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赫德爵士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赫德爵士传》由王宏斌所著,内容如下:赫德,字鹭宾。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整整半个世纪。著有《中国论集》等。

赫德作为一个英国人服务于中国海关,任总税务司长达50年之久。他恪尽职守,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灯塔、气象站,为北京政府开辟了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并逐渐增长的新的税收来源,清除了旧式衙门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赫德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

内容推荐

赫德因为女人爱上中国,因为中国拥有权力,因为权力改变历史!

一个外国人,搅动中国政坛五十年!

一个西方人,竟能掌控晚清经济命脉五十年?派系林立、官场腐败的清政府竟能脱生出中国历史上最高效廉洁的“衙门”?赫德传奇而成功的一生,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仍然颇有借鉴意义。甚至有人说,近代中国许多现代化的东西,都是赫德带来并到今天都留下来的。

《赫德爵士传》讲述了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清廷传奇,王朝末日的官场众生态。

《赫德爵士传》由王宏斌所著。

目录

前言/001

第一章 领事馆的青年翻译官

 1.少年赫德之爵士梦/001

 2.宁波领事馆的青年翻译官/010

 3.在广州初露外交才华/020

第二章 进入中国海关

 4.告别外交官/025

 5.“我们的赫德”/030

 6.阿思本舰队风波/042

 7.李鸿章 与戈登的撮合者/052

第三章 而立之年的中国改革计划

 8.中国海关的独裁者/061

 9.《局外旁观论》/071

第四章 业余的外交家

 10.第一次返回欧洲/078

 11.赫德与蒲安臣使团/087

第五章 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建立者

 12.严密的海关管理制度/094

 13.军火生意与佣金/102

 14.赫德的家人/111

第六章 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的明争暗斗

 15.《烟台条约》与夹板气/116

 16.不惑之年的中国建议/120

 17.“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127

 18.第二次返回欧洲/134

 19.“勇敢地坚持下去”/145

第七章 野心勃勃的总海防司计划

 20.总海防司计划的落空/155

 21.“厨子太多煮坏了汤”/170

 22.辞去驻华大使职务/186

第八章 “实利”与“虚名”

 23.鸦片税厘并征谈判/198

 24.“取得实利,让出虚名”/21O

 25.在闷火中烧烤/216

第九章 爵士梦想成真

 26.“宁被诅咒,不被埋没”/221

 27.固执的父亲与执拗的儿子/226

第十章 保权固位战

 28.冷眼看中日甲午战争/232

 29.大贷款与“保位战”/251

第十一章 “中国通”

 30.“改革不会被扼杀”/259

 31.“捕鼠夹中的老鼠”/268

 32.《这些从秦国来》/281

第十二章 开展中国邮政事业

 33.家事的烦恼/293

 34.“时间将塑造完美的结局”/297

 35.“慎重从事,逐渐发展”/306

第十三章 告别中国海关

 36.海关内外的钩心斗角/319

 37.究竟是舍不得还是离不开/329

第十四章 尾声

 38.任人评说定是非/341

征引书目举要/349

试读章节

赫德结束巴夏礼的秘书工作之后,被任命为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的翻译官和阿礼国的助手,尽管这项任命由于伦敦派遣麦都士来任职而无效,但他还是全心投入了领事馆的各项工作,利用其与中国官员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收集了不少关于《天津条约》清廷意见的情报。1859年4月26日,英国公使卜鲁斯(Bruce)到达香港,在此停留了一个多月,他听到不少关于北京的传说,其中有赫德的一份备忘录。赫德的备忘录说,他曾经从一个最为可靠的中国人获悉:中国皇帝对于条约中的某些规定,特别是对于取得一种在北京驻留使节的权利,“极感不快”,并决定,不论利用什么借口均不予以接见。在北京和天津正进行着军事准备,俄国曾提出作物质上的援助,但由于恐怕它别有用心,已经予以拒绝。阻止联军进入北京的任务已经交给了僧格林沁,他统率有满洲和蒙古军队5万人。他已经在大沽和天津重新修筑炮台,并置桩塞住河口,这样使外国船只不可能进入天津。他所奉上谕是,应尽一切礼貌在天津接见盟国代表,但要不顾一切地来阻止他们任何再向北京前进的企图。僧格林沁是主战派的一个领袖,现在声望显赫至极。有些人以为,英国公使如果带着不多于100人的随从,可能获准进入北京。但一般的意见是,一支较大的武装将受到攻击,并会被杀得溃不成军。

赫德的情报是准确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于1858年6月签订后,在互换条约时咸丰皇帝对于条约中的四项内容不想批准,这些内容是:派员驻京、内河通商、内地旅游与赔缴兵费。尤其是公使驻京一项,咸丰皇帝无论如何不愿接受。平心而论,外国公使驻京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常态,互派使节驻京已成西方国际的惯例,在英、法方面觉得只有公使驻京才是正常的。而咸丰皇帝认为这不符合天朝体制,侵犯了他的尊严。“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古人的教训也是如此,更何况是在逼迫之下,他不甘心接受,打算以“全免关税”为代价,换取列强同意废去这项条款。在他看来关税算不了什么,尊严才是一切的一切。与此同时,谕令僧格林沁加紧战备,试图以武力阻止各国公使强行入京。咸丰皇帝的这些打算,在当时限于君臣之间秘密讨论,负责谈判的何桂清等人尚未亮出皇帝的底牌,远在广州的赫德已经掌握了机密。他及时地向卜鲁斯提供了情报。

