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陶造生命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画家伦勃朗让圣经中“浪子回头”的故事,鲜明生动地跃上画布。经过一百年,作家卢云与画作偶然相遇,开启了漫漫的心灵之旅。 就让我们进入《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的世界,一起寻回归家的路。

内容推荐

《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内容简介:

半瞎、面露慈怜的父亲,伸出手,坚定温柔地拥着沧桑、衣衫褴褛的小儿子;一旁站着的是双手拘谨地交叉胸前、神色怀疑不悦的大儿子。画家伦勃朗让圣经中“浪子回头”的故事,鲜明生动地跃上画布。经过一百年,作家卢云与画作偶然相遇,开启了漫漫的心灵之旅。

到底谁是真正的浪子?是挥霍浪荡的小儿子?是怀怨生气的大儿子?是你?是我?到底人的心灵深处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人如何能归回真正的家园,与父亲同享欢喜快乐?

在《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中,卢云说不论大儿子或小儿子,回到属灵家园的唯一途径,也是天父对我们每个人的期许:“成为父亲(或成为母亲):拥有他的慈爱心肠,像他一样完全”。

就让我们进入“浪子”的世界,一起寻回归家的路。

目录

自序:与一幅画的因缘际会

前言:小儿子、大儿子、父亲

第一部分:小儿子

01 伦勃朗与小儿子

02 小儿子离家

03 小儿子归家

第二部分:大儿子

04 伦勃朗与大儿子

05 大儿子离家

06 大儿子回转

第三部分:父亲

07 伦勃朗与父亲

08 父亲的迎接

09 父亲召开欢宴

结语:成为父亲

尾声:活出画作的精意

试读章节

伦勃朗与小儿子

伦勃朗画《浪子回头》时已近生命尽头,所以这很可能是他的最后几幅作品之一。我愈看,愈读,愈觉得这是他颠沛、苦涩的生命写照。从《浪子回头》与未完成的《西面与婴孩耶稣》中可以看出来,画家对年迈的自己有什么感想——肉身的目盲与心灵深处的洞见密切相关。老西面抱着柔弱的婴孩,老父亲拥着疲惫的儿子,皆显出画家的内心观照,也令人想起耶稣对门徒说的话:“看见你们所看见的,那眼睛就有福了。”(路十23)西面与浪子的父亲内里怀有那奥秘的光,借此他们得以看见。这是深藏于内心的光,散发出温柔的美。

这内在的光已经隐藏了很久,伦勃朗经年未寻见。只有借着所经历的百般伤痛,他才逐渐了悟:他所画的光是出于自己内在的光,借着他散照。还没有像那位父亲之前,伦勃朗长久以来都是那个年轻人,“把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路十五13)。

伦勃朗的这幅晚期自画像极为内敛,由此也能看出他画处在光晕中的老父亲与老西面的功力。看这幅画,我绝忘不了年轻时期的伦勃朗,实在是集浪子的特点于一身:鲁莽、自满、挥霍、风流、无礼。他30岁那年,把自己与妻子莎丝姬雅(saskia)画成在烟花馆里的浪子与烟花女。画中不见室内摆设,只见他醉醺醺地,眼睛半张,目光贪婪充满色欲,讥讽地瞪着看画的人,似乎在说:“真是爽极了!”他又举起半满的杯子,左手放在一个少女的后背;少女目光中闪动的情欲不亚于伦勃朗。他一头卷曲的长发,绒帽上别有硕大的羽毛;皮鞘、金手把的剑触及两个快活人的背。两人有何居心,再清楚不过了。右上角的垂帷,也令人联想到阿姆斯特丹恶名昭彰的红灯区。看着年轻的伦勃朗这幅自比浪子、耸动的自画像,我简直不能相信,30年后,以透视生命奥秘的锐利眼光去描绘自己的,是同一个人。

