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墨子谋略(兼爱非攻)/谋略纵横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时代呼唤谋略,有人统计,这一时期能构成大家谋略体系的,共有189家,其著作达4324篇诸子百家洋洋大观,但其中最主要的不过十家。可是,这十家中,能称得上谋略先师的,仅数儒、墨、道、法四家而已,墨子和墨家谋略的地位不言而喻。

杨一民编著的《墨子谋略:兼爱非攻》试图以语录的体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体现墨子和墨家智谋。

内容推荐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出谋略的时代。从大国争霸到秦兼并六国,多少诸侯国在战争的铁蹄下化为尘埃,多少诸侯国又异军突起,成为一代霸主。然而,你可曾想过,战争的背后,左右它的是实力,实力的背后呢,左右它的却是思想、是谋略。

《墨子谋略:兼爱非攻》是“谋略纵横系列”之一,由杨一民编著。

《墨子谋略:兼爱非攻》试图以语录的体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体现墨子和墨家智谋。它所追求的是从一个或几个角度来帮助读者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上来理解墨家智谋,并能从中受到某些启迪。

目录

一、论政篇

 1.兼相爱,交相利,则天下治

 2.兼以易别

 3.以天为法

 4.为“圣王之务”而厚鬼神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6.“壹同天下”则大治

 7.上下贯通,举事速成

 8.统治权威不可违

 9.为政之本,务求“尚贤”

 10.进贤事能,人尽其才

 11.有能则举

 12.天下从事,不可无法度

 13.以人为镜知吉凶

 14.民言利于政

 15.忍辱负耻,伺机再起

 16.兼收并蓄,兼王之道

二、经济篇

 17.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18.强本节用,天下大利

 19.君节于身,则财用充足

 20.“节用”必须“节葬”

 21.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22.权衡轻重

 23.注意供求,了解市场

 24.忠信相连,示之以利,终身不餍

三、军事篇

 25.攻伐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

 26.备者,国之重也

 27.养勇高奋,民心百倍;多执数少,卒乃不怠

 28.赏明可信,罚严足畏

 29.库无备兵,虽有义而不胜

 30.内亲民,外约治

 31.两军对垒,不讲仁义

四、为人篇

 32.君子之道:廉、义、慈、哀

 33.万事莫贵于义

 34.行义天下,从我做起

 35.多行不义,必受惩罚

 36.染苍则苍,染黄则黄

 37.学必强为之

 38.知:闻、说、亲、名、实、合、为

 39.言必信,行必果

 40.成事在人

 41.以身立世,名声为上

 42.损己而益人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

五、论辩篇

 43.明辨必须立仪

 44.听其言,察其心

 45.言不贵多而贵时

 46.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47.抓住矛盾,所向披靡

 48.察次山比因,声端名因

 49.盛极知衰,物极知反

 50.求同应“是而然”

 51.往者可知,来者亦可知

 52.应对五色

 53.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

 54.谨防偷换概念

 55.或谓之是,或谓之非

 56.推理不可偏观

 57.因以别道

 58.是而不然

 59.两面勿偏

 60.观二难,识诡辩

 61.巧比喻,抓悖论

试读章节

6.“壹同天下"则大治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墨子·尚同上》

墨子说:“国君是一国的仁德者。国君向百姓发布政令时号召:你们听到好的或不好的事,都要向天子奏报。天子认为正确,你们也要认为正确。天子认为错误,你们也要认为错误。你们中一些不好的言论必须去掉,要学习天子的正确言论;你们中一些不好的行为也必须去掉,要学习天子的模范行为。如果这样,天下怎么会乱?考察一下天下为什么能治理好的原因,根本在于天下能统一。统一天下的思想、意见,所以天下才能治理好。”

墨子生活的年代,正是一个分裂割据、战争频繁的年代。从战乱的痛苦中墨子看到,只有走统一的道路,天下才能得到大治。春秋时代,能这样认识的思想家还不多,它表现了墨子的远见卓识和分析问题的超前性。墨子的方略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非通常平庸之辈所能比拟。

