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内丹养生功法指要
内容
编辑推荐

由王沐编著的《内丹养生功法指要》内丹功法以延年长寿、返老还童为目标,其效果可以消除人体内的疾病,可以调整人体的疾病,可以调整人的情绪,可以激发人的青春活力(生命力),可以变化人的气质,可以开发人的智力!

本书为内丹养生功法指要,内中共分为上、中、下三篇,收录了数篇养生文章。

内容推荐

《内丹养生功法指要》是王沐编著的。内丹学虽号称仙学,却与一般宗教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不以迷信骗人,惟重人体的实验。丹经中的“神仙”等字眼,只是一种比喻,它的确切含义是指那些修炼内丹功法取得成效的人。内丹学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实际上要与造物主争权,要夺天地造化之功,要在人体内模拟宇宙反演之道,要做大自然的主人。

《内丹养生功法指要》即为内丹养生功法指要,内中收录了数篇养生文章。

目录

前言

上编

 道教与道家的关系及其区别

 道教丹功宗派漫谈

 李道纯之道统及其他

 《悟真篇》丹法源流

 《悟真篇》丹法要旨

中编

 内丹功法的缘起和发展

 道教丹功四秘窍的体和用

 内丹功法纲要

 女丹概论

下编

 析王船山《楚辞通释·远游》

 明陆西星《封神演义》的宗教思想试析

 《帛书老子校注析》序

 道教养生法与《老子》的关系

 《大成捷要》丹功讲解

附录

道派与人物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在人事方面,道的功能也是通过德来体现的。《老子》第五十四章认为,把道贯彻到个人、家庭、乡村、国家、天下则可以达到德真、德余、德长、德丰、德博的理想道德境界。德从不同的社会层次体现了道的功用。斯为“道体德用”之明证。

上面已经说到,“道”和“虚”、“无”是同义词或近义词,同样,“德”和“一”、“有”在《道德经》里也大部分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汉司马谈、魏何晏、王弼都认为,道既无方无体,必有用才能显示出它的功能。“用”是什么?当然是“德”,亦即“一”,也就是“有”。庄子的主张更明显,说明体现道的就是“一”,“一”就是“德”。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经法》与《道原》都体现了“虚”和“一”的关系。虚即道,一即德,道为体,德为用。道与德的关系就是体用关系。

以上是道家所主张的“道”的精神意义。

道教对“道”的解释并不同于道家的解释,既不祖述老子而贯彻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张,也不推崇道家的著作,而以为道为神仙之道。

道教所称的“道”具有三个意义:(1)道即是神,神的意志,所以“神道设教”;(2)道者术也,包括道术、法术;(3)道与权同义。

道教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由神灵主宰着,支配着,所以,神即是道。道教之“道”,虽也标榜老子,但老子主张自然、无为、适应自然;而道教则认为自然中虽有神主宰着,但人如果得道,就可以掌握自然、支配自然、征服自然。道家主张无为、清静;道教则主张依靠天神列圣由有为达到无为。有为即祈祷祭祀,敬天事神,祈求降福免灾;进一步服食、烧炼、胎息,求得长生;再进一步代天神行法,如呼风唤雨、驱鬼降魔、拘魂制魄、召神访仙、控制天帝百神,来为自己服务。道教有为的目的就是长生久视、肉体飞升、离尘世、列仙班,这就是道家要达到的“无为”。所以,道教所谓道即长生,即成仙,与道家的顺应自然支配,享用自然的消极态度并不相同。

因为道教的道是指天神意志,所以供奉的天神是代表道的三清和代表天的玉皇大帝。代表道的神即三清。三清之下,代表“帝”的形象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代表天,象征行政统治者。三清是“象帝之先”,应在玉帝之上。按道家的记载,玉皇大帝统辖诸天,是行政的最高权力者。在玉皇大帝之下,有六天帝君及三十二天帝,都是按星宿排列的。六天帝是:南极长生大帝,东极青华太乙救苦天尊,中宫紫微北极大帝,句陈星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东华木公青童道君。

道家主张天有三十六天,除大罗、清微、禹余、大赤这四天外,其余三十二天各有帝君管理。至于扶桑大帝及水府诸神、酆都大帝及所属诸神、日月及诸星宿、五岳及诸山神,都归玉皇大帝统辖。

