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镇西班级管理日志(高1上学期)
内容
编辑推荐

开学到期末班主任工作的全程记录,中学生学习生活班级管理的优秀范例……

一堂堂课,一次次谈心,一封封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信……

呈现学生乐于接受的管理·彰显优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本书是李镇西老师作为高一年级班主任,在高一上学期所写的教育教学日记,围绕班级凝聚力和班干部的培养,以及对班风班貌的创建和引导展开。

内容推荐

新学期伊始,作为高一新生班主任的你,对于带好自己的班级、教好自己的学生有怎样的规划?这里是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从高一新学期第一天起到第三学期结束的全程工作日记。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优秀班级的成长历程。

接待新生、编排座位、竞选班干部、写随笔周记、制订《班级法规》、主剜班会、校运动会……班级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小事,都可以作为契机进行思想教育。在这里,李老师以真实的文字为我们展示着一个个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冲突碰撞,理解包容,痛与爱,泪与笑,都充分展现了李镇西的教育教学思想。

本书是李镇西老师作为高一年级班主任,在高一上学期所写的教育教学日记,围绕班级凝聚力和班干部的培养,以及对班风班貌的创建和引导展开。

适合广大师生、家长、教育工作者阅读。

目录

与青春同行(序言) 李镇西

(2004年)

8月30日 新学期的见面礼

8月31日 读学生随笔:心与心的交流

9月1日 组建临时班委

9月2日 与学生谈心:试试看能否战胜自己

9月3日 与铁皮鼓老师换课、

9月4日 用什么打动学生的心?

9月6日 女儿来到班级里

9月7日 (《沁园春·长沙》

9月8日 与学生谈心: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9月9日 与学生一起读文学作品

9月10日 作文指导课:语文教学班主任化

9月13日 从周记随笔中走进学生心灵

9月14日 跟学生面谈作文

9月16日 讲评作文,让学生参与评点

9月17日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9月18日 要不要制订班规

9月20日 从随笔中捕捉集体的自我教育

9月22日 出差回家前先回到班级

9月23日 我把怎样的公民奉献给未来?

9月24日 让学生在军训中经受磨炼

9月28日 军营中过夜

9月29日 参加军训结业典礼

10月7日 “近距离看李镇西”

10月8日 选举班委

10月9日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惩罚:严要求、鼓励

10月11日 诚实比100分更可贵

10月12日 整顿学风

10月13日 捕捉教育时机

10月14日 帮助学生战胜自我

10月15日 修改班规

10月16日 宁玮的故事

10月19日 青春期讲座:爱,你准备好了吗(一)

10月20日 青春期讲座:爱,你准备好了吗(二)

10月21日 青春期讲座:爱,你准备好了吗(三)

10月22日 月考后的激动和理解

10月23日 召开家长会

10月25日 班规

10月26日 思想工作随时做

10月27日 参赛主题班会:叩问爱情

10月28日 停电的温馨

10月29日 讲评作文

11月1日 课堂实录:(《给女儿的信》

11月2日 与宋飞、陈鑫的谈话

11月3日 陈鑫的故事

11月4日 评议班委和班主任

11月5日 玩笑风波

11月12日 有时也需请家长

11月15日 关于欠交作业的问题

11月16日 作弊事件

11月17日 魏雨萱的认识

11月18日 魏雨萱的公开认错

11月19日 抽烟事件

11月22日 斥责了陈鑫

11月23日 陈霜蝉、陈鑫的道歉

11月24日 家长会上的发言

11月25日 课堂话巴金(一)

11月26日 课堂话巴金(二)

11月27日 鼓励陈鑫

11月29日 通过书信教育学生

11月30日 通过文学作品教育学生

12月1日  当班主任纯属我的个人爱好

12月2日 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失误

12月4日 教育通过细节渗透

12月6日 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12月7日 学生的回信

12月8日 草坪上的语文课

12月9日 教育惩罚与民主教育

12月10日 给沮丧烦闷的学生写信

12月11日 人与人的差距从中学开始拉开

12月13日 从学生的回信中感受成长

12月14日 转变与困惑——花季的烦恼

12月15日 “与学生打成一片”,靠的是情感的滋润,人格的感染

12月16日 我的爱好是与学生打交道

12月17日 从点点滴滴鼓励学生

12月18日 感悟作者的心灵——散文教学

12月20日 班委的信任危机

12月21日 引导学生:爱母亲的人一定善良

12月22日  “第十名现象”的是与非

12月23日 把教师对学生的褒贬转化为集体对学生的褒贬

12月24日 圣诞节向学生讨“礼物”

