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转型与使命(海上文化散论)
内容
试读章节

人有否灵魂,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在我看来,人的躯体存在总会有自己的灵魂——灵性,而随着肉身的消亡,灵魂亦就灭迹了。但中国古人以为,人死亡后,其灵魂依然四处漂泊,于是就有神鬼说、超度论。在日本古代,也有一种“御灵信仰”:即死者,特别是政治上死于非命的人,死后常常现出某种怪异,给人们带来灾难,这种未被安慰的灵魂即称“御灵”,于是要为它们修盖专门的祖庙。这种“御灵信仰”在日本平安时代特别盛行。

英国有一个灵魂研究所,美国、日本也有,中国的社科院也有宗教研究所,名字不同,实质一样。英国这个研究所,给修行人(修道者)和不修的人做对比实验,研究发现实验对象死后脑电波非常平稳的都是有一定功夫、经常静坐的修行人。有实验结果,却无法解释脑电波不异常活动的原因。没有一定静坐功夫的人,他们的脑电波上下跳动,非常活跃。这样的人死时内心恐怖,心性散乱,业力苦逼,这是其一。其二,科学家通过暗室里安装多角度视频摄像头观察发现,在一片黑暗的暗室中,所有人毫无例外的死时都有一丝白光由体内射出,有的修行人光都从头顶射出,多数人是从颈部以下的身体其他部位发出,脚部、腿部,各个部位都有,几秒钟时间,这道白光迅速穿透一切阻力,消失不见。这是什么?日本的研究报告就说了,这是人的灵魂。研究报告已经表明,人体内确实有一个东西存在,佛家叫“神识”,其他宗教则叫“灵魂”。

且不说这样的话题,我则是想讲讲知识分子的灵魂。老实说,比起前辈老知识分子,当今青年知识分子,大多人格双重、灵魂漂泊,能甘受清贫、耐得寂寞的恐怕少数,真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瘠者,兴许是“稀有人物”,或者更被人耻笑,诚如古人云:“人心世道,日趋于下,真可叹也!”

当然怪不得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受拜金主义、享受主义冲击,加上“文革”以前知识分子的受惊受压和“文革”以来知识阶层的断裂,薪火传承受阻,知识传递相隔,使得当今知识分子的自持、淡定、坚守的精神,再也不能与老一代学人相比。尽管时今青年知识分子高学历(不管这种高学历的学问底子如何)、高智商(不管这种智商的价值取向怎样),但未必有高能力、高品行,无怪乎有人嘲笑:“得学位者是把论文哄过自己的先生;而教书者是把讲义哄过自己的学生。”由于生活方式、生命形态不同,老一代知识分子渐渐“驾鹤西去”,若有在天之灵,他们惟有无奈叹息和苦笑。

记得北大著名教授游国恩先生说过:“人要有‘中气’,学问要有‘底气’,学问和人一样,有‘气’才能活。”此话确是说在道上,但我后来细想,现在知识分子的“气”用在玩耍上,用在门路上,用在造假上,说穿了是竞相争项目,钻进铜眼里,盯在钱袋上,毫无一个“正”字,一个“傲”字,从而变得人格低下,灵魂出窍,何有“气”矣,何有“神”也!知识分子素有“社会良知”、“时代书记”之称,而不是“笼中金丝鸟”、“屋内巧鹦鹉”。作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社会精英,他们有沉静、含蓄,有通悟、呐喊,有本色、感伤,有尖锐、泼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中华民族振兴的漫漫征途中,上下求索,坚忍不拔,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可惜,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当今中国“缺席”了,或者说是“失哑”了。

倘若正确表达,当今知识分子灵魂正在漂泊,无有定所。这是一代的悲哀,是一代的痛楚,也是一代的麻木。其实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具有超常敏感的群体或个体,为一切不幸和痛苦感到震颤,经常领略灼烫、锥心的怜悯,如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所说:“只要存在着痛苦和不幸,快乐和幸福就不再可能。”而另一位思想家拉吉舍夫说得更透彻:“看看我的周围——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相反,现今中国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是知识阶级一直沉浸或陶醉在“幸福指数”,从来没有“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打,敢骂”,对社会不公、分配不均、贪污腐败、欺上瞒下、官员霸道、平民受压以及医疗红包、教育资助、办事送礼等等,几乎不吭一声,更无拍案而起。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咸于改革”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躲进雅致的“象牙塔”,躲人自造的“蜗牛庐”,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社会地位、个人收入、情色享受,甚至以“智囊”、“顾问”身份为利益集团献计献策,分得一份美羹,而遗忘、漠视、旁观另一群被侵占、被损害、被遗弃、被贫困的底层群体,试问:如此知识分子的良知何在?如此灵魂漂泊变成天马行空,捞取自由买卖的筹码、本钱。