这就是道的形象化,除三清代表“道”以外,大部分是把天上日月星辰加以神格化,这其实是由原始信仰和观星术沿革而来,后来才与道德经的教义结合在一起的。

把“道”神格化、形象化,是由《老子》的“有物混成”而来的。《云笈七签》发挥其义,认为元始天尊的形象就是道的化身。这是三清里的主神,亦即道教之“道”的代表。三清第二位是太上道君。《云笈七签》卷二六:“太上大道君者,盖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三千七百年乃诞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岳、丹玄之阿,于是受篆紫皇,受书玉虚,眺景‘上清’,位司高仙。”这是本纪比较简单地略记诞生、受封司上清天的经过,实际上是列为“道”的第二个代表的形象。另一记载说他是元始天尊的化身。三清第三形象是太上老君,道教推为教祖,唐代尊为混元皇帝。《云笈七签》卷二十六说:“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强为之容,则老子也,以虚无为道,自然为性也。”“或玄冠素服,白马朱鬃……妙相不可具图,学上道之子,宜识真形,真形不测,但存此足以感会也。”这就是说道家图绘神像是体会道的奥义、体现道的精神。这就是道即神的意义,这就是道教之道。

《道藏源流考》解释道的意义说:“道者术也。”贾谊在《新书·道术》里说:“道者,所以接物也。其本谓之虚,其末谓之术。”以上说法皆有道理。各家对“道”按照自己的观点,分别作了不同的解释,认为道与术就是一种体用关系。如儒家的治术,道家的尤为、清静、顺应自然,道教求长生的敬天事神,求仙治药,取得长生之术,都是以道为体,以术为用的。

而道教的道即神,道术即体现代行神的意志的方术。

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认为天神主宰宇宙,安排祸福。所以,(一)有定命论的想法,唐代有《前定录》,都是记载命由前定的事;(二)认为命虽前定,但是可用各种方法窥测神意,趋吉避凶,或者挽回神意,扭转天心;(三)可用种种仪式向神表示虔敬,求神仙降福免灾;(四)代表天神控制、支配自然;(五)对于求仙访道,认为长生可致,仙道可成,所以,法术很多。总之,是以有为手段达到无为目的的。

晋葛洪《神仙传·老子》认为一切道术,都是老子亲传,他说:“夫人受命自有神通远见者,禀气与常人不同,应为道主。故能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辟恶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魅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皆老子《本纪中篇》所记者也,自有目录,其不在此数者,皆后之道士私所增益,非真文也。”道教行术,因奉老子为传道教主(三清中第三位)。道教所举道的意义,包括一切道术而言,在道藏三洞四辅十三部中,有神符、玉诀、赞颂、表奏、方法、众术等六部分,都属道术方面。

但道教方术,首重师传,口口相传,不著文字,一切口诀,全凭记忆。盖道教在道术方面,不作宣传,拜师、收徒非常慎重。道教称道、经、师为三宝。道师又有三种:经师(理论)、籍师(师徒传授关系)、度师(度化之师)。这都指出师传重要,而且在道术方面,常常单传一人,对道术的重视与其他宗教不同。而道家所谓“得道”,实指这种传授而言。至于那些广收徒众人教,或故作神奇,不过左道而已。P4-6

序言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宗教,这三教发生社会作用的时期有先有后。三教之中,佛教、道教传播时期较早,约在4世纪;儒教的产生约在11世纪,比佛教、道教晚了五百年。

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借助道教的声势,依附于道教得以顺利传播。道教开始时即注意治病保健,还有一部分教义是治国安邦的主张,如最早的《太平经》即属于这一类经典。这种经典随着政治形势有升降起伏,也随着政治的需要有所改变。

道教原来自中国方士、方术、巫术。随着文化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变迁,道教内部也有了分门别类的衍化。道又有与佛、儒两家的思想交融,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与中国哲学发展有共同关心的时代课题。如汉代天人感应的宇宙论,即与佛、道两教有共同的兴趣。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哲学发展思潮由宇宙论进入本体论,佛教、道教也都有与此相关的表现。由南北朝到隋唐,中国思潮已由本体论进入心性论,佛、道二教也有共同的兴趣。道教的外丹,从理论上说,带宇宙构成论的倾向和影响。道教的内丹学说则是时代思潮心性论在道教中的表现。

王沐先生从事道教内丹学研究多年,70年代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给研究生讲授《悟真篇》。王沐先生为学深得学生们的敬重。

