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体、形式,以上这三个方面,也就构成《中国文论的经典与文体(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3辑)》的主要内容。由美国学者余宝琳撰写,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张万民、张楣楣翻译的《隐喻与中国诗》一文,在比较的视域中,考察了中国诗歌有无隐喻的问题。本辑我们还安排了“史与派”栏目,刊发四篇文章。本书由胡晓明主编。
| 图书 | 中国文论的经典与文体(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3辑) |
| 内容 | 编辑推荐 经典、文体、形式,以上这三个方面,也就构成《中国文论的经典与文体(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3辑)》的主要内容。由美国学者余宝琳撰写,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张万民、张楣楣翻译的《隐喻与中国诗》一文,在比较的视域中,考察了中国诗歌有无隐喻的问题。本辑我们还安排了“史与派”栏目,刊发四篇文章。本书由胡晓明主编。 目录 编辑部报告 中国文论的文体论 隐喻与中国诗 《文镜秘府论》的一些病犯研究 论偈与诗的界限 折腰体新探 从七古到七律:清前中期的山谷诗接受小史 在比较的视域中论明代八股文的哲性基础 文心雕龙 刘勰心目中的文学宗谱及文学世界 《文心雕龙》的“雕龙”形式论 《史通》对《文心雕龙》宗经史学观的批评 《文心雕龙》用事及其功能意义 释“气靡鸿渐” 经与思 《五经正义》诗学思想简论 苏轼易学中的“和而不同”与其文艺思想 论元人文论的“文与道一”说 论李渔文学创作的“人情”说及其思想渊源 史与派 “把笔为文,则可屈折以自求达”——事功学派陈亮文学思想研究 李贽评选《坡仙集》略论 晚清汉魏六朝诗派诗学的趋向与类型 海日楼诗学渊源及诗学品质管窥 其他 说《庄子》的“尚大不惑”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新探 萧梁尚隐之风与陶渊明的价值发掘 唐宋文人对“秋风鲈鱼”意象的审美演绎——兼论中国文化意象之审美再生产 文献 《百家诗话抄》溯源小考(附:李钰抄《随园诗话》逐条钩识录) 樵庵诗话(二)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文论的经典与文体(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3辑)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胡晓明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9043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44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97 |
| 出版时间 | 2011-12-01 |
| 首版时间 | 2011-12-01 |
| 印刷时间 | 2011-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5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6.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4.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10 |
| 宽 | 147 |
| 高 | 18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15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