主要表达方式,无论是传统的作者,还是现代的作者,他们在长篇小说的写作中都非常重视叙事策略的探索与运用。不过,传统叙事和现代叙事在策略上是大不一样的,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叙事风貌。黄子豪明显选择的是现代叙事技巧,这些技巧差不多都来自西方现代派文学。让我们感到十分惊讶的是,作为一个年仅十七岁的中学生,黄子豪对西方现代小说的叙事套路居然那么熟悉。毫不夸张地说,西方小说中惯用的叙事技巧基本上都被黄子豪在这部小说中用到了,比如荒诞,比如意识流,比如象征与隐喻,比如碎片与拼贴,比如变形与魔幻……而且他运用得非常熟练,非常自然,非常到位,因此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黄子豪惊人的阅读面和超人的感悟力。

更加令人称奇和惊喜的是,在借鉴与运用现代叙事技巧的同时,黄子豪还大胆地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实验。在这部作品的叙事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策略,一是时空切换,二是人称变转。时空切换和人称变转可以说是现代小说叙事的两个主打技巧,我们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但是,在我们读到的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作品中,时空的切换和人称的变转差不多都是以章节为单元的。也就是说,在同一个章节中,时空和人称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它们一般只在下一个单元里才发生切换和变转。但黄子豪在使用这两种技巧时却超出了常规,无论是时空的切换还是人称的变转,他经常在同一个章节中进行,根本不受单元的限制与约束。如小说第一章第一段呈现的时间是林烨十九岁那年的一个夜晚,第二段便把时间倒推了十年,一下子回到了林烨九岁的一天。又如在小说第三章《少年雪》中,开头一段是以伍缃的口吻进行的第一人称叙事,然而刚到第二段,叙事就很快变转成第三人称。乍看上去,作者在时空的切换和人称的变转上过于灵活、过于自由、过于频繁,似乎有点迫不及待,更显得随心所欲。但是仔细体会,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的匠心所在。原来,黄子豪这么快速地切换与变转,一方面是为了制造一种特殊的叙事节奏,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恰到好处地展示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同时也让读者体验到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叙事快感。

作为一个出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少年,黄子豪毫无疑问受到了韩寒和郭敬明这群青年作家的影响。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无论是叙事焦点的选择,还是叙事语气的运用,包括词句遣造的生僻感和标题拟定的时尚化,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些偶像派写手的影子。事实上,对西方现代小说技巧的热衷与借用也是这群青年作家的共同喜好。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黄子豪与他们的诸多不同。其中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黄子豪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我们民族文学中的许多优良传统。比如意境的营造,比如比兴的运用,比如重章叠句式的反复吟唱,这些让我们既看到了一个年轻作者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真诚热爱,也看到了民族文学传统在文学长河中的无限魅力。

尽管我在上面对黄子豪的这部长篇小说赞美有加,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实事求是地说,这部小说还存在着不少瑕疵,比如,有些人物的设置与出场过于随意,有些情节的处理过于简单,有些细节不够真实。但瑕不掩玉,我仍然觉得这是一部比较成熟的长篇小说。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我们充分看到了黄子豪的灵气、文气、才气,还有勇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黄子豪一定能够创作出更高质量、更有影响的作品。

内容推荐

《烨晚》收录四篇小说,由黄子豪所著。

《烨晚》从三个孩子的视角出发,讲述一场罕见的雪灾后,少年们的成长,阔别十年的重逢。《余烬》从一对少年情侣视角出发,讲述了三代人之间,父爱的轮回。《陌上花开,可缓缓归》描绘了《文革》时期的一个少年画家与一个平凡女子间的爱情,终究黄粱一梦。《秋千兀自》描绘了古时三槐王氏公子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羁绊,兀自在劫难逃。

编辑推荐

一个高中生的小说世界、一个将叙事技巧和文字美感放在首位的少年作家黄子豪。

梦中的少年,从欢笑到哭泣,从落英缤纷的初春一直跑到大雪纷飞的晚冬。久之,漫天遍野的白,掩盖一切,天空也失去了色彩此刻,那少年已不在,已不在……

《烨晚》《余烬》《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秋千兀自》,四篇长短不一、背景各异的小说,引你走进少年精心编织的梦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烨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子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252627
开本 32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09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