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年电影手册(2012第5辑华语同志电影20年)
内容
编辑推荐

程青松主编的《青年电影手册(2012第5辑华语同志电影20年)》是国内第一本以影评、导演对话、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研究的专业性图书,是一本集“深度、锐度、态度”于一身的独立电影杂志,关注华语电影的艺术创作与发展趋势。

内容推荐

程青松主编的《青年电影手册(2012第5辑华语同志电影20年)》是一本电影文化类图书,是一本秉持“深度、锐度、态度”,综合电影评论、人物访谈、文化事件等多元的文艺类图书。创办于2007年,目前已经出版了四辑。《青年电影手册(2012第5辑华语同志电影20年)》的主要内容有:封面人物关锦鹏、张国荣,手册聚焦之20年华语同志电影特辑、独立影评以及2012第三届金扫帚奖评选活动等。

目录

主编前言

 六月彩虹 程青松 

壹 封面人物 关锦鹏 张国荣

 关锦鹏:既近且远,既远且近 对话者/ 关锦鹏 程青松

 《男生女相:中国电影之性别》 ——关锦鹏个人影史的投射 

 关锦鹏 林奕华

 张国荣之浮生六记 程青松

 他的眼睛 陈凯歌

 和张国荣共度的时光 包一峰

贰 手册聚焦: 

 关不住的春光:华语同志电影20年 范坡坡

 我们都爱拍同志

 《东宫西宫》:揭开禁忌后的人性温暖故事 张 元 程青松

 和王小波相处的日子 张 元

 许鞍华谈《得闲炒饭》 许鞍华 范坡坡

 崔子恩——我拍片子就像聚会一样 崔子恩 范坡坡

 琪姐其人 陈俊志 

 给异性恋看的同志电影——专访云翔 云 翔 鲁韵子

 陈正道:再不拍青春,我就老了 陈正道 赵 赵 

 与钟德胜喝咖啡 奈杰尔 科利特

 洪荣杰和他的《无声风铃》 洪荣杰 Kantorates

 我们都爱演同志 

 梦迷《蝴蝶》 田 原

 每一个夏天都是今年夏天 石 头 

 忆春风——-江心洲记 吴 伟 

 我们都爱谈同志 

 青春胴体的仆人,思想的男妓──专访李幼鹦鹉鹌鹑 王婉嘉

 遮蔽与泄露-----往日光影的隐秘诉说 边 静

 蔡明亮“水三部曲”:折射都市人的梦魇 边 静

 周美玲的同志影像书写 曾炫淳

 烟雾缭绕中的情与美——杨凡的酷儿电影世界 王妍蓓

 《蝴蝶》:被束缚的身份 马可?切雷萨 

 在中国的一个树林里——关于《东宫西宫》 罗德里格·卡洛斯·撒比奥

 《东宫西宫》:被禁锢的欲望 托尼?雷恩

 我们都爱看同志 

 二十二年的自拍照——香港同志影展回顾 麦圣希

 台湾酷儿电影论坛实录 林书怡等

 世界主要同志电影节指南 张玉洁 罗颖茜 

 华语同志剧情片不完全记录(65则) 故事整理:范坡坡

 二十年彩虹光谱 本刊编辑部

叁 导演对话 

 归途列车导演范立欣专访 范立欣 泥巴

 范立欣导演阐述 

肆 独立电影 

 《天国》:从现实恶的日常纹理出发 王 超 宋健君 耿 聪

 力量就是从所有的无力中诞生 汪 徽

伍 手册批评

 中国大陆类型片:形式对话与道德默契 郝 建

 《钢的琴》:阶级,或因父之名, 戴锦华

 《夺命金》,好一则伊索寓言 林奕华

 “金扫帚”能否扫去电影业尘垢 何勇海

 中国电影为何需要“金扫帚”? 叶匡政

 第三届“金扫帚”奖:中国电影之困 姜鸣

 中国电影,骑着“金扫帚”飞翔吧 程青松

陆 手册活动 

 《青年电影手册》全国巡讲,深受青年人支持 图文:本刊编辑部

 电影手册?独立精神——对话宁瀛 

 再接再厉的“金扫帚”奖——第二届“金扫帚”奖回顾 宋健君

 2010《青年电影手册》华语十佳获奖感言 整理:本刊编辑部

 《青年电影手册》2011华语十佳暨第三届金扫帚奖揭晓

 颁奖嘉宾有话说 整理:本刊编辑部

 2011《青年电影手册》华语十佳获奖感言 

 REDU热度支持《青年电影手册》

 《我的纪录片不撒谎》即将出版

试读章节

程青松:很高兴和阿关聊天。我的童年时代,香港电影对我来说,是很神秘的,到后来看到许鞍华、王家卫和你的作品,都很有魅力。

关锦鹏:我相信香港电影的传统本来就是传承于商业取向的工业环境,跟环境有很大关系,比如,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我们小时候看的电影基本都很注重包装,也不停地出现很多大演员、大明星。所以我觉得就拿香港新浪潮来讲,他们的第一部都不见得用非专业演员,不太像台湾新电影,坚持本土气质,一定要用非专业演员。

