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际政治梦工场
内容
编辑推荐

电影与政治,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电影剧情,往往影射政治的现实;而现实中的政治,也常比电影更富有戏剧性。本书为才子作家沈旭晖第一本中文简体字作品。他以电影做切入点,以其深厚的国际学养,凭借天马行空的跨界知识,层层剖析电影中的政治元素,追寻历史背景或国际真貌。作者在书中处处流露出这个时代难得一见的渊博,举凡中外历史、政治组织、学术思潮、党派关系,皆能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评论严谨。

内容推荐

如果你仅仅是个电影迷,这本书可能并不适合你。如果你碰巧喜欢中外历史、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这本书可以超额满足你。因为这本书来自沈旭晖,一个同时对电影和国际政治有着超常的想象力的人,一个挑战你的阅读能力和知识边界的人。

在本书中,你会读到沈旭晖借《墨攻》探讨墨者苦行僧式的生活及“非攻兼爱”的真义;在讨论巴西电影《无主之城》时,借镜头下的贫民区罪恶与暴力呈现国家的种种“黑色秩序”迷思;谈论《暴劫现场》却同时介绍沙特阿拉伯及其邻近诸国近年来的游击队活动。大家看《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不过是一部普通的魔幻童话,而作者却通过层层分析指出各种角色所代表的政治符号;从《血钻》看南非雇佣兵历史上的因果报应;通过英国电影《憨豆特工》透视英国人的恋法情结,也半虚半实地显示英法两国千百年来的政治、文化斗争。

梦工场,变身国际政治揭幕小组;政治事件背后的利益关系,风云人物的真实性格,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纠葛,电影里的推理和呈现,远比外交报告精彩、辛辣、有趣、聪明得多。

这是一本让你会心的书。国际政治,原来可以成为这般性感的谈资。

目录

序一 世事没一本正经 陈冠中

序二 电影·软实力·恋人关系 邱立本

序三 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精神政治 赵汀阳

自序

001 公元前370年/中国

 《墨攻》

西方传奇对墨家大渗透

 正史“墨家超限军”确有女兵

 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也曾守卫叙拉古城

 “刘华式义气”只属反兼爱骑士

 勤苦俭朴不等于印度耆那教

 由墨到杨的第欧根尼俱乐部

002 公元928年/中国

 《满城尽带黄金甲》

验证张艺谋“自我东方化”伪正史

 “皇”Vs.“王”:历史基本文法

 后唐明宗李嗣源:周润发的原型?

 “长乐老”和“活孔子”

 法门寺“世界第九奇迹”与晚唐黄金

003 公元1650年/加勒比海各岛

 《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

海盗集团作为NsA的历史

 撒切尔公子的前辈雇佣兵

 男盗女娼的国中之国:海盗天堂沉没记

 东印度公司:扫荡NSA的巨型NSA

004 公元1660年/中国

 《七剑》

东方星战之人造业报史诗

 梁羽生武侠公式不合无间世代

 杜撰“禁武令”的普世价值

 诸侯·军士·侠客:三种角色的去历史化

 由七宅剑到激光剑:“七剑X部曲”能否出现?

005 公元1850年/美属加利福尼亚

 《佐罗传奇》

美国对拉丁英雄的“爱国吸纳”

 “美国-西班牙-拉丁人”三脚凳

 人民英雄怎会支持美国吞并加州?

 解读“阿拉冈骑士颠覆南美国”的国际关系

 今日蒙面游击队,明日吸纳佐罗?

006 公元1854~1868年/日本

 《黄昏清兵卫》

假如最后武士没有死……

 倒幕战争后的格局

 武士阶层的彻底取缔

 西乡隆盛的西南之战

 日本军国丰义先驱?

007 公元1860~1870年/中国

 《投名状》

谁来重构真正的太平天国?

 抹去“苏州杀降”劝谏的戈登

 天国诸王比“清妖”更妖

 清军乡勇的“反文革”情结

 太平天国京城、王宫只是荔园、宋城

 清朝皇亲国戚有大局观

008 公元1862~1867年/暹罗

 《安娜与国王》

周润发的伪安娜,承托今日的泰王与他

 安娜“国师”·马可·波罗“大人”

 安娜教英文借代《鲍林条约》?

