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是谁
内容
编辑推荐

《鲁迅是谁》为鲁迅肚子周海婴绝笔,对父亲鲁迅的最新最终诠释。也是继《鲁迅与我七十年》讲述鲁迅家庭故事、找回人间鲁迅之后,进一步发扬鲁迅精神,努力让鲁迅全面回到全民族这个大家。作者试图经由一个逝去的灵魂,回顾20世纪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推荐

周海婴、周令飞所著的这本《鲁迅是谁》,反复追问“鲁迅是谁”、“鲁迅姓什么”,不断呼唤“让鲁迅回家”,第一次独立表达鲁迅第二、三代对鲁迅人格、思想、精神的认识,继《鲁迅与我七十年》讲述鲁迅家庭故事、找回人间鲁迅之后,进一步发扬鲁迅精神,要让鲁迅全面回到全民族这个大家。

经由一个逝去的灵魂,《鲁迅是谁》回顾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检视当下种种文化现象,思考鲁迅对今天和当下、对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如陈丹青先生所言:“鲁迅是谁?”的问题,就是“我们是谁?”的问题。

目录

代序:追忆家父周海婴先生/001

上篇 鲁迅是谁?/001

 一、 “这个鲁迅离我们很遥远”/003

 二、作为父亲和祖父的鲁迅/007

 备忘录之一、“鲁迅是谁”全国巡回展概况/013

 备忘录之二、80年来的鲁迅纪念活动回顾/021

 备忘录之三、民国以来中小学教材里的鲁迅作品选目/037

 备忘录之四、近100年鲁迅著作、研究著作、论文出版统计/0046

中篇鲁 迅姓什么——鲁迅遗产与法治语境/051

 一、“我们把鲁迅的东西捐给国家,很放心”/053

 二、鲁迅姓“钱”还是姓“权”?/057

 三、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鲁迅为公”/063

 备忘录之五、鲁迅相关产业之一:纪念场馆、景区和遗迹、学校和研究机构/068

 备忘录之六、鲁迅相关产业之二:商标注册、域名、网站与著名商家/098

 备忘录之七、鲁迅相关产业之三:著作改编影视作品(1928~2009)/107

下篇 让鲁迅回家/117

 一、告别一家之长:1918~1936年/120

 二、保护和奉献鲁迅:1936~1968年/122

 三、失去的鲁迅:1969~1998年/127

 四、和鲁迅重逢:1998年以来/134

 备忘录之八、鲁迅家族简表/138

 备忘录之九、鲁迅家属捐赠物品基本清单/140

 备忘录之十、有关鲁迅著作权、遗产继承、商业纠纷等

 维权回顾/146

附篇 访谈与媒体报道实录/159

 一、周海婴:对父亲鲁迅更新的诠释/161

 二、鲁迅是谁:凤凰周刊专访周海婴父子/172

 三、周令飞:希望鲁迅就活在你隔壁,希望他就走在你身边/177

 四、对话周令飞:绍兴日报记者与周令飞的问答/191

 五、70年后,长孙周令飞与学者止庵“还原鲁迅”/199

 另:周海婴在全国政协的四份提案/216

外篇 追问鲁迅是谁?/227

 附录一、陈丹青:鲁迅是谁?——写在鲁迅逝世七十周年/229

 附录二、钱理群:鲁迅是谁?——和中学生谈鲁迅/241

 附录三、张梦阳:鲁迅究竟是谁?——鲁迅在今天的意义/260

试读章节

一、“这个鲁迅离我们很遥远”

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不仅会固化我们的情感,而且也会加深我们对人与事的认识。对于已成往事的20世纪,作为鲁迅的家属,我们的感慨不仅深刻,而且复杂:鲁迅在20世纪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他以毕生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文化鲁迅”,这是我们作为鲁迅家属的骄傲。从更广的视野来看,鲁迅作为作家的意义可能还表现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在这个过程里,鲁迅努力实践着传播新文化的信念,同时,他也因为自己不惮前驱的意志而成为了一面具有召唤性的旗帜,对以后那些同样致力于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有为者而言,鲁迅是令人尊敬的前辈和导师。