12月25日 读(《一碗清汤荞麦面》

12月27日 谁是进步最大的同学

12月28日  趁热打铁促进步

12月29日 教学生面对困难

12月30日 元旦篝火晚会

12月31日 适时表扬、鼓励

(2005年)

1月4日 成长的困惑

1月5日 重锤撞击心灵

1月6日 评选“全班之最”

1月7日 对不被信任的班委撤职

1月8日 一次与众不同的家长会

1月10日 用爱与学生心灵对话

1月11日 班长竞选

1月13日 新班长上任

1月14日 每一刻都不放松对学生的鼓励

1月15日 我的班主任工作总结

1月17日 陈鑫又犯事了

1月18日 新一届班委成立

1月19日 班级网站成功建立

1月20日 个性评语

1月21日 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能放松

1月22日 不断进步的凌飞

1月24日 期末感悟

1月25日 下学期见!

试读章节

盼了一个暑假,我和高一新生今天终于见面了。

时隔四年,重新当上班主任,我激动得有点像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甚至像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呵呵!我特意把头发理了理,把皮鞋擦了擦,换上新衬衣,穿上新裤子,7点40便来到了学校。 我看还没有一个学生来,便走进办公室,照着新生名单在《爱心与教育》上一一签名题词——我今天要送给孩子们每人一本《爱心与教育》,这是我给他们的见面礼。我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的赠言都不一样:“相逢是缘。共同进步!”“很高兴成为你的朋友,让我们携手并肩,一起走向成熟和成功!”“让我们一起成长!”“童心永驻,青春万岁!”“真诚乃善,朴素即美!”“把爱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我还把有的学生名字嵌入题词:“浩瀚似海,巍峨如峰!”(杨海峰)“男儿当自强!”(张自强)“壮志凌云,与梦飞翔”(凌飞)……

还没有签完,但一看时间已经8点,我便匆匆朝教室走去。

一走进教室,我看见副班主任王晓丹老师和教英语的赵志老师已经比我更早地到了,她们正在接待一个名叫唐朵的女同学——她是我班第一个来报到的新生,第二名到的杜翱同学也正在办理有关手续。

“欢迎欢迎!”我和学生寒暄起来。每来一个学生,我都笑眯眯地和他们攀谈,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攀谈。我听到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就是冲着你才把孩子送到这里来!”我很感动,但也很认真地说:“孩子的成长主要还是靠他自己!但我会尽量不让你们失望的,放心吧!”

一个高大的小伙子走了进来,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大方而开朗地回答:“强劲!”我笑了,并和他握手:“呵呵,欢迎欢迎!”

他办完手续又回到教室,为新来的同学服务:带新同学去看寝室,给报名的同学和家长送上一杯水……结果有家长竟然把他当做老师了!

成都经济电视台的记者扛着摄像机来了。今年成都市首次让公众投票评选“成都市教坛十大明星”,我有幸忝列其中。电视台的记者准备拍摄我第一天和学生见面的情景。我旁若无人地继续和我的学生交谈着,不把电视台的人“放在眼里”,记者们对着我和我的学生,记录着一个个普通的镜头。

有一段时间,学生来得少了,我心里老惦记着给《爱心与教育》的签名题词还没写完,怕耽误下午发送礼物,我便叮嘱王老师和赵老师帮我接待一下学生,赶紧回到办公室继续把剩下的书签完。我一溜小跑,扛着摄像机的记者也跟在我后面小跑。

在办公室里,我争分夺秒地在一本本《爱心与教育》上签名题词。突然,手机响了,是成都市教育局组织人事处打来的,催问我起草的《人民教师誓词》完成没有,叫我赶快传真给教育局。我说今天上午就完成。于是赶紧打开电脑,将昨天草拟的誓词再认真修改一遍。