程青松: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的香港电影在大陆上映,如《画皮》等,都是有明星参与的。我记得有夏梦、陈思思,那时还没看到邵氏公司的电影。

关锦鹏:从电影工业到新浪潮,我们从来不排斥用大演员,大演员有时候也愿意来跟新导演合作。

程青松:《胭脂扣》基本上都是大明星。

关锦鹏:哪怕邱淑贞,我觉得那个时候也是大明星。

程青松:《阮玲玉》是剧情片和纪录片的混合,也是通过现代的张曼玉,通过你自己和几个演员解读20世纪30年代的明星。我感觉香港电影一直有商业包装,但同时你在电影语言上有非常大的自觉,一直有很多探索,大家说现在的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明星塞进去,随便找一个故事就行,你的电影一直在叙事方面都有自己的追求。

关锦鹏:我小时候就喜欢看电影,刚才也提到了,小时候家就住在一个大戏院旁,经常看邵氏的武打电影、歌舞电影,所以我是在香港电影那种氛围里长大。我相信受这种氛围感染应该不多不少,但从中一到中五念了五年的理科,突然一个暑假转变了,从纯理科到纯文科,可能是演了红蓝剧社的话剧的原因(红蓝剧社是学生中很有名的剧社)。至于你刚才提到的对电影语言的追求,我真的觉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都没有这个自觉。不管是拍无线的电视剧或者是跟着许鞍华导演出来拍电影,如果做长篇电视剧的副导演的话,我搞不好就不是这个路子了。我是受到香港新浪潮导演影响的。

要说学许鞍华学不来,学谭家明也学不来,但他们对电影的态度和执著一定会有一些对我的影响,可不能单单说对电影的需求,这和我的性取向也有关系,和我成长的家庭环境也有关系,甚至跟我小时候住在一个大的家庭环境也有关系(我的姑母是二房东,我爸爸妈妈住一个小房间,一家几口住在里面)。我觉得跟学校教育也有关系:我上的培正学校非常好,还有德育课。我是老大,弟妹都没有我的福分,能被安排到很好的学校读书,仅有几个香港的中学里有德育,一周两节课,这跟它是基督教的学校有关,我在中学的时候也曾经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现在我觉得我自己没有特别的宗教信仰,我相信跟我自己的成长和方方面面,包括性取向都有关。为什么我到1996年很坦然面对(同性恋身份),我觉得可能有很多原因,而不是单一受了许鞍华的影响,可能有她的影Ⅱ向,但是她可能只是其中之一。

程青松:你的电影气质风格从个人的成长到当时学这个专业之时的大环境以及跟这几个老师,包括个人性取向有关系,但是我们常常在讲,你的电影当中还是跟香港的其他商业类型电影不一样,是自成一格的。也许因为你就是这种风格,就是这种追求,大家反而也能去接受。如果说是要用别的方式去讲,可能并不一定是属于你的标志。从你开始第一步到后面一步一步走来,不管怎么拍,大家都是能接受的。会不会有这样一个过程?如果你开始拿出来的是跟别人不一样的,也许别人并不一定喜欢。

关锦鸱:我相信我这个人,别看我的外表温温吞吞,但是我内心有一份执拗。我为什么会选择《女人心》、《地下情》,因为我很容易被身边的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的生活经历所触动,哪怕我1996年才出柜,但那时候我很清楚自己是一个同志。  程青松:其实不是在拍《男生女相))纪录片的时候,而是在更早的《人在纽约》中,张曼玉的女同性恋角色都已经有这样的,只不过到了《男生女相》的片尾,你袒露了同志的身份,那个阶段,你拍了不少纪录片。

关锦鹏:有《斯琴高娃的二三事》、 《男生女相》等。我的大众传播专业没有念很久,因为是与无线电视台的训练班同时念的,精力可能都是在无线电视台这边。

程青松:看得出来,你在拍片的时候,可以动用其他的表现形式,比如纪录片,包括《红玫瑰白玫瑰》里也是以字幕的形式呈现的,这很新颖。为什么会这样?