 消失的职位:泰王的“副王病”

 21世纪的《国王与他》

009 公元1865年/美国

 《惊天夺宝Ⅱ:世纪秘册》

南北战争:美国今日阴谋论的总泉源

 由林肯阴谋到布什阴谋

 为什么将南北战争联系到黄金城?

 虚构的茨伯拉·真实的黄金船

 “货币战争”:南北战争又一阴谋巨献

 中国爱国者如此看南北战争

010 公元1910~1919年/墨西哥

 《查巴达万岁!》

由反美化装成亲美的墨西哥革命

 反独裁革命其实是反美革命

 墨西哥革命与中国革命

 查巴达、潘祖·韦拉成了“墨西哥切·格瓦拉”

 麦凯恩与游击队分别解渎半世纪前的寓言

 学术定义的首支“后现代游击队”

 “革命迪斯尼化”

011 公元1922~1945年/意大利

 《墨索里尼:鲜为人知的故事》

他不是希特勒,他曾是世界英雄

 风流意大利人,讽刺希特勒独身

 曾是丘吉尔、甘地和爱迪生的偶像

 “希魔”、“墨魔”、“汪伪”、“丘相”身份互换

 墨索里尼·李鸿章

 孙女登卜《花花公子》封面之后

012 公元1927年/美国

 《飞行家》

霍华德·休斯的法西斯变自由派手术

 反叛放纵的人也可以保守

 麦卡锡时代的右翼大富豪

 生理洁癖还是“希特勒式洁癖”?

013 公元1928年/印度(英属)

 《印度之旅》

寻找“他者”的故事

 宗教古洞内的身份觉醒

 现代心理学结合《大块头有大智慧》的“业”

 电影改变小说,制造大团圆和谐结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也有印度之旅

 鲁迅的东方后人们在“自我东方化”?

014 公元1932年/埃及

 《尼罗河上的惨案》

尼罗河侦探经典之三蛱社会资本变奏曲

 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论

 1937年的埃及一去不返,但……

 假如十大疑凶变成21世纪香港人

 旧精英圈:乡村老妇也能累积社会资本

 知道他为什么是精英吗?新精英圈的全知盲点

015 公元1939~1942年/波兰

 《钢琴家》

“去爱国化”钢琴师的本来面目

 波兰与匈牙利的中产犹太明星

 假如李云迪落难:战时的集体无意识

 《升C小调夜曲》改成《第一号叙事曲》的苦心

 斯皮曼是钢琴家,不是肖邦

016 公元1939~1942年/中国

 《色,戒》

以“张爱玲一李安”方法演绎

 民国四组“色,戒姊妹案”

 张爱玲、李安史观颠覆模型和数据

 1935《解脱》:孙传芳·施剑翘

 1936《父女》:戴季陶·南造厶子

 1945《淫审》:罗君强·詹周氏

 1946《招魂》:汪精卫·陈璧君

017 公元1944~1945年/法属北非殖民地

 《光荣岁月》

从法属第三世界军下场前瞻“齐达内主义”

 齐达内主义:没有独立种族身份的多元

 老兵下场一:齐达内前辈落地生根

 老兵下场二:阿尔及利亚“叛徒”

 老兵下场三:法国利益的本土代言人

 2006巴黎骚乱:齐达内主义的全面崩溃?

018 公元1944~1945年/荷兰(德占)

 《黑色名册》

大时代的荷兰《色,戒》、《无问道》

 “英国游戏”丑闻:爱国者卖国,卖国者爱国

 从《安妮日记》到《德克日记》的真伪

 从成年版安妮到以色列人的空间悲剧

 荷兰史上确有黑色名册

 沦陷首相:英雄还是罪人?

019 公元1944~1945年/德国

 《拜见希特勒》

黑色历史幽默还是恶搞?

 希特勒的病:研究,还是揭秘?

 男妓、恋母狂、同性恋者,都是希特勒?

 丘吉尔和希特勒有同样的心理病?

