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通赏中国历代词
内容
编辑推荐

沈文凡等编著的《通赏中国历代词》从“通赏”角度,对中国古代词进行分类赏析,在赏析过程中不局限于这类作品本身,还把相关的作家生平、创作趣事、后人评价、影响等等,凡是对这类作品欣赏有关的东西都拓展进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而且大量背景知识的介绍也有助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内容推荐

“几条杨柳,沾来多少啼痕;三叠阳关,唱彻古今离恨。”词,作为最具抒情性的格律诗,它沟通了文人的雅趣与心脉,演绎着红尘中的悲欢与风情。《通赏中国历代词》以作品的年代和题材为经纬,创新性地设置“题材概说”,高屋建瓴地点明题内应有之义。撰者对作品进行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赏鉴,捕捉其中幽微的韵致和摇曳的节奏。本书文质兼美,以通达的文学观对词心、词论、词史进行关照,字里行间传递出人文价值关怀和高雅的文学品位。

《通赏中国历代词》由沈文凡等编著。

目录

第一节 亲情友情词

概说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北宋·晏几道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北宋·苏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北宋·苏轼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北宋·苏轼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李清照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宋·李清照

沁园春(斗酒彘肩)/南宋·刘过

望海潮(云雷天堑)/金·邓千江

鹧鸪引(短短罗桂淡淡妆)/元·王恽

太常引(故人送我出阳关)/元·刘燕哥

念奴娇(牧羝沙碛)/清·吴兆骞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清·顾贞观

(我亦飘零久)/清·顾贞观

金缕曲(德也狂生耳)/清·纳兰性德

踏莎行(倚柳题笺)/清·纳兰性德

临江仙(别后闲情何所寄)/清·纳兰性德

第二节 宦海迁谪词

概说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唐·刘禹锡

(鹦鹉洲头浪风沙)/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唐·刘禹锡

(流水淘沙不暂停)/唐·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北宋·苏轼

满庭芳(归去来兮)/北宋·苏轼

念奴娇(断虹霁雨)/北宋·黄庭坚

虞美人(天涯也有江南信)/北宋·黄庭坚

千秋岁(水边沙外)/北宋·秦观

踏莎行(雾失楼台)/北宋·秦观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南宋·陆游

南乡子(归梦寄吴樯)/南宋·陆游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南宋·陆游

摸鱼儿(更能消)/南宋·辛弃疾

清平乐(茅檐低小)/南宋。辛弃疾

鹧鸪天(宦海风波记昔年)/明·杨慎

青玉案(清秋满目临淄水)/清·朱彝尊

第三节 四时节序词

概说

忆江南(春去也)/唐。刘禹锡

清平乐(别来春半)/南唐·李煜

迎新春(嶰管变青律)/北宋·柳永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北宋·柳永

应天长(残蝉渐绝)/北宋·柳永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北宋·张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北宋·晏殊

踏莎行(小径红稀)/北宋·晏殊

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北宋·宋祁

御带花(青春何处风光好)/北宋·欧阳修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北宋·欧阳修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北宋·晏几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

南乡子(绿水满池塘)/北宋·李之仪

清平乐(春归何处)/北宋·黄庭坚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北宋-秦观

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北宋·秦观

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北宋·晁补之

满庭芳(风老莺雏)/北宋·周邦彦

六丑(正单衣试酒)/北宋·周邦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

行香子(草际鸣蛩)/宋-李清照

采桑子(十年尘土湖州梦)/金·王寂

青草碧(几番风雨西城陌)/金·完颜琦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南宋·吴文英

祝英台近(剪红情)/南宋·吴文英

木兰花慢(问花花不语)/元·梁曾

青玉案(春寒恻恻春阴薄)/元·顾德辉

风流子(谁教春去也)/明·李雯

山花子(杨柳迷离晓雾中)/明·陈子龙

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清·纳兰性德

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清·张惠言

水调歌头(长镜白木柄)/清·张惠言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清·蒋春霖

第四节 咏物寄情词

概说

临江仙(岸阔临江底见沙)/敦煌曲子词

长相思(汴水流)/唐·白居易

调笑令(胡马)/唐-韦应物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唐·韦庄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南唐·冯延已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南唐·李煜