表面上看,墨子说对国君的话要绝对听从似乎过于武断,好像他在提倡盲从。然而,他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国君必须是“国之仁人”。显然这里是以贤人政治为前提的。既然国君的素质是一流的,他的话都是正确的,那当然要绝对听从了。如果剔除这段话中过于理想化的成分,可以看到墨子强调建立国君集中统一的领导,树立中央朝廷权威这一意图,通过“壹同天下”从而结束战乱、分裂,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尚同”思想是墨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的统一,最终是通过秦始皇运用军事手段达到的。这一点墨子可能并不一定赞成,他是希望统治者基于百姓自觉自愿、自然而然达到的。即便如此,“尚同”——天下一统的目的却是墨子最早提出来的。虽说墨子生活的年代离后来的秦统一还有很长时间,但越是如此便越能体现出墨子“尚同”思想的价值和远见卓识。这里提出的“壹同天下”——树立中央权威,便是达到“尚同”目的不可缺少的谋略。

公元961年一个秋天的傍晚,北宋皇帝赵匡胤准备了丰盛的筵席,招待高级将领石守信等人。席间,赵匡胤对他们说:“靠了你们,我才有今天。但你们是否知道,当个皇帝也很难,倒不如节度使快活,现在我没一个晚上睡得安稳。”他们都问:“为什么?”赵匡胤也很直率,他说:“我这个位置谁不想要?”他们连忙说:“大局都已定,谁敢存有异心?”赵匡胤却毫不客气地说道:“是啊,你们当然没异心,但你们的部下要是贪图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想不干,能行吗?”

这番话,把这些将领们吓得满身冷汗,他们连忙叩头,请求指点一条出路。赵匡胤早就想好了:“人生在世,莫过于多积财富,自己日子过得好点,子孙也不会贫乏。你们为何不去买些上好田地,盖些豪华宅第,为后辈置些产业,自己也能饮酒作乐一辈子呢?要是这样,君臣之间不就没事了么?”

第二天,石守信、慕容延钊等人立即上表称病,请求解除兵权。就这样,高级将领们的兵权一个个地被收了回来。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以这种方式,赵匡胤实现了集中兵权的第一步。

赵匡胤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赵匡胤心里非常明白,自唐代中期“安史之乱”前后,北方的军事藩镇势力越来越大,那些节度使逐渐把辖区内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集于一身,成为独霸一方的封建军阀。这些节度使各占一方,对抗朝廷,他们不受中央节制,老的节度使死了,或者搞父死子继,或者干脆由当地兵将拥立。朝廷出于无奈,只好事后“任命”,承认既成事实。唐朝后期150多年,河北三镇换了57个节度使,真正由朝廷委任的只有4人。

在藩镇范围内,经济上都自搞一套,征收的赋税从来不上缴朝廷。许多节度使不仅以屯田方式控制国有土地,而且自己兼并土地而成为大地主。除了自己握有兵权外,他们还培植自己的私人武装,称之为“牙兵”。这些牙兵牙将又相互争斗,河北三镇57任节度使中,就有22人被他的部下杀掉或赶走。

这种状况,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破坏了国家的统一,造成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唐灭之后,这种分裂割据局面又进而演变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和混战。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几个政权的建立,完全是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发展和延续,政权如同走马灯一样地变来变去。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能够顺利当皇帝,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是五代以后第6个由军阀建立的北方政权。

不过,赵匡胤是个头脑清醒的人,他知道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他当然不希望北宋政权也像五代那5个短命政权那样昙花一现。他要使北宋政权长治久安,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走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道路。

在赵匡胤取得政权后的头3年,他基本上平定了内部的反抗势力,使局势大致稳定。然后,用了13年时间,直到他病逝,才消灭了10国的长期割据。

与此同时,赵匡胤着手从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等方面强化中央集权。从军权上说,先用“杯酒释兵权”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然后改革兵权的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兵制中,统兵权归“三衙”,调兵权在枢密院,枢密院调兵必须听皇帝的命令。从统兵来看,改用文臣充当武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已成为新的统兵特点。

