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鹿山
内容
编辑推荐

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

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

《回鹿山》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长篇叙事散文,作者侯健飞以儿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位父亲迷惘、失意、贫病交加又不失坚忍明亮的一生。

内容推荐

《回鹿山》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长篇叙事散文,作者侯健飞以儿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位父亲迷惘、失意、贫病交加又不失坚忍明亮的一生。这位父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两次战伤,九死一生。就在胜利的前夜,他突然回到家乡回鹿山,成为普通乡民。他四十多岁后,终于做了父亲,然而,他谜一般的身世和讲不清楚的战争历史,却成为他一连串厄运的导火索。于是,在草原深处,上演了一幕幕真实又虚幻的戏剧!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作者无疑是最痛苦的人,但他既不自怨自艾,也不虚张声势,他用意味深长的文字,细密而深情地叙述了与父亲相处的某些日子——从恐惧到迷恋,从疑惑到排斥,从反抗到绝望……儿子用含而不露的内省笔触,向父亲做了由衷的忏悔。当父亲长眠在回鹿山那条山谷多年后,儿子才醒悟:对父亲的疏远,是一个儿子一生都无法麻醉的疼痛!《回鹿山》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忧伤的氛围里,不仅赞美理解、同情和宽恕,更把父子两代人之间沟通困难的症结从亲情乱象中抽丝剥茧,一一厘清、开解,使人掩卷长思。

试读章节

一想到那么多富豪、政治家和名人被后人树碑立传,我就想到那些地位卑微、生活平常的父亲。偶尔,一个老人的面孔就闪过脑际。我努力回忆,就像早年看过的电影中的某个人物,老人的形象既清晰又模糊,他就是我的父亲。

严格说来,父亲在我眼里一直是老迈的,即使少不更事。我也不曾觉得父亲有多么强大,我喜欢父亲讲的故事,却从来没有崇拜过他,虽然,在懵懂少年时,父亲还处在人生最灿烂的年月。

那时,父亲是生产队长,享有小小权力带来的乐趣。

在我成人之前,就差不多知道了父亲有一个不光彩的故事——与母亲之外的另一个女人有关,我开始对父亲产生了某种憎恶。这种感情持续了好多年,直到父亲在我眼前变得衰老,更加衰老,然后生病,最后死亡。

远游异乡快三十年了,所有熟悉我的人,都不曾听我提到过父亲。如果我足够诚实,我必须承认,在父亲过世后的十几年里,我还常常为父亲一生中的某些经历感到隐隐的难堪和不快。

我不曾真正爱过父亲,不知道这是父亲的悲哀,还是我自己的悲哀。

岁月易老,人就容易悲伤,而悲伤这个词,似乎惟有中文才能表达,它与亲人的生离死别有关。偶然的一天,我脑海阴霾的天穹突然被一道闪电划破,年少某个时段的记忆全部复活了——几乎全是关于父亲的故事,这是我始料不及的。随着往事的复活,我逐渐产生一种隐痛般的愧疚感,觉得自己很失孝道,既没有好好珍惜与父亲共度的时光,也没有好好爱过父亲一回。难过之后才意识到,原来,我可以永远不在人前提到父亲,但一个父亲的往事,永远不会被儿子遗忘,这就是父与子的某种宿命。

过去一去不返,人生就是这样,不管是对是错,往事并不能改变。谁都可能用哀伤和忏悔的心回忆故人,但这并不能真正救赎什么。我自己也一样,因为,在父亲眼里,我这个儿子虽然不怎么优秀,但还不算太坏;我也有太多让父亲失望伤心的地方,幸好这些俱成往事。现在,我再次与父亲重逢,平静而祥和。尽管我在人间,父亲在天堂,父子相距遥远,可我相信,天堂里有一双眼睛总看着我,那是父亲的眼睛。

某一天,我在家里心急火燎地寻找起父亲的遗物来——我很容易就找到了那张合影,那是1988年夏天,父亲被我接到承德某军医院住院,在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父子俩在大佛寺前留下这张照片。