关锦鹏:我觉得我小时候,撇开邵氏的武打电影,不能不说与性取向有关。我记得我看张彻的武打电影的时候,我完全被打动了,是因为一个男人可以为另一个男人去死,赴汤蹈火,两肋插刀。我觉得那时已经有一个过程来验证我自己的同志身份,哪怕那个时候是懵懂的。但我个人觉得电影是跟我在交流。在某种程度上《男生女相》最终只是代表了我的个人观点, 《浪淘沙》的导演可能从来没有那个意思。但作为观影者我有权利这样诠释你展示给我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当然性取向或者说我个人的sensibility(感性),哪怕我后来一直听到最好的电影是一种互动的说法,并不单指某一方面的交流,是双向的,但我觉得哪怕不懂得很理论化地去说电影应该怎么互动,至少我切身感受到了。

程青松: 《女人心》可能就稳稳当当说一个故事,但是(《地下情》,我觉得不只说一个故事,到《阮玲玉》、《胭脂扣》更是如此了。

关锦鹏:从《地下情》到《胭脂扣》,很快我就有点不甘心去叙述一个故事,我希望一场戏可以有很多的层次,这个是跟前面或者后面有关系的。

程青松:你的电影很现代,有很多复杂的东西,不是说把一件事情告诉大家就完了,一人一故事一道理,它是很复杂的东西。其实商业片反而要简单一点,所以你的电影里你自己认为是香港成分较多,其实大家一看,尤其是《有时跳舞》,特别像欧洲电影,但你不是按照那样的思路去拍的,这个绝对不是商业电影。我觉得可能别人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关锦鹏: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他在北京买了一本讲华语电影十个导演的书,那时候我还没拍《长恨歌》,他说上面清清楚楚地把我的作品,从《女人心》到《蓝宇》都介绍了,但是中间唯一没有《有时跳舞》。

程青松:我觉得你拍的整个过程,把自己内心的东西都全部解决了。1998年拍《愈快乐愈堕落》的时候,也都是在表现这个内容,这个电影也很有意思,邱淑贞在电影中的经历特别像同志电影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需要透过别的东西来发现,我觉得这个电影就是一个投射的过程。P3-5

序言

六月彩虹

2011年9月,带着第四辑《青年电影手册》,从北京出发,先后去往南京,杭州、上海、成都、广州、重庆、与当地的大学生朋友和读者朋友交流有关电影的记忆、故事。我的电影讲座叫做“青年电影,让梦想飞”,一共做了21场。郝蕾、宁瀛,王利波,黄璐、谭卓等朋友也和我一起跟大家交流。

在南京艺术学院做讲座时,当地特教学院的聋哑学生专程赶来听课,让我十分感动。在南广学院做讲座时,我入场之前,听到同学们播放着从我的博客上下载的歌曲,让我觉得十分贴心。我记得在浙江传媒学院做完讲座之后,等人群散去,突然有一个瘦小的男生追上来,叫住我,给了我一张小纸条。他告诉我,他是一个同志,他希望得到我的鼓励。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四川美院的讲座,也有身为同志的同学在人群散去之后鼓足勇气告诉我他正在经历的困扰。于是,我想我一定要做一期华语同志电影20年回顾的专题,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给予年轻朋友以支持,读者朋友在这期专题里看到关锦鹏,张元、许鞍华,林奕华,田原,陈俊志,陈正道,吴伟等拍摄同志电影的心路历程,包一峰先生提供的独家照片,更是让我们看到张国荣非常生活化的一面。

2011年12月,我与蔡康永,金星、宋丹丹一起获得了中国首届彩虹媒体奖。得到这样的奖,感觉责任更加重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也谢谢李银河老师,蔡康永先生成为我们第五辑《青年电影手册》的推荐人。六月的彩虹,温暖而美丽。

第五辑《青年电影手册》值得关注的还有戴锦华、郝建老师的电影评论,王超,范立欣导演的访问,以及“REDU热度”《青年电影手册》2011华语十佳暨第三届’金扫帚。奖颁奖典礼的相关内容,我们对中国电影有一份深切的关注与爱,大家可以去细细体会。

当然还要在这里感谢我的好朋友田海蓉,感谢她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对《青年电影手册》的支持。

程青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年电影手册(2012第5辑华语同志电影20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青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32759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1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8: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