从政权上说,赵匡胤分置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官职分宰相之权,这几个官职又能直接向皇帝奏报。从官僚的构成看往往是地位低的有实权,地位高的无实权,以便皇帝控制。地方政权中,互相牵制,文人当政的情况也使地方不能专权。

在地方,除州、县外,在州上还设路一级,它不是一级行政机构,但在路所设提点刑狱和转运使两职,使司法裁定和赋税征收两方面能保证中央的绝对权力,保证赋役征收的钱粮能全部上交国库。

赵匡胤加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一系列举措,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唐以来数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贡献是很大的。当然,任何事物都可能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加强统一和集权中,也不可避免地矫枉过正,后来北宋时期“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做法也带来过一些消极的影响。不过,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P25-27

序言

墨子名翟,虽说他是一个很有社会地位的社会活动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学者,一个诲人不倦的师长,可是他的思想却处处体现着平民思想意识,代表着普通平民。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一开始,他是一位手工业能工巧匠,擅长木工,也熟悉其他不少行当的工艺技术。后来,他师从于儒家。然而,他的平民意识与儒家思想的不少方面格格不入。于是,他在对儒学进行批判吸取的基础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想流派,并聚众讲学,传播自己的学说,终于使以他为首的墨学成为与儒学并驾齐驱的“显学”之一,成为战国诸子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随着墨学学术地位的奠定,墨子本人也从一个手工业工匠上升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后人称墨子“好学而博”,对他有很高的评价。

墨子和先秦诸子百家中其他派别相比,有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墨学除了和其他诸子一样以某种理论体系形成学术流派,并用自己的理论去游说君王以外,它还有一个独特的团体,这是其他诸子所没有的。墨家团体组织相当严密,具有某种军事化的特征。它的最高统帅称为“巨子”。据史料分析,“巨子”之职传过好几代,虽然墨子本人没有担任过这类“巨子”,但他的思想则完全是墨家团体的宗旨性指导思想。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墨子本人是墨家团体精神上的“巨子”。此外,这个团体具有极其严格的纪律,他们不仅严格执行按墨子思想制定的各种内部规定,而且经常以团体的名义对外去帮助尽受侵略的弱小国家组织防御战。中国历史上后来的不少农民战争,在组织形式上很大程度也受到墨家团体组织形式的影响。

墨子死后,按韩非的说法,墨学分成了三派,“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实际上墨学已走向分裂,并走向了全国。如果从学术上分流派,那么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城守派,他们以军事防御的理论与实践见长,从社会特征来看又兼有游侠的某些特征;另一类是墨辩派,他们以逻辑思辨的研究见长,同时又在自然科学领域中获取了斐然成就,从社会特征来看兼有学者的基本特征;又一类是出仕派,他们大多数以从政实践为主,投奔于各国诸侯和权贵门下,不是说这些人都一定做了官,但是他们是在用墨家学说影响着统治者,希望用他们的游说来打动统治者。墨学在战国诸子中是人数众多、影响巨大的大学派,然而,秦统一以后墨学基本上销声匿迹,其影响反不如儒、道、法等其他学派。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墨学团体近乎苛求的苦行僧式的生活要求,违反自然人性,影响了他们得以传播的生命力;其二,以“兼爱”为中心的墨学思想,充满了小生产者的空想成分,虽然它在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良好愿望,但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其操作难度较大;其三,作为平民思想和平民意识,在统治者地位日益巩固的时代,其现实指导性越来越弱化,所以不能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能流传于民间,很难进入官学的神圣殿堂,因此想得以流传也不那么容易;其四,一些墨家团体的主要代表人物后来先后转向权贵之门下,团体的平民性质亦日趋改变。