道教内丹学流派甚多,然真伪一时难辨,也有些著作,学术气味不多,科学性不够。王沐先生治学谨严,不哗众取宠,成一家之言。他把自己的文章集成一帙,公开出版,我相信此书的问世对道教内丹学的研究将会发生促进作用。应王沐先生之嘱,匆写这几句话,向读者推荐这本文集。

任继愈

1989年4月10日于北京

后记

目前,社会上广为传习的以锻炼人体的精、气、神为主的防病健身之术,通称之为气功,相当于仙学内丹功法筑基阶段的道术。内丹仙术严格区分后天气和先天■,以炼先天的元精、元■、元神为主,乃是比气功高一个层次的■功。实际上,丹家称炼暴之术为命功,称炼神之术为性功(如佛教禅功就是以性功为主),仙学主张以后天合先天、性命双修的金丹大道,它不仅是一种养生方术,而且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称之为内丹学。内丹学寓道于术,它既是我国古代的巫史、方士、道士、神仙家、养生家经过数千年的实践逐渐摸索出来的修持方法,又是一种综合道家宇宙观、人生观、道教哲学、古代人体科学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和行为模式。因之,内丹学虽然被道教视为修持方术的核心,实际上却汲取了中国医学、佛学和儒家文化中的精华。金丹大道本与天地造化同途,与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是人体向道的反演和复归,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可见著名内丹学家陈撄宁先生将内丹学超出于儒、释、道三教之上,定名为仙学,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国现存的各类内丹学著作,足有上千种之多。这是古代内丹家为了同死亡作斗争,终生从事人类身体内在奥秘的探索而作出的实验记录,是留给我们的一笔闪烁着科学智慧光芒的宝贵文化遗产。现在国内学术界尚视内丹学为千古绝学,热心此道的学者寥若晨星,足见它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学术研究领域。然而从事内丹学的研究,又谈何容易?盖因内丹学是寓道于术的文化体系,内丹功法的关键法诀,自古以来靠师徒口口秘传,从不写在书上。《悟真篇》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内丹学命功靠师传口授,性功靠修炼体悟,万卷丹经,只不过足资参证而已。因之治内丹学者,如果不肯拜师炼功,仅据丹经搞纯学术研究,无异于纸上谈兵,必将谬误百出,贻误后学。吾亦有志于此道久矣,多年来徒读丹经,多方参悟,终不得其门而入,故决心觅一真师,学习内丹功法,以便开展人体科学的研究。1982年春我访道于崂山太清官,匡常修道长告诉我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的王沐先生,曾得丹家真传,足可以为吾师。后来机缘凑巧,我因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遂师从王沐先生学习内丹功法。蒙王沐师推诚相教,我一面炼功,一面研读各家丹经,恍然颖悟,确有“得诀归来好看书”之感。近来王沐老师嘱我将他多年研究内丹学的文章和手稿,编集成书。于是,我按先生的吩咐,将文稿抄改整理,集为一册,名之为《内丹养生功法指要》。先生的丹法口诀,亦隐于书中,其中有数篇乃多年秘而不宣者,皆公诸于世,以广度有缘,读者苟能留心研寻,必有所得。幸而东方出版社的薛德震先生和责任编辑陈来胜先生,闻而悦之,将此书出版,实大有功德于社会!

王沐师能诗能文,学无不窥,早年慕道,在东渡日本求学时便广罗丹经,热心于内丹学的研究,后来又拜道门高人为师受丹法秘诀。先生自得诀至今五十余年,内炼丹功始终不懈,外修道德和光同尘,从不在社会上自我张扬,是以几十年间虽大故迭起,包括“文革”期间的查抄批判,先生竟能安然无恙,丹书手稿也无一损失。国内学者今天专心研究内丹学六十余年如王沐先生者,应属绝无仅有。苏东坡词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王沐先生已至耄耋之年,犹神采奕奕,满面红光,望之如六十许人。先生为人诚实可亲,性情平和,谈吐从容,举止如苍松翠柏,闲云野鹤。现先生离休居家,犹终日著书授徒,吾每有所问,先生都细为开解,孜孜不倦。吾读其书矣,吾闻其语矣,吾见其人矣!

胡孚琛恭记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1989年3月1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内丹养生功法指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5917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4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不详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58-53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34
16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9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