然而,赫德的情报没有引起卜鲁斯的重视。卜鲁斯带着一支舰队强行北上,在大沽口遇到僧格林沁的沉重打击,损失了几艘战舰,失败而归。事件的演变与赫德提供的情报以及由此作出的预测竟然完全一致。赫德的能量越来越大,他已不安于在领事馆循规蹈矩的升迁。

前边已经提及,在赫德进入中国时,英、法、美三国为了确保在华的经济利益,纠合起来,以维护中国海关秩序为借口,诱逼上海地方官宪把江海关征税行政,交由三国领事提名的税务监督所组成的税务管理委员会接管,这样,江海关便成为三国领事控制下的征税机构了。这是近代中国由外国人接管的第一个海关。后来,他们对于这种情形仍表示不满,试图把它扩大到所有通商口岸。

上海的税务管理委员会存在了5年,由于英国在中国的军事势力最大,它的支配权实际掌握在英国税务监督威妥玛手中,特别是继任的李泰国。由此可见,在外国人接管江海关行政一开始,就成为英国控制下的小型国际官厅了。这个国际官厅经历了几年实践,通过1858年中英、中美和中法《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第十款的规定,演变为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这个制度取消了领事对海关主管人员的提名;但清廷却承认“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并把这种制度推行到通商各口去,于是由外国人“帮办税务”便以条约的形式肯定了下来。三国人员既得“帮办”中国_的税务,其他和中国缔约的国家,根据最惠国待遇,也要求“均沾”,于是,参加这个国际官厅的国家越来越广泛了,最多时达23国。

1859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关于海关的条款付诸实行,两江总督兼各口通商大臣何桂清以原来主持税务管理委员会的英籍税务监督李泰国、“熟悉各国商情”为由,札委其为总税务司,给予李泰国的职责是,“凡各口所用外国人,均责成李泰国选募”。这样一来,不但各海关要募用外国人,而且所有外国人的征募权都给了总税务司。这就为英国控制中国海关奠定了人事基础。但这个札谕却把原来的三国税务监督共管江海关的协议取消了。于是,导致了美、法税务监督的终止。

美国1856年的《领事法》规定,领事无权委派任何美国公民充任其他国的行政官员,所以这种改变对美国领事来说,问题不大。但法国领事却感到恼火,曾极力反对。当时,李泰国与江苏巡抚薛焕、上海道吴煦关系颇为密切,英国的势力也远远大于法国,法国领事无可奈何。

1859年9月,李泰国正式成为总税务司,他准备把上海的海关制度推行到各通商口岸。原来的上海的三个税务委员中,李泰国是唯_精通中国语文的人,也是唯一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海关管理的人。他也具备组织和管理才能,但他脾气有缺点:傲慢而自负。他的性格中埋伏着毁灭自己的种子。

英国新任驻华公使卜鲁斯为帮助李泰国完成他的任务,曾于1859年9月间向所有英国在华领事发了一个通令,告诉他们说,李泰国将视察各口岸,推行海关统一管理制度,女王陛下政府对于这项实验的成功寄予希望,因而各领事应给予他以必要的帮助,并且在中国当局和各领事谈判这一问题时,应申明这种制度是增加中国税收,和保:护贸易利益的最好方法。在派定戴维司管理上海机关后,李泰国应粤海关监督邀请,先到广州开办新关事务。

在李泰国到达之前,广州在阿礼国策划下,已开始酝酿建立新海关。是时,粤海关由于动乱和走私贸易猖獗,关税从30万两白银降到18万两,海关监督恒祺、两广总督劳崇光对此感到着急,他们决定邀请赫德,仿照上海的办法,建立一个同样的海关。赫德知道关于海关的全盘计划正在上海筹划之中,他辞谢了劳崇光的邀请,暗示说,如果邀请李泰国来组织新海关,李泰国一定会支持,届时他将予以接受。他等待着时机的到来,同时赫德给李泰国写了一份关于海关形势的备忘录。P25-27

序言

从1861年到1911年,在中国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外国人,他生前受到清廷的特别赏识,成为外交事务的顾问,迅速晋升为正一品高官,死后得到清廷的大力褒扬,授予太子太保尚书衔。这个外国人就是赫德。