我从书橱里拿出这张照片,走到窗前认真端详着。父亲的形象依旧,眉眼却怎么也瞧不清楚。一阵酸楚上来,热泪开始在我眼里打转,就好像刚刚得到父亲的死讯,我几乎不敢相信,那个谜一样的父亲真的已经与自己阴阳两界。

最后,我在书房的角落里找到了那把哨子刀。这把被灰尘掩盖了许久的刀,以它特有形制蛰伏着,像一个沉睡了百年的武士突然被惊醒。我费了好大劲才打开这把刀,一束清冽的寒光直刺屋顶。

哨子刀是满洲有钱人家的旧物,为赶车人专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北方部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赶车人,也就是骡马辎重分队。这些特种士兵,都以拥有一把上佳的哨子刀为荣。父亲曾在军旅,却从来没有赶过大车,但在某一天,他得到了这把用最好的钢锻造的哨子刀。我知道,这把刀在父亲的腰带上悬挂了几十年,它像一副钢铸的骨架,从1948年一直支撑着父亲的肉体,也像一盏不灭的马灯,照耀着一个老兵越来越灰暗的道路。

就在这一天,我萌生了写写父亲的愿望。我从军前是一个文学青年,也许机缘巧合,也许命里注定,我穿上了军装,但是,军旅生活在我二十八岁时变了味儿,枪炮还没操练熟悉,却成了一个有些偏执的文学编辑。

我编辑出版过一些人物传记,最有名的,算美国四星上将、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的《我的美国之路》,财经大佬格林斯潘的传记和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传记,即使如此,我仍对名人传记保留自己的看法。  其实,为平民叙事作传,首倡者为胡适,但我非常清楚,当今社会是名利场,为普通人立传虽然能够做到,但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几近妄想;青年人的人生目标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名望的飙升和金钱的积累。在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标系里,一个平民百姓的人生经历,不管多么与众不同,与他人也毫无干系。P1-4

序言

1988年9月,贫病交加的父亲被肺病夺去了生命。那年他六十六岁。2003年元旦前一天,岳父去世,也是肺病,他只有五十九岁。这篇以“父亲”为主人公的作品,就起笔在2003年春夏之交。那段日子,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空前骇人的瘟疫——“非典型肺炎”,而岳父的所有症状都与“非典”无异。

可以想见,我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虽然我不能向家人说出担心,但我不得不在内心做好最坏的打算,因为,岳父临终前一段日子,亲人们时刻守护在他身旁。

等待不幸和死亡降临是一种多么特殊的心理体验,心在某一刻突然宁静下来……

瘟疫的不可控制,生命的脆弱,两个父亲的过早离世。这一切就像发生在一夜之间。当时,北京很多所学校停课了,十二岁的儿子'却_什么都不懂,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满头大汗地玩着电子游戏机。

稿子写完了,只有十三四万字,一直不敢拿给人看。放了两年,用化名呈给同事王瑛女士。因为她办杂志辛苦,一直没有时间读。有一天,稿子被她放在卫生间的洗衣机上,却被她的先生王树增如厕时顺便看了……当天晚上,我接到树增兄的电话,给了恰当的表扬,也提出很好的建议。鼓舞就是力量。2006年,我把稿子又呈给另一个同事殷实兄长,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有独立品格的批评家。一个月后,殷实退还稿子时,附上了四五千字的文章:《假如军人无功而.返》。