然而,从20世纪到2l世纪的今天,关于鲁迅,似乎发生了许多变化,有些变化还在持续进行中,这些变化不仅使我们感到十分不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安又越来越明显地在我们内心转化为对“文化鲁迅”的责任感了。

2002年,我们在上海成立了非企业性质的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全身心地开始了接近鲁迅的工作,我们把中心的办公地点就选择在当年鲁迅住过的上海虹口,离他的墓地走路三分钟。在四年的工作中我们接触了与鲁迅相关的所有纪念馆,联系了以鲁迅命名的各类学校,对鲁迅故乡和他的所到之处作了大量的实地访问,此外,我们还与一些研究鲁迅的学者、专家取得了联系。在与社会大众的交流中我们获得了大量信息。当然,我们也接触了很多学生。

随着工作的展开和延续,原来那些让我们不安的东西越来越沉重了。

在此之前,作为鲁迅的儿子和孙子,我们天然地拥有与鲁迅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但是现在这种联系似乎已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切断了,我们在宣传鲁迅、纪念鲁迅这样一个垂直的系统里,并没有找到那个本应属于我们的独特位置。这是一件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

在法理上鲁迅他应该就是我们的亲人,在感情上也是我们的亲人,可是现在却感觉这个鲁迅离我们很遥远,好像几乎已经不是我们家里的人了,我们背负着鲁迅儿孙的重负却几乎不能直率的表白,就是当我们把所有鲁迅遗物捐出去以后,我们从此就开始被当成了摆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家属很疑惑,如果这种权利也被剥夺的话,这还是否符合鲁迅的原意,而一个并不符合鲁迅原意的社会还怎能做到理解鲁迅和传播鲁迅精神呢?

我们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写一篇名为《我想触摸活着的鲁迅》的文章,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鲁迅能够真实的活在21世纪青年人的心中,让他活得更好,活得更有意义,更能促进中国社会朝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假如鲁迅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有理由有必要走下去的话,则必须给青年人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个爱开玩笑、非常幽默和蔼的人。从鲁迅的外貌上来说,我们想还他的是这样一个原本的形象,说老实话,我们迫切地需要表达我们家属对鲁迅的认识。

事实上,对鲁迅的宣传和纪念始终都与对鲁迅的认识相互联系着。作为鲁迅的家属,我们对这一点尤为敏感。鲁迅与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鲁迅与现代中国革命历史的关系也就显得格外醒目。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时间里,鲁迅受到了来自政治意识形态的特别重视,鲁迅的革命性开始逾越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而得到了特别的强调。在以往很多描述鲁迅的文字上面也把他刻画成了一个喋喋不休,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形象,形象是双眉紧蹙严峻凝重的,思想是革命化战斗化的,没有个性和生活,其他方面似乎都淡化掉了,只剩这么一个壳,甚至在对这个壳的描述中,也忽略了他作为思想家、文学家的存在,离开了他作为一个最根本的文学家这样一个位置,我们总觉得这样的鲁迅很空洞,我们不认识这样一个鲁迅。以后,中国的现行教育体制也把这个特别“革命化”了的鲁迅形象以知识普及的形式传播给了一代代中国人。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鲁迅形象也还保留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这个意识形态化了的鲁迅体现的更多的实际上是一种实用价值,而他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则被大大地简化了。

此外,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形式,这就是存在于中国各大高校和各研究机构里的鲁迅研究。鲁迅研究的工作因为历史的原因也曾一度被意识形态化,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明显变化,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鲁迅研究者。我们对他们的工作是很尊重的,因为,他们把主要力量和智慧放在了“还原历史中的鲁迅”这样一个工作上。“还原历史中的鲁迅”之所以是重要的,是因为在20世纪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地“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了,以至于完全掩盖了历史中真实的鲁迅形象,当然也就取消了鲁迅作为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巨大的思想存在和文化价值。然而,这种还原的工作,由于研究者个人的立场差异存在理解与认识上的歧见,因而,也就会存在思想上不同见解间的论争。也就是说,学术界对鲁迅的认识是不完全统一的,还处在一个不断还原,以趋于接近那个历史中真实的鲁迅的过程之中。

