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戚继光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一本。戚继光,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说他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在抗击外敌倭寇入侵的战争中取得了非凡的战绩,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是因为他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方面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书对戚继光的建军思想、战争指导思想和军事哲学思想等作了深入而有创新的探讨,是迄今为止有关戚继光思想特别是戚继光军事思想研究最为丰富而有力度的著作。书中文字通畅,所引资料丰富翔实,为作者多年研究的一部力作。

内容推荐

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本书对戚继光的建军思想、战争指导思想和军事哲学思想等作了深入而有创新的探讨,是迄今为止有关戚继光思想特别是戚继光军事思想研究最为丰富而有力度的著作。本书运用军事学理论,比照明代及中国古代军事家特别是孙子等著名军事家的思想,赋予了戚继光在中国军事史、军事思想史上应有的地位,从而如实揭示出戚继光的全貌。本书考述戚继光的著作用力甚巨,结论颇多新见。本书文字通畅,所引资料丰富翔实,为作者多年研究的一部力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抗倭英雄,常胜将军

 第一节 英雄的成长

一 将门家庭

二 刻苦攻读

三 崭露头角

 第二节 抗击倭寇

一 建立戚家军

二 取得台州大捷

三 平息福建倭患

 第三节 保卫北疆

一 陈述御“虏”方略

二 建立车步骑营

三 修建边墙敌台

四 改善武器装备

五 部署严密防御

六 维护疆域安宁

 第四节 军事家的晚年

一 谪调广东

二 将星陨落

第二章 建军思想

 第一节 练将

一 将领的地位和作用

二 将领标准

三 培养将领

四 选拔、任用将领

 第二节 练兵

一 选兵

二 编伍

三 授器

四 练兵

 第三节 改善武器装备

一 武器装备优于敌人

二 有机配备武器

 第四节 治军诸因素的关系

一 治军诸因素的关系

二 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 战争指导思想

 第一节 一般战争指导原则

一 算定战

二 攻守结合

三 灵活用兵

四 大创尽歼

 第二节 海边防思想

一 水陆兼司,陆战尤切

二 外示羁縻,内修战守

三 当其长驱,防其出没

 第三节 战术思想

一 抗倭野战战术

二 守城战术

三 水战战术

四 合同战术

第四章 哲学思想

 第一节 事必求实,重视实践

一 事必求实,反对虚套

二 重视实践,注重检验

 第二节 辩证的思维方式

一 具体分析,分别对待

二 多方考虑,有主有从

三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第五章 戚继光的著作

 第一节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

一 概况

二 版本

三 成书时间

四 意义

 第二节 《练兵实纪》

一 概况

二 版本

三 成书时间

 第三节 《纪效新书》(十四卷本)

一 成书时间

二 完备的练兵著作

三 版本

 第四节 《止止堂集》

一 概况

二 成书时间和版本

 第五节 《戚少保奏议》

一 概况

二 意义

 第六节 署名戚继光的著作

一 《重订批点类辑练兵诸书》

二 《武经将略》

三 《练兵实纪类钞》

四 《莅戎要略》

五 《南塘火攻秘诀》

六 《新编皇明戚将军将略韬略世法》

七 《登坛辑要》

第六章 特点明显,影响深远

 第一节 可贵的特点

一 兵儒融合更突出

二 实际操作性更强

 第二节 广泛的影响

一 国内影响

二 国外影响

索  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附  录

 主要参考书目

 戚继光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为了稳定住这支新招募的队伍,戚继光请求胡宗宪让义乌的知县赵大河监军。因为赵大河也提出招募本县的人当兵,他在百姓当中有威望,又掌握着全县的户籍,士兵如有逃跑他可以缉拿。这样这支队伍就招募完成了,一共有四千余人。

戚继光对招募的新兵开始了严格训练。这次训练,戚继光是在两年实际练兵的基础上进行的。过去两年的练兵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练兵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练兵方法。他要对士兵进行耳、目、手、足、心以及营阵的全面训练。

