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一词,人人耳熟能详,但很少人了解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这本《中华姓氏大全集(精)》由童辉主编,不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的变迁过程,而且选录了四百多个常见姓氏。
每个姓氏分为姓氏起源、宗族简述、姓氏名人三个部分,详细而清晰地向读者介绍了姓氏的起源、发展、迁徙和分布,并且把每一个姓氏下的历史名人都收录其中,还挑选了一些趣味盎然的历史名人故事,使读者在寻根问祖的同时,拓宽眼界和知识面。本书编者认真考证,收录了四百多个常见姓氏,是市场上关于姓氏演变知识最多、最全、最详细、最权威、最有趣昧性的一部全集。希望本书能给读者带来一次充满知识和趣昧的寻根之旅。
这本《中华姓氏大全集(精)》由童辉主编,参考各个姓氏在宋时《百家姓》中的排序,选出了四百多个常见姓氏,每个姓氏分为姓氏起源、宗族简述、姓氏名人三个部分。在姓氏起源部分,我们带您了解姓氏、明了姓氏的各个源流,用简单、通俗的方式为读者理清每个姓氏的起源;在宗族简述部分,采取以此姓主流的迁徙和分布状况为主、兼具支流的方法进行探讨,为读者系统地介绍了姓氏的发展、迁徙和分布。姓氏名人部分,我们罗列了各个姓氏的名人,让读者一览古今百姓的名人。在一些姓氏下面我们还另外添加了“名人故事”这一板块,挑选了一些趣味性和知识性强的姓氏名人故事,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取更多妙趣横生的知识,拓宽眼界和知识面。通过阅读《中华姓氏大全集(精)》,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中华姓氏文化,还可以轻松愉快地探寻出自己的姓氏起源、发展等一系列的知识。
姓的产生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山居野处、群居杂婚,此时的人类尚未有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氏族制的形成,当人类社会进入母系社会后,人们开始禁止氏族内部的性关系,实行氏族外婚制。这便需要一种方式将氏族之间加以区分,于是,氏族间便有了最原始的“姓”,“同姓不婚”随之成为原始氏族的婚姻习俗。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的《白虎通义》中有分载日:“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可见,人类社会最早的姓的作用仅限于“别婚姻”。
“姓”成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后,又逐渐成为部落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中,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伏羲和其妹妹女娲是最早使用姓的人,其姓为“风”。而住在姬水之滨的黄帝(轩辕氏)则以姬为姓,居姜水之旁的炎帝(神农氏)以姜为姓。《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可见,上古时代的人们多以地名为姓,即为姓氏起源的“地名说”。另外,由于姓产生于母系社会,所以中国许多最早的姓氏都以女字为旁或为底,如“姬”、“姜”、“妫”、“姚”等姓。
姓与图腾
关于姓的起源,学术界一直有两种说法,除“地名说”外,许多学者认为姓氏起源来自于上古人对图腾的崇拜,即“图腾说”。
图腾(totem)一词来自古印第安语,有“亲属”和“标志”的意思。它是原始人类的祖先和保护神的标志与象征,而这种标志与象征的本身就意味着某一姓的产生。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进入了具有低级智慧和初级思维能力的“新人”阶段。他们在幽冥想象中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氏族来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或是与某种动植物有着血缘关系,于是这个物种便成了本氏族最古老的祖先,并由此产生了敬仰与膜拜。这个物种即为图腾。部落人们相信图腾物种是保佑他们生存的神明,他们对其加以保护,并定期祭祀,这个过程即为“图腾崇拜”。各部落的图腾物种神圣不可侵犯,如崇拜的是动物图腾,本部落则禁止猎杀此种动物;若崇拜的是某种植物图腾,则禁止对其进行采伐。但也有例外,个别部落甚至会猎取图腾兽来吃,部落成员相信吃了图腾兽就可以得到它的智慧、力量以及勇气,只是在吃图腾兽之前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并以特殊的方式来进食。
原始人多以动物作为图腾物来信仰,这是因为在蒙昧时代,人类只有从动物身上才能直观地找到与自身的相似点。