然后,我把誓词交给行政办公室的小杨,请她帮我传真给教育局。

回到教室,又来了一些学生,我和他们随意聊着,同时观察感受着他们。我随身带着相机,不时拍下他们报名的镜头。有学生问我照相干什么,我说:“等你们今后长大了,再看这些照片,就知道今天我照这些相的意义了。”

本来,按学校统一要求,班主任给新生集体讲话是晚上7点。但我想在新生进校第一天就照一张合影,于是我告诉每一位来报名的同学:“请下午5点钟在教室集合!”并把这句话写在了黑板上。

还想着没签完的《爱心与教育》,于是我利用午休时间把所有书都签完了,然后将我给每一个学生写的信夹在书的扉页。趁教室里没有一个学生,我和王老师一起悄悄地把37本《爱心与教育》抱进了教室,藏在了保管柜里面(我要给学生一个惊喜,不能让他们提前知道)。

下午5点整,同学们在教室里坐得端端正正,我开始了对学生的第一次集体谈话。  我先作了自我介绍,把“李镇西”三个字写在了黑板上。然后我说,我真是盼了一个暑假,盼望着和同学们今天的见面。我讲了我为什么要从教科所申请调回学校,讲了我为什么要求做班主任。同学们静静地听着,我感到他们开始理解我了。

我说:“第一天见面,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是什么呢?呵呵!一会儿就知道了。”说着,我走到教室角落打开柜子,和王老师一起把37本书拿了出来,整整齐齐地放在讲台上。

“我给同学们的礼物是一封信和一本书。”我说。“下面,我念一个名字,便请一位同学上来领我送的礼物,好吗?注意,我的信就夹在书里面。”

我开始把书打开,按我写在扉页上的学生姓名,一一请同学们上来领书。每上来一位同学,我便双手把书送给他,几乎每一个同学都用双手接过,然后说“谢谢李老师”。

书发完了,教室里静静的,同学们在看我写给他们的信。我的信是这样写的——

××同学:

你好!

从今天起,我们就是好朋友了!

仔细想来,我们能够相识纯属偶然——用个比较通俗的话,叫做“缘分”!你想想,这世上那么多学生,我为什么就遇到了你呢?这世上那么多老师,你为什么就遇到了我呢?呵呵,这是不是缘分?

第一次见新朋友,我把我早已准备好的礼物送给你——一句话和一本书。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把这句话作为礼物送给你!(请你在心里默念一遍:“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既是一种伟大崇高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平凡朴实的实践行为。用精神播撒精神,以真情赢得真情。亲爱的朋友,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往往只需“举手之劳”:公共汽车上,你为一位老人让座,这位老人就会因为你而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幸福;在街头,你热情耐心地回答一位外地人的问路,他就会因你而感到能够得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的真诚帮助是一种幸福;在教室楼道,你主动上前帮老师抱作业本,老师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幸福;同学病了,你哪怕是送上一句亲切的问候,他也会感到有你这样的同学是一种幸福……今后在我们班,当某个同学遇到困难时,你如果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并伸出温暖的手臂:“别着急,有我呢!”那样,他会因为有你而感到班集体的无比温馨!我希望在我们的集体中,大家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荣辱、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心理依托;成员之间互相友爱,互相帮助,谁也离不开谁:每一个人为集体的挫折感到难过与忧虑,集体为每一个人的成绩感到欣喜与自豪。P1-3

序言

序言的题目源于我多年前写过的一段话——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二个教师,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因为我是语文教师,这便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现在,我每天都在记录“花开的声音”,不过在我的笔下,所谓“花开的声音”,并不仅仅是学生青春绽放的乐章,也包括我生命流淌的旋律。

博士毕业后在成都市教科所工作了一年多,我于2004年3月24日,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重新回到了校园——来到了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任教。一到学校我便提出要求:“我希望下学期,能够担任班主任!”