练耳目,使士兵绝对听从指挥,令行禁止。古代将领指挥作战靠的是旌旗火鼓,所谓“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戚继光规定了旌旗火鼓的各种信号。为训练部队识别这些信号,并按着这些信号行动,戚继光首先把这些规定刊刻成小册子发给各队,让每队在晚上聚集一起,由识字的人诵读和解释给不识字的人听,务必使每个人都记熟。然后戚继光亲自考核,如果士兵有一条不记得,就要被责打一板,犯了小过错,能背一条的就免打一板,以此督促大家学习。更重要的是执行,戚继光要求士兵绝对要耳听金鼓,眼看旌旗,此外一切口头的命令都不准听从,就是主将口头说的也没用。如果不执行就要受到惩处。经过训练,戚继光的士兵都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练手足,使士兵体格健壮,武艺精强。练手足主要是练武艺。武艺是人们在长期战斗中形成的一种使用器械进行格斗的技艺。在明代武艺有两种:一种是实战中用的技艺,一种是江湖上卖艺人耍的花架子。戚继光特别强调要学真艺,反对学花架子。为使士兵练好武艺,第一,向士兵讲明“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启发士兵练艺的自觉性。第二,向士兵讲明武艺的原理,并一招一式地教给士兵。第三,实行定期考核,长进的受奖,屡无长进的受罚。

戚继光这套从兵器使用的原理到实际应用,从思想动员到赏罚督促的教学方法,从思想和制度两个方面使每个战士都掌握杀敌的真本领,使这支军队成为武艺精强的军队。

除武艺之外,他还对士兵进行体魄训练。要士兵练跑步,一气跑一里路不气喘,用来练足力;平时用的兵器要重于打仗时用的,用来练手力;平时穿重甲,背重东西,以练身力;平时“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当然不能太苦),以练心力。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使士兵具有健壮的体魄,坚强的意志,扎实的本领。

练心,使士兵亲附将领,士气高昂,勇敢作战。“练心”,这是戚继光以前的军事家,从孙武到岳飞都未曾提出的命题。在戚继光看来,他以前率领的部队之所以不能与敌人短兵相接,关键是士兵的思想素质不高,缺乏胆量和勇气。所以他要招募勇敢剽悍的义乌兵,但招募之后还要进行训练。这种训练和号令、武艺、营阵的训练不同,不是在操场上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为了“练心”,他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进行思想教育,向士兵讲明为民当兵的道理;二是以身作则,给士兵作出表率;三是尊重士兵,爱护士兵,处处为士兵着想;四是实行赏罚,以引导士兵积极向上。正是由于他以身作则,处处爱护士兵,尊重士兵,公而无私,士兵才信得过他,爱戴他,愿意效力,至死不辞。

练营阵,使士兵协同作战,共同对敌。武艺训练是基础,但只有个人的武艺,还不足以杀敌。杀敌需要集体的力量,共同对敌才能获胜。戚继光根据倭寇和南方水网地形的特点,创立了鸳鸯阵、大小三才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以及防伏、设伏之法等等。对于这些阵法,训练时一是循序渐进,即先单兵后合练,在个人武艺的基础上练鸳鸯阵,在鸳鸯阵的基础上练大小三才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二是实行赏罚,练好的予以奖励,违纪则予惩处,以督促练兵。

经过戚继光的精心训练,他所招募的四千余人,确实成了武艺精,战术强,有纪律,听指挥,万众一心,勇敢善战的精锐之师,人们称其为“戚家军”。P59-62

序言

戚继光是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民族英雄。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是因为他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方面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说他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在抗击外敌倭寇入侵的战争中取得了非凡的战绩。戚继光一生对我们民族、对我们国家有两大贡献:一是他南抗倭北御“虏”,南征北战,为巩固边海防,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一是他写下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著名的军事著作,丰富了祖国的兵学宝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戚继光(1528 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他自认为是定远(今属安徽)人,也称世居东牟(今山东蓬莱)。他出身于将门之家,父亲戚景通官至大宁都司都指挥使、神机营副将。生长在这样家庭的戚继光,从小就习文弄武,深明经史大义,练就一身好武艺。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七岁的戚继光袭祖辈封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这时的明廷,嘉靖帝朱厚熄斋醮怠政,刚愎自用,内阁首辅严嵩专权,政治黑暗。这时的明军,经过百余年的太平日子,已开始腐败,边海防废弛。嘉靖二十九年(1550),北方的俺答率兵内犯,进逼都城,大掠而去。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倭寇猖狂侵犯东南沿海,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大明帝国的统治受到威胁,东南沿海民众惨遭兵燹。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这位忧国忧民的年轻军官,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奔赴抗倭前线。第二年,任宁(波)、绍(兴)、台(州)参将(三十九年任台金严参将),担负起三府抗倭的重任。他整顿卫所,整顿屯田,召募新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有别于卫所军的新军;他根据敌我情势和江南地形,创立了适合对敌作战的新阵法——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他率领这支新军,采用新的阵法,于嘉靖四十年(1561)取得了著名的台州大捷,保卫了当地的百姓,使倭寇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进犯台州。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