望江南(江南蝶)/北宋·欧阳修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北宋·苏轼

声声慢(开元盛日)/南宋·辛弃疾

念奴娇(少年握槊)/南宋·辛弃疾

喜迁莺(暑风凉月)/南宋·辛弃疾

归朝欢(我笑共工缘底怒)/南宋·辛弃疾

粉蝶儿(昨日春如)/南宋·辛弃疾

暗香疏影/南宋·姜夔

暗香(旧时月色)

疏影(苔枝缀玉)

水龙吟(晓霜初著青林)/南宋·王沂孙

鹧鸪天(秀樾横塘十里香)/金·蔡松年

摸鱼儿(恨人间)/金·元好问

水调歌头(微风转城凸)/清·王鹏运

第五节伤时念乱词

概说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韦庄

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唐·韦庄

清平乐(春愁南陌)/唐。韦庄

喜迁莺(晓月坠)/南唐·李煜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南唐·李煜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南唐·李煜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南唐·李煜

西河(佳丽地)/北宋·周邦彦

永遇乐(千古江山)/南宋·辛弃疾

念奴娇(我来吊古)/南宋。辛弃疾

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南宋·蒋捷

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南宋·蒋捷

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金·元好问

木兰花慢(赋招魂九辩)/金·元好问

满江红(雨后荒园)/金·段克己

水调歌头(乱云低薄暮)/金·段克己

临江仙(走遍人间无一事)/金·段成己

水调歌头(南郊旧坛在)/元·白朴

紫萸香慢(恨沙蓬)/清·屈大均

鹧鸪天(往事惊心碧玉箫)/清·顾贞观

第六节 羁旅怀人词

概说

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敦煌曲子词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唐·李白

梦江南(梳洗罢)/唐·温庭筠

梦江南(千万恨)/唐-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温庭筠

更漏子(玉炉香)/唐·温庭筠

女冠子(四月十七)/唐·韦庄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五代·牛希济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五代·顾复

谒金门(风乍起)/南唐·冯延巳

长相思(一重山)/南唐·李煜

长相思(吴山青)/北宋·林逋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北宋·柳永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北宋·柳永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北宋·柳永

倾怀(鹜落霜洲)/北宋·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北宋·柳永

采莲令(月华收)/北宋·柳永

苏幕遮(碧云天)/北宋·范仲淹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北宋·范仲淹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北宋·张先

千秋岁(数声鹈鸠)/北宋·张先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北宋·晏殊

踏莎行(候馆梅残)/北宋·欧阳修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北宋·欧阳修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北宋·欧阳修

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北宋·王观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北宋·苏轼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北宋·李之仪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北宋·晏几道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北宋·晏几道

少年游(离多最是)/北宋。晏几道

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北宋·晏几道

满庭芳(山抹微云)/北宋·秦观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北宋·秦观

八六子(倚危亭)/北宋·秦观

苏幕遮(燎沉香)/北宋·周邦彦

忆秦娥(临高阁)/宋·李清照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南宋·辛弃疾

满江红(敲碎离愁)/南宋·辛弃疾

点绛唇(燕雁无心)/南宋·姜夔

长亭怨慢(渐吹尽)/南宋·姜夔

踏莎行(情似游丝)/南宋·周紫芝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南宋·周紫芝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宋·吕本中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南宋·吴文英

一萼红(步深幽)/南宋·周密

点绛唇(满眼韶华)/明·陈子龙

桂殿秋(思往事)/清·朱彝尊

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清·纳兰性德

南乡子(一叶碧云轻)/清·冯煦

苏武慢(愁入云遥)/清·况周颐

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清·康有为

点绛唇(屏却相思)/清·王国维

第七节 边塞征戍词

概说

转应曲(边草)/唐·戴叔伦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北宋·范仲淹

望海潮(地雄河岳)/金·折元礼

江月晃重山(塞上秋风鼓角)/金·元好问

南柯子(驿馆吹芦叶)/清·毛奇龄

长亭怨(记烧烛)/清·屈大均

长相思(山一程)/清·纳兰性德

第八节 悼亡伤逝词

概说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宋·李清照

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南宋·吴文英

南乡子(泪咽却无声)/清·纳兰性德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清·纳兰性德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纳兰性德

