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概括“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音乐学”高层论坛中与会专家发表的主要观点,归纳列举与会专家关于中国当代音乐学之“历史回顾”、“学科建设”、“学术道德与规范建设”等方面的理论认识。就魏廷格提出的“当代音乐学的缺失”问题和王安国提出的“音乐学的实际理论承载能力有限”问题,作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图书 | 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音乐学--音乐学高层论坛文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概括“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音乐学”高层论坛中与会专家发表的主要观点,归纳列举与会专家关于中国当代音乐学之“历史回顾”、“学科建设”、“学术道德与规范建设”等方面的理论认识。就魏廷格提出的“当代音乐学的缺失”问题和王安国提出的“音乐学的实际理论承载能力有限”问题,作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当代音乐学总论 关于音乐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 怎样沿着实践观点指引的方向建设音乐学学科 从真理标准谈到音乐生态 知识分子要做社会的脊梁 当代音乐学的缺失和实践的盲目 两点感悟 中国音乐学的当下处境与未来愿景 关于中国音乐学创新研究的思考 学人之思与学科之路——1978~2008中国音乐学学科研究管窥 二、中国音乐史学 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发展的回顾和认识 新作迭出 百舸争流——“后杨荫浏时代”音乐史学的几点思考 从两本史书看音乐界不良学风之态势——《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与《百年音乐之声》读后 朝阳学科风险领域——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当代音乐研究” 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在新时期的命运——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 中国音乐史学的多层开放研究结构与学科建设 “重写音乐史”话语中的地域性研究问题 新时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观念的更新与实践 三、民族音乐学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及瞻望 中国音乐传播学:与改革开放同行 与时代同步 和国际接轨——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刍议 得失有三思 皆可以为鉴——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传承反思录 民族音乐学面临的现状和几点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文化价值观的重大变革与发展 一支唢呐,一种文化的象征 中国音乐民族志研究方法论的回顾与展望 多元文化与文化多元中的音乐 四、音乐美学与批评 以当代名义跨入当代——并及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 文明交往论与中国音乐学 《人民音乐》——中国音乐界改革开放进程的晴雨表 回顾与反思给我们的启示 音乐流淌 岁月留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 三十年来音乐学术期刊发展之喜与忧 乐评三分法及其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年音乐思潮批评的重要收获——“回顾与反思”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下启示 五、西方音乐史学 超越与深化——对西方音乐研究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 西方音乐史研究中的文化缺失 六、音乐创作论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创新思维 数字时代新技术媒体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编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音乐学--音乐学高层论坛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居其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96351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52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0-07-01 |
首版时间 | 2010-07-01 |
印刷时间 | 2010-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60-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49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