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奉命率部援闽,先后取得了横屿、牛田、林墩等大捷,年底晋升为分守温(州)、处(州)、福(州)、兴(化)、福宁中路副总兵。嘉靖四十二年(1563),再次赴闽,四月与俞大猷、刘显联军取得了平海卫大捷;十月,晋升为镇守福建福、兴、漳、泉、延、建、邵武、福宁并浙江金(华)、温(州)二府总兵官;十二月,大破倭寇,解仙游之围。戚继光率军追剿逃敌,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首破敌于同安县的王仓坪,再破敌于漳浦县的蔡陂岭。福建倭患基本平息。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与俞大猷联合渡海作战,于南澳基本消灭了勾结倭寇的吴平。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福建总兵官兼管惠、潮二府并伸威营,负责全闽及部分浙、粤的防务。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

横行于东南沿海十余年的倭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的一次严重外患。戚继光为平息这次外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计全胜八十余战”,可谓常胜将军。在中国历史上称常胜将军的并不算太多,而戚继光这位常胜将军与其他常胜将军相比还有其独特之处:第一,他是善于打歼灭战的常胜将军;第二,他是善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胜利的常胜将军;第三,他所打的每一仗都直接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

戚继光是善于打歼灭战的。他说:对于入侵的倭寇“非大创尽歼,终不能杜其再至”。为此,他力求每战都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把敌人彻底消灭。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的花街之战,主力接战之后,倭寇很快不支,戚家军则猛追猛打,全歼这股倭寇。五月的上峰岭之战,戚家军与敌先战于上峰岭,再战于白水洋,两千余倭寇彻底被歼。同月的长沙之战,戚家军水陆配合,经过几次战斗,打得两千余敌人“只樯不返,而贼部中之枭雄悉绝”。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的横屿之战,戚家军周密部署,水陆配合,全歼盘踞在岛上的倭寇一千余人。九月,戚家军对万余倭寇作战,连破牛田等倭巢,又追至林墩,尽歼之。嘉靖四十二年(1563)三月,戚继光同俞大猷、刘显一起进行的平海卫之战,同样是一次漂亮的歼灭战。十二月,戚继光的仙游之战在粉碎万余倭寇对仙游的围攻之后,又追残倭,于四十三年(1564)二月先破倭于同安的王仓坪,再破倭于漳浦的蔡陂岭,围攻仙游的这股倭寇被歼灭殆尽。戚继光就是这样,对于每一股入侵的倭寇,只要它到自己的防区,就要把它彻底消灭。即使由于兵力等原因不能一次将敌人消灭,那也要追歼残敌,直至彻底消灭为止,使其有来无回。正是因为如此,倭寇才畏“戚家军”如虎,不敢再来。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著名将领中,像戚继光这样不是打一两个歼灭战,而是每一仗几乎都是歼灭战的将领,是很难找出第二个的。

戚继光又是一位善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胜利的常胜将军。他说过:“杀人三千,自损八百,此谓势均力敌者立说也。杀人三千,我不损一,则称比之术也。他就是主张“称比之术”,主张“称于比戈”。在实践中,他确实做到了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我们不妨看一看具体的战例。南湾之战,擒斩敌二百八十一级,己方只伤四人,无一阵亡。花街之战,擒斩敌三百一十人,而己方阵亡只有三人。上峰岭之战,全歼倭寇两千余,获首级三百四十九,而己方阵亡也只有三人。横屿之战,全歼倭寇千余人,俘斩三百七十七,己方阵亡十三人。牛田之战,俘斩敌六百九十八人,己方无一阵亡。平海卫之战,斩倭二千四百五十一,己方阵亡十六。仙游之战,取倭首四百九十八颗,己方阵亡二十四人。在抗倭战争中,戚家军阵亡最多的一次是林墩之战。这一战戚家军阵亡哨官周能等六十九人,但消灭敌人也是比较多的,俘斩九百七十三人,“焚溺数千余徒”。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在众多有名的将领中,有哪一个将领像戚继光这样总是以这样小的代价获取那么大的胜利呢?同样是找不到第二个的。