山花子(欲话心情梦已阑)/清·纳兰性德

满江红(风帽尘衫)/清·王鹏运

鹧鸪天(野水斜桥又一时)/清·朱祖谋

第九节 怀古咏史词

概说

念奴娇(大江东去)/北宋·苏轼

喜迁莺(边城寒早)/南宋·李纲

三奠子(上楚山高处)/金·高宪

大江东去(秋光一片)/金·赵秉文

卖花声(衰柳白门湾)/清·朱彝尊

满庭芳(太华垂旒)/清·曹贞吉

第十节 梦云飘缈词

概说

女冠子(昨夜夜半)/唐-韦庄

踏莎行(绿径穿花)/北宋·晏几道

踏莎行(燕燕轻盈)/宋·姜夔

雨中花慢(一叶凌波)/南宋·张孝祥

踏莎行(润玉笼绡)/南宋·昊文英

夜游宫(窗外捎溪雨响)/南宋·吴文英

人月圆(惊回一枕当年梦)/元·倪瓒

第十一节 婚姻爱情词

概说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敦煌曲子词

望江南(莫攀我),敦煌曲子词

思帝乡(春日游)/唐·韦庄

定风波(自春来)/北宋·柳永

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北宋·柳永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北宋·欧阳修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北宋·苏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北宋·泰观

钗头凤(红酥手)/南宋·陆游

高阳台(桥影流虹)/清·朱彝尊

第十二节 历代闺怨词

概说

菩萨蛮(翠翘金缕双鸂鶒)/唐·温庭筠

点绛唇(寂寞深闺)/宋·李清照

念奴娇(萧条庭院)/宋·李清照

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金·刘著

谒金门(双喜鹊)/金·王庭筠

点绛唇(一夜东风)/元·曾允元

蝶恋花(侬是江南游冶子)/元·赵孟颊

蝶恋花(新制罗衣珠络缝)/明·杨基

南歌子(门掩瑶琴静)/明·叶小鸾

玉楼春(梅花过了仍风雨)/清·郑文焯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亲情友情词

概说

亲情,是指有血缘、婚姻或养育关系的人们之间的感情;友情,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因接触、交往、共事而产生的感情,尤其是患难与共、志同道合者之间的情谊。亲情和友情,是人皆有之的具有普世性的基本情感,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的文学受到农业文明的影响,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宗法社会里,家庭是生产单位,家族是社会基层组织,血缘关系是联结人际关系的纽带,在社会生活中亲情和友情成为人们最主要的情感表现之一。而强调“亲亲尊尊,,人伦关系的儒家学说,又使亲情上升到伦理道德层面。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古人心中的亲情、友情观念极为浓重,深受儒学熏陶的文人,更是以身作则,如苏轼和苏辙之问的兄弟之情,他们患难与共,守望相助;李清照与赵明诚二人赌书泼茶,切磋文艺,成为文坛佳话。他们之间的情感不因时空的转移而改变,同时又随着世事的变迁而更加浓烈。尤其是李清照在《漱玉词》中既描绘了二人琴瑟和谐时的甜美,亦表达了分别时“人比黄花瘦”的忧伤,更有在遭逢国难、亲人永隔之际的无法言喻的悲苦。

词于隋唐之际配合燕乐产生以来,其情感内涵渐趋丰富,由最初的艳情而渐渐延伸至对亲情和友情的描写。晚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表现亲情友情主题的词,如冯延巳的《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更漏子》(柳丝长)、《更漏子》(相见稀),韦庄的《伤昔》(昔年曾作五陵游)等等。这些表现亲情友情的词作多以优美的景物和清丽的笔调将对亲朋良友的思念表现得声情并茂。

宋代自太祖建国伊始,定下了重文轻武、崇尚享乐的政治和文化基调,词体成为文人娱乐和抒情的主要方式。宋代是一个多情的时代,在文坛上涌现出诸如柳永、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秦观、周邦彦、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众多词坛名家,他们以词写心,留下了大量的真挚动人的亲情友情词,拓展了词境,深具性灵之美,真切地反映了宋代文化生态和文人性情。

有爱却要别离,游子羁旅天涯,不知何时才能够与亲人团聚,于是对于亲友家人的思念成为词作抒情中的应有之义。靖难南渡之后,南宋的政局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许多主战志士报国无门,动辄得咎。他们在宦海浮沉和理想追求中,把亲情和友情当作精神上的慰藉。

