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烛影摇红(浅斟低唱的宋代才子)
内容
试读章节

富贵优游晏同叔

看了柳永仕途坎坷的故事后,不少人可能又要大发感叹,“诗词能穷人”之类的牢骚随着唾沫飞溅不休。然而,正所谓“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北宋初年,其实还是比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另外,大可不必把写诗填词说得如此恐怖,要是那样的话,人人避诗词唯恐不及,俺的书就不好卖了,呵呵。

纵观文坛,词章傲然不俗,冠冕显赫威风的也大有人在。和柳永同时代的太平宰相晏殊,就是这样一个官场文坛两得意的人物。

位极人臣的大佬那朝那代也有,但像晏殊这样堪称仕途一顺百顺的却并不多,他一生安富尊荣,没有“三起三落”那样的大波折,时值四海升平的盛世年景,他也没有遭遇过像“澶渊之盟”那样惊心动魄的事件。一年年,他享尽了花前月下,诗酒自在。晏殊有八子六女,子婿都做京官,堪比“满床笏”的郭子仪。,唯一有些遗憾的是,他的寿数只有六十五岁,略短了些,不过在古代也算说得过去了。

张潮《幽梦影》中说:“十岁为神童,二十、三十为才子,四十、五十为名臣,六十为神仙,可谓全人矣”。如果把“为神仙”理解为“仙逝”的话,晏殊完全符合“全人”的标准。

红英一树春来早,独占芳时

在宋代文人,晏殊的寿数排不进前十名,但他的“工龄”却少有地长。他十四岁就成为朝廷命官,为官食禄近五十年。多少书生学子们熬白了头发,一级级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艰难地挤上仕途。而人家小小孩童晏殊,仿佛有游戏中的“通关密籍”一般,直接就蹦到了彼岸,被皇帝宋真宗录用。

晏殊的出身并不高贵,其父晏固只是一介小吏。不过越是这样,越能增加晏殊一生中的“幸福指数”。富贵功名,如果是生来就有,也就不怎么稀罕了。由苦入甜,那份喜悦才会让人心怡神醉。

晏殊自小聪明,七岁就能写文章,被目为神童。更为幸运的是,他十三岁那年,当时的工部侍郎李虚已非常欣赏晏殊的才华,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他为妻。第二年,十四岁的晏殊由工部尚书张知白(和晏殊的丈人是正副职关系)举荐,得以目睹天颜,由宋真宗亲自面试。就此,晏殊得以步入青云。

晏殊的成功,当然有“贵人”(其岳父)从中相助的因素,但也不能完全说是“潜规则”。归根结底靠的还是自己的本事,如果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孩童,李虚已又怎么会看得上家世寒微的他?就算推举到皇帝驾前,当时一起接受皇帝面试的也不仅仅是晏殊这一个“神童”,他又怎么能脱颖而出,深受皇帝垂青呢?

十四岁的晏殊,面对皇帝,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沉稳老练,他和几千名进士一起参加 “殿试”,面对由皇帝亲自监考的大场面,面对这些比他多吃了几十年饭的“大哥哥”甚至“老爷爷”们,他丝毫不怯场。《宋史》载:“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宋真宗大喜之下,赐晏殊“同进士出身”――皇帝特别恩准他和其他进士一样,拥有“同等学历”。

小小晏殊,其成熟和老到远远超过了某些活过大半辈子的老臣,所以皇帝很放心地让他陪太子(即后来的宋仁宗)读书。然而,走到这一步,并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有这样一个例子,这位神童和晏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样处在开国不久的盛世,同样早早地被地方官举荐到朝堂,同样被派到东宫陪皇子读书,但是他却不久就被贬出京,一生坎坷多难,少年夭亡。猜到了吧?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王勃虽然聪明,但性格倔强疏放,对皇家禁忌知之甚少,他的《檄英王鸡》一文自以为是游戏文字,却无意间带有挑拨皇室间骨肉相争的嫌疑,于是唐高宗大怒,将他逐出京城,再不录用。