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却是,虽然墨学未作为官方钦定思想而得以传播,然而墨家思想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大地上,流入了中国大多数人的血液之中。这是因为,墨家本来就代表着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代表的广大小生产者的思想脉络,在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度中,墨学与广大小生产者有着天然的文化心理沟通,因而能够在民间被一代又一代地得到认同并继承下来。到了近代中国,墨家思想再一次被资产阶级革命派发掘出来,墨子变成了中国“平等”、“博爱”的宗师。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说过:“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当时思想界那种势头,大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肆弘扬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劲头。

墨子及其后学的思想主要集中于《墨子》一书中。从现存于世的《墨子》来看,大约可分为五大相对自成体系的部分。第一,代表墨子本人主体思想的基本篇章,这就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等,这些内容中,有的用同样标题却又分为上、中、下篇,可能是墨子弟子不同的记录散本;第二,墨经部分,这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这里体现的主要是墨子后学中墨辩派的研究成果;第三,城守诸篇,这指的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迫敌祠》、《旗帜》、《号令》、《杂守》等11篇,它体现的是墨子后学城守派的军事防御思想;第四,墨子一些言论的语录,这反映在《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等5篇中,这几篇很像《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的形式,记载了墨子与他的弟子的一些谈话;第五,一些单篇,这主要是指《亲士》、 《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等开头7篇,其中“子墨子日”的4篇可能是墨子弟子的作品,其他3篇可能是墨子自著作品。

那么,墨子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寻求其线索:

——以“兼爱”为核心的政治谋略。

墨子的“兼爱”学说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它是把“兼相爱”与“交相利”并列提出来的。先秦诸子中,很少有人公开地提倡人的物质利益,儒、道两个大学派更是对“利”缄口不谈,或者公开加以反对。墨子站在广大小生产者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对待物质利益,他认为“义”就是“利”,二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交相利”,就做不到“兼相爱”。第二,它把“兼爱”学说放在“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中去认识。墨子是主张“天志”、“明鬼”的,他认为“天”是爱天下百姓的。在他眼里,天对人爱,人也要对天顺。人怎样才算顺应“天志”呢?他的回答,就是要兼爱天下一切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高智慧之一。古人畏天,认为天意不可违背。墨子把“兼爱”学说提升到如此高度,也就是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劳动者的利益以及他们之间的彼此兼爱提到了不可逆转的天意的高度来认识。这个思想力度是很大的。由此他进一步指出,天下能否达到大治,关键就要看能否做到兼爱。你想,在这么个大权威面前,谁敢反对他?这不是谋略是什么?

不能否认,“兼爱”学说具有某些空想成分。但总的说来,无论哪个社会都需要以仁爱为基础的秩序,无论是从统治的角度还是从教化的角度来看待“兼爱”,都不能否认其中体现的治国大智慧。在“兼爱”说的前提下,墨子还提出过崇尚统一意志、主张贤人政治等等具体的政治智谋,其价值也相当高。

——以“非攻”为核心的军事谋略。

“非攻”是从“兼爱”中派生出来的。它旗帜鲜明地公开反对侵略,谋求和平。在侵略战争频繁的东周时代,墨子公开警告侵略者,认为他们即使是战胜者,最终也是得不偿失,不会有好下场的。这一理论在百姓中、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号召力是不同寻常的。思想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广泛社会基础,就是一种谋略的体现,因为这一理论引起的社会共鸣,足以形成制止战争的巨大舆论力量。

既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墨子仍不满足,他还要把这一理论付之于实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墨子积极地到处奔走,用游说方式说服某些诸侯,以谋止战。他本人身体力行,到处进行调停斡旋,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宣传他的“非攻”理论,使人们看到战争的危害,从而达到制止战争的目的;另一方面,墨子又带领他的门徒,经常往返于交战各国之间,帮助那些受侵略的国家组织防御战。