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但图腾在原始社会中却起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它不仅是原始人类的精神信仰,也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标志和象征,以及最早的文化现象。共同的图腾崇拜使得同一氏族的人们由单纯的血缘关系发展出共同的精神上的联系,人们通过真诚的信仰和崇拜找到了心灵上的寄托,同时,图腾崇拜还起到了团结群体意识、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区别不同氏族的作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动物图腾
龙图腾
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这种奇特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直到今天,我们仍会把自己定义为“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然而,“龙”却是一个虚拟出来的神异物种,它没有一个确切的形象,只是类似于一个多种动物的混合体。古籍记述中龙的形象也不统一,我们大体可以认为龙有二角,四或五爪,嘴挂长须,身披鳞甲,状似拥有狮、虎、羊、鹿、鳄、猪、马、蛇、牛、鱼等动物的部分器官的混合体,甚至是混合了风云雷电、彩虹等自然天象的模糊体。龙的这一复杂成因,很可能是远古先民们出于对身外世界的恐惧、疑惑、依赖甚至敬仰等原因,而以现实生物和自然现象为基础想象出的一个神奇的形象,并对其加以崇拜,坚信它具有非凡的自然能力,能蛰伏冬眠以养息,也能兴云布雨以祐民,使之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图腾。
关于龙图腾的由来,至今也没有定论。据史料记载,最早以龙为图腾的氏族是太嗥氏,即伏羲氏。《左传》中说:“太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以龙纪”即以龙作为氏族标志来命名官员,其中春官为青龙,夏官为赤龙,秋官为自龙,冬官为黑龙,中官为黄龙。作为人文始祖的伏羲氏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此后,封建各代皇帝以龙为尊,遂将龙文化发扬光大。
龙图腾的另一种来源说是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提出来的,他所著的《龙凤考》中指出:黄帝在统一中原之前以熊为图腾,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为使各民族和部落能紧密团结起来,黄帝兼容了各民族的图腾合并为综合性的神灵——龙,如此,龙图腾也成了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与团结的历史见证,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图腾,它象征着吉祥、团结、欢乐、力量与腾飞。
狼图腾
狼是我国古代西北方多数游牧民族的图腾,如犬戎、匈奴、突厥,对此,我国许多古籍中有多处记载,甚至认为某些部落为狼与人杂交的后代。如《周书》记载:突厥原为匈奴的别种,这个部族曾被敌国打败,所有成员皆被杀死,只剩下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敌人不忍杀之,便将其削足后丢于荒野,后来男孩被母狼养大,并在成人后与母狼相配,生有十子,突厥族得以重新繁衍,故以狼为氏族宗祖,加以无限敬仰。
魏书《高车传》中则说:匈奴单于生有二女,容貌俱佳,国人都当之为仙女神人。单于不肯将女儿嫁人,而是想把她们许配给上天,便筑一高台,将女儿放在上面,等待老天来迎娶。一年后,迎来一匹老狼,整日整夜地守着高台嗥叫,小女儿认为这是上天遣下的神物,便下嫁于狼,婚后产子,繁衍成国,其族人喜欢高声唱歌,歌声非常像狼的长嗥。
《汉书》中另有记载:乌孙国原是匈奴西边的一个小国家,有一次,匈奴人攻打乌孙国,并杀了国王。国王的儿子昆莫刚好出生,被抛弃到旷野里,这时有鸟儿衔着肉来喂养昆莫,还有狼跑来给他喂奶。单于感到很奇怪,以为昆莫是神,便收留了他。昆莫成年后,开始领兵打仗,并屡次立功。单于死后,昆莫率领他的民众远远地迁移出匈奴部落,并保持独立不再去朝拜匈奴。匈奴随即派遣部队攻打昆莫,均以失败告终。
维吾尔民间长诗《安哥南覆》中说:曾经有一只神狼,带领着维族的先民们走出了苦寒的大山。并在神狼的授意下,族中的一位铁匠当上了国王,率大军击败了强敌,从而使维吾尔族走上了强大。《元朝秘史》中记述了蒙古族的起源,书中说:蒙古人的祖先是一匹苍色的狼和一头白色的鹿相配的后代。
种种记载与传说可见狼在某些少数民族心中的地位,正如我们华夏民族崇拜龙图腾一样,两者都蕴含着深沉的文化与时代背景。
熊图腾
熊最早是黄帝氏族的图腾。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据记载,他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史称轩辕氏,其号为有熊氏,是有熊部落的首领,因此也被称为“有熊国君”。黄帝有熊氏的后代繁衍出了许多同姓不同氏的亲族,其中较为有名的是皇帝的裔孙鬻熊,他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以父辈名字中的熊字为姓,始称熊姓。周成王分封功臣时,熊绎被封于荆楚,建都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由此而建立了楚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步步强大起来,势力一直扩展到中原,鼎盛时期曾跻身为春秋五霸。楚君的后人中也多以熊为姓,称为熊氏,其中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便为“熊姓屈氏”,也是熊氏一族的后裔。