当时在东宫陪太子读书的并非晏殊一人,还有一个来自福建的神童蔡伯俙。太子年幼顽皮,晏殊每每苦口婆心地规劝,而蔡伯俙却擅长献媚,事事附和太子。宫里的门槛很高,太子年幼个矮,迈起来非常费力,蔡伯俙就主动趴在地上,用后背给他垫脚。又有一次,真宗皇帝查考太子的文章,太子要晏殊代做,晏殊推辞不允,蔡伯俙却抢着当“枪手”替写文章。

后来,真宗驾崩,太子继位,是为宋仁宗。仁宗对晏殊倍加重用,却打发蔡伯俙去当地方官。蔡伯俙不服,诘问仁宗,仁宗道:“当时朕年幼,不分良莠,现在觉得治国一定要用正直可靠的人”。蔡伯俙听了,羞惭满面,无言以对。当然,也怪蔡伯俙“生不逢时”,如果生在宋徽宗那样的时代,得以充分发挥他“谄媚惑主”的专长,说不定除了蔡京外又多了一名姓蔡的大奸臣。

看来,晏殊能一直仕途得意,也决非偶然,他不谄不侫,忠实可靠,这是他最出色的个人品质,也正好迎合了当时的政治氛围。所以无论是宋真宗还是宋仁宗,都很喜欢和信任他。《宋史》载:宋真宗对晏殊十分看重,有时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就写一个小纸条派人送给晏殊进行咨询,晏殊每次回复时,都把宋真宗原稿和答奏的纸张粘在一起,以示绝无外泄遗漏之虞。这样的谨慎干练,皇帝岂有不喜欢的道理?

露滴彩旌云绕袂

晏殊一生,没有太大的波折,其间虽然也有过几次贬谪,但都不是那种“伤筋动骨”的大挫折,像唐代的李德裕、后来的苏轼那样一下子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情况,晏殊从来没有经历过。

《能改斋漫录》记载着这样一段轶事,说晏殊历任朝中要员,就算到地方上去做官,也是靠近都城的大郡,没有远离过京师。有一次,晏殊被外派到陈留(离京师仅四十里)去当官,送行的酒席上,官妓轻唱的词中有“千里伤行客”一句,晏殊听后勃然大怒,忿然喝叱道:“我平生做官,没有远离过京师五百里以外的地方,什么‘千里伤行客’,说谁是‘千里伤行客’啊?”

所以,晏殊的诗词之中,少有浮沉难定、世路艰难的沧桑,罕见关河冷落、乡关何处的凄凉。据说他无日不宴,可谓“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每次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晏殊家的美貌歌妓就出来唱词献艺了。而等歌妓们唱罢,晏殊就说,你们献完技艺,该我表现一下了,说罢就让人取来纸笔填词。所以晏殊的词大半为酒宴间的遣兴之作。

相当多的人“认识”晏殊,是缘于他的《珠玉词》,所以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晏殊是位温和闲雅的文士,徘徊踟躇于小园香径之中,看“无可奈何花落去”而伤怀,望“似曾相识燕归来”而慨叹。《碧鸡漫志》中称晏殊的词:“风流韫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珠玉词》的风格确实如此,但晏殊的性格却有所不同。

《四库全书》中这样评点晏殊的集子:“晏同叔赋性刚峻,而词语特婉丽”。确实,晏殊的脾气其实并不好。前面讲过,一个歌妓随口唱的“千里伤行客”一词,就让他大发雷霆。而且晏殊被罢去宰相的职位,有一次就是因为乱发脾气惹得祸。

《宋史•晏殊传》中记载,有一次随皇驾去“玉清昭应宫”时,晏殊突然发现自己的笏板居然没有带,如此重要的典仪上,没有笏板怎么行?晏殊急得头上直冒汗,当那个丢三拉四的仆人气喘吁吁地送来笏板时,晏殊抡起笏板就是一个嘴巴,打得那个仆人牙都掉了几颗。就因为这事,马上有大臣弹劾晏殊,罢了他的宰相之职。

