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孔子,一个孟子,他们精心构建的儒学,奇迹般地主导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文化,影响了世代华夏子孙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孔子倡导于前,成为天下第一人,人称“至圣”。孟子紧随其后,极尽光大之能事,位居次席,人称“亚圣”。孔孟两人在儒学兴盛中起着特殊而无可取代的作用,因此,人们又习惯地将儒道称为“孔孟之道”。
中华文化没有孔子不行,那么,要是没有孟子呢?这是历史留给后世的一个大问题。
| 图书 | 提问孟子/提问诸子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个孔子,一个孟子,他们精心构建的儒学,奇迹般地主导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文化,影响了世代华夏子孙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孔子倡导于前,成为天下第一人,人称“至圣”。孟子紧随其后,极尽光大之能事,位居次席,人称“亚圣”。孔孟两人在儒学兴盛中起着特殊而无可取代的作用,因此,人们又习惯地将儒道称为“孔孟之道”。 中华文化没有孔子不行,那么,要是没有孟子呢?这是历史留给后世的一个大问题。 内容推荐 孟子自称是孔子的“私淑弟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说的是真话,他的毕生之功,就是学习和弘扬孔道。 孔子首创私学,力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孟子则全力以赴于时雨化人的“君子之教”,高举起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人文大旗。 孔子倡言仁学,强调“仁以为己任”。孟子将“仁”由德行推向政事,以仁“一天下”,行仁政,施王道,推出传颂千古的十字箴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孔孟二人是血脉相通的。孔子世称“至圣”,而孟子则世称“亚圣”,他们两人精心打遗的儒道则被世人称为“孔孟之道”。 目录 第一章 孔门私淑 第二章 人性本善 第三章 乐育英才 第四章 民贵君轻 第五章 利义之争 第六章 浩然正气 第七章 岳岳亚圣 试读章节 五问 孟母的“三迁之教”是最有名的,其故事梗概大致如下:最初,孟子一家居住在靠近坟墓的地方。当时孟轲还小,把墓葬的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闲来无事,就去学掘坟墓、埋死人这些事。孟母感到不妥,心想,那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了,就把家迁到了城市的集市旁。那里行商坐贾,肩挑叫卖,讨价还价,热闹非凡。孟子与那里的孩子一起演练起做买卖的游戏来。孟母觉得那里的气氛也不好,于是又把家迁到学宫之旁。这下孟子全变了,“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见孩子这样,很高兴,说:“此真可以居吾子矣。”请问:这个故事被视为家庭教育的经典留传下来,其道理何在? 孟答:在历史进程中,大大小小的史实无数,某些史实被留存下来,传之久远,总有它的道理。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盛传不衰,是因为它带给了我们不少积极的文化信息。“三迁”的核心价值当然是对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选择。我们虽不能说环境决定一切,但也必须看到,居住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至深至远。最后,我的母亲选择在“学宫之旁”定居下来,这反映了这样的现实:当时虽说是在大乱之世,但人们的学习热情还是很高的;为孩子从小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父母的责任。 六问 与“孟母三迁”一样著名的是“断机教子”的故事。说的是,孟子少时,有一次还没等学堂下课就回家玩耍了。孟母知道后很不高兴,就气呼呼地操起一把锋利的大刀,把正在织的一匹布给割断了。她教育孟子说:“你读书与我织布完全一样。学习时断时续就出不了成绩,布匹割断了就成了废品!”听了这番话,孟子才醒悟过来。您说,纺纱织布可能是您家的主要生活来源,教育孩子,说说就行了,何必那样动真格把布匹也割断了。否则家庭的生计不就成问题了吗? 孟答:教育需要和风细雨,但有时也需要强烈的刺激。我母亲把“断织”与“断学”联系起来,不惜花费很大的经济成本,那样对我的心灵的震撼是很大的。以后只要有懈怠之事发生,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母亲因我不好好学习而表现得十分愤怒的神情。于是,我就努力地约束自己,不使自己再犯。 七问 孟母第三迁,即迁于邹县城西北郊的现今留存下来的“孟子故里”。不远处就是子思学宫所在地,学宫前立着标有“子思子作中庸处”的石碑。据说,您就是在这个学宫中读的书,而当您的老师的,就是孔老夫子的孙子子思,有的史料说他还亲自教您学习《中庸》呢。是这样吗? 孟答:不对。我没有成为孔子的弟子,也没有成为他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算: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儿子伯鱼比他小二十岁,那就是生于公元前531年;子思的生年不详,假定也小他父亲二十岁吧,那就是生于公元前511年;我生于公元前390年,间隔120年以上。就是说,我出生时,子思早已去世了,怎么可能亲自教我呢?我倒是较为认同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门人”是一个较为宽泛的说法。当我少年时期老师的,是子思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也可能是三传弟子,而不是子思本人。 八问 如果说您少年时期的老师不是子思,而是他的门人,那我们平时说的“思孟学派”这个概念还能否成立? 孟答:当然还是可以成立的。大部分学者都承认,《中庸》一书实际上是子思与他的门人的集体著述,因此不管是子思本人教我学《中庸》,还是他的门生教我学《中庸》,实际意义都是一样的。《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后来成了《孟子》一书的思想之纲。从这个意义上说,“思孟学派”的确是存在的。“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这一人生经历,对我的人生走向影响至远至深。正是在子思门人的影响和教导下,我熟悉了我的祖师孔子的行状,确立了对孔子的信仰。我虽没有机会成为孔子的弟子,亲自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但是,我可以当他的私淑弟子,永远对他顶礼膜拜。再说,早年相近的家庭境况,几乎相同的文化背景,使我对孔学有着一种特别的、近乎天生的亲近感,正如我曾经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我的最大心愿,是学习孔子的思想和为人。这一点我是做到了的。P6-9 序言 一个孔子,一个孟子,他们精心构建的儒学,奇迹般地主导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文化,影响了世代华夏子孙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孔子倡导于前,成为天下第一人,人称“至圣”。孟子紧随其后,极尽光大之能事,位居次席,人称“亚圣”。孔孟两人在儒学兴盛中起着特殊而无可取代的作用,因此,人们又习惯地将儒道称为“孔孟之道”。 早在孔子在世之时,他就被孔门弟子奉为经天的日月,后世的儒家传人更是强调“孔子之道如日月之明”,要是没有孔子,华夏子孙还不知要在黑暗中徘徊几多岁月,几多时日!孔子伟大如此,那么被唐代大学问家韩愈誉为“醇乎醇者”的孟子呢?如果天不生孟圣,那儒学的命运将如何呢? 正是这个孟子,把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加以弘扬,提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观念;正是这个孟子,把孔子的仁学理论推上了“仁政”的轨道,推出了“王天下”和“民贵君轻”的理念;正是这个孟子,把孔子的“立志观”加以完善,认为人既应有“志”,还应有“气”,以浩然正气立身于世;正是这个孟子,提升了孔学中的人格精神,号召士人努力去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中华文化没有孔子不行,那么,要是没有孟子呢?这是历史留给后世的一个大问题。 郭志坤 陈雪良 2010年5月20日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提问孟子/提问诸子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郭志坤//陈雪良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388629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5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70 |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9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222.5-4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9.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浙江 | 
| 长 | 236 | 
| 宽 | 171 | 
| 高 | 12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5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