 猫哭老鼠vs.老鼠爱上猫:“最后解决”的玩笑

 纳粹式数目字管理应怎样幽默?

020 公元1893~1948年/印度

 《甘地传》

印巴冲突溯源:巴基斯坦人如何看《甘地传》?

 国父真纳沦为跳梁小丑

 印巴分裂的责任,在印方还是巴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暴力因子

 国旗上的纺车,掩饰穷兵黩武

 由性雄到圣雄:甘地神秘主义为印度教原教旨铺路?

021 公元1951年/以色列

 《阿维娅的夏天》

解构以色列三代“集体回忆”

 孤儿寡妇的旧以色列

 利用历史的“后奥斯威辛主义”

 沙龙中风迈向“后因塔法达时代”?

 奥尔默特的夏天

022 公元1934~1952年/阿根廷

 《贝隆夫人》

贝隆夫人的盗版与翻版:

 封建偶像还是人民英雄?

 第二贝隆夫人情陷右翼占h师

 超越左右的木乃伊尸游记

 “律师歌女化”的新贝隆夫人

 世上还可能出现“完全左派”吗?

 拉美伪王朝有社会功能

023 公元1970~1980年,巴西

 《无主之城》

巴西山顶贫民国的黑色秩序悖论

 平民不愿停火悖论

 罪恶天堂拒绝禁枪悖论

 巴西左右翼的前后核武实验

 卢拉“派糖”悖论

 阿德里亚诺童党悖论

024 公元1972年/以色列

 《慕尼黑》

“反反恐”鸡精哲学的一大堆盲点

 巴勒斯坦>巴人政府>巴解>法塔赫>黑色九月

 “没有国哪有家”综合征

 “以暴易暴”并非不能成功

 梅尔夫人的决策:反恐不是“泛国际化”

 “黑色九月”的恐怖只是要争取国际资源

025 公元1984年/东德

 《窃听风暴》

文化人自我陶醉的谎言

 共产东德与维希法国

 为什么作家要有总书记夫人赏识?

 秘密档案开放

 《再见列宁!》更有去精英价值

026 公元1989年/伊朗

 《我在伊朗长大》

伊朗版最后的贵族

 玛赞莎塔碧的祖母·康有为的女儿

 最后的贵族其实逃不过冲击

 动荡时代,才读禁书

 既反巴列维沙皇,又反美

 一场革命能改变多少?

027 公元1990~1991年/伊拉克

 《平头日记》

“后现代战争论”的破产

 什么是“后现代战争”?

 “没有人”: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公关

 “有人”:第二次海湾战争的公关

 “战争打机化”:非空军的“打机情结”

 “海湾战争综合征”

 军事转型永不会出现,但……

028 公元1992年/塞拉利昂

 《血钻》

通缉没有出场的四个非洲主角

 利比里亚前总统泰勒:“他杀我爸、杀我妈,但我还是要选他”

 布基纳法索的“法舒达情结”

 南非雇佣兵公司的因果报应

 大国尼日利亚的“西非盟”霸权

029 公元1994年/卢旺达

 《卢旺达饭店》

“卢旺达辛德勒”背后的禁忌

 大屠杀是从比利时非殖化的最后一步

 再殖民:法国附庸的诞生

 图西族“复活”掀起非洲大战

 避难饭店大堂的精英政治

030 约公元1995年/英国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解读罗琳的左翼政治符号

 智慧老人同志:邓不利多与苏格拉底

 保守网友呼吁家长罢买《哈利·波特》

 恩不里居前传:老处女、老寡妇与家庭女教师

 恩不里居后传:“当代第一老处女”赖斯

 伏地魔与希特勒:哈利波特的和谐大同社会

 回到现实:罗琳的左翼偶像·哈利仔全裸演出

031 公元1997年/英国

 《女王》

英国王室剩余价值论

 电影对后9·11布什的暗讽

 乔治三世、维多利亚之后的孤家寡人

 爱德华八世Vs.戴妃:世代政治心理学搬上银幕

 从戴妃丧礼到王太后丧礼

032 公元2001年/美国

 《华氏9·11》

宣传反布什的概念偷换

 9·11是“全阴谋”还是“半阴谋”?