有人通过此事,感慨道:宋代很重视“人权”啊,晏殊虽是宰相,但打了身份低贱的仆人,竟然也获罪削职。其实并非如此,大臣是这样告状的:“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即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

意思是说,晏殊乃朝廷重臣,百官的榜样,这样暴躁是有失体统的事情,前朝(宋太宗时)有个叫陈恕的大臣,在办公场所用棍子打下人,当场革职,所以对晏殊也要治罪,以免大家议论,心中不平。

看来,并不是什么尊重人权,而是维护朝廷的礼仪,晏殊要是在自己家里,就算把仆人打得满地找牙也没有什么事,或者不是晏殊自己动手,让别人打,也没事。晏殊就因为这件事,被罢去了宰相,去了应天府(现在的河南商丘)“挂职”。

所以,晏殊的脾气是不怎么好的,所谓“词不可概人”(《蕙风词话》),也就是说不能用词的格调推测人的品性,这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晏殊这次贬谪,为时不长,不久又回到京师,重新担任宰相。晚年的晏殊,虽不再担任宰相,但皇帝特意照顾,仍赐其宰相待遇,随从、仪仗的排场上也一如既往。

晏殊最后病死于京城,“晏殊同志病重期间”,皇帝欲亲自前去看望,但晏殊多年为相,熟知内情,知道皇帝看望病危大臣时,往往随驾携带纸钱等祭品。因为多数情况下,不是病情特别严重,哪里能随便惊动皇帝?皇帝来探望时,病重大臣往往就咽气了。皇帝日理万机,夜理万姬,哪有闲工夫再重新准备祭品来吊一次丧?所以就形成了这个惯例。晏殊觉得这事很晦气,所以就谢绝了皇帝的探望。然而,六十五岁的晏殊还是没有再从床上下来,就此溘然长逝。

晏殊多年身居要位,门生遍布朝堂,尽是北宋的股肱之臣,其中有著名的“一韩一范”――范仲淹是百代名臣,韩琦是三朝宰相。此外,还有欧阳修、宋祁、富弼、王安石等,都出自其门下。富弼还是晏殊的女婿,和王安石都官拜宰相。所以,晏殊的小儿子晏几道才有资格骄傲地说:“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

晏殊生前富贵、死后哀荣。宋仁宗亲自祭奠,谥其号为“元献”。然而,一生安乐的晏殊入土之后,却未得安生。晏殊的坟墓紧挨着一个叫张侍郎的坟茔,盗墓贼先偷偷挖开了张坟,只见里面的宝物琳琅满目,大喜之下,又在晏殊的坟墓上开了个盗洞,哪知费尽了力气后,晏殊的坟墓中居然没有什么宝贝,只有木胎金裹带一件还略值几个钱,盗墓贼恼怒之下,竟挥起斧头将晏殊的尸骨砍得粉碎。

难道是晏殊一生太过顺利,所以身后才有此厄?说到这里不免又想起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他也称得上是一生寿全福满,尽享荣华。但是死后也同样有军阀孙殿英来盗墓,弄得尸骨零碎难全。

当然,人死如灯灭,死后已是无知无晓,这些“磨难”,只是让生者伤怀惋惜罢了,其实于死者无涉。庄子说得好:“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终归要化为乌有的。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晏殊的词集名为《珠玉词》,翻开后,但见温润闲雅,字字珠玑。《青箱杂记》中曾记载说:

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

的确如此,没见识的穷人猜想皇帝肯定是天天吃油饼,或者顿顿大鱼大肉,哪里尝过如《红楼梦》中“茄鲞”的滋味?李庆孙那个《富贵曲》,无异于刚发了笔横财的土老帽,穿金戴银地上街招摇,徒自让人笑话穷人乍富罢了。不久前,网上帖了一幅好玩的图:一个坐公交车的老哥,两手戴着四个大金镏子,右腕还外加一晶光四射的金表,评者纷纷笑话他是土包子。

