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钟鸣鼎食之家(兰斋旧事与南海十三郎)/钟鸣鼎食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一百年前,江太史公曾倾力打造一个美食王国,把食事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在他身上,我们发现了广州人那种终生不减、执着于美食的精神来源!我们日进三餐,却长期忽视世俗而具体的生活方式,忽视其中隐含的文化精髓!

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家族传记。讲述了民国初年这个南海望族从兴至衰的戏剧性过程。全书以美食为主线,展示了江太史府第的鼎盛食风,依照时序,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章,把江家的沧桑故事与他们对精致美食的执着追求娓娓道来,介绍多款行将消失的经典菜肴和点心,同时还记述了南海十三郎坎坷传奇的一生。

内容推荐

俗话说,吃在广州。粤菜在民国初年达到第一个鼎盛期。当时最负盛名的有两个代表性的家族,一个是谭家菜,一个江太史菜。谭家菜北迁之后,已经融各莱系而成为顶级官府菜,只有江太史菜恪守粤菜特点并发扬光大,成为羊城食坛第一家。江太史菜由南海绅士江太史公创出,他是民国初年羊城食坛的首席美食家。本书是一部江家的家族传记,讲述了民国初年这个南海望族从兴至衰的戏剧性过程,全书以美食为主线,展示了江太史府第的鼎盛食风,依照时序,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章,把江家的沧桑故事与他们对精致美食的执着追求娓娓道来,介绍多款行将消失的经典菜肴和点心;此外,江太公之十三子,是著名粤剧编剧,笔名“南海十三郎”,名震省港澳,本书第五章记述南海十三郎坎坷传奇的一生。

全书充满怀旧意味,文字温婉细腻,感人至深。读者通过本书故事可追溯精极入圣的粤菜传统,品味四时美食,并为这个大家族创造的美食文化及其戏剧性的兴衰感怀不已。

目录

关于钟鸣鼎食之家/钟洁玲

第一章 春

 口味的培养

 款客的情怀

 太史第女厨

 春节家馔

 家常素菜

 祈福素筵

第二章 夏

 荔枝时节话萝岗

 江兰斋农场的特产

 橙花蜂蜜

 从荔枝菌说起

 读者珍贵的来信

 礼云子之怀想

 礼云,礼云,玉锦云乎哉?

 祖父咏礼云子的词

 太史食诗

第三章 秋

 蛇季记趣

 蛇宴絮话

 正宗太史蛇羹传人之争议

 蛇季谈私厨

第四章 冬

 谢灶与过年

 馈赠

 酒家缘

 从太史第到北园

 饮食世家的没落

 附录江霞公太史轶事/林光灏

第五章 南海十三郎

 江家的十三郎

 我的十三叔

 附录一 南海十三郎见证:“十字架的救恩”/南海十三郎

 附录二 《心声泪影》之“寒江钓雪”/南海十三郎

 附录三 粤剧仍有前途/南海十三郎

 附录四 南海十三郎/蓬草

 附录五 南海十三郎/小思

 本书资料及图片来源

试读章节

老广州的黄金时代(一)

“经邦能裕众,岭南长忆故将军。”这是一个老广东为去世的陈济棠写的挽词,这句话颇能代表一部分老广东人对陈济棠的感情。

清末张之洞督粤时,广东广州曾建立了一些具有近代色彩的工商企业,但从张之洞离开广东到1929年前,广东的近代化历程实际上陷于停顿状态,原本得风气之先的广东落伍了。这种状况在陈济棠治粤后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在此期间,发展尤其显著。陈济棠做过一个长达到40万字的《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用作家叶曙明的话说,是“洋洋大观,由‘整理’和‘建设’两大部分组成,描绘了一幅美妙动人的蓝图,当年曾令无数工商业者激动得夜不能寐”。他确定了广州的中轴线,新辟了30多条马路。