金元时期频繁的政局变动,使文人心灵备受煎熬,对亲情和友情的吟咏也成为一种时代的主调,这些词较之前代,往往写得更加慷慨激昂,饱含时代悲音。

清词继承前代尤其是宋词传统,并不断开拓新的主题领域,深化了词境,呈现出中兴之势。在清代前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亲情友情词多以赠答、送别为主题,抒写性灵,比如顾贞观的《金缕曲》二首即是清代友情词的佳篇,字字饱含关怀,句句震撼灵魂。及至清代晚期,政局动荡不安,整个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此时的亲情友情词中则融入了黍离之悲。以况周颐、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为代表的晚清词人在对亲情和友情的表达中融合着家国之思,既表达了对亲朋友人的真切关怀,又饱含着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和身世之感。

亲情友情作为词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宋代得到了大力发展,清代承其余绪,将此种主题推向高潮,使亲情友情词成为慰藉世人心灵的一剂良药。

鹧鸪天

(北宋)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钰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是晏几道在与一个相熟的歌女意外重逢下的抒情之作,其间充满不期而遇的惊喜。晏几道善于捕捉主人公刹那之间的心理活动,虚实结合,情深而意密。词的上片叙写当年欢聚之时,歌女彩袖舒展,频频斟酒,自己拼命畅饮,当年醉颜犹在目前。歌女尽情为词人歌舞,通宵达旦,甚至唱到没有举扇之力,可见二人一见倾心,情意浓烈,在词人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词的下片由“从别后,忆相逢”勾起往昔的离愁和梦中的思念。词人巧妙地用“几回”来渲染反复缠绵的相思和意绪,并以犹恐是梦来收束,将缱绻情思转到眼前。今日良宵重现,伊人就在身畔,词人将惊喜之中掺杂着难以置信的复杂情感用直白的语言来表现,产生了缠绵动人的抒情效果。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北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宦海浮沉中的苏轼,对于亲情和友情有着独特的解读方式,他用超脱的眼光看待那个或多情或无情的世界。苏轼在政治仕途上无疑是不幸的,遭受文字狱,相继被流放到湖北黄州、广东惠州和海南儋州等地,但他用一双多情的眼睛观看春花秋月,解读社会人生,所以其词达,其情真。

神宗时期,苏轼曾在杭州任职,在那里他爱江南美景,更爱那里的可爱之人,这首词就是写给友人陈襄的。当时陈襄即将调离杭州,苏轼因留恋友人,即席写下此词。上片开头不言离别,只写“一望弥千里”的湖山之美,使人徜徉于山水之中,有闲适豁达之貌。接着笔锋突转,一句“使君能得几回来”便将离情引入眼前。词人既是问人,亦是自问,在那个政治风云变幻无常的年代,每个人都是浮萍,谁人又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呢?但词人终是达观之人,面对人世的别离,他以酒畅怀,醉倒忘忧。

下片描写夜暮之景。此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渔火点点,水面上不时传来袅袅歌声,一如词人的情思,千丝万缕。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暮色笼罩了苍茫的江面,友人离去的舟船亦渐渐消失在了词人的视线中。词人以“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结束全词,留下一片空白,余味不尽。

这首词写江畔送别之景,别前情状与别后余韵相互生发,将词人对友人的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当陈襄离杭时,苏轼追送至临平(今浙江余杭)又填《南乡子》赠之,表达光阴荏苒、物是人非的孤寂落寞。词人与友人再次分别之际,备感伤怀,有“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的哀叹。P1-3

序言

《中国历代文化艺术》丛书的策划萌生于自我拷问的“逼宫”阶段:富裕抑或温饱后的国人所衍生的一系列秽行劣迹如何消解?怎样阻遏?是亿万怀志有识之士焦虑的大事体,人们希冀、关注的目光合乎逻辑地投向了教育。诉诸宗教?不适国体,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宗教而无宗教的国家。加重刑典?与时世潮流有舛,翻检家底,先秦法家的教训常教人记恚忧心;有人在正规教育的体制外补缺拾遗,力倡家庭教育甚或城隍庙教育,收效甚微……最终我们想到了文学艺术教育,宜先从历史古代入手。