古谚说得好:“文人得志学孔孟,文人失意学老庄。”中国毕竟有几千年的文脉,现时知识分子的灵魂漂泊则是暂时的,不可能永恒。我以为,失去灵魂、漂泊灵魂的知识分子自然是少数,但害群之马的危害不可小觑,除了被正直、有气节的知识分子鄙视、唾弃外,未来知识分子的灵魂会得以矫正、回归。如果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真的知识分子大可不必去与假的知识分子较劲,“不是不报,时机未到”,倒不妨学点庄子“自然主义的超脱论”。

庄子的灵魂或许玄妙,然而其超脱生死却是一种豁达的生活哲学。在他眼里,人体与自然本是一体,出于自然,归于自然,无所谓生离死别,从而将小我化人宇宙的大我,达到无限,进而对人生持有一种淡泊无为的立场。庄子与惠施有过一场有趣有味的哲学争论,即“倏鱼出游从容”命题,两人的质疑异常风趣,庄子“知鱼乐”,实际上是物化心灵,他的灵魂自由实在,以此推理,面对山岳、林泉、飞鸟、云霭、苍穹……大自然的一切,都给庄子的灵魂装上翅膀,从远空,从高山,从大海,把自己的灵魂注入心底,由此落定伫立,恐怕比那些四处飞散的灵魂更快乐、更知足。

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不妨从庄子的快乐中明白点事理、悟到点启示,让自己的灵魂洁净、淡定,从而熠熠生辉,温暖人间。我想,绚烂是人生的追求,而平淡亦是人之福分。人的灵魂藏于躯体内,也可飞越天地外,但它是灵鸟,在飞达长空后须回返,否则无家可还,灵魂便会污染、肮脏,甚至变成一潭腥血。一个人的灵魂在于精气,而一个国家的灵魂在于文化。人若缺失灵魂,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国家没有灵魂,其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躯壳有甚意义?青年学子需要为生计奔波,但不可为挣钱失魂落魄,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我很真诚地呼吁,中国的知识分子,请你们考问下自己的灵魂,是不是丢失了?丢失了是否拾起?千万不要忘记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不可像果戈理描写的“死魂灵”那样,把现有的中国现实改变成形形色色、贪婪愚昧的地主家园,腐化堕落的官吏天堂,以及悲惨处境的农奴地狱。

让自己的灵魂清醒,则需要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有时需要学会孤独沉思、甘于寂寞。孤独是人最好的伴侣,沉思是人最亲的友朋,它们无待于你的微笑、眼泪、赞美、讴歌,而你也无待于它们的慰藉、抚爱、嗔怪、共鸣,在孤独中可获得宁静,在沉思中可享有遐想,这一切,尽在“无我”、“无待”中汲取与收获,如惠特曼德的诗句:“退到深藏着的隐避的地方,远离人群的喧闹,在那里深思冥想,度过快乐和幸福的时光。”可见,孤独并非一无是处,沉思其实并不吝啬,你的思想、灵魂在提升,能够进入全新境界。

基于我的人生经验,很想提醒青年学子:忙忙碌碌遂会使人心气浮躁,精神亢奋之后不免让人感到疲倦。人的心灵也许只有徜徉在一块静谧的芳草之地,一个闲适的绿洲之甸,方能获得一时半刻的轻松惬意。“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窍禄人”。生而为人,不能去做争利逐禄的蟊虫。人是需要看看鼻底下碗盆中的食料,摸摸口袋里的钱币,但有时也该看看头顶之上的星星和白云,关注身边周围的人间世界,更须回眸自己的心灵宇宙。一个人倘若遗忘或抛弃精神家园,失掉灵魂,一生劳碌,匆忙一世,岂不白白到人世走一遭?