戚继光这位常胜将军与古代其他著名将领不同之处还在于他所打的每一仗同民众的利益都是那样息息相关。倭寇入侵之后,总是大量掠夺中国的老百姓,“男则导行,战则令先驱。妇人昼则缲茧,夜则聚而淫之”,“劫掠将终,纵之以焚,烟焰烛天”。撤退则把所劫掠的人口携往其国内,卖为奴隶。所以一旦中国人被掠走就要备受摧残和折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以至毙命异国他乡。戚继光每打一仗就救出大量被倭寇掠去的人口。花街之战,救出五千;长沙之战,救出一千二百;上峰岭之战,救出一千;横屿之战,救出八百;牛田之战,救出九百五十四;林墩之战,救出二千一百一十四;平海卫之战,救出三千;仙游之战,救出三千;王仓坪之战,救出三千,等等。长沙之战前,当得知倭巢中囚禁着千余百姓时,戚继光仰天祈祷:“被掳子女皆吾类也,宁无俘馘功,惟祈救此生灵足矣。”同时为了不伤害百姓,规定两条:禁妄杀,禁火攻。此战救出一千二百多被掳的百姓。正因为戚继光的作战能解民于倒悬,所以百姓从心里感激他。平海卫大捷后,戚继光班师,路过前一年打过仗的林墩时,百姓捧茶果于马前唱道:“生我兮父母,长我兮疆土。生我不辰兮,疆土多故;奠我再生兮,维戚元辅。”人民把戚继光比作再生父母。

这三个特点表明,戚继光在实战中,把战争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达到了他的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他“视兵马为安国保民之具”,“一心从民社上起念”,热爱人民,品德高尚。所有这些都值得人们世世代代推崇和尊敬。

在当时,人民感谢他,到处立碑建祠。朝廷倚重他,将他调到北方。

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离开了他战斗十余年的东南沿海,来到了京师。第二年被任命为总理蓟昌保定练兵事务,总兵以下悉受节制(隆庆三年正月,改为总理兼蓟镇总兵官),开始了他抵御蒙古部族内犯、保卫京师的战斗生涯。当时朝廷内的徐阶、张居正等阁臣全力支持他,总督谭纶又是与他共事多年的朋友,这为他施展才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根据敌情和北方地形制定了“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的防御战略,积极进行防御准备。修长城,建敌台,摆边设防;练精兵,创车阵,重兵堵截。这富有创造性而又成功的防御措施,使蓟镇有了从未有过的精兵强将,蓟镇的防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固,从而取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良好效果。十六年间蒙古骑兵不敢内犯,百姓有和平安定的生活,朝廷无“虏”犯京师之忧。表面看来,戚继光没有像在南方那样立下显赫战功,实际上这种和平的赢得,这种“屈人之兵而非战也”的业绩,是对民众、对国家立下了更大的战功,而且,“继之者,踵其成法”,使蓟镇“数十年得无事”,这又是何等的功勋呢!孙子曾有这样的名言:“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用孙子的观点衡量,戚继光在北方不是比南方功劳小而是更大。实际也确实如此。尽管戚继光在南方对倭寇进行了歼灭战,但倭寇的入侵给民众造成的灾难依然是深重的。戚继光获得了横屿大捷,全歼了入侵的倭寇,但“宁德一路,上下三百余里,三年渺绝人踪”。当时戚继光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孤城喜复愁还剧,草合通衢杂藓痕。废屋梁空无社燕,清宵月冷有悲魂。”这是何等凄冷的景象啊!这就是倭寇入侵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在北方,戚继光在蓟镇的十六年问,蒙古骑兵的铁蹄未曾踏人长城内一步,长城内的人民在和平的阳光下生活,这与那硝烟弥漫、动乱不已的生活相比又是何等的幸福呢!不止如此。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蒙汉两个民族和平相处,不仅免去了战争的灾难,而且促进了两族的交流和发展。这在有明一代乃至中国的边防史上,也是罕见的,显示出戚继光的军事艺术已达到了古代的最高水平。