所以,如果想品味富贵娴雅的格调,领略最纯粹的贵族气质,晏殊的词是不二之选。假如我们将柳永的词比做是一位风尘味十足、性感妩媚的妖冶女郎的话,那么晏殊的词就是一位端庄高贵、矜持清雅的贵族小姐。也难怪晏殊不愿意把自己的词和柳词相提并论,柳永的笔下,写起床第之事肆无忌惮,像什么“脱罗裳、恣情无限”,并且细细摹写做爱不关灯的情景――“留取帐前灯,时时待、看伊娇面”(《菊花新》)。

从源流上来说,晏殊的词,还是属于《花间》一脉,但不用说比柳永,就算和温庭筠、冯延已等人的词相比,晏殊的格调都要高出一筹。温、冯等人的花间词,虽然不如柳永更“下半身”,但也常常是摹写女子的心理,其中情怀,十九是离情别绪,说粗俗一点无非就是“想汉子”罢咧。大凡小词,一旦拟写女子情态,往往会沾上情色意味,和男欢女爱分不开。

诗话中记载,晏殊的儿子晏几道,曾经力辩其父所写的词和男女之情无关。他曾对蒲传正(神宗时翰林学士)说:“先公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结果蒲传正反驳道:“‘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这难道不是妇人语吗?”晏几道白了他一眼说:“你以为词中的‘年少’,是指什么?”蒲传正说:“不是指女子的情郎吗,也可以称为‘所欢’”。晏几道说:“哦,那我明白了,白居易两句诗是这样说的:‘欲留所欢(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年少)去’。”

争辩的最终结果是“传正笑而悟”,似乎是赞同了晏几道的结论,但我们理性地分析一下,晏几道的说法大有强词夺理之感,也许是蒲传正照顾他为先人讳的孝心,没有继续和他较真。翻开《珠玉词》,明写“妇人语”虽然不多,但也不是绝对找不出来,比如这一首《浣溪沙》:“淡淡梳妆薄薄衣,天仙模样好容仪。旧欢前事入颦眉。 闲役梦魂孤烛暗,恨无消息画帘垂。且留双泪说相思”。这首词中的“旧欢”,说得更为确凿,小晏恐怕再难强辩了吧。

当然,话说回来,晏殊的词中,摹拟女子情态的并不很多,他虽然也有“人别后,月圆时,信迟迟。心心念念,说尽无凭,只是相思”,这样读来让人感到情思婉娈的句子,但都写得十分纯净。而且,晏殊的“招牌菜”并非是这一路。“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清幽闲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淡淡感伤,才是晏殊词的主旋律。

我读《珠玉词》,常想起一首咏石榴的诗:“嚼破水晶千万粒”。晏殊的词,字字婉丽优雅,确实是如珠似玉。不说“无可奈何花落去”、“落花风雨又伤春”这一类最家喻户晓的好词,就翻些“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海棠开后晓寒轻,柳絮飞时春睡重”之类的句子,也足够我们再三赏叹不已的了。

晏殊的词,美丽优雅,伴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气度,在晏殊词中体现的最为完满。晏殊词中的忧伤,就像一位非常高贵有涵养的女子,遇到悲伤的事情时,并不嚎叫哭骂,她只是眉间一蹙,珠泪盈盈。此情此态,最堪怜爱。

晏殊一生衣食无忧、官高权重,应该说没有多少别的烦恼。然而,“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晏殊也留不住这似水的流年,他的称心岁月在一天天无情地消逝!

