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四朝宦海听风雨(宜州名士冯京)/宜州历史名人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廖国一编著的《四朝宦海听风雨(宜州名士冯京)》记叙了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者冯京的生平,并以时间为线索,重点叙述了冯京富有传奇色彩的出生,三魁天下元、两娶宰相女、连任北宋四朝元老等事迹。该书对全面了解、认识冯京非凡的一生及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四朝宦海听风雨(宜州名士冯京)》记述了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者冯京(102l一1094)的生平,并以时间为线索,重点叙述了冯京富有传奇色彩的出生及三魁天下元、两娶宰相女、连任北宋四朝重臣等事迹。文字虽简略,内容却丰富。写人则折射当时社会,写事则反映当时政治。虽是一人之评传,却是历史之剪影。

《四朝宦海听风雨(宜州名士冯京)》由廖国一编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出身之疑

 一、籍贯之争  

 二、出身之谜

第二章 三魁天下元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

 二、丰年足酒容身易,世路无媒着脚难

 三、吞炭难忘今日事,积薪深愧后来恩

 四、三魁天下元

第三章 学而优则仕

 一、由商而士的转变

 二、两娶宰相女

 三、熙丰变法中的角色

 四、妥善处理宋王朝与边疆的关系

第四章 不如归去

 一、古稀而至 中正不倚

 二、受人爱戴 世代传扬

 附录一:冯京的诗赋

附录二:冯京夫妇墓及其墓志全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出身之疑

一、籍贯之争

冯京(1021--1094),字当世,号齐年。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生于广西宜州龙水(今宜州市庆远镇状元湾),后落籍江夏。①冯京在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是中国科举考试史上为数不多的“三元及第’’者之一。关于冯京的籍贯问题,历代典籍、文献和地方志均有相关记载,但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关于冯京的籍贯,大致有三种看法:鄂州人、宜州人、镡津人。

(一)鄂州人

鄂州(今湖北),宋代统属于荆湖北路,绍兴元年(1131)于鄂州置安抚司,绍兴二年(1132),东西两路撤销,鄂州分属北路安抚司,北路安抚司的治所是鄂州。《宋史》有载‘‘北路(即北路安抚司),有府二:江陵、德安;州十:鄂、复、鼎、丰、峡、岳、归、辰、沅、靖。军二:荆门,汉阳”①。这里所说的北路,即北路安抚司。“鄂州,江夏郡,武昌军节度。初为武清军……建炎二年,兼鄂、岳制置使。四年,兼江南鄂州路安抚,寻改鄂州路安抚。绍兴二年,改兼荆湖北路安抚,六年,管内安抚……嘉定十一年,置沿江制置副使。淳祐五年,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景定元年,改荆湖制置使……县七:江夏,崇阳,武昌,蒲圻,咸宁,通城,嘉鱼。监一:宝泉”②。

有关冯京为鄂州人的文献记载比较多,或称其为鄂州咸宁人,或称其为鄂州江夏人。《方舆胜览》卷二十三中就说鄂州包括“江夏、蒲圻、崇阳、咸宁、通城、嘉鱼”③。《宋史》卷三一七“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少隽迈不群”④。《鹤林玉露》乙编卷四则载“冯京,字当世,鄂州咸宁人。其父商也,壮岁无子”⑤。《宋史纪事》和《中国状元大典》均为据《鹤林玉露》所言,其中《宋史纪事》卷十八载“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皇祜元年,举进士。乡试、廷试皆第一。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旋擢参知政事,寻以观文殿大学士出镇河阳,历大名、彰德,拜太子太师致仕”①。

与冯京同一朝代的李焘、司马光、王辟之、王称等人也认为冯京为鄂州人,这无疑给冯京的籍贯为鄂州说添加了有力的证据。王称《东都事略》卷八十一载“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也”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据当时的《登科记》,于仁宗景祐元年(1034)载“癸丑,赐进士冯京等一百七十四人及第、一百六十人出身、二百九人同出身于崇政殿。京,江夏人也”③。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范镇的《东斋记事》和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比较特别的是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所载的“京少孤,寓武昌”④,王辟之认为冯京是“寓武昌”,而非司马光和范镇所云之“鄂州人”。与冯京关系比较好的司马光,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著名史学家,其在《涑水记闻》卷九中云:“冯京字当世,鄂州人,府解、贡院、殿廷皆第一。”⑤并注明为“身见”,即本人亲自所见。当冯京高中状元回鄂州时,司马光还作诗一首《送冯状元归鄂州》日:“夙昔负奇节,琅然为众殊;下鞲连得俊,出手尽成卢。喜气兼邻曲,荣名溢道涂。风云俱动色,非复旧江湖。”从司马光赠诗于冯京的情况来看,该诗极尽褒扬之词,可见两人的交情是比较深厚的。而范镇,据《宋史》卷三三七记载,范镇和司马光生前是好友,两人曾经相约为对方立传或撰写墓志铭。范镇有才华,其文为四方传诵,《东斋记事》所言之冯京有可能是其亲眼所见,也有可能是从其好友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之处转引。但时人对上述史籍中冯京的籍贯均未提出异议。

