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碱滩/黑土地之歌
内容
编辑推荐

于忠民的《红碱滩》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背景,以男女主人公悲苦凄绝的爱情为主线,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令人触目凉心的岁月。他们以虔诚、狂热、躁动、奋争,释放着青春激情,同当地农民一道垦荒种稻、修堤割苇。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个特殊家庭身份的青年男女相遇相识,悄然相恋。然而,在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歧视的双重压力下,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此发生了一段段令人慨叹的动人故事。作品语言朴实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震撼回味,同时为了解和研究盐碱滩上那段独特历史提供了鲜活的史料。

内容推荐

于忠民,生于沈阳,曾下乡到辽宁的盘锦。回城后上大学。当过工人,从事过设计、技术和质量管理等工作,为高级工程师。1989年起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发表散文、诗歌、小说100余万字。30余次在征文大赛上获奖。现为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红碱滩》这本书就是他编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背景,以男女主人公悲苦凄绝的爱情为主线,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令人触目凉心的岁月。

《红碱滩》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试读章节

天已完全黑了。凛冽的北风狼嚎般在盐碱滩上怪叫。枯干的芦苇瑟瑟颤抖,发出凄楚的呻吟。

颠簸了半天的破旧“嘎斯”大货车像个病牛,气喘吁吁晃荡到青年点二连的宿舍前。我顾不得到屋内暖和一下几乎冻僵的身体,急赤火燎地想找个地方排泄膀胱里憋了一下午的液体。我四下撒目,惨淡的月光下,房山头边上的草垛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儿既背风又不易被人发觉。我正要跑过去,身边的同学邱玉明急不可耐地解开裤带,猴急地说:“还磨蹭啥呢?哥们儿憋不住了,就在这儿得了。”我朝草垛方向一扬头说:“这前后一帮人,瞅你好哇?哎,往里点儿。”邱玉明不耐烦地哼了一声,提着裤子,刚到草垛边就浇上了。我刚解开裤带,忽听“啊”的一声尖叫,浑身霎时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僵硬的手抓紧了肥大的裤腰。

寻声望去,草垛里有两个人影在晃动。邱玉明惊得提着裤子兔子似的噌噌往回跑,我的心怦怦乱跳,尾随他钻进了宿舍。

我俩惊魂未定,忽然门被咣当一声踹开,一个长得像大骆驼的青年满脸杀气地蹿进屋内。

正在闲聊的几个老知青一见这个人,像遇到“瘟神”似的赶紧闪到一边。不知谁小声嘀咕了一句:杜金彪来啦。

杜金彪瞪着眼珠子扫了一圈,见我还在哆哆嗦嗦系着裤带,霎时眼露凶光,直扑过来。没等我反应过来,头上便重重地挨了他一个“电炮”。我头一晃,只觉耳膜嗡嗡响。我一愣怔,问:“凭啥打我?”

“凭啥?”杜金彪张开大嘴露出一对咬人的虎牙,气哼哼地说:“刚才浇尿的是不是你?你以为猫这儿就没事啦。操你妈的,跟哥们儿装傻。”他照我的前胸咚地又是一拳,我只觉胸口像被大锤猛然击中,憋闷得快要窒息。我噔噔地倒退了好几步。

“不是你是谁?”杜金彪龇着虎牙冲我厉声喝道。

“是……”我下意识地瞥了一眼邱玉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将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杜金彪眼珠滴溜儿一转,发现邱玉明的裤裆湿了,恍然大悟。他噔噔地来到邱玉明跟前,两眼直勾勾地说:“嗬,你小子够流氓的,胆儿挺肥呀?你他妈的没长眼睛,敢往女青年身上浇尿。”

邱玉明惊得小脸煞白,额头渗出汗珠,他手扶着炕沿儿哆哆嗦嗦,挪着身子往炕上蹭,声音颤抖着:“这……黑灯瞎火的,谁知道草垛里有人哪?”

杜金彪抡起大手,啪地扇了邱玉明一个重重的耳光,邱玉明的小脸霎时出现几道红红的手印。邱玉明嗷地怪叫一声,头向后一仰,棉帽子甩到了一边,露出一头鬈发。他身子一趔趄,倒在了炕上。

我吓得一激灵,生怕那拳头再落到我身上,赶紧向边上闪了闪。

“嗬,头发还带卷儿呢!”杜金彪嘿嘿一声冷笑,一把揪住邱玉明的头发说,“曲了毛,挺厉害呀。”

“大哥,饶命……”邱玉明手捂着脸哀求道。

杜金彪向下一拽邱玉明的头发,迫使他的脸向上仰起,说:“小兔崽子,不给你点颜色,你他妈的不知我杜金彪的厉害。”杜金彪猛一撒手,回头操起门后的铁锹吼道:“今天我非把你鸡巴剁下来不可。”

“大哥,别,别价,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邱玉明发出了哭腔,眼泪刷地流了出来。  “去你妈的,少他妈的装熊。”杜金彪吼着,抡圆了铁锹拍过来。邱玉明吓得身子一歪,铁锹在他棉袄上开了一个大口子,又重重地砸在炕上,咚的一声,炕上凹下去一大块。

站在一旁的黎义鸣黑着脸耷拉着眉毛,乜斜着瞪了一眼杜金彪,鼻孔翕动,喘着粗气。我知道黎义鸣在校时打架出了名,今天见两个同来的战友挨了打一定心里憋着气。幸好杜金彪没注意黎义鸣的表情,不然的话说不定会发生一场恶斗。

杜金彪怪叫着又举起了铁锹,这时,门忽地被踹开,涌进来两个人。一个抓住杜金彪的胳膊,另一个抱住他的腰。

抓胳膊的那人中等个儿,长得瓷实,有点O形腿,像个蒙古人。他说:“金彪,你跑这儿干啥?这新青年咋惹乎你啦?”

杜金彪气哼哼地说:“达子,你是连长,你说说这小兔崽子,没事儿往女的身上浇尿,你说该揍不?”

“啊,天挺黑的,兴许他没看见。”被称为达子的人说。

……

P5-7

序言

40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红土地”和“黑土地”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碱滩/黑土地之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忠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97339
开本 32开
页数 4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8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5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