所有写伦勃朗传记的作家,都说他年轻时心高气傲,对自己的才华深信不疑,而且急欲探索外面的大千世界。他游走于社交圈。喜欢摆阔,对自己的贵重东西毫不经意。伦勃朗最大的问题当然是钱。他赚的不少,花的不少,损失的也不少。他的大部分心神都耗费在冗长的财物纠纷或破产的诉讼案中。那些他三十出头时画的自画像,表明他饥渴于名声与赞誉,钟情于华丽的衣饰,宁取金链而舍传统的浆洗白色衣领,故作惊人地戴一些特异的帽子、头盔或头巾。虽然这些华服可解释为练习或展示绘画技巧,但是也可看出画家自大的个性,不单单是为了讨好客户而已。

然而,在短暂的成功、名声与财富之后,哀伤、霉运、灾难接踵而至。伦勃朗的各样遭遇可说是一书难尽,与浪子的经历相似。

……

P003-P004

序言

小儿子、大儿子、父亲

看到《浪子回头》那年,我的属灵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借此也建构了我的故事。

第一个阶段是做小儿子的经历。长年在大学执教,密切参与中南美时事,颇令我迷惘;投身各种运动,离家遥远,遇见生活方式、理念形形色色的人。然而到头来,我觉得流离疲惫。看见画中父亲如此温柔地触摸小儿子的肩头,拥他靠近心怀,深觉自己就是那个迷失的儿子,想要回家,像他一样被拥入怀——长久以来,我以为自己是返家路上的小儿子,期待父亲迎接的那一刻。

然而,我的观点出其不意地转变了。先前走投无路的感觉使我深深认同小儿子;自从去了法国与圣彼得堡的隐士园艺术馆后,这种感觉已经退居意识的幕后。我决定加入多伦多的“黎明之家”,因此觉得比先前踏实些。

属灵旅程的第二个阶段,是由一位朋友引发的。英国来的巴特?葛维耿(Bart Gavigan)自去年起,成了知我甚深的挚友。有天晚上,与他谈起伦勃朗的画,巴特若有所思地看着我说:“我觉得你更像大儿子。”就是这句话,为我的内心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坦白说,我从没有认为自己是大儿子,但是,经巴特当面挑明,无数念头掠过我脑海。首先,我确实在家中排行老大,就凭此简单的事实,我觉悟到自己一直过着肩负责任的生活。从六岁起,我就想当神父,从未改变过心意。出生、坚信、洗礼、按立,都在同一间教会。我向来顺从父母、老师、主教,还有我的神。我从没有离家出走,浪费金钱、时间或追求感官享受,也没有迷失于“淫荡醉酒”(路二十一34)之中。我一生都是负责、守成、顾家。即便如此,其实我像小儿子一样迷失。突然间,我以崭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看出自己的嫉妒、怒气、多疑、固执、阴郁,尤有甚者——不易察觉的自义。我发现自己多么会抱怨,思想、感受中夹杂了何其多的憎恨。我一时百思不解:我怎么会把自己比作小儿子。我确实是大儿子,虽然毕生“留在家”,却与小儿子一样迷失。

我在父亲的农田里辛勤工作,却从未完全体会在家的喜乐;非但不为自己得到的好处感激,反而变得愤恨:嫉妒弟弟、妹妹出去瞎闯,却被欣喜地迎接回来。在“黎明之家”的头一年半,巴特那句明察秋毫的话,不断指引着我的内在生命。

然而,之后还有更多的经历。在庆祝自己按立神父三十周年后的几个月里,我逐渐落入极黑暗的内心世界,体验到内心无边的痛,甚至到了不堪留在所属团体的地步。我只得离开,找别人帮助我度过这场挣扎,直截了当地医治我的内心创伤。我只带了几本书,都是有关伦勃朗与“浪子回头”比喻的书。我居于偏僻之处,远离友人、团体;读到这位荷兰画家一生坎坷地走过困苦历程,终至完成这幅杰作,给了我很大的安慰。

