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上一位80后董事长给大学生的26条忠告)
内容
试读章节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我们的大学被当成了中学,被当成了技校,甚至被当成了养猪场……如果你的全部学识与才华都能通过google轻而易举地搜索出来,在人人都会上网的年代,你的价值就等于零……大学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

当你带着录取通知书走进大学校园,“大学生”便成了你的职业。这个职业相对于你此前的职业“高中生”而言到底有什么区别?难道仅仅是年龄的差异?你们有些中学同学现在的职业或许是“技校生”,那“大学生”跟“技校生”又有什么区别?难道仅仅是学校名称的不同?

成为一名大学生以后,“读大学”则是你在未来四年所要从事的工作。“读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动宾结构短语,“读”是动词,“大学”是宾语。可是,“大学”如何能够作为“读”的对象呢?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学就是一个由老师、学生、草木、池塘、图书馆、教学楼、田径场、学生宿舍等元素构成的一个集合。可是,这些元素都不能作为“读”的对象。你就算把草地上的每一株草、教学楼的每一块砖都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也算不上是读了大学。那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大学”呢?

或许有些人会说,用来读的只能是书,所以读大学就是在大学里读书。这个答案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花掉大把的学费和青春来这个叫做“大学”的地方读书呢?为什么不呆在温暖舒适的家里读书?为什么不在“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野外读书?

还有人说,大学要读的不只是书。我曾看到这么一个段子:

小学:“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考不上初中。”

初中:“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考不上高中。”

高中:“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考不上大学。”

大学:“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找不到工作。”

工作:“你在学校的时候就只知道读书吗?真傻!”

既然在大学里只知道读书的人很傻,那怎么做才算得上是不傻呢?

大学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直言不讳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2006年,温总理拿“钱学森之问”问计于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乏善可陈,无外乎“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云云。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我们的大学被当成了中学,被当成了技校,甚至被当成了养猪场。

大一不等于高四

大学与中学是截然不同的。学校的称谓不同,一个叫大学,一个叫中学;学校的占地面积不同,中学不过几十亩,大学动辄数千亩;学生的分类不同,中学最多分成文科和理科,大学却分成五花八门的院系、专业;上课的方式不同,中学每个班都有固定的教室,早晚自习也都要乖乖地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大学却很少有固定的教室,往往是在这栋楼上完一节课再赶往另一栋楼上下一节课,自习也很少是强制性的;毕业后的出路也不同,中学都以升学为目的,大学却没必要把考研当成唯一的出路……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大学与中学的根本区别。中学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读书,衡量读书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答案的唯一性决定了中学更多的不是学能力,而是学知识。知识是确定的,不允许怀疑的。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你要说是公元前222年,考官就不会给你分数。大学却没有跟高考一样的考试大纲,大学的考试不再像中学一样用标准答案来衡量你的分数。秦朝为什么灭亡?当你试着用一篇论文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所有的观点都是教材上已有的,或者是别人的论文已经阐述过的,你的论文就没有任何价值。

如果说中学是学习已有的、确定的知识,大学则是通过掌握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不确定的知识;中学是老师告诉你前人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大学则需要你自己独立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更多是指向过去,而能力则往往指向未来。学习已有的知识需要“信”,探索未知的知识则需要“疑”。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也是大学跟中学最根本区别所在。

中学学得好不好,高考说了算;大学学得好不好,用人单位说了算。究竟如何才算学得好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一位张小姐写的关于毕业求职经历的文章。

大学临近毕业,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而我又属于运气最差的那类。

第一次,有家电器公司通知我面试,出门前打扮得太久,加上路上堵车,结果整整迟到了一个小时。工作人员扬起手上一堆报名表对我说:“小姐,你不适合做员工,适合做老总。”

第二次,我素面朝天地提前来到一家礼仪公司,可工作人员依然摇着头对我说:“注重仪表是对别人的尊重,你在学校没有学过吗?”

几天后,一家英国公司的招聘广告让我重新打起精神。这次的应聘与前两次都不一样,公司对形象也没什么要求,我也很准时地到了应聘现场。所有面试的人都集中在一个大房间里,考官给每个人发了一张试卷,上面只给了一道看起来简单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

一看到这个无厘头似的题目,我几乎傻眼了。后来仔细一想,发现这道题不是要我答出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的题目对我这个经济系的高才生来说并不算难,中间涉及的很多管理知识对我来说也轻而易举。