长久长效的教育、教益,非文学艺术莫属。其向善向美的崇高道义,却是以社会成员自甘情愿、欣然领受的个体行为来实现的。她使人们乱中有支撑,忙里得从容,消闲时节有理想含慰藉。尽管学界时或有“文学边缘化”“后文学时代”和“文学死了”的众声喧哗,此于文学艺术自身难通款曲,西方哲学大佬黑格尔使用“三段论式”进行逻辑推演,宣判了文学艺术的死刑,时至今日不得执行。历史上大家大师误论误判是常有的事儿,鲜活的生活证明:只要有人类存在,文学就不能消亡。她呵护弱小,佑袒不幸,全力守望着心灵纯美,启迪人们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从其生产考稽,打压、支持全不奏效,夸饰、贬抑,几无意义,文学以其不可思议的独特魅力,展示着生灵的真善美。

“通赏”断限“历代”(以古代为主),析为A、B两大系列,A部含楹联、诗、词、书画、小说,B部则有神话、传奇、说唱文学、民间文学、杂剧戏曲等:一种体裁样式的通赏文学控制在30万字以内,约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简明交代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下编分门别类进行赏析,精选精赏的撰述原则贯彻到底。

从根底上说,文学艺术没有国家民族的疆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触碰,灵犀相通。然而,文学艺术的构成、鉴赏、表达传述、接受心理等,各民族、诸国度,尤其是中西方之间却赫然有别。首先是哲学信仰的崇奉和精神深层结构差异。中国传统的情节结构、矛盾冲突模式,整体上呈现出循环往复的“圆形曲线”,有类于“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生息相依,和谐共生——无论怎样悲怆壮烈,不计如何可歌可泣,结局都归于“大团圆”。而西方则是一种“垂直交叉”的直线韵律,几近于“十字架”,平行展延与垂直运动的冲撞,势必造就毁灭性结局,读者抑或观众在经历了生与死的心灵颠簸、善与恶的人性决斗后,心智得以“升华”,道德赢获提升,悲剧一直是西方最高级质的审美范畴。文化谱系的不同,使中西方的文学艺术各现灵光。

就具体的文学艺术样式比较,益见各自拥居的优长缺憾。譬如诗歌,西方以“直抒胸臆”见长,中国则主要诉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间接手段,看似表现手法不同,实则文化依本不一。有人称西方诗歌是“谋杀”,他们激情澎湃、高情千古地赞美歌唱一朵花儿时,花儿已“死”掉了,她已被掐下,或捧于掌,或置于案,或插于瓶,随着那“啊”的一声传来,花儿已被夸张的美意所“谋杀”。而中国的诗人倘或要钟情礼赞一朵花儿,作者就是那朵花儿,他要代她生根发芽,伸展枝叶,绽蕾开放,动摇于春风,接受雨露阳光的滋润爱抚,甚或经受风刀霜剑的侵凌,其语言也是委婉含蓄的,往往需要精致的通鉴通赏来理会其深幽不彰的诗意。诱惑似乎远不止于此,古代诗论有“诗无达诂”说,一人有一人的心得品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训释理解,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判断”,它永久性地刺激着人们的好奇心,引诱着你一步步走进文学艺术的纵深处。

关于“诗中诗”“艺中艺”的楹联艺术,亦须借此提醒记忆。倘或问询西方乃至世界文学艺术之林缺乏什么体裁,回答颇是简洁,这简洁的答案里滚动着沉雄的历史足音。西方文学艺术的园林里品类繁多,葳蕤茂盛,应有尽有,唯少楹联。她为母语汉语所独生独养,是汉文化体系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骄子。她与“戴着镣铐跳舞”的律诗血缘最近,诸多规矩的保障,成就其生长的方圆。她高贵亦平易,可长可短,小大由之;“可箴可铭”,概因世情;“纪胜纪地”,悉由胜意。“语其壮,则鲲海鹏霄;语其细,则蚊睫蜗角”。“诙谐亦寓劝惩,欣戚胥关名教”,“一为创局,顿成巨观”。在构成形式上,楹联最突出的特点是修辞格的对举对偶对仗,上联下联营构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圆融世界,“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通体呈现着宇宙对称守恒规律,忠实地传递着传统文化的命脉生息,一副佳联就是一个小宇宙。

