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涛的《术学纷争背景下的西汉春秋学--以谷梁传与公羊传的升降为例》分为“《春秋》无达辞”;“学”与“术”的纷争——巫蛊案背后的经学歧异;石渠阁会议;《谷梁传》在西汉《春秋>学史中的地位——兼论《谷梁传》为古文说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 | 术学纷争背景下的西汉春秋学--以谷梁传与公羊传的升降为例 |
内容 | 编辑推荐 吴涛的《术学纷争背景下的西汉春秋学--以谷梁传与公羊传的升降为例》分为“《春秋》无达辞”;“学”与“术”的纷争——巫蛊案背后的经学歧异;石渠阁会议;《谷梁传》在西汉《春秋>学史中的地位——兼论《谷梁传》为古文说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序 绪论 一 西汉以后《春秋》学的历史发展和既有研究现状综述 二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春秋》无达辞” 第一节 《公羊传》与《谷梁传》在西汉前期的发展 第二节 独尊儒术:从顾问官到教育官的转变 第三节 “学”对“术”的迎合:董仲舒与公孙弘 第四节 “学”对“术”的迎合:“为汉制法” 第二章 “学”与“术”的纷争——巫蛊案背后的经学歧异 第一节 汉武帝对儒学的真实态度 第二节 巫蛊事件与轮台罪己诏 第三节 盐铁会议在西汉《春秋》学史上的意义 第三章 石渠阁会议 第一节 石渠阁会议与黄龙十二博士 第二节 《谷梁传》上升的社会原因分析 第三节 汉宣帝的出身及其与霍光的关系对《谷梁传》上升的影响 第四节 《谷梁传》的亲亲尊尊理论与汉宣帝立《谷梁传》的关系 第五节 “霸王道杂之”术与《公羊传》、《谷梁传》升降 第四章 《谷梁传》在西汉《春秋>学史中的地位——兼论《谷梁传》为古文说 第一节 《公羊传》、《谷梁传》异同论 第二节 “久假而不归” 第三节 论崔适《谷梁传》为古文说 第五章 尾声——新一轮的“术”、“学”纷争 第一节 汉哀帝其人 第二节 刘歆与王莽关系新论 第三节 “术”对“学”的再一次选择 结论 附录一 关于《春秋谷梁传》作者的推测 附录二 西汉《春秋》学者小考 附录三 西汉《春秋>三传传授图 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术学纷争背景下的西汉春秋学--以谷梁传与公羊传的升降为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10144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4 |
出版时间 | 2011-09-01 |
首版时间 | 2011-09-01 |
印刷时间 | 2011-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34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