所谓的“英国买”其实就是英国进口。进口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英国有多少人口,这个我脑子里要有数。可以假设16岁至70岁之间有多少英国人,其中最有可能打高尔夫球的30岁至45岁之间有多少人。为了使数据精确,我还在答题纸上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写完步骤后,我再假设50万人口在打高尔夫球,这些人当中经常打的有多少人,这些人估计每年要用多少球,其他的人会多久打一次,需要用多少球。这些数字加起来就是英国总的市场需求。最后我写下一组数字,并满意地交了答卷。

一个月后,我收到这家公司的录用通知。P1-3

书评(媒体评论)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上册)》的作者是一位年轻的毕业生,对高等教育的沉疴和大学生面临的困境了如指掌。他又身处体制之外,嬉笑怒骂起来无忌无顾。加上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语言,这本书足以让每一位读者醍醐灌顶,痛快淋漓。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它会成为中国最畅销的大学生指南读物了。

——刘洁,上海东意地毯董事长

如果你看腻了东拼西凑的书,这本绝对原创、绝对犀利的著作一定能让你耳目一新。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没有陈词滥调的说教,作者只是以一个学长的口吻娓娓道来。作为书中部分案例的主人公,我衷心希望我的经历也能帮助后来者少走一些弯路。正如作者所言,不走弯路,便是捷径。

——匡澜,北京天翼资本执行总裁

一直劝学生远离成功学,却多次向他们推荐这本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成功学的书。成功学只让人狂热,不让人思考,这本书却正好相反。如今该书从头到尾重写,从高考到求职、创业,更全面、更深入地回答了困扰着当前大学生的一系列问题,相信任何阶段的大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覃青必,中南大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昨天是我跟女朋友的纪念日。我请她吃了份肯德基套餐,她送我一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两份价格几乎相同的礼物,前者让她享受了一个小时,而后者却将让我受用一生。

——网友评论

目录

序言 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我们的大学被当成了中学,被当成了技校,甚至被当成了养猪场……如果你的全部学识与才华都能通过google轻而易举地搜索出来,在人人都会上网的年代,你的价值就等于零……大学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

读大学,究竟为什么

读万卷书:读大学的三种路径

如果你更多的时间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吃饭、睡觉、谈恋爱、玩游戏,你就不是在读大学,而是在吃大学、睡大学、谈大学、玩大学……如果有天堂,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编织一张网……讨论班理应是大学最重要、最核心的课堂形式……

推荐大学生阅读的50本书

行万里路:从无字句处读书

如果连一个小小的社团都适应不了、改变不了,将来谈何适应社会、改变社会……中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变革之中,在这个无比宏大的社会背景下,为什么不通过做社会调查去见证正在发生的历史呢……当大学生沦为兼职学生,他究竟凭什么让用人单位相信他比没有大学学历的人更优秀……

学生干部非当不可吗

三三制的职业规划路径

不走弯路,便是捷径……如果说职业规划是一桩婚姻,青春便是最宝贵的彩礼和嫁妆……不要叶公好龙,也不要轻易认定自己对某个领域没有兴趣……所谓事业,就是当你失败了,有了挫折感,有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可还是想继续做下去的事……扬长避短的智慧比勤能补拙的精神更重要……

读双学位对求职有用吗

核心竞争力:让别人无法替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却不是所有的跬步都能致千里……当学分制不允许学生自由选修,那就是赤裸裸的伪学分制……十个百分之十相加等于零……决定事业成功与否的是你能在某一根杆子上爬多高,而不是将你在每一根杆子上所能爬到的高度累加起来……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眼中的价值取决于他的不可替代性……

粪土当年奖学金

学校:草根照样伤不起,名校也许是浮云

用人单位在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时,往往存在双重标准……即使你没有考上名牌大学,那也并不代表什么。这唯一能说明的就是:你在高考的考场上输给那些考上名牌大学的人了。而人生的考场又何止高考那两天呢……真正的精英是付出更多努力的人……草根大学的毕业生求职时需要懂得“差异化营销”……

高考录取不理想,要不要复读

专业:冷门未必不给力,热门往往很坑爹

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没有了路……以失败而结束东莞求职之旅的大学生中,8个里面就有7个是学计算机的……当一位伦理学导师同时带几十名研究生,扩招还有什么伦理可言……最伟大的爱是横刀夺爱……既想跟索罗斯一样成功,又瞧不起索罗斯的专业,这不是很矛盾吗……没有热门的专业,只有热门的人……

如何填报高考志愿

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即使学生没有权利选择他们喜欢的老师,至少还有权利用脚投票,拒绝他们不喜欢的老师……只能通过点名来防止学生逃课,那是无能的;明知讲课毫无价值还要浪费学生的青春,那是无耻的……什么课都不逃,跟什么课都逃掉没什么两样……逃课不等于逃学……既要逃课,又要让老师给高分……

