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六祖惠能说(上下)/洗心禅话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他目不识丁,所说被奉为经典;他一介樵夫,却成佛作祖;他命若悬丝却续佛慧命;他历尽艰险而金刚不坏。他是谁?他就是东土禅宗的真正开创者,印度佛法本土化与大众化的典范——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妙华编著《六祖惠能说(上下)》一书,逐字阐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并充分发挥,有利于弘扬当下宗门禅。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六祖惠能说(上下)》。《六祖惠能说(上下)》的内容简介如下:

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一位震古烁今的大禅师,他目不识丁,所说被奉为经典;他一介樵夫,却成佛作祖;他是东土禅宗的真正开创者;他是印度佛法本土化与大众化的典范。千百年来,无数人因尊奉六祖言教而契悟本心。《六祖坛经》是中华禅的渊薮,也是五宗七家的源头。“欲识本来真面目,挑灯终夜读坛经。”妙华法师矢志般若,究心宗乘,数十年自修弘法不辍,此次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逐字阐释并充分发挥,因缘极其殊胜,对当下宗门禅的弘扬是有力的推动,对大众树立修行的正法眼是有益的举扬。

目录

卷上

1.传法:和尚传法不传心 道士传药不传火

2.励志:隐匿岭南十五载 保任佛性待花开

3.智慧:智慧皆在日用 何劳心外求玄

4.文字: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做人做事心为机关

5.炼心:定慧在心不在身 木雕泥塑怎成佛

6.改过:如若佛言不改过 断论天下无圣贤

7.缘分:千丈楼台凭地基 万古得度靠缘分

8.迷悟:迷时法华转 悟后转法华

9.接引:去粘去缚去尘垢 悟证佛法有浅深

10.论议:随拈一法皆妙法 随缘一唱绝千古

卷下

11.顿悟:艺高人胆大 维摩大手段

12.门徒:一花开五叶 一滴遍十方

13.点化:登堂入室点心灯 千言万语为圆满

14.契会:一马踏杀天下人 至今旌旗尚猎猎

15.见性: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16.宗旨: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17.相对:三科五对十八界 出没两头有绝招

18.运用:用即有万般 合理还归一

19.后事:江山暮 天涯目送 飞鸿去

后记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试读章节

再讲传衣。佛门里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个人如果登堂人室了,师父印证了你的修为,就会传衣钵给你。为什么要传衣钵?大家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我们这个人间是有形有相的,如果我对你认可,我对你信赖,怎么表示呢?就把我的衣和钵很郑重地传给你,你就成了我的传人。传衣钵是表示对自己门徒的信任,是表法。可怜到了后世末法以后,我们大家不知道佛经是来修心的、佛法是来印心的,我们住相而求。我们买了很多像这样的袈裟,买上十件、二十件,今天给这个法子传一件,你是我的法子了;明天给你一个念珠,你是我的门人了。我们传的是形象,并没有真正传心法。真正传心法是像达摩大师传给慧可那样:“拿汝心来,吾为汝安”。慧可上下内外,觅心了无可得,忽然开悟。那叫传心。心是无形无相的,只能够以心印心。以心印心,这本是佛教里的一个专用名词。现在呢?两个人谈情说爱的时候,说是以心印心。谬之甚远了!已经完全大相径庭了。