因此,我们的不安显得尤为迫切。在已经存在的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中,鲁迅的真实形象显得遥远而模糊。现在我们虽然在很多地方可以听到鲁迅,鲁迅也还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着,但是这样的鲁迅并不是非常真实的。根据我们的不完全调查,现在青年的一代已经开始淡忘鲁迅了,如果你去问他们“鲁迅是谁?”他们就会说对敌人“横眉冷对千夫指”,对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这都是一个已经“阶级斗争化”了的鲁迅,一个除了用“战士”这个名词就找不到词汇来说明的鲁迅。鲁迅在20世纪所作的工作及其对推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意义,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了解。

所有这些都令我们十分不安和迷惑,因此,如何让鲁迅活在21世纪青年人的心中,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大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恐怕首先在于回答“鲁迅是谁”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鲁迅是谁呢?P3-6

序言

2011年4月7日凌晨5点36分,家父周海婴先生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81岁。父亲自去年5月开始入院治疗,近一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与病魔进行抗争,弥留之际依然念念不忘弘扬鲁迅文化的事业。在离世前二十多年,父亲一直在为鲁迅奔忙着。

很多人认为在祖父鲁迅的盛名之下,父亲海婴先生的一生承载着“不能承受之重”。父亲确实也曾说过:“我是在一个‘入场’的环境下长大的,就像磁场,我被这个‘入场’控制着。”然而,父亲又说,鲁迅在给他压力的同时又一直在鞭策着他,父亲延承了祖父的坚韧执着以及对社会的强烈使命感。或许父亲海婴先生的一生过于沉重了一些,但是这对他来讲也是一种历练的过程,他的一生是成长的一生,不停地在成长,在最后一刻还在健全他的整个人格。如果回顾他成长的过程,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们在打桥牌、跳交谊舞,父亲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马上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父亲只能选择沉默,黯然离开。父亲大学学习的是无线电,工作始终是行政管理,父亲是记住了鲁迅临终那句针对他的遗言的:“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然而,周围人还是拿着不同的尺子来丈量他,对他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所以最初,在一个绑手绑脚的、不平等的环境中,那时候的他是想要远离的,这是父亲的第一阶段。

但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让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很多个人打着集体甚至政府的旗号在侵权,其中,对鲁迅的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也越来越严重。对于这些事情父亲是很看不惯的,他觉得,过去,我们把鲁迅的一切几乎都交给国家了,是为了纪念,是为了研究和宣传,是为了公益事业,怎么会有个别人拿鲁迅去赚钱呢?从我父亲的思维角度想,你私人拿去赚钱的话,那我是继承者,你当然要征求我的意见了,我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都是我的权力。实际上我父亲并不懂法,他只是从一个“人”的角度考虑,我是他儿子,你都不理我,就躺在别人身上去赚钱,这道理上说不过去呀。而且父亲发现,不仅是鲁迅的权益被公然侵犯,几乎所有现代文化名人的、尤其是一些左翼作家的后裔的权益也被冠冕堂皇地剥夺。他感到了必须进行维权活动的重要性。由此父亲开始了第二个成长阶段,他不再逃离祖父的光环,而是选择拿起法律的武器,无所畏惧地站出来。耿直的他无法忍受“背负着鲁迅儿子的重负却几乎不能直率地表白,当把所有鲁迅遗物捐出去以后,从此就开始被当成了花瓶”。

直至2000年,父亲海婴先生已经在维护鲁迅权利的路上很辛苦地走了十几年。但他尚未彻底赢得一场官司,却已经收获了许多白眼和骂名,比如说:鲁迅的儿子不孝;周海婴真让他的父亲丢脸,竟为了钱对簿公堂;周海婴死要钱贪得无厌,要了还想要,他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全国人大代表吗?父亲曾告诉我:“不仅仅是朋友,甚至于有一些有权力的知识界人士、领导干部也这么认为。他们也爱护鲁迅,但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他们对我说,鲁迅这么伟大,那么你这个鲁迅的后代,就绝对不能提权或者钱。这些都不能提。提了好像就丢了脸。甚至有一位领导来找我,很亲切地跟我说,海婴啊,你是鲁迅的儿子,你要爱惜你父亲在社会上的影响啊!”