但愿青年知识分子能与质朴率直的人相处,与民众融合,尽管在这扰攘的世间,那份清纯本色、那种人间挚爱似乎已成为“稀有元素”,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需要坚持,更加努力,人性之光,灵魂之辉,必将照亮神州大地。P1-4

后记

写作此书断断续续花了半年多时间,写完之后,不像以往完稿后有股轻松愉悦,相反,心头沉甸甸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这本书讲的多为海上文化(过去老文化人常把“上海”倒称“海上”,在此暂不探究),其实主要讲知识分子,尤其是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今天,这些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显得尤其可贵。书中虽没写所谓“现代意识”、“先锋意识”,但其中的文化传统在今天来看,依然有现实意义。

原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人文学者高瑞泉教授说过:“中国在百余年问经历了一个从学习型现代性到反省型现代性的过程。随着20世纪晚期中国经济起飞,一方面现代中国的轮廓日益清晰,另一方面对现代性的反省和批评也日渐增长。”高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本身包含了传统的士类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过程,其现代知识分子正映射出现代性复杂斑斓的光泽。高教授的理论概括无疑是正确、合理、科学的,但我辈从事一线新闻工作,实际上是社会见证者,所见所闻却大有相异,若按教科书所言,许多社会现象难以圆说。

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具有正直、气节、尚学、崇德的品质。但按我人生经验,除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环境反思外,其自身也须考问和议评。知识分子历来以“天下为己任”、“批判为己责”,但不洁净自己灵魂,何以“传道受业解惑”?如今“夸夸其谈”、“行为不端”的知识人屡见不鲜,民众不满自有道理。我有时纳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界出了不少真正大师级的学问家、文学家、科学家、大名医等等,且举教育界、文学界,像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胡适、陈寅恪、陈垣、钱穆、周谷城、马寅初、马一浮、梁漱溟、吕叔湘、舒新城、梁淑冥、苏步青、鲁迅、茅盾、老舍、巴金……真是一代宗师,群星璀璨。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右”、“知识分子改造”、“文革”等政治运动不断,“夹着尾巴做人”,一代大家荡然无存,即使有也隐姓埋名,难道不是中国的悲哀?!

我辈伴随新中国长大,从小受党的教育,刻苦学习,立志报效当时物质不丰、经济落后、生活贫穷的祖国,那时,我们的理想、情怀是高远的,我们的精神、意气是奋发的。我们钦佩那年代老共产党人的做事为人,他们的理想、胸襟、品质感染着我们,使我们激情燃烧。老知识分子同样钦佩、亲近、接受共产党人,因为他们曾有比较,即便政治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被“老左”迫害,但他们感恩心地善良的工人、农民,而中下层品行耿直、具有人性、做事公道、同情帮助知识分子的老共产党人大有人在。即便这样,毕竟伤了中国知识界元气。

“闭门锁国”使中国大陆落伍,特别是“文革”十年,贻害至今,恐怕三四代人都难以“弥补”。对这场国家、民族的空前灾难(尚不能说绝后),将来会由历史学家论定,但对已五六十岁以上的我辈说,这场“文革”不仅严重伤害了知识分子,而且搅浑了人们思想,这种流毒痛定思痛。虽有后来的“纠错”、“改正”,可知识界“断层”之恶果迄今显现出来。中华文化肌体伤筋,民族文脉裂痕,不是几代人所能弥补。如今的学校熙熙攘攘,好像菜市场;再如教师气质高雅、醉心学问者颇为少见;又如听学校领导演讲报告,连我旁听者都要昏昏欲睡。现在高校的博导、硕导满目皆是,聊谈中觉得知识根底远比不上我们前辈老师的满腹经纶。过去做大学教师起码当四五年助教,有的当讲师二十多年还评不上副教授,可他们不在乎,学问拿手,倾心教学,让我辈受益终身。如今博士二三年便自然提升,学生称自己老师为“老板”,而老师则称领导为“老板之老板”……听人戏言:现在学生得学位是把论文哄过自己的先生,先生教书是把自己的讲义哄过自己的学生。又听调侃:现在一些外文系学生的中文水平不如外文,已见怪不怪,而有的中文系学生中文水平不如外文,亦非危言耸听。

学校环境与社会制度是关联的。现在一个频繁出现于媒体的词汇叫“腐败”,这是宽泛的概念。现在的腐败,不仅仅是指金钱、美色、物质利益上的贪腐,更包括一种“腐败文化”,在官场则叫“官场文化”,在学界则叫“学官文化”,特征是不思进取,只求保住官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高高挂起,不说真话,只讲假话、空话、套话、废话,这种文化特征蔓延社会肌体,就会渐渐腐蚀,莫说国家前途、民族希望,连亲情、友情、恋情直至民情都会“异化”,这极其危险。