 “大阴谋”PNAC为何不在《华氏9·11》?

 伊朗观众鉴定为“疯狂反美电影”

033 公元2003年/英国,法国

 《憨豆特工》

英国人的恋法情结:20世纪英法确曾几乎合并

 法国总理摩勒建议组建“英法政治经济共同体”

 假如法国加入英联邦,欧盟会胎死腹中?

 法国境内的“小不列颠恐怖主义”

 今天英国还有“Jacobites”吗?

 “英奸”已不是“英奸”

034 公元2003年/沙特阿拉伯

 《王国》

西方和沙特分道扬镳的先声

 沙特王室和瓦哈比教士的古老同盟

 和互联网异曲同工的耳语运动

 利雅得的国中之国“美侨国”

 沙特游击队的真相:基地组织商标外判又一杰作

 英国“恐怖教士”被恶搞

035 公元2004年/美国

 《非常女婿》

美国保守主义Vs.自由主义大战

 女家CIA和男家CLIA的白描

 BB放任哭闹的社会暗喻

 信任圈外监听的政治暗喻

036 公元2005年/津巴布韦

 《翻译风波》

虚拟国家影射的津巴布韦元首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借场赠兴

 他曾被看作南非国父曼德拉……

 ……还是更像加纳国父恩克鲁玛?

 “香蕉总统”犯“同志罪”

 反同性恋与去殖民化

037 公元2006年/哈萨克斯坦

 《波拉特》

“他者”如何对美国左右开弓

 “他者”由无身份花王变成哈萨克斯坦记者

《波拉特》反右之美国骑呢视野

《波拉特》反左之平权福利社会

038 公元2007年/金三角各国

 《门徒》

商榷金三角夕阳论

 毒品流动的“去殖民”解读

 国家解体促使毒品国际化

 缅甸分离主义与金三角北移

039 公元2007年/英国

 《巨塔杀机》

伦敦格勒与“黑帮基地”

 当主题公园变成日常生活一部分

 百年来的“俄国威胁论”

 切尔西与库尔尼科娃:俄国黑帮阴影下的体坛

 俄国黑帮的全球化“基地”网络

 “钋毒奇案”与《巨塔杀机》

040 未来世界/地球

 《难以忽视的真相》

环保电影,超限阅读

 乍得湖之死:联合国的“水资源战”预言

 解放军将领教导的“生态战”

 生态绝地也有本土政治

 格陵兰的“冰川政治外交学”

试读章节

“英国游戏”丑闻:爱国者卖国,卖国者爱国

电影女主角斯坦恩一类角色,是近年常见的女卧底,原型据说由三名真实的荷兰历史人物合并,其中两人是二战时的女地下军(荷兰早于1940年沦陷)、一人是演员。她们全都像《色,戒》王佳芝那样里外不是人,也都是半途出家的业余特工。荷兰人至今仍对这个角色特别有感觉,因为他们数十年来都希望修正二战非黑即白的史观,这份“觉悟”源自荷兰人被交战双方同时出卖的悲剧。

事源1942年,德国开始转胜为败,一名由英国培训的荷兰间谍劳沃斯被纳粹拘捕,据说在毒打下变节,转而为占领者服务,供出全部同党,导致59名盟军特工被捕,其中54人被虐待致死。经此一役,英国在荷兰的情报机关几乎全盘崩溃。近年历史学家翻阅旧文档,发现整个布局居然全是英国政府的圈套,那位率先被捕的间谍,就是施展苦肉计的无问卧底:他只是执行伦敦M16指令,故意牺牲那些“没用”的荷兰特工,用以麻痹德国防备、发放错误情报,让德国以为盟军将于荷兰大举反攻,而不是选择登陆诺曼底,从而加紧高压管治荷兰。这个自己人陷害自己人的圈套,就是荷兰史上著名的“英国游戏丑闻”(Englandspiel Scandal)。二战期间,同时被两大阵营出卖的国家为数众多,捷克、波兰等国是典型例子,甚至连大国法国也有类似情结,难怪“内奸论”在欧洲远没有“汉奸论”流行。