各种不理解、责备甚至辱骂扑面而来,父亲顶着“鲁迅不孝子”的恶名以及极大的委屈坚持了下来。他的内心是非常坚强的,他有着科技行业人士的思维,一是一、二是二,只要他认为是对的,就非得坚持。而且我父亲是不轻易下决心的,一旦认准了道路,就会一直走到底。当别人对他冷嘲热讽时,他嘴上不讲,只是淡淡的一笑,但是心里很清楚,这个事情是对还是错。当谈论某事时,他会当面锣对面鼓地把意见提出来,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有时会让人觉得他不够圆滑,有时还会得罪人。但是我觉得现在社会上像他这样敢讲真话的人太少了。  1999年,我正在上海,看到父亲维权辛苦,又经常被人家骂,觉得不应该让他一个人去承受这些,太为难他了,我就开始帮他。帮着帮着我们就觉得家属应该成立一个机构出面维权,来做一些事情。2002年3月我们成立了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将父亲个人的维权活动,提升为一个机构、一种事业来开展,以机构对应机构,以集体方式开展活动,以规模化经营推进文化事业。而以后许多与鲁迅有关的活动都得以迅速启动,获得广泛支持。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们已经促成上海、北京两个鲁迅纪念馆整理出鲁迅捐赠物品清单;维护鲁迅权益,由单纯的稿酬案、著作权官司,延伸到肖像权系列诉讼案、名人姓名权案、商标注册权案、冠名权案、网络域名抢注案等等,为这十年里中国的法制建设、尤其是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用著名律师朱妙春先生的话说:通过鲁迅系列法律官司,我们为当代法律建设开创了许多先河。特别是2008年3月直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从鲁迅纪念馆看健全文博工作>的提案》《关于<健全名人姓名注册中文域名>的提案》,更是法制建设里的重要举措。

同时,在为维权奔忙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一个问题:在已经存在的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中,鲁迅的真实形象显得遥远而模糊,这不是我们家属认识的鲁迅。父亲开始感觉到维权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弘扬鲁迅精神,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为此,2001年父亲完成并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第一次从他个人的角度,讲述鲁迅作为一个父亲的具体形象和精神品质,还原一个慈爱、温暖的人间鲁迅,彻底把“思想家、革命家”意识形态虚构的鲁迅释放出来。而且,这本书的出版,以其真实、勇敢的回忆和敏锐的话题,激起非常强烈的社会反响。之后,父亲与我又整理出版一系列鲁迅有关著作,如《鲁迅家庭大相簿》《两地书原信》《鲁迅回忆录》原稿本、《鲁迅大全集》等等正本清源的鲁迅还原工作。

在出版还原鲁迅本来面貌的图书同时,父亲与我还开展了一系列鲁迅宣传、普及活动,如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撰写《鲁迅是谁》、《鲁迅姓什么》、《让鲁迅回家》等长篇理论文章,200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陆续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上海等地举办“鲁迅是谁?”系列图片展,以及相应的专题讲座,又如自2005年以来,逐年举办的“鲁迅论坛”活动,2009年以来每年一度的“鲁迅青少年文学奖”评选等。

我以为,在这个时刻,父亲已经成长到第三个阶段了,他在为纷纭混乱的社会文化乱相担忧:鲁迅精神与鲁迅思想,是20世纪以来代表着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方向的文化遗产,而如今,从商业上的无序滥用盗用,到中小学教育有意淡化鲁迅精神教育,再到儒家文化无限复苏、封建专制思想死灰复燃……这些都表现为鲁迅精神的丧失。他希望能通过重新梳理、弘扬鲁迅思想精神来推动文化的开拓创新、民族的复兴。为推动鲁迅研究走向一个更深更新的研究空间,2009年我们在同济大学成立了鲁迅研究中心,组织海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开展《鲁迅思想系统研究》和《鲁迅社会影响的调查报告》的专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并在每年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学者探讨鲁迅思想传播问题。