体育:一辈子的必修课

公民意识: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他人为之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他人不为而不为……一千个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顺民不如一个敢于抗争、捍卫权利的“刁民”……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少数是否服从多数,而是看多数是否尊重少数……现代化的公民必须克服“搭便车”和“挤公交车”这两种阴暗的心理……

必要的妥协是为了以退为进

语文:能力体系中的隐形王后

超过一半的人脱离了良好的写作能力,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当中文系的毕业生都不会读、不会写了,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不是敲响了警钟,而是敲响了丧钟……最大的危险就是没有意识到危险……多读,多想,多写,多改。这个“八字方针”对于包括分析性写作在内的各种写作都是适用的,就连写情书都不例外……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与一名新闻系大学生的对话

英语到底有多重要

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误以为英语和计算机的等级证无比重要?归根结底无非四个字:以讹传讹……只要找对方法,几个月的时间就足够学好英语了……高房价绑架了年轻人的梦想,英语四六级绑架了大学生的青春……很多大学生的词汇量上万却连最简单的日常交流都不会,国外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只懂几百个单词却能流利地表达……

大学生“考证热”的冷思考

我爸非李刚,前途在何方——平民阶层的大学之路

将军的儿子能成为元帅吗?不能,因为元帅都有儿子……输在起跑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起跑线上就认输了……贫困生不等于贫困一生……大部分女生将电脑当成了影碟机,大部分男生将电脑当成了游戏机……不是所有的执著都有结果,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是美德……我们不是有钱人的后代,但我们可以做有钱人的祖宗……

退学:青春不能承受之重

序言

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让我们从周星驰的《喜剧之王》谈起。

在星爷的这部巅峰之作中,尹天仇怀才不遇,只能在街坊福利会施展抱负——开课教授表演。舞女飘飘来他这里学习,一见面就认出他是某部电影中“踩香蕉皮的那个倒霉鬼”,便顺口笑骂了他一句:“你怎么不去死呀,你个跑龙套的。”这时尹天仇马上正色纠正道:“其实,我是一个演员。”此后,飘飘又两次提到他是跑龙套的,他都郑重其事地予以纠正。

周星驰创造的经典台词数不胜数,而“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却是让我感触最多的一句。看得出来,尹天仇的内心其实是十分痛苦的,但是,当所有的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他却在人们的嘲笑声中固执地维护着内心的自尊,一直不曾放弃做演员的梦想,并一直以优秀演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周星驰又是否靠这句话支撑着走过早年星运黯淡的时光,并最终成为华语影坛的传奇?

想想当今大学生的处境,似乎并不比怀才不遇的尹天仇好多少。当年的“天之骄子”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当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可以鄙夷不屑地说“大学生满地都是”,当毕业时学校勒令你于某月某日之前搬出宿舍而丝毫不去过问你的工作和前途,当用人单位一次又一次退回你的求职简历,或者给你提供的薪水还不如工地上的一个民工,你又何尝不是另一个时空背景下的尹天仇?

不妨假定所有的人都是18岁考大学。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1980年我国的出生人口为18393809人,1998年高考招生108万,占1980年出生人口的5.9%。1993年的出生人口为17914756人,2011年高校招生675万,占1993年出生人口的37.7%。1999年的出生人口锐减到11495247人,高校扩招的脚步却仍未停止。读大学的人即将大幅度超过没有读大学的人,而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却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于是,工厂面临用工荒,大学生面临就业难,这两个方面的困境都无法避免了。

这是一个极为无奈的现实,远非我一己之力所能改变。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整理自己一路走来的所得与所失,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底气十足地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当所有的人都不把大学生放在眼里,你不妨用这句话来维护自己最起码的尊严,进而用一个大学生所应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顽强进取,不懈追求,最终成为时代的主导者。我不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现在呈现在你眼前的这本书也无法跟《演员的自我修养》媲美,但是,我相信它至少可以让懦弱者勇敢,让脆弱者坚强,让迷茫者找到出口,让徘徊者告别弯路。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不妨忽略掉这句话的哲学意义而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重蹈覆辙。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先后两次掉进同一条河流当然是不应该的,但两个人相继掉进同一条河流却往往在所难免,除非第一个掉进河流的人爬起来以后为后来者做出显眼的警示标志。可惜,掉进河流的人很少会想办法让后来者不去重蹈他们的覆辙,没有掉进河流的人也不会为后来者刻下成功的足迹。于是,一批又一批的人相继掉进了同一条河流,相同的迷茫和困惑在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身上重演。

为了让后来者不再跟我踏进同一条河流,为了跟学弟学妹们分享我这些年摸爬滚打积累起来的经验与教训,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在大学生面前,我并不是什么专家学者,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学长,普通的过来人。我只是比别人多做了一件事——当人们掉进某个陷阱,总是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赶路,而我却在陷阱旁竖起一块牌子,让后来者可以远远地看到上面写有四个字:此处危险。

这本书还源于我对两个问题的反思。毕业后,我揣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文凭来到深圳,相继做过房地产、广告、IT等多个领域的工作。这些工作跟我大学期间的专业“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也就是说,我在大学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毕业以后完全用不上。那是否意味着我的大学白读了?如果我不读大学,18岁就直接出来工作,会不会也能胜任这些工作?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我在大学期间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一定学到了某些更为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它们又是从何而来的?