六祖惠能剃除须发,穿上僧衣,离开广州法性寺以后,就来到了韶关,当时叫韶州,其实就是现在的广东韶关。他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原因在于,当时韶关是一个开放口岸,印度来的高僧非常的多,而且那里言论自由,便于他弘扬佛法,所以他才到韶关去。韶关有一个曹溪,据说是曹操的后人建设而成的,所以称为曹溪。曹溪边上,有一个老寺庙,叫宝林寺。六祖惠能受曹操后代的邀请,就在宝林寺住下来了。当时韶州的刺史韦璩,听说六祖惠能是开悟了的人,是明心见性的人,于是就和很多的官僚到山里头将六祖惠能请到韶关城里的大梵寺,为他们讲经说法。开缘说法,说什么法呢?就像我们现在在很短的时间讲《心经》一样,“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讲白话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师升座次”,六祖惠能升座以后,当时的官僚有30个人,对儒家学说有研究、有兴趣的人有30余人。出家、在家、学道、修道的僧俗人等有一千人。这些人一起恭敬地作礼,想听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法要。什么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解释,因为六祖惠能也在下面作出了解释:“摩诃”是梵语,叫大,“般若”是智慧,简单的翻译就是大智慧。如果大家对佛学有研究的话,你要知道,这个智慧不是人间的聪明,准确地应该翻译成空慧,是能够洞彻人间悟到空性的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去。什么叫此岸,什么叫彼岸?当我们烦恼的时候,就是在此岸;当我们清净的时候,就是在彼岸;当我们迷惑的时候,就是在此岸;当我们开悟的时候,就是在彼岸;当我们造孽的时候,就是在此岸;当我们不造恶业的时候,就是在彼岸。那么,到底有没有此岸和彼岸呢?没有。为什么说没有此岸和彼岸?因为开悟的是我们的心,造孽的也是我们的心,心体当下是空明的。心体是一个,没有两个。在座的哪一位是两个心体呢?没有一个人是两个心体的。但是看你心中是清净的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妄念,如果你的心当下清净了,当下的心念和佛就相应了。如果你的心里充满了烦恼,充满了是非,那么你当下就是地狱的种子。为什么?因为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不是说我蹬了腿,闭了眼,我才到地狱里头去,而是你起心动念,那个因中就已经有果了。怎么样来证明因中有果呢?大家都吃过苹果,它表面来看是一个水果,果子里包着种子,种子又会长出果子。这就叫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这些道理都是非常深奥的,但大家不知道。修行的最深刻的法要,就是在修一念的清净心。我们参禅打坐念佛,不是为了念佛而念佛,不是为打坐而打坐,其目的就是为了修行那清净的心。心清净了,不妄造恶业,就不复在六道当中轮回。

我身边有一个居士,刚进入佛门,发了道心,很勇猛。我的一位朋友告诉他,你想成佛就得打坐。他的心很直,发的心很猛,除了吃饭,每天都在打坐,一坐坐了三年。有一天,他上街去,看到有一个人是天生的偏瘫,成天坐在轮椅上,由父母推着。他说,这个人成天坐在轮椅上都没有开悟,我坐了三年,当然也开悟不了了。由此,他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禅不在坐。六祖惠能在《六祖法宝坛经》里也讲了这个道理。不是为坐而坐,是为了安心而坐,为了清净心而坐。不是为了念佛而念佛,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安住于清净的念头而去念佛。这些道理我们一定要懂,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们修行的时候就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盲修瞎炼,那么走了很多的路,交了很多的学费,还是不能够登人三宝之地。你要明白:此岸和彼岸是相对而言的,真正的佛法是一不是二。

“大师告众日: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句话是话中有话了。他为什么升了法座以后没有开口?两个用意,第一个,古代的大德讲经说法要人定,在定中说法,和佛法才能够相应,所以他升了座以后良久没有说话。第二个用意,古代大德讲经说法的时候,要用妙观察智,观察众生的根性,看看这些人是小乘根性还是大乘根性,他们行的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了解了你的根性以后,然后讲经说法,犹如醍醐灌顶,能够讲到每个人心坎当中去。如果我讲我的,你们在下面想你的心事,那么这些话都是白说了,达不到讲经说法的目的。

P10-13

序言

福安禅门印象

2009年11月9日,我应福安栖云古寺道良法师之邀,前往宝刹讲《六祖法宝坛经》。1990年至2000年我没有少去福建,大都是因为佛教事务。也在福州法海寺有过几次讲座。近十年没有去福州,更没有去过福安。

福安山多。天一会儿小雨,一会儿日丽,典型的山区气候。群山被滋润得碧绿,不时有江河从山谷流出,偶然也可以见到山泉挂在山前。村落星罗棋布般散落在山间谷地,或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派与世无争的祥瑞气氛。不时有红色、黄色的围墙或屋角从眼前掠过。道良法师说。大大小小全是小庙。路过之处不可胜计。福安的出家人在全国出家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有人说:中国佛教看江南,江南佛教看福建,福建佛教看福安。这是一种说法,可以仅供参学参考,但自有其道理。

其一,团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法会期间诸方皆来相帮,融洽有序。十天讲经法会下来之后,在道良法师及诸师陪同下,参访了几处佛学院,及大大小小的寺院。接待中,法师们的言谈举止,祥和团结,彼此心中没有隔膜。这其中包括两所佛学院的尼师们,可以说是团结、严肃而又不失活泼。我想这是由素质决定的,而不是山水养育的结果。

其二,安然。大大小小的寺院管理得精严而有序。老尼小僧神态安然,没有不安、飘流的现象。栖云古寺后山的戒律学院住尼僧五六十人,地方不大,但朴素而又精严。学法尼们清净、自在、与世无争的神态和远离红尘的环境构成一幅深山藏古寺的风景画。