在这些工作中,父亲受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推动,不顾年迈,越做越起劲。父亲与我也相互鼓励,碰到困难会相互商量。在工作中,虽然他是我的领导,但是很民主,会听取我的意见、想法;在生活上他是我的父亲,他的言行举止让我感到他的执着、韧性与我的祖父很像。在家庭里父亲的凝聚力也非常强,我们做的所有的事情,都得到了我的兄弟和妹妹的理解与支持。当然这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他们认为不要自找麻烦,因为维权过程中也听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辱骂的声音。大家就觉得何必呢?尤其是我母亲,觉得父亲年纪大了,别再管这些事情了,也没什么好处啊。确实,我们所做的很多事跟利益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我父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觉得总要有人出头做这些事情,作为鲁迅的家属,更应有大是大非的观念,在很多事情上要讲原则。他认为如果大家都不关心,都不去做的话,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这个民族是没法一直往前发展的。也许这样说显得在讲大道理,但是父亲确实感受到肩头的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名人后代的责任感。现在有很多人都事不关己,不愿意受名人之累,只想过平淡的生活,这也可以,但是不要忘了身上的责任啊,既然继承了某某名入后代这样一个名号,应该切切实实做点传承的事情。就是抱着这样的观念,即便在最后的时间里,只要父亲能动,就一直在做还原鲁迅、弘扬鲁迅的事情。父亲和我都认为,如果革命干部、革命烈士、各个领域的名人后代,都有传承革命的先进优良传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话,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更好。

如今,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已经成立9年了,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困难重重,第一我们没有经费来源,第二家族成立的组织还是有很大的局限。父亲认为鲁迅的事情,我们家族要参与,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所以他希望能成立基金会,用基金会的力量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赞助,维护公益的文化事业,这也是这几年他和我商量思考过的必须要采取的途径。去年5月份父亲有过一次病危,他写了一份求助书,求助大家一定要把鲁迅基金会成立起来。后来他的病情慢慢好起来了,这封信也没有寄出。近一年时间里,他的病情反复了好几次,我一次一次赶去北京,他把我赶回上海。他对我说,北京有子女可以照顾他,而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这边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父亲一直记挂着今年鲁迅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活动,他把这件事情看得非常重,他觉得如果这一年的事情没有好好做的话,对纪念、延续鲁迅文化的传统会有很大的影响,会成为一个断档。

我觉得父亲真的很不简单,他的意志非常坚定,他不像一般老人那样考虑的是如何安享晚年,考虑的是小家庭里的一些琐碎事。在今年的一月份,他就做了一个托付,和我谈了一天关于身后的安排,我按照他的意思写好了,之后又稍作修改,他就签名了,以后再也没有提过,他是很干脆的。父亲最后的日子里,主要关心的、谈论的始终是,今年鲁迅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活动怎么办啊,进行得顺利不顺利啊,进度是否来不及啊。那时父亲只能带着呼吸机面罩听我汇报工作,表情非常痛苦。因为带着呼吸机,不方便讲完整的话,我就和父亲商定,由我来讲,他认同就点头,不认同就摇头,父亲临终前的那段日子,我们经常是这样来沟通的。父亲当时的意识还是非常清楚的,比如提到文化复辟的事情,提到天安门广场上的孔子像,他就一直在摇头。即便身体非常虚弱,父亲依然坚持颤抖着手签上自己的名字。父亲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把所有事情都放在一边,只关心鲁迅文化的弘扬,让我非常感动。

目前,父亲还有三件待实现的心愿,一是出版首部1500万字36卷的《鲁迅大全集》,二是成立全国性的鲁迅基金会。这两件事都已经进行了五年有余,预定在今年9月25日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前完成。三是把十年一遇的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办好,而且他认为今年比往年尤为重要(详情可参考本书收录的父亲的政协提案)。我们会帮他完成。几十年来,父亲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家里入也曾劝他知难而退,但是父亲坚持了下来。父亲认定了方向就义无反顾往前走的执着,是对我们后代的极大教育和鞭策。现在父亲不在了,但我们会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奋斗。

父亲和我的这本小书,反复追问“鲁迅是谁”、“鲁迅姓什么”,不断呼唤“让鲁迅回家”,第一次独立表达我们对鲁迅人格、思想、精神的认识,继《鲁迅与我七十年》讲述鲁迅家庭故事、找回人间鲁迅之后,进一步发扬鲁迅精神,努力让鲁迅全面回到全民族这个大家。我们试图经由一个逝去的灵魂,回顾20世纪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检视今天的种种文化现象,思考鲁迅思想对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2011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是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海婴//周令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9572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9: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