陈济棠的主要业绩有:在西村、河南兴建两大工业区,建成了水泥厂、硫酸厂、化肥厂、汽水啤酒厂、丝织厂、麻织厂、新自来水厂、榨糖厂、造纸厂等;建成自动化电话所、黄埔港,修筑广花公路、完成粤汉铁路。开辟广州至汉口、上海的空中航线;广州市区内大规模修筑马路达10公里,占清末以来所筑马路总长度的73%;建成中山纪念堂、第一座跨江铁桥——海珠桥、爱群大厦、中山图书馆、中华戏院、市政府合署大楼、中山大学石牌校舍区等。这样的成就,既超越前人,也为国民党后来者所望尘莫及。

在文化上,陈济棠主张尊孔读经,重建“为政以德,德治天下”的理念。他的梦想,是把广东变成一个自治、繁荣的“独立王国”。陈济棠时代广东物价平稳、人民生活安定、社会治安良好、从而使广东社会在近代百年中,在此前此后的国民党时代,或与同期其他军阀统治地区相比,都呈现出令时人思恋的情景。“茶楼二分之一以下的厅堂生意最热闹,可见平民和劳动界的享受普遍。”“外人初到广州游览,常叹广州近年物质之进步。盖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颇足炫人眼目。”

陈济棠治粤只有八年,却被历史学者称为一个时代,就是“老广州的黄金时代”。

陈济棠之妻莫秀英,天生丽质,能演唱古本小说,弹奏古今名曲,许多高级军官对她十分着迷,但她偏偏看中了当时还是连长的陈济棠。当有女友问她为何要作如此选择时,她说:“陈济棠生得虎背熊腰,将来定能发达,我与他结合,真是天作之合。”陈、莫的爱情可谓空前绝后,陈济棠把新修的炮台命名为“秀英炮台”,新修的码头命名为“秀英码头”,仿佛一切的一切都因拥有这个女人而生色。莫秀英为陈济棠生下7男4女共11个孩子,男孩的名字都带个“树”字,女孩都带个“馨”字,满堂花树,兴旺富贵。

纪念堂址原为督军官署。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在此办公。1925年孙中山逝世,海内外华人筹措资金,于1926年专门成立纪念堂建设委员会,选中了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当时吕彦直32岁。1931年10月10日落成,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主体是一座八角形的宫殿式建筑,融传统风格与现代声光力学于一体,使之成为国内外不可多见的一座建筑艺术杰作。

(编者)

老广州的黄金时代(二)

陈济棠成为“南天王”的阶段,广州是安乐之乡,城里有成千上万的小贩,“皆足糊口,无失业之忧”。人们在阵阵市声里乐融融地度日,小贩们从早到晚穿街过巷贩卖各种美食和生活用品:“举凡日常用具、烹调所需、口腹所嗜,无不有挑贩者。日过其门,供应不绝。余曾居西关宝义二巷,晨起有送牛奶者至,煮而食之,而卖面包者已在门矣,乃购一二枚以佐晨餐。己刻熟饭在锅,则有卖鱼卖肉及酱料青菜者,源源而来。分购数种入厨调制既竣,则饭亦出锅矣。午后客至,闻有卖饺子点心者,呼取食之,佐以香茶,无须复登茶楼品茗矣。薄暮卖鱼肉者复至,饱饫而生厌。乃有卖炖品者,购食一盅,腹犹未果,复闻呼日六角全餐,知为西菜也,招之至门,出焗炉作牛扒等西食,凡五六味,佐以咖啡。饱餐既讫,则菠萝香芒荔子之属已止于门。夜半有面粉之属以及牛奶甜品饼饵,点心种类尤多,皆可口。择其素嗜者购一二种,呼集家人则夜餐备矣。有客留宿不去,清晨有卖毛巾牙刷者至,则盥器具矣。”(《荔湾消夏录》易健盦著)

广州借太平盛世,狠狠地旺了一把。商贸繁荣,百业兴旺,各地名食相继传来,讲饮讲食蔚然成风。广州有几百家酒楼食店,那些年头,广州满街都是生猛的吃相,吃得好是广州市民生活的最大目标。除广府菜外,潮州菜、东江菜已经落地生根,顺德的风城小炒、佛山的柱侯食品、新塘的鱼包、新会的潮莲烧鹅、东莞的荷包饭、扬州小炒、金陵名菜、姑苏风味、四川小吃、天津包点、山西面食,都汇聚到广州,食在广州毫不夸张。

