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德经验批判/新文化学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道德经验批判》是一部通贯必然推理的伦理学著作,逻辑上的普遍性、确定性、严格性和有序性努力为其所始终不渝。它虽然没有在叙述技术上采取直观的定理系统形式,但在实质上却是以意识存在普遍形式或者说存在概念为起点的道德几何学。本书由吴士余主编。

内容推荐

《道德经验批判》是一部通贯必然推理的伦理学著作。

道德社会如何可能?问题的焦点在于,各具特殊自我利益的个体拥有怎样的存在属性,才能使他们产生道德立法的冲动,并在具体的道德立法过程中能够达到一致,同时甘愿接受与自己对立的普遍规范的约束。《道德经验批判》从人的意识存在普遍结构出发,以演绎方法确定道德的发生逻辑,有序地揭示出作为道德行为前提的各个条件,从而对这一重大伦理学问题给予一种批判式解决。本书由吴士余主编。

目录

前言

导言:安放在意识批判之上的伦理学

一、对传统伦理学观念的颠覆

二、批判伦理学的正当程序

三、作为批判伦理学基础的意识批判

第一部分 共通伦理感悟

第一章 伦理学的先验语境

第一节 引论:道德普遍谓词的预备性发现及其一般性意识批判

第二节 限定善概念的范畴体系

一、“存在”在意识界内的先验意志化

二、“存在”的三维意志效应:目的、应当、价值

三、价值的三维分化:真、美、善

第二章 善

第三节 重述善概念并扩展到其先验界说路线的排他辩护

第四节 善的四重判断形态

第五节 善的先验发动逻辑:从“是”到“应当”

第六节 绝对的善欲

第七节 被有限反思前提所决定的善的先验有界性

第八节 先验善的偶然经验指向或特殊善

第九节 恶:善欲的先验异化

第三章 德性

第十节 自然善的德性归宿

第十一节 良心

第十二节 仁爱

第十三节 先验的去中心原则:公正与正义

第十四节 德性对善判断的第一人称补写

第四章 伦理意识

第十五节 平衡反思与意志自律

第十六节 理性的先验忧虑

第十七节 善良意志向他律的逻辑开放

第十八节 伦理意识

第十九节 伦理意志的结构

二十节 伦理对德性的第二人称改写

第二十一节 伦理意识的直接存在现实:伦理学的初始规范观念暨伦理规范

第五章 伦理社会的先验设定

第二十二节 普遍伦理管辖

第二十三节 伦理意识的第三人称扩写

第二十四节 伦理共同体观念

第二十五节 伦理社会的普遍原则

一、平等

二、自由

三、友善

四、惩恶

第二十六节 伦理学的初始义务观念暨伦理义务

第二部分 道德知识

第六章 伦理的道德化过程及其规范结局

第二十七节 引论:伦理与道德

第二十八节 道德化的逻辑限度

第二十九节 道德的规范结构

第三十节 道德规范的知识本陸

第三十一节 道德立法的必要工具:形而上学

第七章 道德规范

第三十二 道德认识的逻辑

第三十三节 设置道德规范的形式条件:道德化对象区域的形式与内容的内在分化

第三十四节 假性绝对命令

第三十五节 规范形态

第三十六节 道德化阶梯

第三十七节 关于可能道德规范的客观定理

第八章 规范的相竞与裁判

第三十八节 道德规范的真理样式:自真与自假

第三十九节 规范相竞

第四十节 真理判定规则的道德选择功能

第四十一节 附论:伦理学的独断劫数

第九章 道德规范的先验变动结构

第四十二节 直接执行道德立法功能的概念

第四十三节 道德立法守则:深度匹配

第四十四节 世界的二维变动与规范的复调调整

第四十五节 道德的先验文明史:存在分担与规范减压

第十章 道德立法的边界

第四十六节 上限:针对道德规范的自我保存定理

第四十七节 下限:针对抽象道德自由的公益限制定理

第十一章 对道德规范的约束使用

第四十八节 引论:耗损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义务化

第四十九节 诱发道德义务的道德情境定理

第五十节 确认道德义务主体的存在遭遇定理

第五十一节 道德归责的反思条件定理

第五十二节 道德归责的现实条件定理

第五十三节 义务核销定理

第五十四节 主体核销定理

第五十五节 规范核销定理

第五十六节 存在核销定理

第五十七节 有限道德理性的自我补救:等价去名独断定理

第五十八节 综述

第三部分 道德行为

第十二章 先验的道德实践意识及其结构

第五十九节 作为善之逻辑终点的道德实践

第六十节 道德实践意识在道德思维中的浮出

第六十一节 自我与道德思维的二元结构

第六十二节 道德实践的道德意识形式集成结构

第六十三节 内在于道德实践的观念移置任务

第六十四节 道德实践的致成逻辑

第十三章 自我的伦理同化

第六十五节 自我与社会在道德上的形式对立

第六十六节 自我理解社会化的可能道路

第六十七节 一种观念偶然性:对自我的形而上学超越

第六十八节 伦理意识的转型:从“应当”到“愿望”

第六十九节 道德情操

第十四章 自我的道德归附

第七十节 与道德规范的接触

第七十一节 自我道德判断的内在自由本性

第七十二节 社会道德规范与自我道德判断的逻辑疏离

第七十三节 规范认同以及道德教育的先验可能性

第七十四节 道德责任感

第十五章 自我的道德感应

第七十五节 道德焦虑:自我对具体处境的道德问题转化

第七十六节 启动实践智慧

第七十七节 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存在震荡

第七十八节 对道德智慧的反省与实用改造

第七十九节 以智慧为变量的道德承责判定

第十六章 道德行为意志

第八十节 道德犹豫

第八十一节 作为道德实践最后条件的道德行为意志

第八十二节 发生道德行为意志的个体偶然性

第八十三节 道德行为意志:实质上的拘持与形式上的自由

第八十四节 对道德实践的扩展说明:伦理学家何以败德

第十七章 道德经验及其结构

第八十五节 作为道德行为主观效果的道德经验

第八十六节 自我安宁感

第八十七节 自我愉悦感

第八十八节 自我实现感

第八十九节 幸福

第十八章 道德经验的持存条件:德性社会

第九十节 道德存在的先验多边机制

第九十一节 有限道德理性先天缺陷的极度显现:败德社会

第九十二节 只有一个道德人的道德社会是否可能

第九十三节 道德沦丧的社会心理阴影:深度忧虑与普遍痛苦

第九十四节 道德拯救如何可能

余论 道德之外的圣人和英雄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德经验批判/新文化学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崔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6907101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19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14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