半年后,我如愿接手了一个高一新班。日子一下回到了从前,我和学生一起早读,然后是备课、上课、找学生谈心、接待家长、批改学生作文、看学生随笔……每天的生活平凡、琐碎、忙碌而又充实。因为我每天都在实践着,思考着,感动着,幸福着。

同时也写作着。我是带着“新教育”之梦重返讲台的,新教育实验致力于造就反思型的教师,写作便是反思的形式之一。在这里,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应该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反思)是它的灵魂。任何教育者都应该同时又是反思者。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告诉我,不停地写教育日记或随笔,是教育反思很重要也很有效的途径。

于是,从2004年8月30日新生入学第一天起,我开始恢复了写班主任日记。我写的的确是“日记”——除了星期日,我每天晚上都把当天的教育过程忠实地写下来,少则三五千字,多则上万字,一学期下来竟然已经六十多万字!这六十万字所展示的,是我每天原生态的教育现场和我真实的教育感受。我把这部日记命名为《心灵写诗》——按我的理解,教育就是教育者用心灵在学生的心灵中写下心灵的诗篇。我一边写,一边在教育在线网站贴出来,于是,每天都有数万网友读我的“心灵写诗”。许多网友对我说,读我的日记成了他们每天晚上的精神享受,他们和我一起关注我的学生和我班的成长;甚至有网友对我说,如果哪天没有读到我的班主任日记,他们连睡觉都不踏实。因此不止一次,深夜十一二点或更晚,我还在电脑前写我的日记,突然电话响了,是远方的网友打来的:“李老师,您今天的日记怎么还没有上传到网上呢?”每当这时,我总是感动而抱歉地说:“快了,马上就写完了。”

曾有网友问我:“天天写这么长的日记,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真佩服你的毅力!”是的,在旁人看来,我似乎是很有“毅力”的:坚持读我日记的网友们可以作证。每一篇日记我几乎都是当天完成——当然,也不止一次是在午夜才写完,上传到网上已经是次日凌晨。但我不觉得这需要什么“毅力”,因为这是我本身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再忙也要洗脸刷牙一样——难道每天坚持洗脸刷牙还需要毅力吗?写这样的日记,并不像有的老师想象的那么“累”那么“苦”那么“坚忍不拔”,因为用文字记录自己和学生每一天的成长,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注意:这里,我没有说“有意义”而是说“有意思”——有意义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但首先是“有意思”!你想想,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边回忆着当天发生的事,一边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下来,清脆的键盘声宛如生命时钟的秒针在“嘀嗒嘀嗒”地舞蹈,同时我也就细切地感受着生命原来是这样有韵有味有声有色地流过!我记录的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因此,写的同时我的确是在真切地聆听着“花开的声音”。我和学生那“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水连同无数朵晶莹的生活浪花,便因为我的日记而永远地凝固了下来。若干年后,我们共同翻开这些文字,便会回到那一个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学生会因此而青春永驻,我会因此而生命不老。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吗?  不少老师难以理解我写日记的时间是从哪儿来的,因为我除了当班主任,还要教语文,同时还担任着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活动。其实。我写日记的时间无非就是见缝插针挤出来的。我电脑写作非常熟练,一小时写两三千字很轻松,我的好多日记都是断断续续写完的,课间十分钟我都可以在电脑上敲几百字,有几篇日记我甚至是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写成的。

为了忠实于生活,我每一则日记都写得很详细,包括一些班会的长篇发言。对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网友和同事铁皮鼓——“铁皮鼓”是网名,他的真名叫魏智渊。他原来在陕西一所中学教书,后来带着妻子、女儿来到了我所在的学校。他坚持听我的每一堂语文课和班会课,并用电脑同步记录我所有的课堂教学以及和学生集体的谈话,这为我真实记录每一个教育现场提供了最逼真的原始素材。另外,日记中引用的学生随笔,不少也是铁皮鼓帮我电脑输入的。在此,我要真诚感谢铁皮鼓老师!也有一些学生随笔,是我的学生李应生帮我输入的,我也要向李应生同学致以真诚的谢意!