《小窗幽记》中说:“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其命终时,脱一厌字;富贵之人,无所不有,及其命终时,带一恋字;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其实,不用等到“命终”时,富贵之人就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更多一份敏感,多几分触动。

因此,晏殊不断地流露出这样的感叹: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

“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 ……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 ……

晏殊词中,类似这样的纠结萦绕其中,千丝百缠。有限的年岁,消磨于无限的光阴中,不可挽留。这是人世间无法破解的最大难题,一直到今天,虽然时光流转了千年,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有着前人难以想象的便利,但每逢“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的时节,每遇“余花落尽青苔院”的光景,我们也会有像晏殊一样的感慨,一样的无奈。

晏殊的词,最适合带到江南三月的古镇中去读。此时,檐牙处的燕子浅浅低回,石阶边的绿痕渐渐洇上。趁着那幽幽的茶烟,翻开这一册《珠玉词》,直看到斜阳却照深深院。那一份深婉蕴籍的情致,就此沁于心中,那一份雍容优雅的气度,也长伴于胸怀。

P21-28

后记

夜凉水月铺明镜

这一年间,我倘佯于宋代的诗词文章中,听柳永唱“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欧阳修说“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的热闹,那陈年烟幕中的世景长卷,慢慢地舒展于眼前:东京汴梁的御街上灯火通明,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鳞次栉比,士绅、官吏、小贩、缆夫、女眷、僧人、小儿摩肩接踵。

清人张潮曾畅想:“我不知我之生前,当春秋之季,曾一识西施否?当典午之时,曾一看卫玢否?当义熙之世,曾一醉渊明否?当天宝之代,曾一睹太真否?当元丰之朝,曾一晤东坡否?”我也曾经想过,前生的我是否也有过著一袭青衫,手把折扇在州桥上漫步闲玩的经历。是否品尝过王楼的梅花包子,曹婆婆的肉饼,薛家的羊肉饭,徐家的瓠羹?“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帝城春媚之时,绿柳参天,繁花照地,处处楼台清歌檀板声声。“白聍春衫杨柳鞭,碧啼骄马杏花鞯”,良辰美景,直如人间天上;“风意未应迷狭路,灯痕犹自记高楼”,情愁离恨,埋于心底眉头。都门外的衢市车声,深巷里的秋千人语,随着时光的流转已隐约不可闻,只剩下那天上的月,还是舞低杨柳楼心的那轮月,那水畔的风,还是歌尽桃花扇底的那缕风。

千年前的悲喜化作清风吹动心旌,宋词中的风情像一个秋波横眸的女子勾起心中的万千思绪,最欢悦:“红杏枝头春意闹”,最销魂:“酒力融融香汗透”,最无奈:“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最伤情:“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在我已出版的十四本书中,有五本和唐诗密切相关,有关宋代的,这是第一部。然而,我喜欢唐的豪放雄浑,也喜欢宋的儒雅隽秀。唐诗如大江奔涌,宋词如镜泊无纹;唐诗如霜天雁鸣,宋词如暖春莺语;唐诗写边关落日,大漠峰烟,倚剑云天;宋词写月细风尖,曲堤垂杨,闲卷珠帘。唐诗是入口如刀的穿肠烈酒,宋词是留齿沁香的清馨佳茗。唐诗是男儿侠士,宋词是红袖美人。

前人曾说: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我说:唐诗令人热情奔放,宋词令人从容娴雅。就让唐风宋韵,浸润着我们的整个身心,既拥有唐的气度和胆略,又拥有宋的清雅和谦文,如此,何等完美!

在我写第一本书稿《唐才子评传》时,就有意写唐宋两代才子,结果阴差阳错,直到五年后的今天才得以完稿,相比于当年惴惴不安、浅嫩毛躁的心境,已是大有不同,多了自信和底气,然而,是否消退了当年锋锐?这其问的变化,只有请读者朋友来体会了。正所谓:“镜不能自照,衡不能自权,剑不能自击”。

附带要说明的是,此书中未收入李清照、朱淑真等才女,因为她们的故事在我那本写历代才女的书中有,为避免重复,就都略去了。

今夜,湖畔水月如镜,荷花盛开。我觉得,牡丹像唐代的雍容,梅花像南宋的清瘦,荷花则像北宋的端丽。我独步荷塘边,寻觅宋代的烟痕水迹。那“一一风荷举”时的露珠清响,就像是一阕阕宋词的清音,当此处,当此情,最宜读《小山词》中这一阕:

