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史街背影
内容
编辑推荐

庹震所著的《史街背影》内容有“公孙鞅:血染的基石”、“吴起:知音何处觅”、“韩非:死于非命的必然与偶然”、“王安石:可贵的‘早醒’”、“郑和:身后的航海图为何被焚毁”等30篇文章。书中作者以他丰富的新闻阅历对社会历史进程进行了思考和观察。

内容推荐

庹震除了热爱新闻事业,他还对历史、文学等有钻研爱好。2000年出版的15万字的读史札记《史街背影》,足以可见他具有深厚的历史知识的修养。在《史街背影》中,他把治史的科学性、论史的针对性、写史的生动性有机结合起来,以他丰富的新闻阅历对社会历史进程进行了思考和观察。可以说是丰富的新闻工作阅历帮了大忙,而他自身丰厚的学养也为其从事新闻工作拓宽了视野。

目录

序 范敬宜

舜:说君论臣之课

信陵君:“这一个”与“这一类”

公孙鞅:血染的基石

吴起:知音何处觅?

韩非:死于非命的必然与偶然

项羽:“败”与“过”

萧何:有何之难

陈平:平与不平

韩信:信与不信

周亚夫:饿死谁手?

晁错:有何之“错”?

王莽:“复古”的背后

董卓:“懂”与“不懂”

诸葛亮:事曹会如何?

李林甫:“媚顺”为谁?

冯道:“不倒翁”的后评

宋太宗:“糊涂”后的“聪明”

王安石:可贵的“早醒”

范仲淹:为“人”为“官”为“文”

明景帝:患难与谁?

张居正:为谁忙碌为谁留?

严嵩:迟来的末日

郑和:身后的航海图为何被焚毁?

雍正:“正”与“不正”

源与初——读史札记之一

史与《史》——读史札记之二

“功”与“过”—读史札记之三

“虚”与“实”——读史札记之四

《史》与师——读史札记之五

“白”与“黑”——读史札记之六

“古”与“今”——读史札记之七

“表”与“里”——读史札记之八

“始”与“终”—渎史札记之九

“前”与“后”——读史札记之十

“见”与“识”——读史札记之十一

“美”与“丑”——读史札记之十二

修订版后记

试读章节

舜:说君论臣之课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居高位而率万民,君臣的“合作”理想模式是什么?历朝历代,更新替换的东西很多,而“明君贤臣者谁”的话题总是相当的沉重。如果说刘邦有萧何是幸、唐太宗有魏徵是福,那秦二世有赵高便是灾、宋徽宗有蔡京更是祸。这是从一方面讲的。换一个角度看,范增遇项羽是灾,海瑞遇嘉靖帝是祸。如果再说到一个个弑君戮臣的悲剧,那可惜可叹可悲可恨的事情就太多了。读国史,研究起这“君臣关系”,不能不说到舜帝与大禹、皋陶、伯夷的一次深入的交谈,追根溯源,这几乎是君臣的第一堂课。

划分历史的段落,面对漫长的历史岁月,有多种分法。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种科学的划分方法。在中国,在“封建社会”之后,又有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还有一种分法,是将中国的历史,分为“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信史时代”。这种分法,不是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语言(口语或书面语)记史的角度,也算一种套路。按这个分法,“神话时代”,说的是“开天辟地”后的故事,有“天皇”、“地皇”、“人皇”,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传说时代”,说的是“黄帝轩辕”、“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半信史时代”,说的是3个王朝,即夏、商、周,这“一大段”,共约一千多年时间,够漫长的了。这个“君臣第一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大段”开始前夕,也就是帝舜一朝的后期。这个时候,中国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夏禹的威望正在上升之中。确切地说,这个时候时‘君臣”与封建社会的‘君臣”还有许多的不同。尽管如此,社会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君”与“辅臣”之间的政治关系体系。

这“君臣第一课”的一幕出现之前,发生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泛滥成灾,大水包围了山岭,淹没了家园,百姓处于危难之中。尧帝十分着急,四处找寻能治理洪水的能人。不少人推荐了鲧。刚开始,尧帝有点犹豫,他对人说:“鲧为人违背命令,摧残同类,不可用。”但是在一些有威望的人的极力推荐下,尧帝还是妥协了,同意派鲧去治水。九年过去了,大地依然是洪水滔滔,不见水患消除。这时,尧帝发现了舜,由舜代替天子管理国政,巡视各地事务。舜对鲧的失职作了处罚,把鲧流放到了羽山,直到鲧死在那里。舜又让人推荐治水的人,大家想来想去,觉得鲧的儿子大禹是这方面的人才。