如果说我的日记生动形象、“可读性强”,那首先是因为教育过程本身充满了魅力。我在写日记的时候,一直遵循一个原则:绝对的真实。无论是对班集体建设的宏观策划,还是对每一位学生的个别引导,我当然都有明确的教育意图和期待,但对于教育过程的客观走向,我不预设任何理想的结果。换句话说,我在写日记的时候,“当天”发生了什么我便记录什么,绝不会为了主观希望达到什么教育效果,而通过编造,提前埋下什么“伏笔”或者做一些什么“铺垫”;也不会为了前面的“伏笔”或“铺垫”,而再人为地在后面来个什么“前后呼应”。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过:“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这里的“悬念”,主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的难题”。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的无穷魅力!

忠于每一天的教育现场——真实的人物、故事、细节、环境、气氛、成功、挫折等等,同时也忠于每一天的教育感悟——真诚的反思、剖析、体味、感动、喜悦、困惑、焦虑等等,这使我这六十万字日记所记录的120多个“生活横截面”,成了一部波澜起伏乃至扣人心弦的“青春诗剧”!我的学生们也为能够“出演”这样精彩的“诗剧”而自豪,因此当他们听说我打算在公开出版的日记中隐去他们的真实姓名而用化名代替时,绝大多数学生(包括暂时的“后进生”)强烈反对我的做法,他们通过签名写下“姓名使用授权声明”,要求我在这本公开出版的日记中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犹豫再三,我尊重了孩子们的意愿。

十年前的1995年,我在为我所带的高95届一班编写毕业纪念册《恰同学少年》时,曾写下这样的话——

它是一段生活的定格,一页历史的缩影,一种精神的凝固,一份情感的珍藏,一簇创新的火花,一道理想的光芒,一串记忆的珠宝,一束青春的花朵……

绝对的真实,是这本书的生命,这也可能是它能够吸引其他读者的地方。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切不属于我们这个可爱集体却又偶然读到这本书的人,在惊叹、感慨或羡慕的同时,还能够通过一个班集体看到20世纪末中国普通中学教育的缩影:欢欣与苦涩、黯淡与辉煌、诅咒与无奈、纯真与虚伪、泪水与汗水、自信与违心、骄傲与尴尬……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赞扬还是批评,这一切都是我们经历过的。所有关注中国教育的人,所有关心当代中学生的人,读了这本书不会没有一点收获。  ——尽一切可能真实地反映出我和学生们共同度过的这1000多个难忘的日子,并最大程度地展示我们班集体的个性和我教育的个性,是我编撰这本《恰同学少年》的主要目的之一。而且,只要今后我仍在中学执教,并担任班主任,那么,这样的青春里程碑,我将一座一座地铸造下去。

这段话同样适合于这部日记。

偶然看台历,真是巧合一今天立春。在这样一个春天到来的标志性日子里,我写下这篇序言,心里真是充满了春的喜悦。大自然的季节继续有序地轮回,日月星辰继续默默地运行,青春的花朵会继续绽放在永远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生命的翅膀会继续从容而磅礴地拍打着事业的天空,还有无数我预测不到的精彩或平淡的故事、欢乐或悲伤的细节、情理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奇迹……在前方的驿站等待着我,因此我的日记也会一篇一篇地写下去,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精彩瞬间。

唯一能够预测的是,我将永远与青春同行!

2005年2月4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崇拜的学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他们首先是共和国的现代公民,而不是现代顺民更不是奴才。他们具有民主、自由、博爱、平等、宽容等现代意识,并把这些意识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除了崇拜真理,他们不迷信任何权威;除了遵守法律和服从自己的良心,他们不屈从于任何强权意志。作为普通公民,他们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并以自己每一天的努力,推动着中国的进步。

——李镇西

李老师喜欢带我们走出学校,去农家,去公司,去名人故里,去大自然……李老师就是我们的向导,每当这时,我们总是很快乐。有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做我们的导游,我们从中学到、领悟到的是课堂上所没有的。合影,是李老师每次游玩时必做的事。当李老师站在那一群孩子中,任何人都可以从李老师的笑容中看出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甚至是一生所追求的。现在已经步入大学校门的我,长大了,成年了。可每当回忆起我的高中时代,依然会由衷地露出孩子般的微笑:纯真而无邪。这才是真正的温馨回忆吧。

——学生王光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镇西班级管理日志(高1上学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镇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46349
开本 16开
页数 4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2.421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6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