其三,内敛。内敛的心态好像是福安法师们共同的品质。与人无争,与世无争,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这一性格正好和传统文化内向的人生观合拍,也正好和僧人的品格合辙。不事张扬,恰好表现了禅者应有的心态。大大小小寺庙坐下来就是一杯茶,就是对人生最好的表态。

寺庙正在建设中。十天讲经法会,平时前来听经的人有二百人左右。到了星期六、星期天人数增加到五百左右。每天五六个小时,信众们悄然而来,欣然而去。没有人装神弄鬼,没有人抽签打卦,更没有人高谈阔论,谈玄说妙。信佛人在这里表现的情态是朴素、平常,理所应当的,佛法已经融化在他们的血液当中,而又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道良法师平淡地说,近年来净空法师的书籍光盘传播得很广,如果讲讲般若类的经典,信众的养分会更加充分。他是不经意讲了这番话的,但我听来,他和他的僧团像牧羊人一样,在看护着他的羊群。这正是人天师范应有的品格和境界。

福安城坐落在河间谷地,一条大江款款从远山流来,又向远山流去。傍晚五六个人漫步江边,或坐在河滩大石上,看城里万家灯火,江中倒影。微风拂面,僧袍飘飘,一天的辛劳顿消。这时代、这社会,谁有闲心游心法海,谁又有这份闲心悠然江畔?只有我等,舍我其谁?

讲经结束后,我们去了支提山,在慧净法师处拜谒了千尊明代古佛及祖传袈裟。也得知有人正在做这些文物的文章,力论是建文帝朱允蚊为僧时用过的袈裟。看望了妙果老法师。老人和十年前的心身健康已大不相同,已进入到垂垂暮年。

十一月二十二日去了太姥山。我不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的是不是此山,如果是,倒是平添了几分情趣。在一片瓦碰到了题进老法师。他已将我忘到脑后,而我还是怕他大骂我一顿。二十年前我在青岛湛山寺迁了他和他弟子的单。一笑泯恩仇,一笑了了空万古者是也。老法师做得一手好素面,并一再留影,依依不舍的样子。住山人就是这样。界诠法师住持的平兴寺在太姥山半山腰,经过近年的发展,已经是寺宇庄严,僧团有序。已经是今日佛门的一面旗帜了。无事不便打扰,便留下两千元供众,悄然离去。因为迎来送往已经成了很多方丈的生活负担。

这本书出版之时,我可能又在福安了。像品坦洋功夫茶那样,我还要静下心来,细品福安。小记如此以为序。  妙华2010年7月5日

于长沙洗心禅寺

后记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是道良法师弘法心切,请我在栖云古寺讲了十天的《六祖坛经》,才有了出版这本书的初因。讲经法会结束后,他和他的弟子们用了整整七个月的时间才将文字整理出来,共计五十余万字。并且制作成了光盘,还配上了字幕,共计五十个小时,以便供大众学习。耗资十余万。其用心之良苦,劳作之艰辛,可见一端。

江苏沛县王孝勤老居士和我用了半月时间,以河北柏林禅寺流通处所印的“曹溪原本”为范本,对所讲的原经文的讲稿进行了编校。仲夏之劳,不必待言。在此,只能对道良法师以及王孝勤等众居士的共同努力,表示衷心的谢意。

山东淄博的黄可欣居士将文本改入电脑,张顺平居士联络出版并编校设计。长沙崔治中居士参与了最后一校,保证了质量,加快了出版速度,山东济南孙健铭、郑晓梅居士夫妇共同出资六万印行此书,以广度众生,广结善缘。

整个成书过程中参与的还有:悟圣法师、悟博法师、心住法师、吴莳华、黄屹、郭人伟、邢刚、林光霞、于秀瑗、陈学民、卢叙安等居士。并特意向为这套丛书题写书名的文怀沙老先生致以谢意。在此祈请三宝回向功德,发心者,早证菩提,善愿成就。

仲夏酷暑,精力不济,一段时间因用眼过度以及上火,造成眼底出血。但仍然编校不辍,意乐佛法所致。《灵峰宗论》中说:“做事不求无难,无难则骄横易生。”讲经、编校、出书的整个过程,不可能处处得心应手,要克服生活、心身、资金等多种困难。但是,当一本有创意有价值的佛书呈现在大众面前,并得到肯定时,这无疑是对我本人以及参与者莫大的慰藉,弘法是福慧双修的好事。即使是这样,功劳归于大众,荣耀归于佛陀,我只是一滴水,融入到法海当中而已。

妙华2010年7日9日

于长沙洗心禅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六祖惠能说(上下)/洗心禅话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妙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835049
开本 32开
页数 6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5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8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49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14
148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