大禹这个人,实际上是黄帝的玄孙。他为人机敏,品行端正,诚实可靠,办事又勤勉细致,很有威望和号召力。接受了治水的使命后,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减”。他在益和后稷的帮助下,开辟了九州,疏通了九条河道,筑堤修治了九大湖泊,凿通了九座大山。这些惊天动地的举措,使引发洪水的自然地理环境得到了彻底改造,用疏导的办法解决了水患问题。大禹还让益发给民众稻种,让后稷给缺粮的人发放救济粮,因而深得人心。

大禹的作为,令舜十分满意和高兴。他对大禹进行了奖励,还诏告天下,宣布治水大业的成功。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君臣之间开了一场特别的“谈心会”。P1-4

序言

历史和新闻是两门不同的学问,又是两门相通的学问。

历史是过去的记录,新闻是现在的记录。

历史是当时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

历史是新闻的积淀,新闻是历史的瞬间。

研究昨天的历史,可以了解今天新闻发生的由来和走势;研究今天的新闻,可以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延续。

所以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说:以新闻为鉴,可以明因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是王羲之的历史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是杜牧的新闻观。前者强调的是要把今天发生的新闻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去认识过去;后者强调的是要从以前发生的新闻中去学会把握未来。

于是,出现这样有趣的反差:写历史要求有现实感,写新闻却要求有历史感。

不了解历史,就不善于发现新闻;不了解新闻,就难以理解历史。

新闻工作者不懂历史,便会流于浅薄,容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历史学者不懂新闻,便会陷于僵化,容易犯机械唯物论的毛病。

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肯定是两者的结合,邵飘萍、戈公振、邹韬奋、邓拓等为其代表;优秀的历史学者也肯定是两者的结合,郭沫若、翦伯赞、胡愈之、吴晗即是典型。

博古方能通今,博古为了通今。

如果没有深沉的历史思考,邓拓就写不出振聋发聩的《燕山夜话》;如果没有清醒的现实观察,吴晗就写不成震撼人心的《海瑞罢官》。

时代多么需要这样“兼美”的新闻工作者和历史学者!可惜的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新闻工作者容易忘记历史,历史学者容易忽视现实。

我过去一再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提高“学养”,历史知识的修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于是,就要提到庹震同志的这本书。

庹震在这部书的后记里说,书名定为《史街背影》,只是想让读者站在历史长街口望一望模糊的历史背影。这是他的谦虚之词,远远不能说明这部书的价值所在。

我以为,《史街背影》应当视为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眼光写出来的通俗、简要的“史论”。

中国史学家有撰写“史论”的传统。最著名的当然是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后又有明代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谈迁的《国榷》。清代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和吴乘权等编撰的《纲鉴易知录》,等等。这些史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史为镜,总结历代盛衰、兴替、治乱的经验教训以及历史规律,供当代治国借鉴。史论不是史实的客观列叙,重在有明确、精辟的观点,能够起到警策后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史论的撰写比通史或以古喻今的读史随感难度更大,也更难把握。它不仅要求作者熟悉历史,而且要求能够融会贯通,把治史的科学性、论史的针对性、写史的生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庹震同志丰富的新闻工作阅历帮了他的大忙。他对当代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在这本书里得到充分的反映。

庹震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新闻工作者。由于曾经和他共事八年,自以为对他已十分了解,而且经常夸奖他的思维敏捷,文笔出众。及至读到这本书稿,我是惊喜交加。惊的是相处这么久,竟然对他在历史方面的研究有如此造诣毫无所知,实在是“失察”加失敬,不能不佩服他的“深藏不露”。喜的是他正在用自己的实践,探索一条学者型新闻工作者的道路,为新闻界如何提高学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几十年来,从毛泽东同志到江泽民同志,都一再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学点历史,但是真正身体力行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原因说起来无非是搞新闻太忙,没有时间。忙是事实,然而要说忙,庹震可算是够忙的,他哪来那么多读史的时间呢?毋庸细问,都是一点一滴挤出来的,而且不仅要读,还要思,还要写。这耐得寂寞、抗得纷扰的精神,就够人学习的了。

正因为如此,当庹震要我为这本书写点什么的时候,我实在无法推辞。在他面前,我还好意思用“忙”字来作托词吗?

1999年12月27日凌晨

后记

《史街背影》从2000年7月出版至今,已有十余年了,其间,该书印刷了两次,第二次印刷曾作过一些小的修订和补充。2011年的修订版,对部分篇目作了一些文字性的修改,又补充了少量的内容。我想,尽管再次修订,书中一定还有不少疏漏和错误,希望广大读者对新的修订版继续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在本次修订过程中,新星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付出了辛勤劳动,给予很多支持和帮助,借此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庹震

2011年5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史街背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庹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04269
开本 32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8: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