戚继光获得如此奇勋殊功靠的是什么?在我看来主要靠的是“造势”,即建立起与敌人相比占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在南方,他建立了敌人畏之如虎的“戚家军”。这支军队在武器装备、组织编制、军队纪律、思想素质等各方面与倭寇相比都占有优势,所以每战必胜。而在北方,他一是修建了长城敌台,二是建立了车步骑营,三是训练军队。这几项措施减杀了敌骑兵的优势,使自己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对敌人造成了泰山压卵的局面,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取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军事无非是两大部分,即武装力量的建设和武装力量的使用。武装力量的建设主要是“造势”,而武装力量的使用主要是“用谋”。要想夺取战争的胜利,“造势”和“用谋”二者缺一不可。“势”为“谋”之基础,“谋”为“势”之运用。二者相得益彰,军队则无往不胜。二者中,“造势”是基础。没有一支勇敢善战的军队,再好的谋略也难以在实战中奏效。诸葛亮就曾经说过:“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明人曾经说过:戚继光“所以得士力者,不在战而在练也”。明人还说:“主将用兵,其胜也不胜于胜之日,而在平日;其败也不败于败之日,而亦在平日。”平时武装力量建设得如何,战争准备得怎样,关乎未来战争的胜负。社会在发展,军事技术在进步,再像韩信那样驱市人而战已不可能,故而“造势”的基础地位越来越突出。抗倭初期,倭寇为什么那样猖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明廷在和平的日子里没有注意“造势”,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军备废弛。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造势”的重要。不要战争就必须准备战争。要讲“用谋”,但更要讲“造势”。只讲“谋”,不讲“势”,那么“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今天,不以高新技术武装军队,不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不增强自己的实力,不做好战争准备,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夺取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人们应该更重视“造势”。长期以来学术界似乎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比较重视“用谋”,而相比之下对“造势”、对军队建设就重视得不够。有的出版社出版古代十大著名兵书,竞没有一部是关于练兵的。这还不如清人。清人在编《四库全书》时,所收二十部兵书还有两部是关于练兵的。有关孙子的国际性学术讨论会开过多次,这当然是应该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但相比之下,以练兵著称的戚继光的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则从来未曾开过。孙子研究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而戚继光研究还只是停留在民间。凡此种种,都说明学术界还没有把“造势”摆到它应有的位置上,这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应该大力研究戚继光,研究他的“造势”,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在古代众多的将领和军事家中,还没有哪一个像戚继光这样重视“造势”,重视军事训练。他之所以成为杰出的军事家,也正是得益于此。

“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他在一生当中,“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遭一劫。明人说:“自古利于水者,未必利于陆,利于步者,未必利于骑,至少保而水陆步骑无施不宜,奇正虚实变化莫测。”仅就作战这一点来说他已经称得上是一位军事家了。

戚继光的功勋是不朽的。但在当时他并没有像李成梁那样被封为伯爵,反而在张居正死后于万历十一年(1583)被贬谪广东,万历十二年(1584)又被罢官,最后在无钱医病的穷困中于万历十五年蜡日(1588年1月17日)与世长辞。

后记

1999年7月10日,我接受了撰写《戚继光评传》的任务。这之前近半年,即1999年2月20日,原煤炭部部长高扬老前辈让我协助他筹划出版《戚继光研究丛书》,并由我担负《纪效新书》校释和《戚继光传》的撰稿。我计划在2000年完成这两部书的写作,2001年完成《戚继光评传》。但由于其他一些事情,《戚继光传》的写作拖了半年。《戚继光评传》动笔后,《戚继光研究丛书》编委会又决定由我和仝晰纲同志合作完成列入该丛书的另一部书——《明代倭寇史略》。直到2002年下半年才又继续撰写本书。好在有《戚继光传》一书作基础,写起来还算顺利,今天总算完成了此稿。

尽管我一直注意有关戚继光材料的收集,先后写过一些有关戚继光的文章和传略,这次又先后到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等图书馆查阅材料,但由于研究不够,水平有限,加以时间紧张,书中仍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乃至错误,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2年12月28日于北京丰户营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戚继光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中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041662
开本 32开
页数 42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26
出版时间 2004-09-01
首版时间 2004-09-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3
出版地 江苏
209
151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