玉真能唱朱帘静,忆在双莲池上听。百分蕉叶醉如泥,却向断肠声里醒。

夜凉水月铺明镜,更看娇花闲弄影。曲终人意似流波,休问心期何处定。

江湖夜雨

2011年7月

目录

杏花消息雨声中(代序)

词中之帝李后主

奉旨填词柳三变

富贵优游晏同叔

松操竹节范仲淹

红杏尚书宋子京

一代宗师欧阳修

巨笔如椽司马光

博学多闻王安石

云间公子晏小山

横绝百世苏东坡

山抹微云秦学士

瘦硬通神黄庭坚

豪侠才子贺鬼头

魂愁梦断陆放翁

诗酒淋漓张孝祥

词中之龙辛弃疾

寒酸清客姜白石

七宝楼台吴梦窗

樱桃进士蒋竹山

夜凉水月铺明镜(后记)

序言

杏花消息雨声中

宁静无声的春夜,我从满桌狼籍的书卷间抬起头来,已是东方欲晓的时分。万物似乎皆已沉睡,正所谓“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月光如水银泻地,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流逝,这缤纷的百花,也终将迎来落英满地。案上的《宋词全集》正翻到这一页:“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遥望天上璀璨的星河,那里仿佛是时空的归宿。星移斗转,如果时间轴真能往回拖曳整整一千年的话,我们将处在北宋的初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那是一个文人们的幸福时代。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以武将开国的宋代,对于读书人却是格外器重。这也让宋代出现了一大批灿若群星的才子,宋代的诗词文章金声玉振、绘画书法卷帙繁多,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盛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流行至今的劝学名句,正是来自于一千年前宋真宗所写的劝学诗。全诗是这样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想要当官吗?去读书吧!想发财吗?去读书吧!想漂亮美眉吗?去读书吧!一切一切的梦想,都可以通过科举来实现,“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句话,在宋代远比现在更真实可信。

因此,演出了一幕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精彩故事:曾经天天喝咸菜粥的宋祁,成名后得以点华灯拥歌妓醉饮达旦,就连修史时,也是在酒足饭饱之余,两个美女举起蜡烛,夹侍左右,偎香依玉的宋才子才有兴致欣然命笔;吕蒙正当年穷困时,买不起瓜只好啃人家扔掉的瓜皮,受尽白眼,丢尽颜面。而中了状元后,则一掷千金,把那一片瓜园全部买下,真正扬眉吐气了一把。当了高官后的他,一餐杀几十只鸡,只为做一碗鸡舌汤,厨房后的鸡毛都堆成了山……

“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杏花一直是读书人的最爱,因为她象征着金榜题名的好运。宋祁曾被称作“红杏尚书”、陈与义曾以一句“杏花消息雨声中”而被皇帝擢升为翰林学士,这些鲜活的事例,极富象征意味。所以,我意象中的宋代文人,他们的青袍上总是沾染着杏花的气息。

退守在中原乃至江南的两宋,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也失去了雄浑遒劲的魂魄。崇文轻武习气的盛行,使得宋代的文士,少了唐朝才子们身上书剑纵横的侠气。当然,苏、辛的词中,还是有些豪气的,不过那毕竟是异数。

大多数的宋代才子,没有悄立过白草黄沙中的猎猎北风,青襟上沾染的是江南的杏花烟雨,宋才子们的情致,在那些“文抽丽锦,拍按香檀”的曼妙宋词里,被娇娆的红袖们唱得宛转动人,绵绵不尽。

宋代王灼的《碧鸡漫志》里曾说过,前朝善歌者有男有女,像战国时的秦青、汉代的李延年、唐代的李龟年,都是男人中著名的“歌星”,而到了宋代,就单单欣赏软媚的女音了。宋代李方叔也说过这样的观点:“唱歌须是玉人,檀口皓齿冰肤。意传心事,语娇声颤,字如贯珠”,这代表了大多数宋人的看法,所以宋词的唱者,多是红粉娇娥。这也使得宋词的格调,蔓延着女儿家的脉脉柔情。