另一个让我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为什么成绩好的反而给成绩差的打工?成绩不等于能力,这句话我想每个人都能认同,可是,当差等生一个个开上了奔驰、住进了别墅,优等生却挤在地铁里为买房的首期款发愁,大部分人却无法接受。这绝非虚构,而是普遍存在的事实。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承认,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能力更能让我们接近成功。这些能力分别是什么?具体到每一个不同的大学生身上,每一种能力的重要程度又有何差异?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在几年前写了这本书,如今又几乎从头到尾全部重写。写第一版只用了几个月,此次改版却用了整整三年。这不是一种显摆,因为这并不意味着书稿会有多么精彩。但是,我敢保证,每一个字都是用心的,每一句话都是负责的。它们凝结着我对社会的解读、对教育体制的叩问、对大学生命运的反思。它们代表着我对生活的态度,也代表着我的思想迄今为止在这一领域所能企及的高度。它们被我赋予一种期望——就算不能给你力量,至少也要给你温暖。

不管怎么修订,书中的很多观点始终跟传统和主流背道而驰,对于那些信奉金科玉律的人来说,我完全就是一个颠覆传统的另类。比如说,大家都认为逃课是不思进取的表现,我却说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很多人都认为考研是大学生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我却把考研比喻成了痛苦的安乐死。我不奢求你会接受我的每一个观点,我只是希望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原来只要换个角度来看,结论会变得如此不同。

我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我身边现实的生活。或许你会觉得这些在平凡的人身上发生的平凡的事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但请原谅我的固执。因为对我而言,这些生活在我身边的大学毕业生比任何一个权威的案例都更为生动而真实。而且,就算你梦想着成为盖茨、乔布斯之类的伟大人物,将来更大的可能也只是成为我在书中提到的这些平凡的大学毕业生中的一员——毕业时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然后挤着公交车上下班,接着盼望老板给自己升职、加薪,最后,你或许在某个恰当的时候选择自主创业。请原谅我无法让你摆脱这种平凡的模式,我所能做的只是让你在这条平凡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坚实。

尽管我已尽最大的努力将我的所思所想、所得所失全部呈现在这本书里,可我仍然觉得挂一漏万了,很多观点也似乎阐述得不够充分。为弥补这个遗憾,我会一直通过我的微博(weibo.corn/qinbiaoxi)和博客(bolg.sina.com.cn/qinbiaoxi)加以更新和补充,大家也可以通过这两个平台与我交流。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帮助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我还创办了去木取贝网(WWW.qumqub.com)。所谓去木取贝,指的是每个人在进入大学时都是可以塑造的“材”料,通过几年的学习成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毕业后再用“才”华、“才”能为社会,为个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网站的逐步完善,我希望可以通过丰富的在线培训课程、一对一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实习与就业推荐真正做到“让人材成为人才,让才华创造财富”。

好了,餐前点心已经吃完,该上菜了。但愿接下来的这26道菜不会让你失望。

内容推荐

近7年来,《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位80后董事长给大学生的26条忠告)》一直是中国最畅销的大学生指南读物,重印超过50次,为至少300万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如今,该书从头到尾全部重写,分为上、下两册,共26个专题(上册12个、下册14个)。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名中国高等教育民间观察者的身份,结合自身求学、求职和创业的经历与思考写就此书,全面探讨了与大学生涯相关的26个重要话题。在上册中,该书不但更深入、更严谨地论述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职业规划的方法与路径”等在旧版出现的话题,而且增加了公民意识、语文能力、平民阶层的大学之路等内容。每个专题后附有作者本人与读者的通信,对大学生普遍感兴趣却没能在正文中详细阐述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比如如何看待双学位、要不要当学生干部等。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位80后董事长给大学生的26条忠告)》由覃彪喜编著。

编辑推荐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位80后董事长给大学生的26条忠告)》作者(覃彪喜)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深刻、实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上一位80后董事长给大学生的26条忠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覃彪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105663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5.5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1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3: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