(二)宜州人

《方舆胜览》认为宜州是“冯三元毓秀之邦,人才不乏”。今之宜州,在北宋大观元年(1107)属于黔南路,大观三年(1109)黔南路并入广南西路,以广西黔南路为名。大观四年(1110)依照原来旧习惯,把广西黔南路改为广南西路,广南西路统有州二十五、军三、县六十五。宋朝廷南渡后,改为府二、军三、县二十。《宋史》载“庆远府,本宜州,龙水郡,庆远军节度。旧军事州……县四:龙水,天河,忻城,思恩”①。《宋史》中并无宜州建制沿革的详细记录,只有记载“庆远府,本宜州”一条。《方舆胜览》“庆远府”条中在详细说明庆远府的建置沿革时说道:“粤地,牵牛分野。秦属象郡,汉属交趾、日南二郡界,并同安南府,后没于蛮夷。唐招降所置,初日粤州,后日环州,改为龙水郡,复为粤州,改为宜州。皇朝诏岭南羁縻环、镇宁州、金城州、智州、怀远军,并依前隶宜州,又以羁縻芝忻、归恩、纡三州地为忻城县来属……治宜山。”祝穆在《方舆胜览》中颇为详细地说明了宜州的来龙去脉问题,并且在“山川”中又说道“拜相山,又名天门山,二峰如笋……冯三元祖茔在其下”②。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里也说“祖茔在宜之龙江”,龙江为庆远府之郡名,故两者记载的地理位置是一样的,两书都明确表明了冯京祖坟位于宜州。

南宋乾道元年(1165),时任太守的李守柔在宜山府城东建立“冯三元祠”。郭见义由此写了一篇《三元祠记》日:“公世为宜之龙江人,从其父商,遨游四方。”③据清代谢启昆《广西通志》载“李守柔,字必强,临桂人。绍兴年间,与兄守卓相继登第,为雷州海康令……后知梧州、宜州,最后知新州,卒”④。李守柔曾任宜州知府,所以,他在宜山府建立“冯三元祠”是可信的。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二载:“冯京,字当世,庆历六年为龙头首选,解省试俱第一,故日三元。其母墓葬长沙,有读书堂在舂陵,其解试寓鄂渚,其生长于宜,而游学随所至而往。祖茔在宜之龙江,浪步之北子孙居中里,今有冯村。”⑤此书中的鄂渚为鄂州之郡名。该条记载与祝穆《方舆胜览》相同,似为互转。明代广西提学潘恩在《过冯当世祠诗记》的序文中说道:“宋三元冯当世先生产于宜之龙水,天门拜相山祖墓在焉。幼流寓入藤,有读书故址;后贯籍武昌发解……载我《明一统志》。中好事者,高其名行,转相传致,私以为邦。”①明代嘉靖《广西通志》、清代雍正《广西通志》、清代嘉庆《广西通志》及《宜山县志》中亦引用了这一说法。李贤《明一统志》卷八十四载“冯京,宜之龙水人,从其父游,寓籍江夏”。以上文献资料均说明了冯京出生于宜州,随后流寓藤州,后来则是寓籍江夏的史实。P3-9

序言

当前,国际以及区域间竞争的焦点正逐步从经济硬实力转向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区域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增加,文化对国家、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逐步扩大。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在约瑟夫·奈看来,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价值观、影响力、吸引力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一般是指无形的、抽象的、非物质性的力量,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一概念的提出,把软实力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促使人们从关心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在我国,“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的正式出现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以及区域竞争的重要因素。

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宜州,文化积淀极为丰厚。它与历代众多名人有着不解之缘,形成了独特的名人文化。宜州市委市政府将宜州的历史名人资源保护和开发纳入文化建设战略,通过研究宜州的历史名人以彰显宜州的文化,显示了对历史名人的敬重以及对宜州文化传统的传承。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文化自觉,既是宜州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宜州城市文化魅力与影响力的有效路径。

本套《宜州历史名人丛书》便是广西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团队9名学者对宜州历史名人研究的成果。本套丛书包括5本:《四朝宦海听风雨——宜州名士冯京》《短笛长歌独倚楼——黄庭坚在宜州》《落落孤云独往还——徐霞客宜州旅行记》《大儒山长润诸生——郑献甫在宜州》《连天烽火化春风——竺可桢在宜州》。相信本套丛书所研究的宜州历史名人,不仅将成为宜州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且将成为宜州独特的文化符号。对推动宜州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和文化建设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后记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发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宜州市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丰富,各时代都有重要的历史名人及其文化积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宜州市的名人文化资源,是宜州市区域文化软实力的代表,她对今天宜州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冯京作为广西历史上第一位三元及第者,作为宋朝忠勤耿直的四朝元老,作为宜州籍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无疑也是值得挖掘的重要资源。

承蒙广西师范大学宣传部部长张艺兵研究员的盛情邀请,我们得以写作完成了这样一本有关冯京的小书。虽然我们2r_作十分忙碌,也深感时间短、任务紧,但是能够在宜州市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出版这本有关冯京的小书,我们感到十分光荣。在此,我们向张艺兵部长表示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伍丽云编辑给本书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河池学院的江日青副教授、河池市革命纪念馆的覃万琼和银联忠二位先生给本书的写作提供了部分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真心希望这本小书能够对宜州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和乡土历史教育有所帮助,并祝愿宜州市的明天更加美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四朝宦海听风雨(宜州名士冯京)/宜州历史名人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国一//黄秋红//白爱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47043
开本 32开
页数 1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96
CIP核字 2013279392
中图分类号 K827=44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