西关是老广州黄金时代的繁华地。西关的商业区在今天的上下九步行街,这条步行街由清代“十三行”延续而来,曾领“西关商廊”之美誉,有两百多间商铺,还有广州酒家、陶陶居、莲香楼、清平饭店等老字号。看看街景,在将近一公里的长街里,有着西关独特的建筑语言,如山花、女儿墙、罗马柱、骑楼、满洲窗、砖雕、灰雕等细节,集西关风土风情、东南亚、沿海城市海洋性气候特色建筑风格、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于一体。

这一时期,郁达夫曾在广州,常在西关流连于饭馆和戏院,他在日记中写道: “照相后,去西关午膳,膳后坐了小艇,上荔枝湾去。天晴云薄,江水不波,西北望白云山,只见一座紫金堆,横躺在阳光里,是江南晚秋的烟景,在这里却将交入残冬了。一路上听风看水,摇出白鹅潭,横斜叉到了荔枝湾里,到荔香园上岸。”“午夜一点的陈塘,各处酒楼上,弦歌和打麻雀声争喧,真是好个销金的不夜之城。”

(编者)

P12-15

序言

1999年香港书展期间,香港出版界的一位朋友推荐我读一本书,她说:“有位名震省港澳的粤剧编剧南海十三郎,你知道吗?《南海十三郎》的话剧、电影都在香港轰动热播。十三郎的父亲原来是广州大名鼎鼎的美食家,这本书讲的就是他们家族的美食盛事!”

这就是万里机构出版的《兰斋旧事与南海十三郎》。我细读之下,唏嘘不已。

俗话说,吃在广州。粤莱在民国初年达到一个鼎盛期。当时最负盛名的有两个代表性的家族,一个是谭家莱,一个是太史莱。这两个家族都诞生于广东南海。谭家菜北迁之后,已经融合各莱系而成为顶级官府莱,只有太史莱恪守粤菜特点并发扬光大,成为羊城食坛第一家。太史菜由南海绅士江太史公创出,他是民国初年羊城食坛的首席美食家。

一百年前,江太史公曾倾力打造一个美食王国,把食事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在他身上,我发现了广州人那种终生不减、执著于美食的精神来源!我们日进三餐,却长期忽视世俗而具体的生活方式,忽视其中隐含的文化精髓!

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家族传记。

江太史公名江孔殷,出生于同治四年。常言道,三代富贵方知饮食。江家祖上是号称“江百万”的巨富茶商。江孔殷本人则是清末最后一科进士,点翰后,官衔太史。

江太史公精研饮食,几近出神入化之境。他的嘴巴刁钻无比,鞭策着江家大厨精益求精,太史菜是在江太史公的百般挑剔和亲自参与下定型的。书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江家大厨煮了礼云子(蟛蜞的卵子)炒蛋,火候稍欠,江太史公就说:“蛋太嫩,油太多,再炒一碟。”谁知大厨一紧张,矫枉过正,第二次端上来的礼云子过火了,太史公说:“这回又炒得太老了,再来!”第三次才过了关。第一次第二次煮坏了的礼云子,太史公让大厨用来炒饭给大家吃,饭被礼云子染红了,再洒上葱花,蛋黄葱绿混合着礼云子的红,斑斓一片。江家孩子真想不到:这般美味异常的礼云子,在太史公眼里竟然是次品!