我花了不少时间看他在落魄、梦醒、悲伤时创作的精彩画作,也明白了那几近失明的老人以全然饶恕、慈怜的手势抱着儿子,是如何从他的画笔下出现。人必得在生命旅程中死过无数回,流过无数泪水,方能绘出如此谦逊的神的肖像。

也是在经历无边的内心痛苦之际,另有一位朋友道出我极需的一句话,开启了我属灵历程的第三个阶段。苏?莫斯特勒(Sue Mosteller)自70年代初期即加入“黎明之家”,也多亏了她的出力我才得以加入,而且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她支援我、鼓励我:只要能得到内心的自由,无论多大的苦都要捱过去。在我“隐居”的当儿,她来看我,谈起《浪子回头》,她说:“不管你是大儿子或小儿子,你受召是要成为父亲。”

她的话有如晴天霹雳!几年来与这幅画朝夕共处,看老人拥抱儿子,我从未想到过:父亲的角色,才能完整地诠释我终此一生的使命。  她不容我辩解,又说:“你一辈子在找朋友;从我认识你起,你就不停地寻找人的关爱;你对一大堆事情有兴趣;你四处找人注意、赏识、肯定你。该是发挥你真正使命的时候了——做一个父亲;迎接子女回家,不质问他们任何问题,不求任何回报。看看画里的父亲,就会知道你受召的位分是什么。在‘黎明之家’,我们以及你周遭的人,大多数都不需要你做好朋友,甚至不需要你做友善的弟兄。我们需要你做父亲,发挥真爱的权柄。”

望着身穿红袍的白须老人,很不甘心把自己想成那个模样。我颇能认同花天酒地的小儿子与忿忿不平的大儿子;可是像那个老头子,不怕失去什么,因为已经失去了一切,只有付出:这念头令我惊怕不能自已。不过伦勃朗63岁过世,我的年纪与他相近,而不是与那两个儿子相近。伦勃朗愿意把自己摆在父亲的位分上,我又有什么不能?

受苏·莫斯特勒的激策,又过了一年半,我逐渐寻得属灵的父职。这是一个缓慢、艰辛的过程,有时也想就一直做儿子,永不变老。然而,我已品尝到当孩子回家,以饶恕、祝福的手势欣喜若狂地抱住他们的喜乐。如今,我也略微知道,如何做个不质问、单单想要迎接孩子归家的父亲。

自从我第一次看伦勃朗的海报,生活里的林林总总不仅激发起我写这本书的灵感,也使我得窥本书的结构。首先我要思考小儿子,然后是大儿子,最后是父亲;因我的确是小儿子,也是大儿子,同时我正在成为父亲。若你也愿意亲自踏上这趟属灵旅程,我衷心祈盼,在你的内心,你不仅能寻见迷失的神的儿女,也能寻见兼为慈父、慈母的神。

书评(媒体评论)

卢云曾经定义过属灵导师的任务……在很多方面来说,卢云正为我做到了那一点。我开始在写作中冒点险,因为他已经开了路,摊开他的神经衰弱和软弱让世界观看。我开始不将人看作我工作的阻碍,而是看为我工作的原因。因着卢云,我开始看见自己就是那站在欢宴外围的兄长,恼怒着那些没有付出当付出的宾客。在他的鼓励下,我也看见父亲的手向我张开。

  ——杨腓力(Philip Yancey),作家

卢云的《浪子回头》是对伦勃朗与上帝无条件之爱真诚且非同寻常的省思,也是对我们接受上帝之爱的一种挑战。

——麦克?葛森(Michael Gerson),前白宫首席撰稿人

《浪子回头》是本美好的书,美在它简单、清晰的智慧,也在于它召唤我们进入的转变无比地美好。

——《新牛津评论》(New Oxford Review)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陶造生命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荷)卢云
译者 徐成德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34273
开本 32开
页数 1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3.45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2012CEF校园书房出版社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