本书写作自然没有涉及这类时政的核心问题,则从正面角度讲述文化,强调现代知识分子的担当、责任、命运。“气可鼓而不可泄”。那些落马的或未露的贪官,要讲学历、文化大都不凡,拥有过辉煌,缘何把持不住自己、保持不了操守,除了制度性外因,恐怕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解、不愿学习有关,而是热衷于人脉关系、深谙于厚黑之学,以致贪婪、私欲无限膨胀。不可否认,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有巨大销蚀力量,但反过来,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也有反哺作用,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是“良药”、“抗体”,所以讲文化、人文,研究知识分子自身,也算是“为己之学”。书稿中正面讴歌的知名学者、科学家、报人、出版家、导演、诗人、画家、篆刻家、书法家包括不为人知的优秀人才、党务工作者等,他们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思想修养,时常感动我。走笔至此,突然想到今日正逢端午节,让我想起我国著名大诗人屈原,想到他的《离骚》、《天问》、《渔父》等作品,“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卜下而求索”,“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他的深思高举,他的爱国情怀,正是本书所书人物的精神写照。

向读者奉上这些文字,正是表达我对有思想、有气节、有才华、爱祖国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敬意。我虽不才却执著,花了半年多时间,翻资料、寻故地、采访人、精筛选,用心用功地写作,但愿读者能从中得到收获。过去有句流行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相信现代读者的眼光同样也是雪亮的,是真用心、真用功、真情感,逃不过读者的目光。读者的评判是最权威的,是好是歹,对我都是一种护爱,我真挚感谢。因学力不逮,学识有限,书中难免罅漏或差错,尽管我一次次努力推敲、修正,并且得到不少友人点拨、指正,但“千虑一失”肯定会有,在此恳请读者鉴谅,期盼读者赐教。

管志华

目录

自序

思想飞絮

灵魂的漂泊

知识分子“自由雁”

文士与文心

皇城根“子民”

民族的脊梁

礼乐和为政

颂圣文化

忧劳与亡身

今夜冬至

兔年杂感

雨夕夜窗

“文革”串联记

邓拓社长百年祭

怀念敬宜先生

[附录]下辈子还做记者

尼采的“虚无”

霍金的“宇宙黑洞论”

书苑憩息

杂粮与杂书

纸质书·电子书

好书·好名·好读

张澜先生的“四勉一戒”

官治、吏治及民主

由《颜氏家训》想到

翁氏后代校订重出“帝师”日记

王云五的三顶“头衔”

诗之遐想

漫谈小品和漫画

《中国旅游大辞典》诞生记

美学在人间

重温大师底蕴

行走于新闻和新闻史之间

心系大爱玉兰香

[附录]女性成才的心路历程

海派追踪

松江:上海之根与文化名人之灵地

嘉定:“文化之圣”和“教化之邦”

青浦:上海远古文明之源

上海:走进中国共产党发祥地

上海红色旅游正盛时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畅游申城新景观

陶行知旧居:默立历史风云

国宝熊猫“世博行”

重现衡山路历史风情

昔日十六铺今朝有“欣景”

中华文化和“海洋女神”

如皋水绘园印象

闻人风华

科学精神照亮我的人生——记改革开放后首批赴美学者吴德炎

万里留学,撞击科学火花——记改革开放后首批赴美留学生沈绿萍

仰视一代电影导演谢晋

沉潜文学之海隐身汉译之林——访法国文学翻译名家郝运

韩天衡:治印治学书画书人

俞晓夫:油画是我的最爱

放怀天地外得趣书屋间——访文化史学者、原燕山出版社总编辑赵珩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关键转折——追忆访问黄兴的嫡孙黄与群

