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电影与都市(都市经验视觉空间与电影消费)》由陈犀禾、黄望莉主编,书中论文和发言,有的抓住了新的电影现象,就具体的城市电影营销策略、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集中思考;有的从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总结整理;有的则从哲学观点切入,对城市视域、电影经验、电影的空间消费等有了新的认识。总之,论文围绕电影和都市的关系大多提出了有价值的观察和分析,其中一些论文在发现问题、提出论点、组织论述等方面尚嫌稚嫩,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书 | 电影与都市(都市经验视觉空间与电影消费)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本《电影与都市(都市经验视觉空间与电影消费)》由陈犀禾、黄望莉主编,书中论文和发言,有的抓住了新的电影现象,就具体的城市电影营销策略、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集中思考;有的从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总结整理;有的则从哲学观点切入,对城市视域、电影经验、电影的空间消费等有了新的认识。总之,论文围绕电影和都市的关系大多提出了有价值的观察和分析,其中一些论文在发现问题、提出论点、组织论述等方面尚嫌稚嫩,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录 【代序】 电影与都市:都市经验、视觉空间与电影消费 第一部分 当代都市电影中的文化及其想象 新都市电影:眼与心的裂隙 《团圆》 ——现代都市电影的“非典型”表达 虚构的“海上都市” ——从《海上梦境》、《海上传奇》谈上海电影中的想象误区 城市·人·记忆 ——略论贾樟柯的城市影像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都市叙事的演变 另一种都市电影 ——关于新世纪“向城求生”者的都市影像 新世纪十年中国城市电影文化发展态势 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中的女体呈现和性别政治 第二部分 都市背景下的电影产业及其他 城市,民营影视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从模糊之域到具名之城 ——当代电影生产与城市营销的互动阐释学研究 从《非诚勿扰》到《唐山大地震》 ——论杭州城市品牌形象的电影植入式营销 都市化与当代中国都市电影叙事的三个转向 试析电影给予都市大众的空间消费构成 城市“视域”与电影经验 ——一种现象学的描述 第三部分 中国早期电影中的都市空间及其视觉政治 略论“十七年”时期的中国城市电影 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都市文化的回归与构建 幻灭与新生 ——昆仑影业公司创作中反城市化倾向的延续和突破(1947—1949) 1927—1937年上海都市空间华洋格局之变与影院自主化建设 夹缝中成长 ——试论长城画片公司影片中的都市女性形象 空间与视觉政治:《木兰从军》胶片被焚事件始末 被忽略的《新旧上海》 ——另一种城市生活 第四部分 多/跨地视域下的都市电影 “文化之困”的影像与“文化之谬”的现实 ——三地都市影像的文化内蕴及当下大陆都市电影缺失的文化评析 论台湾电影中台北城市空间的建构 电影的现实边界、都市心理与梦幻叙事 ——以《盗梦空间》对中国电影的启示为例 略论新世纪美国电影中的后大都市空间 可见的城市 ——碎片?有机体?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电影与都市(都市经验视觉空间与电影消费)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犀禾//黄望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603412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0 |
出版时间 | 2011-12-01 |
首版时间 | 2011-12-01 |
印刷时间 | 2011-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9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