殷实兄的肯定和鼓励,让我惭愧,也让我重拾信心并有。所觉悟。

确然,战争并没走远。新中国的建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成千上万个官兵死了,也有很多人靠勇敢、智慧和运气活了下来,其中只有极少数人,最终成了金字塔顶尖部分。而那些侥幸活下来、解甲归田的老兵,却生活艰难,晚景凄凉。老兵们不是英雄,更不会成为卡莱尔笔下的英雄;这些寂寂无名的人,即使罗兰再世,也不会成为他笔下的巨人;他们不需要军礼,不需要墓碑,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需要。这些被称为“卑贱者”的灵魂,飘荡在山谷和野草间的灵魂,痛苦而喑哑的灵魂,却把“不要仇恨”的遗愿传给下一代,又下一代,这是一种多么顽强又高贵的品质——然而这一切,都不是我在写作时想到的,我没有这种高远,更不会这样深邃。父亲在两场战争中的作用也许是无足轻重的,虽然各有一颗子弹击穿了他的身体。我甚至不知道,战争留给父亲的回忆是快乐还是悲伤,但我终于明白,作为一个弱小的父亲,眼见一个拼命寻找人生出路的儿子走到悬崖边儿上,他再次向命运妥协了——他坚定地把儿子送进了军营。这就是一个父亲的全部而不是一个老兵的全部。西方有句话,大意是,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截然不同,父亲的爱是儿子本人,而儿子的爱则是对父亲的回忆,仅此而已。假使如树增、殷实诸兄,在作品中读出了大体上的另一个或另一些父亲——千百个像我父亲一样的老兵故事,我当然是荣幸的,我愿意眼含热泪地向这些父亲致敬!

纪实写作必须忠实于记忆。何况这些记忆中的事实并没看成为过去。历史就是现实的血脉,忘记过去,蔑视贫贱,让为国家流血的人流泪,并且让他们的子孙因嫉妒和仇恨步入歧途,甚至甘冒上断头台之险……这一切,不仅直接威胁着当下的国家生存,民族未来更可堪忧——如果说,几位老师和友人的感受唤醒了我的某种觉悟,我也愿意真诚而惴惴地把此篇纪实性很强的文章(或叫非虚构作品)推荐给有缘的读者。

2011年11月于北京三镜斋

后记

大约每个成年以后的男子,心中都多少有那么一笔关于自己和父亲关系的糊涂账,这迟迟未了或已经再也得不到机会了结的账,相类于某种心病,是很难彻底痊愈的。有一天,当他们忽然开始念叨父亲,历数父亲的修为、品格和生命故事时,多半是自己也在做着一个有点心烦意乱或踌躇满志的父亲的时候。果真如此的话,他对心目中父亲形象的描述,必然是带有追悔、反省、自我辨析等复杂成分的单方面行为,而不是生发了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对父亲的爱之类。尤其当被不受约束地评说的那个对象(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对任何的臧否均不会予以回应时,就更是如此。提说父亲可以用来观照自己,检点父亲甚至可以为自己某些不够理想的现况寻求支援,等等。这就是《回鹿山》这篇纪实色彩浓厚的作品让我想到的。

……

作品最大的启发意义在于:我们当善待无名之辈。战争年代,在一场又一场的战役中,许多人倒下牺牲了,只有很少幸运者在战神护佑下成为人民功臣、国家元勋和集体记忆中的璀璨星斗,被历史郑重书写,更多的人活着回到故乡,由战士还原为各式各样的劳动者,命途不免崎岖多舛,生活不免暗淡艰辛。他们是无功而返的军人,却不等于在战争中没有自己的战绩和作为,他们没有勋章和可以证明自己“身价”的凭据之类,也压根没想过拿自己的“光荣历史”兑换丝毫的幸福和荣耀,他们在故土完善自己的气节,并将自己的生命融于故土,不要求评价,甚至连致敬都不需要。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最大的启发意义在于:我们当善待无名之辈。战争年代,在一场又一场的战役中,许多人倒下牺牲了,只有很少幸运者在战神护佑下成为人民功臣、国家元勋和集体记忆中的璀璨星斗,被历史郑重书写,更多的人活着回到故乡,由战士还原为各式各样的劳动者,命途不免崎岖多舛,生活不免暗淡艰辛。他们是无功而返的军人,却不等于在战争中没有自己的战绩和作为,他们没有勋章和可以证明自己“身价”的凭据之类,也压根没想过拿自己的“光荣历史”兑换丝毫的幸福和荣耀,他们在故土完善自己的气节,并将自己的生命融于故土,不要求评价,甚至连致敬都不需要。

——殷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鹿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侯健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8386
开本 32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5 15: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