于是,荷兰人今天恍然发现,当年投敌招供的人,原来才是“真英雄”;当年的盟友,却是制造更多荷兰人伤亡的“仇人”,这岂不是将爱国和卖国的定义彻底颠覆?其实深具自知之明的荷兰人,早就懂得战时状态的敌友难分,他们的特工被盟军招募时,开宗明义被告知“95%会牺牲”。不过讽刺的是,他们越是不依盟军最高统领的剧本办事,越可能减低本土伤亡;越是对盟军特工唯命是从,只是越能减低英国人、美国人的伤亡。所以,被歌颂的“国际荷兰英雄”,往往或不能成为“本土荷兰英雄”,因为平民眼中真正的本土英雄,都投敌“曲线救国”去了。这些争议“荷奸”,正如《黑色名册》部分角色表白,是有自己的逻辑的:牺牲多一名(非我族类的)犹太人、死多一个(反正要死的)地下军,却可能延缓邪恶政权向一般(相对更无辜的)平民下手j反而道德情操越高的清谈客,往往不懂必要时作部分牺牲的艺术,打草惊蛇闯祸,导致玉石俱焚的可能性越大。

从《安妮日记》到《德克日记》的真伪

既然在那个大时代,好心往往做坏事,坏人往往无心插柳做好事;坏事会受更高层次的表扬,好事则令自己身败名裂;所有当事人根本连“无问道”也当不成,根本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根本不知道当“好人”还是“坏人”对大局有利。和平时代的道德,在战争期间,变得一片模糊。战后,谁都自称“救国有功”,谁都自称被侵略者“逼害”,仿佛“公义”就重临了,然而,一生真伪复谁知?

再深究下去,作为日耳曼民族的近邻,荷兰白人并非二战的最大受害者,纳粹是以“半自己人”的态度看待荷兰的,它承受的压逼远不及东欧,甚至法国。二战时有一本畅销美国的名著——《我和我的妹妹:荷兰流亡男孩日记》(My Sister and I),作者是12岁的德克·海德,他以第一人称讲述纳粹入侵后家破人亡的故事,想不到近年却被史家认为是英国特工虚构,发现书中所有照片都不能求证,据说也找不到人证。这“阴谋”的目的就是制造催人泪下的故事,来催逼美国民众支持参战,令人质疑究竟荷兰真正有多惨。荷兰人在《黑色名册》中再次将自己放在和犹太人并列的纳粹受害人之列,自然让海外观众感觉有点怪怪的,不过因为确有十数万荷兰犹太人在这期间死亡,包括著名的《安妮日记》(Anne Frank: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女主人安妮·法兰克,影评人才觉得剧本和现实勉强“连戏”而已。

参观过阿姆斯特丹安妮纪念馆的人,必会切身感受到藏匿在那种斗室数年,就算衣食无忧,心灵也会被扭曲,就算不提战争的残酷,已足以成为个人成长的空间悲剧。战时荷兰的空间悲剧,当然不止于一个安妮。由于荷兰地势过低,国内市区高度发展,就是平日也缺乏大量藏匿的空间,因而造就了无数法兰克的个案。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收容者和被收容者的关系,比其他国家更易产生摩擦。《黑色名册》主角最初藏匿的家庭格局,正是和安妮纪念馆一模一样,她的逆反生态,就是在那里迅速升温。正如我们阅读《安妮日记》,不难感觉这女孩的心理倾向颇不平衡,加上她天生早熟,满脑子都是青春都是性,战后就算平安无事,也可能要接受持久的心理辅导,才能重新过正常的生活。为什么谈起安妮?因为《黑色名册》的犹太女斯坦恩,可以说就是成年版的安妮。