20世纪初,太史莱领导广州食坛,各大酒家唯江家马首是瞻,江家每推出新菜,各大酒家立即盗版,冠以“太史”之名招徕食客。凡冠上“太史”二字的新菜,不胫而走,风靡一时。当时的军政要员,中外使节,富商巨贾,骚人雅士,各路英雄好汉,都以登临太史第宴席为荣。

江太史公为人侠义豪爽,以食结缘,广交三教九流,同情革命党。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他力担风险,协助革命党人潘达微把七十二烈士收葬于黄花岗,成为一大义举。作为广东清乡督办,江太史公不但不去剿匪,还与三山五岳的草莽在杯觥交错之间结成莫逆,结果乡匪不剿而自清。

本书作者江献珠正是江太史公的孙女。她继承祖父钻研美食的精神,自1978年起为香港报刊撰写美食专栏。她的文字温婉而节制,书中追述的一段段美食往事,让人迷醉。

1999年夏末秋初,一个阴雨如晦的午后,我和同事孙虹一起到广州同德路,按图索骥,寻找江家大院。20世纪初,江太史第位于广州河南同德里,占了四条街,在海幢公园附近,是河南的第三大宅,仅次于广州四大首富中伍家、卢家的府邸。我们从西走到东,从东走到西,对着大街小巷的招牌看了又看,同德里渺无踪影。只好从街上找一些老得双耳失聪的长者,希望从他们零星的回忆里拾回一点点往昔的概念,无奈,同德里三个字在他们嘴里艰难地嚅动,咀嚼半天,还是云里雾里的。路上的热心人说,到派出所吧。我们跑了两个派出所,在解放前旧街巷名册上,终于找到了同德里的今天所在。傍晚,拐过七弯八曲的小巷,我们抵达江家旧宅,今为区属党校。正是寻常巷陌,王谢堂前燕,里面矗立着石米外墙的大楼,还有篮球场,全换了天地。只有用水泥基围起来的两棵老树是江家唯一的遗眷,如今像一对孤寡老人,在越来越深的暮色中茫然四顾,突兀地立着。幸得守门的老人知道江家,告诉我们:这里拆建前曾有江孔殷的孙女江献珠白海外回来,包走了两块旧砖。

往昔的太史第早已消失,江家雄踞羊城食坛的岁月也已黯淡。江太史公,这位羊城食坛的风流人物,以精研美食闻名,以两袋大米丧节,晚年皈依密宗,戒绝生杀,依然难逃劫数,最后因抗拒乡政府审讯而绝食身亡。一生充满戏剧性和悲剧色彩,江献珠感叹道:“人生薤露,一至于此!”

本书曾被列入香港中学生必读的一百本书,因多次重版、修订而越来越厚。如今我们有幸把它引入内地,为了让年轻读者能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我们对书中结构重新梳理,加入了图文并茂的背景知识,以美食为主线,依照时序,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章,充分展示江太史府第的鼎盛食风以及南海十三郎坎坷传奇的一生。

读者通过本书故事可以追溯精极入圣的粤莱传统,品味四时美食,并为这个大家族创造的美食文化及其兴衰浮沉感怀不已。

2010年7月,我终于见到了慕名已久的江老师,她精神奕奕,耳聪目明,每周游泳3次,每次1小时,根本看不出她是年逾八旬的老人家!她耕耘饮食专栏30年,仍然那样一丝不苟。她有自己的摄影师,每半月约他上门拍一次她亲手做的两个莱,把每个步骤都拍下来,做分步图解,每周她交出一篇图文并茂的专稿。别人的菜为了造型美观,做到六七成熟就拍,她不行,一定要全熟,分毫不掺假!等摄影师离去,那两个菜就是她丰盛的晚餐。当提及江家,她却那样谦逊低调,生怕遭人误解。她说:“我们家并不奢侈,算不上钟鸣鼎食,我们不过是一个讲究饮食的家庭而已。”

我说自从我第一次看到她的书时已经萌生这个标题,没有比它更贴切的书名了。想想看,太史公有四个厨子,十二房太太,府邸占据四条街,是广州河南第三大宅,关起门来五六十人吃饭,市郊还有一个一望无际的私家农场,太史莱在羊城独领风骚……我摸着良心说,如果江家还不算钟鸣鼎食之家,谁算?

所以,谨请江老师原谅我的“一意孤行”。低调内敛从来是旧贵族的一种品质,也许正因如此,他们与暴发户形成了云泥之别。

2010年8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钟鸣鼎食之家(兰斋旧事与南海十三郎)/钟鸣鼎食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献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680039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9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9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