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旅行史话/交通与交流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旅行史话》(作者黄石林)是“交通与交流系列”之一,为篇幅所限,时间上只选取上自黄帝,下至明清之际与旅行有关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作简略叙述。虽然如此,也还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古代旅行发展的概况和各时期的特点。

内容推荐

《旅行史话》(作者黄石林)以时代先后为顺序,以旅行人物为中心,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五个时期,分别对中国古代畅游祖国名山大川的人物及其旅行事件进行介绍。从《旅行史话》中读者不仅可以通过作者优美的语言欣赏山川之秀、岩壑之险、古迹之奇、园林之幽,而且可以增广知识、开拓视野、丰富生活,同时更可以较为深刻地理解旅游这一高尚的文化活动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目录

引言

一 先秦时期旅行概说

1.黄帝行踪

2.夏禹治水行万里

3.周穆王西游葱岭

4.孔子周游列国

5.李冰岷江考察

二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旅行概说

1.秦始皇巡视天下

2.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

3.张骞通西域

4.班超出使西域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旅行概说

1.竹林七贤寄意山水

2.王羲之墨染鹅池

3.法显西行佛国取经

4.陶渊明“悠然见南山”

5.谢灵运木屐登山

6.郦道元考察山川水系

四 隋唐时期(581-907年)旅行概说

1.隋炀帝游乐江南

2.唐玄宗东巡泰山,行乐骊山

3.唐僧玄奘西行取经

4.僧一行天文实测行千里

5.鉴真东渡传经

6.李白行程万里诗千首

7.杜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8.白居易漫游江南

9.柳宗元钟情山水

五 宋、元、明时期(960-1644年)

旅行概说

1.苏轼宦游四方

2.沈括“向山川求知”

3.耶律楚材随军旅行

4.郑和七次下西洋

5.李时珍踏遍青山寻百草

6.徐霞客万里遐征

7.顾炎武察览山河,赋诗著述

试读章节

舜之二妃——娥皇、女英,随舜帝南巡,留居于洞庭湖君山,当听到舜死苍梧的消息后,急速乘船赶赴湘江之滨,遥望九嶷而泣,泪水洒遍江边竹林。因而,那翠竹上的斑纹,就传说为二妃泪痕。后人称这种“斑竹”为“湘妃竹”。二妃过湘江,遇风浪,淹死于湘江之间,后人称为“湘神”。葬于洞庭湖君山。这君山是一座深绿色的美丽小岛。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诗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把湖水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一颗精巧玲珑的青螺,描绘了此山幽美的风光。至今,湘妃墓前立有“虞帝二妃之墓”碑。墓前引柱上刻一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该墓现已成旅游名胜地。

夏代(据推算,应约公元前2l~前16世纪),大禹建立夏王朝。他为了治理洪水而巡视九州,这在中国古史上占有重要一页。这个时代,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早期文化时期。现今发现龙山城址多处,又发现龙山文字。出土铜器、玉器、木漆器、陶器、原始瓷器、石灰、磬、鼓乐礼器和水井等,农业有黍、粟、稻、小麦等作物,家畜有猪、狗、鸡、牛、羊、马六畜。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已有很大发展。

《史记·夏本纪》载,禹抑洪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榉。……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说明当时交通已形成网络。

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现已发现大型宫殿基址、城址,如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垣曲城、盘龙城等。此时青铜器铸造兴起,农业上已使用青铜工具。

道路交通向四方辐射,东至于海,东南至江浙一带,东北至辽东一带,北达蒙古,西通陕西、甘肃。交通工具有:车、舟、辇、马、牛、象等。其中,以陆行乘车、水行乘舟为主。马车、牛车、战车、猎车奔驰在大道上。更有骑马代步,尤为迅速。在交通干道上设有“羁舍”(即旅舍),10里有庐,庐有饮食。30里有宿,宿有路室,便于旅人往来。又设立驿站,便于传递信息。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以宗周(丰京、镐京,今西安境内)为中心,通达四方各地。水路乘船,陆路乘车,以马车为主,骑马的人渐多。水陆交通较为发达。又设有邮驿、馆舍、客舍,为旅行往来,提供了方便。这时,有四个爱好旅游的国王:昭王、穆王、宣王、幽王。

周昭王(姬瑕)南巡云梦(今长江中段一带),归途中经汉水,登上楚人安排的大船渡江,船到江中,忽听一声惊呼:“船漏了!”船底裂开,沉下河底。昭王落入水中,淹死了。后知是楚人故意用“胶水”黏合船板,“胶粘”受江水浸泡而溶解,致使船裂下沉。

周穆王(姬满)西巡葱岭,又游中亚或更远的地方。近年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750件玉器,已鉴定约300件,大部分是新疆玉。这可说明穆王西游,应近事实。同时,也说明早在西周之前,中原与西北地区或更远的一些地方,已有一定的往来与联系。

周宣王(姬静)东去圃田一带(今河南中牟)游猎,跟随的将士个个刀箭并举,逞强争胜。正在狩猎时,忽听到宣王在车上大叫一声,往后仰倒。原来飞来一箭,射中了宣王的心窝,宣王因伤致死。

周幽王(姬宫涅)与褒姒同游骊山。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登上烽火台,下令点燃烽火,一时烟火冲天,各地诸侯望见烽烟,以为京城告急,纷纷率兵赶来救援。当诸侯兵来到骊山时,只见幽王与褒姒合掌大笑。后来,京城果真告急,再举烽烟,却无人理会。幽王被杀,西周遂亡。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周王室衰弱,不再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出现大国争霸七雄并峙的局面。但社会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农业上铁工具普遍使用,牛耕出现,生产力大有提高。贸易往来增多,商业都市出现了。如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楚国的郢(今湖北江陵)、韩国上党(今山西长子)以及大梁(今开封)、洛阳,都是当时著名的商业大城市,也是旅游中心。

交通也有很大发展,既有内河又有海上交通。内河以黄河为干线,全国九州几乎都可通达。吴国开凿的邗沟,沟通扬州与淮安,贯通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是我国最早的一条运河。魏惠王凿鸿沟,从荥阳引黄河水南流,分别与济、汝、淮、泗四水联系起来,奠定了我国南北大运河的基础,大大地便利了水上交通往来。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其中,政治家、思想家首推孔子,军事家首推孙武。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影响极大。

战国时,孟子行游于齐、梁、宋、滕、魏国之间,宣扬“仁政”。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后世尊称“亚圣”。他提出“仁政”、“民为贵”的学说,欲以此限制诸侯分裂割据战争,达到全中国统一的目的。为此,孟子先后游历齐、梁、宋、滕、魏等诸侯国,宣扬儒家学说,希望能说服各国君主,但终于未能得到重用。最后,他离开齐国,结束了列国的周游,退居邹地家乡,从事教育和著述,留下《孟子》一书。

孟子家乡邹县峄山,怪石层叠,是一座名山。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即登此山。孟子也曾登山览胜。此后,历代帝王、名人,大都曾来光临,形成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峄山古会”。

这个时期,屈原遭到放逐,流浪于沅、湘流域,跋涉途中,行吟于山水之间。P6-9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旅行史话/交通与交流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石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31529
开本 32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6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旅游管理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592.9
丛书名 交通与交流系列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