在防御战的长期实践中,墨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谋略。先秦诸子的军事思想中,以《孙子兵法》等兵书为代表的兵家思想,对如何用兵、讲究进攻颇具研究,而对军事防御则缺乏系统的探讨,其他诸子军事理论中也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说,墨家军事防御谋略与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权谋刚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以“节用”为核心的经济谋略。

中国传统的经济谋略中有一个大类,就是“开源节流”的谋略,世人都公认这是“万世理财之大法”。这一谋略,最早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的就是墨子。他在“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都有独到的论述。

在“节用”、“节葬”等思想中,墨子要求人们削减那些无用的消费,用最低限度的消费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比如穿衣的标准,只要做到冬天暖、夏天轻就可以了;饮食的标准,只要做到足以继气、耳聪目明就行了;宫室的标准,只要能御风寒、雨露、霜雪,能做到男女有别就够了;下葬的标准,只要做到不露尸、尸骨朽烂后不外泄就差不多了。他认为,如果超过这些标准,大搞侈靡,那就要侵夺他人的正当物质利益了。

墨子的“开源”谋略表现为对物质生产活动十分重视,又对生产活动的有利、有用具有极其讲究的追求。凡做一件事,先要问一下有没有用,这样才能把握必需与奢侈的界限。凡是有用的、有利的生产,就是正当的生产活动。对这种利益,应当理直气壮地去争取。

墨子的经济谋略日后对历史上一些理财官的理财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汉代的桑弘羊、唐代的刘晏、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等人都在各自的理财活动中运用“开源节流”的谋略,并加以具体化,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以“廉、义、爱、哀”为核心的做人谋略。

在墨子的思想言论中,重视做人、重视自我修养的内容是很多的,其中也涉及许多思想方法。从做人楷模的导向上看,墨子以崇尚夏政著称,他心目中的偶像是那位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夏朝先驱大禹。把墨家与儒家相比,两家都重视修身,都重视做人。然而,仔细推敲,他们的标准还是存在相当差别的。儒家的修身、做人更重视的是以国政为蓝本的文学性修养,而墨家的修身、做人则更重视以夏政为蓝本的返璞归真。一个人的修养,要全面来衡量,则既要重“文”,更要重“质”,二者结合,才能称之为“文质彬彬”,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墨两家在修身、做人方面的思想是可以互为补充的。

此外,墨家在智力开发和成才等方面,也拓展了做人谋略的新思路、新内容。

——以思辨、实验精神为特征的科学谋略。

墨子和墨家重视实验手段,他们善于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概念。这种科学方法,主要集中在《墨经》之中。其中无论是逻辑思辨还是自然科学成果,无不反映了墨家这一基本思维方法,这种思维,在中国古代是不多见的。正因为这样,墨家在数学、时空观念、力学、光学等领域中都取得了当时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成就。

中国的谋略有个共同特征,就是比较重视向内寻求谋略,而在对外如何拓展空间、用科学技术去展现外物生存空间这方面的谋略,则显得非常贫乏。由此看来,墨家的科学谋略不仅在诸子百家智谋中、而且在整个中国谋略史上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可惜的是,由于生产力限制,我国古代科学基本上只停留在经验科学水平上,墨家重视实验、重视抽象思维的好传统,在墨家分裂之后基本上没有继承下来。到后来,思辨也索性停留在人文方面,自然科学很少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总而言之,墨子和墨家谋略在诸子百家之中,是一种个性非常鲜明、很有特色和成就的谋略,它是中华谋略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奇葩。本书试图以语录的体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体现墨子和墨家智谋,虽然展现的内容不一定很完整,难免挂一漏万,所举的范例也并非完全是语录的诠释;然而,它所追求的是从一个或几个角度来帮助读者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上来理解墨家智谋,并能从中受到某些启迪。由于这种尝试是第一次,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难免会出现一些缺陷。如果本书能给读者带来某些帮助的话,那我们的目的也算达到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墨子谋略(兼爱非攻)/谋略纵横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一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406403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4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