大家都熟知这样一个掌故,有人评说:唱苏轼词需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铮板,唱“大江东去”,而唱柳永的词则要请二八佳人持象牙檀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虽然话是这么说,然而宋代的酒宴之中,歌舞樽前,上哪去找鲁智深一般的“关西大汉”?所以即便是苏轼,笔下还是清丽娇娆的词居多。所以说,宋瓷和宋词,一般的精致细腻,一般的纤细脆弱。其浑融蕴藉、深微隐幽处,是诗文之力所不及的。  宋代的才子们仪止儒雅,性如温玉,伴着他们的,是那一川迷离的烟草,一城撩乱的飞絮,一场缠绵的梅子黄时雨。白墙朱门,青痕绿瓦,杨柳枝头,洞箫声里,一曲曲新词,从才子们的蛮笺象管下流出,萦绕于红袖们的皓齿樱唇间。

当然,填词对于宋代才子们来说,并非是他们生命的全部,宋代推崇儒学,对于当时的读书人,北宋大儒张载的这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他们心中执着的理想。所以,如果单单从宋词中窥探这些宋代才子们的所有情感,那是相当片面的。本书中,我想回溯时光的河流,去体味他们历经的一切喜乐悲欢。

如果让我选择穿越的话,盛唐应该是我的首选,不过,仔细想想,回到整整一千年前的北宋,也是相当惬意的事情:州桥夜市煎茶斗浆,相国寺内品果博鱼,金明池畔填词吟诗,白矾楼头宴饮听琴……而且“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说不定还能博得一个功名,好多富家小姐派了家人盯住俺,等着“榜下捉婿”呢^-^。

还是回到现实中来吧,桌上的清茶品起来,香味温和醇厚,很像“宋”的味道。电脑的屏幕上,建好了一个空白的文档,不知道等填满时,会是秋风翦翦,还是瑞雪飘飘?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段的时光,我的思绪会沉浸在两宋的风雨中,沉浸在汴梁的繁华梦里、临安的西子湖畔。翻开一阕阕词,就仿佛置身于舞榭楼台,于觥筹交错的绮筵之间,听清歌嘹亮,看烛影摇红。

这一刻,远处有隐约的琵琵声,月下惝恍,不知今夕何夕。让我们走进古旧的诗文书卷里,耹听宋代才子们的娓娓倾谈。

内容推荐

翻开《烛影摇红:浅斟低唱的宋代才子》,倘佯于宋代的诗词文章中,听柳永唱“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欧阳修说“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的热闹,那陈年烟幕中的世景长卷,慢慢地舒展于眼前:东京汴梁的御街上灯火通明,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鳞次栉比,士绅、官吏、小贩、缆夫、女眷、僧人、小儿摩肩接踵。

千年前的悲喜化作清风吹动心旌,宋词中的风情像一个秋波横眸的女子勾起心中的万千思绪,最欢悦:“红杏枝头春意闹”,最销魂:“酒力融融香汗透”,最无奈:“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最伤情:“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天上的月,还是舞低杨柳楼心的那轮月,那水畔的风,还是歌尽桃花扇底的那缕风。

《烛影摇红:浅斟低唱的宋代才子》由江湖夜雨编写。

编辑推荐

江湖夜雨编写的《烛影摇红:浅斟低唱的宋代才子》主要叙述的是两宋最著名的文人才子的生平和诗词文章,囊括了从李煜到蒋捷共19个人物。书中博征广采,翔实谐谑。不仅仅是对宋词的评析和鉴赏,更是从多个层面透析每个宋代文人的心灵和历程,全景而深刻表现出宋代文坛、词坛乃至政坛的风云和霞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烛影摇红(浅斟低唱的宋代才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湖夜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研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686886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44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