熊图腾在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更为盛行,有多种传说与信仰,使其成为重要的图腾之一。
鸟图腾
原始社会,人们对鸟图腾的崇拜非常普遍。这也关系到鸟与人类祖先起源的神话传说,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我国古代的东方九夷族之一的少昊氏。类似于伏羲氏的“以龙纪”,少昊氏则以“鸟名官”,其官名有“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丹鸟氏、鸠氏”等。这些鸟族后裔后来多简化为凤、风、玄、青、鸠等姓。
历史文献中最著名的鸟图腾是“凤凰图腾”。
凤凰,既是上述中的“凤鸟”,也作“风鸟”。关于它的来历,同样有许多传说,其一认为,凤凰图腾和龙图腾一样,也是多种动物器官的组合体。据《尔雅·释鸟》中描述凤凰的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六尺高。传说龙是轩辕黄帝统一三大部落、七十二小部落后,为了团结稳定而归纳了各部落的图腾特点,设计出龙的图案。而黄帝的第一妻室嫘祖受黄帝制定龙图腾的启示,挑选出余下来的各部落图腾,仿照黄帝的做法制定出了凤凰图腾,其中雄鸟为凤,雌鸟为凰,合称为凤凰。时人将龙凤合称,意为吉祥之意,后经过历代演变,凤凰更多地赋予了女性美的特征。而在中国人的心中,凤凰鸟更是成了龙的绝配。P1-3
姓氏源于上古,传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现已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虽经历离合演化,人事翻覆,但仍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的根。
姓,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氏是姓的衍生,起源于父系氏族时期;以前的“姓氏”包括“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姓氏”这个词,人人耳熟能详,但很少人知道它的产生和发展。至于姓氏是如何产生的,早期的“姓”与“氏”有什么不同,上古时期的“姓”和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有什么区别等这些问题,那就更少有人能说得清楚。了解古代的姓氏制度,对于了解古代历史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姓氏文化中得知上古时期的国家形态、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和文化礼俗等诸方面的问题。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不仅是对中华文化遗产的继承、发扬,还可以为诸多海内外华人提供寻根问祖的依据。在姓氏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先贤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成就,了解祖先立身处世、价值观念等的状况。
这本《中华姓氏大全集》参考各个姓氏在宋时《百家姓》中的排序,选出了四百多个常见姓氏,每个姓氏分为姓氏起源、宗族简述、姓氏名人三个部分。在姓氏起源部分,我们带您了解姓氏、明了姓氏的各个源流,用简单、通俗的方式为读者理清每个姓氏的起源;在宗族简述部分,采取以此姓主流的迁徙和分布状况为主、兼具支流的方法进行探讨,为读者系统地介绍了姓氏的发展、迁徙和分布。姓氏名人部分,我们罗列了各个姓氏的名人,让读者一览古今百姓的名人。在一些姓氏下面我们还另外添加了“名人故事”这一板块,挑选了一些趣味性和知识性强的姓氏名人故事,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取更多妙趣横生的知识,拓宽眼界和知识面。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中华姓氏文化,还可以轻松愉快地探寻出自己的姓氏起源、发展等一系列的知识。
本书通过对姓氏相关材料的甄选、编辑,使每个姓氏的起源得到全方位的阐述,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在编写过程中,本书采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编写理念,讲述了每一个姓氏的起源、发展、分布等。因此,本书不仅适合成年读者,也适于对姓氏文化感兴趣的青少年读者学习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