赫德的英文名字是Robert Hart,1835年2月20日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阿尔玛郡之波塔当镇;185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贝尔法斯特王后学院,被英国外交部破格录用,任宁波领事馆翻译;1859年,辞去领事馆职务,任广东海关税务司;1861年,代理总税务司,开始总管中国海关事务;1863年,正式接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加按察使衔,官阶为正三品;1865年,将总税务司署迁往北京;1869年,升任布政使,官阶为从二品;1875年,代表中方参与中英《烟台条约》谈判;1878年,代表中国筹办和参加巴黎世博会;1889年,晋升为正一品高官;1893年,获得英国女王授予的从男爵勋章;1901年,代表中国参与《辛丑条约》谈判;1902年,得到清廷加封的太子少保衔;1911年,病卒于英国,清廷专门派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追封其为太子太保尚书衔。

可以说,在晚清这段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来华洋人能够像他这样,对近代中国海关、外交、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施加了如此全方位的、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他与曾国藩、李鸿章一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大人物之一。

关于赫德的评价,中外历史学界分歧极大。伦敦《泰晤士报》认为,在中国海关212作时的赫德是所有英国人的天才和劳绩所能制造出来的最值得纪念的人物之一。魏尔特认为,在赫德管理下,‘中国海关成为“世界上行政管理方面的奇迹之一”。清廷对于赫德的使用经历了由半信半疑到依为靠山的过程,由官方修订的代表清廷观点的《清史稿》的盖棺定论是:“赫德久总税务,兼司邮政,颇与闻交涉,号曰‘客卿’,皆能不负所事”,是一个“食其禄者忠其事”的大清忠臣。

而另一方面对赫德的评价则是彻底否定,认为他是一个“貌类忠诚,心怀鬼蜮”的恶魔。薛福成在《庸庵文编》中认为他“阴鸷而专利,沽势而自尊,虽食厚禄,受高职,其意仍内西人而外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5克思主义史学家对赫德在中国的活动也持完全否定态度。这方面重要代表是汪敬虞先生,他认为赫德是英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名重要代理人,是一个非常狡猾的殖民者。

后人对于赫德的评价要么是极力贬斥,要么是极力推崇,观点针锋相对。那么,,赫德究竟是何许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异呢?本书将利用中英文大量档案资料,力求克服各种偏见,从不同侧面仔细观察赫德其人,全面把握其在一定历史环境下的个性特征。

本书认为赫德是一个代表英国利益的主要侵略者,他为英国利益所做的贡献体现在那枚男爵勋章上;同时,赫德也是以清廷的一名比较忠实的“客卿”自居的,在与英国利益不矛盾情况下,他做了一些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有利于加强清朝统治的活动,因此,《清史稿》中关于他的评价不能看成是虚语。

在中国与英国以外的列强国家发生矛盾时,赫德能够仗义执言,谴责侵略,他在不同时期尖锐抨击-了法国、日本、俄国、德国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为,对于被侵略的中国给予了同情和道义上的支持;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赫德反对瓜分,主张保全,他赞扬义和团运动的爱国精神,并呼吁给予中国平等国家地位待遇,预言中国总有一天要完成独立任务,这是难能可贵的,对此我们不应视而不见;赫德希望中国进行改革,希望中国各项事业进步,并为改革做了一些推动工作,有许多鼓动改革的言论和行动,我们不能由于他不赞成比较激进的改革和革命,便一笔抹杀他对中国改革、进步的期待。

赫德在冲国海关实行独裁统治,大搞裙带关系,极力追求权势,“宁被诅咒,不被埋没”是他的政治观念。而在反对佣金,主张廉洁奉公、勤勉工作方面又值得赞赏。在生活上他是一个有情爱、有父爱、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物。从本质上说,他是一个谨慎的人,而在这种谨慎和谦虚之下,隐藏着想要获得人们承认的强烈欲望。他重视金钱的价值,非常讲究仪式和排场,而个人生活却很朴素,待人很大方。他在办公室里工作一向严肃认真,令人拘束和生畏,而在外面却不乏幽默和欢笑,令人可亲可敬。

总之,赫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的品质与众不同,他自始至终是一种充满矛盾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混合体”。我们很难用好与坏、善与恶等简单的两分法去定性他。我们需要从各个角度和各个层面去观察他,接近他,理解他。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修订尽管没有改变原书的基本观点,而对于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无论是对于既有的内容,根据新资料加以充实,还是对于似是而非的问题,加以必要的考订,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将这位外国人的方方面面全部而真实地展示出来。本书不仅补充了一些新的资料,而且在文字方面也有所改进。最后,我要衷心感谢文艺出版社帅克女士给予本书修订再版的机会,并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方家赐教。

王宏斌

2011年11月16日晨曦初见于石市玫瑰园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海关工作时的赫德,是所有英国人的天才和劳绩所能制造出来的最值得纪念的人物之一。

——《泰晤士报》

赫德“久总税务,兼司邮政,颇与闻交涉,号日‘客卿’,皆能不负所事”,是一个“食其禄者忠其事”的大清忠臣。

——《清史稿》

赫德“阴鸷而专利,沽势而自尊,虽食厚禄,受高职,其意仍内西人而外中国”。

——著名近代外交家 薛福成

赫德是英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名重要代理人,是一个非常狡猾的殖民者。

——著名历史学家 汪敬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赫德爵士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宏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41573
开本 16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17=43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