杏林名医王翘楚

乡野潜“龙”行天下——记昆山书法家金志坚

俞林虎:画虎赏石悟灵性

纵情诗画求其合——记女诗人、女记者成莫愁

献了青春献白发,为了江山为子孙——老干部五人访

为国际大都市添一道风情——记上海志愿者科技馆总队成立十周年

后记

序言

有这样一个事实不容人们忽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致使传统的金字塔社会结构开始嬗变,其中间阶层(目前尚谈不上中产阶级)的相对比例也就有所增加,比如像在北京、上海大城市,出现“白领”职业群体人数超过“蓝领”职业群体人数。当然,从全国情况看,距离中产阶层占主体的社会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西方国家的更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国的更替是迅速发生的。因此。在西方国家,无论是老中产阶级还是新中产阶级,都是由各种年龄群体构成,而中国的老中间阶层是一个由40岁至50岁上下、近于同龄的群体构成,新中间阶层则由一个30岁上下(即80后、90后)的年轻群体构成。如果说是橄榄型社会结构,莫如说是哑铃型社会结构。在这样社会形态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形成、成长与壮大起来的新兴社会阶层,他们在社会转型中扮演了先驱者、引领者与催生者角色,发挥出重要作用。

时代嬗变,知识分子也在代际嬗替,其中有后一代对前一代的肯定与推崇,更有前一代视后一代为过于偏激、过于张扬,而后一代批评前一代落伍甚至有呼唤前一代退场的声音,对这样一个“合”与“分”、“同”与“异”的文化现象,值得当今知识界、学术界研究。

不能不指出的是,尽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颇有先锋意识、前瞻思维,在资讯发达、通讯便捷的当下,他们有文化担当、直面现实精神,但基于商业社会商业因子活跃、渗透,使得当今知识分子的社会功用日益退化,知识分子追求知识不再是他们探索真理的武器,而变成事业买卖的资本,他们有的失去了责任感、使命感,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商化人、庸俗人。有的为了个人的利益,投靠于政治集团或者利益集团,对腐败的社会恶习丧失了批评的勇气乃至批判的锋芒。

这与文化大有关联。文化是人格、良知、智慧、勇气,是内心真善美的表现。

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融合了吴越文化等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国外优秀文化因素,构建为崭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征表现为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同时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在吸纳的同时不照搬照抄,也不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它既是“拿来主义”,又是“改造主义”,呈多元、多样、宽容、善待的状态,有粗粝,有精致,有仿效,有特质,有甄别,有扬弃,在新老上海人眼里,可以“雅与俗”,可以“洋与中”,可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它的洋派带有本土气息,它的时尚带有中国特色。书中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责任和思考,从一个个知名学者、科学家、报人、出版家、导演、诗人、画家、篆刻家身上,我们看到一代知识分子精英的追求和情操,他们坚持真理、敢为人先、默默奉献的境界令人敬仰。这些汇集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及文化担当精神尤为重要,作者愿为祖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仅以此本文化散论奉献大家。书中难免疏漏不足,望读者诸君见谅。

作者

内容推荐

《转型与使命(海上文化散论)》是资深记者兼作家管志华新著的散文,随笔集,分思想飞絮、书苑憩息、海派追踪、闻人风华四辑,阐述与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在历史的沉默中开言,在历史的喧嚣处沉思”的文化生存和踔厉精神。金书以流畅生动的笔触、真挚细腻的情感,抒发了海上文化人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思想修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使命,其事其人,真切可爱。

《转型与使命(海上文化散论)》中的第一辑以文史界、新闻界、科技界知识分子为主线,据事纪实,有感而发,作者的独立思考、所思所想像片片飞絮,以期洒落中华文化沃土;第二辑多为读书札记、杂感,谈古论今,识小集思,评论世事,褚薄有怀,期盼读书如烛如灯照亮路途;第三辑叙述、考察海上文化,阐明江南文明、城市文化的渊源滥觞于上海;第四辑书写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其中多以新闻报道形式,虽领域职业不同,其对祖国的眷眷之心跃然纸上。

编辑推荐

管志华编著的《转型与使命(海上文化散论)》从正面角度讲述文化,强调现代知识分子的担当、责任、命运。“气可鼓而不可泄”。那些落马的或未露的贪官,要讲学历、文化大都不凡,拥有过辉煌,缘何把持不住自己、保持不了操守,除了制度性外因,恐怕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解、不愿学习有关,而是热衷于人脉关系、深谙于厚黑之学,以致贪婪、私欲无限膨胀。不可否认,本书中正面讴歌的知名学者、科学家、报人、出版家、导演、诗人、画家、篆刻家、书法家包括不为人知的优秀人才、党务工作者等,他们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思想修养,时常感动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转型与使命(海上文化散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管志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104051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9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7.5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