小说乃至其前身,一直为人们所宠爱。西方小说催人读的力量多半在于谜底的篇末揭示。后来兴盛一时的“公案”“推理小说”将此推演到极致,当焦急的读者一路追随,赶到结局现场,看到了“嫌犯”是“谁”时,常常怅然若失,当读者翻江倒海般记忆、串联情节,一遍又一遍地“复盘”时,终觉不甚了了。而中国古代小说,往往一开局即告白结局,在其后的情节发展中,人们所寻觅的是那种导致成败胜负、团圆结局的因果关联是什么,历史的进步、局限?人性的光辉、暗淡?爱的饱满、缺失?抑或智慧的莅临、缺席……于思十寸里颖悟,于颖悟中浸润美善。文学艺术的美育功能,善莫大焉,她该是全人类尤其是当下国人的宗教。

将中西文学艺术进行比照,并非厚此薄彼,意使彼此都获得一个参照系,亦使中国的古代文学艺术之“诗教”功用所呈现出的中国面目愈加俊美宜人。在所有文学艺术体裁中虽只点到诗歌、楹联、小说,却也是“韵文”“散文”的典型代表了,余可均作如是观。读者可联系着自己的喜爱自我安排该丛书阅读的轻重缓急。令策划人、出版者充满自信、备感欣慰的是该丛书所延请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饱学之士,性情中人,读者与作者同赏、“通赏”,实属一大快事,同赏共勉,“通赏”普济,忙亦罢,闲亦罢,“达”亦罢,“穷”亦罢,赏吧!人生倘或没有文学艺术的照抚,日子将会如何的惨白啊!

后记

1985年,自我进入安徽师范大学,师从于宛敏灏、刘学锴和余恕诚三位先生,于今已近三十寒暑,三位恩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我的学术理想和治学理路亦深受老师们的影响。

宛老致力于词学研究七十年,其《词学概论》(上海古籍1987年版、中华书局2009年版)从词学的体制法度、韵律词话等方面对词体进行细致而精辟的论述。先生亦擅填词,与夏承焘先生和唐圭璋先生并称“当代词坛三老”,有《晚晴轩诗词选》等传世。刘学锴先生和余恕诚先生是李商隐研究的著名学者,兼擅词学研究。刘学锴先生有《温庭筠全集校注》一书,将温庭筠词自《花间集》中辑出并进行校注和笺释。余先生曾与丁放师兄合著《唐宋词概说》,对晚唐五代和两宋词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

光阴如流水,而师长们的教诲犹在耳边,这也正是促成我完成这部书稿的动因。《通赏中国历代词》从词体、词材和词史等角度观照作家作品,以词论和词心为出发点,以批评和阐释为目标。这部书稿的完成建立在广博的文史常识、敏锐的文学感受、恰当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表述形式的基础之上。我们从人文情怀出发,秉持善意的态度去理解文本中的复杂心理和矛盾情感,用真诚而准确的语言表达艺术感受,力求揭示古典诗词中的艺术营构真谛和现实人生真相。

钱钟书先生说:“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中国词史上的名家代不乏人,这部书稿力图通过横向的题材概说和纵向的名作鉴赏来进行沿波溯源的追索,以期充实我们的文化记忆和文学感受,从而深入体会词体的性灵之美。

长春出版社王占通副社长,蔼然长者,学富五车,真正的学者、出版家;谢冰玉主任,才靓之女,业务水平着实令人敬佩。弟子李莹博士,代景丽、王慷、胡洋、杨辰宇硕士,态度认真。在本书撰著期间,孟杨、曹磊、陈大远、邹晓春、全崴、周非非、孟祥娟、王春明、王贽馨、彭飞、聂垚、范氏义云、孙千淇、沈思澄、武禹含、丁晖、于悦、左红杰、刘文宙、马雁晶、蔡雨彤、焦炯炯、刘姝瑾等同学,都在资料搜集、体例设计和校对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有此合作,甚为愉快。是为后记。  谨以这部书稿向我的师长们表示感谢和敬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通赏中国历代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文凡//李莹//代景丽//王慷//胡洋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24810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2012255961
中图分类号 I207.23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9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