从成年版安妮到以色列人的空间悲剧

在斯坦恩眼中,帮过她的人,无论真心与否,都可能是无间道。就是对蒙难早期协助自己的本土荷兰人,她也不见得感恩戴德,因为后者一家从高高在上、由上而下的施舍角度对她怜悯,还要她背诵圣经才有饭吃,明显对犹太人充满歧视。后来他们合家被她牵连而遇难,她却只顾机械式地寻找下一个庇护者,没有表现过丝毫的伤心。从斯坦恩的亲身经历可见,连荷兰地下军也“大细超”(粤语,做事不公平,对人分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只要有选择,一定宁救荷兰人,不救犹太难民。她在电影的心理状态转变,虽然没有《色,戒》的王佳芝那么明显,其实也大同小异,不过结局不同罢了。她历尽沧桑、阅人无数,终于发现当任何“恩人”有了施恩的企图,都不可视为纯粹的“好人”,反而原属自己下手暗杀的德国军官,在双方被挑起原始情欲后,原来还要“好”得多。事实上,斯坦恩比王佳芝还要专业,至少想到把自己的阴毛染成金色,和金色头发配成一套,也没有像王佳芝那样露出久旱逢甘露的身体语言,但毕竟还是免不了戏假情真。

当他们的世界在二战后删除了“好人”这词汇,欧洲犹太人战后集体逃到更动荡不安、空间更狭小的以色列定居,就绝对可以理解,起码在那里可以自救,再也毋须“恩人”明买明卖的小恩小惠了。至于“大恩人”美国提供结构性帮助,要他们必须和阿拉伯人持续冲突,这样复杂的事,以色列平民百姓情愿自扫门前雪,让国家处理一切,自己再也不管闲事了。《黑色名册》结尾的一场锁定在1956年,即以色列和埃及对决的苏伊士战争的爆发年份,表面上是要首尾呼应,说终生战斗的犹太人命运坎坷,其实也反映了曾经沧海、在无间道逻辑长大、受色戒严格训练、在狭隘空间几乎变态的近代以色列人,已能够将战争与和平的议题予以机械化、而非人性化处理了。难怪今天的犹太人,成了常胜之师。

荷兰史上确有黑色名册

电影的主角“黑色名册”,在史上乃真有其事,那确是一整代荷兰人当无间道的糊涂账。据导演范霍丈介绍,真正黑色名册的主人翁和电影的名册主人翁一样,都是著名律师,姓迪宝亚,战时在海牙义务担任纳粹政府和地下军之间的沟通桥梁,战后立即被暗杀,因为他的名册记载了谁和纳粹有一手,谁又和盟军藕断丝连的完整记录。迪宝亚的角色,就是在双方摊牌前左右逢源、互通情报。正面看,他为减少不必要的屠杀做出了贡献;负面看,他在沟通过程中,必须做出取信双方的行为,也就必然出卖了不少情报,起码是一名双面间谍,因而牺牲的无辜者大概为数不少。

但无论如何,真正名册记载的名字,据说比电影的情节还要震撼,因为它记录了荷兰最头面人物的罪证。当时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等欧洲名流,都是公开的亲纳粹分子,这导致二人先后下台,比利时王室战后更几乎被废。荷兰黑色名册的最敏感内容,相信是对当时王室成员态度的描绘。不过荷兰女王威廉明娜,一如英王乔治六世的王后伊丽莎白(即现任英女王朝代的王太后),成了战争期间统合国人的符号,广受尊敬,加上荷兰政府不少高层立场暧昧,荷兰王室又有通敌嫌疑的子孙,才没有被翻旧账。  沦陷首相:英雄还是罪人?

不过其他政客,包括荷兰沦陷时的首相德·吉尔,就没有王室这层保护罩了。战前,他是典型的旧社会精英,家境绝佳,是法学博士、民选议员。他在二战前曾下令拘捕荷兰纳粹党高层,称他们为第五纵队、叛国贼,原来算不上动摇分子。但荷兰全境沦陷后,王室和政府都流亡伦敦,德·吉尔首相却和已下海的迪宝亚律师一样,自愿留在祖国沦陷区,“为民众和纳粹当沟通桥梁”。荷兰女王屡召他出国无效,唯有当他已卖国来处理,下令把其革职,再将之流放到荷属东印度群岛(即今日印度尼西亚),处理手法就像丘吉尔将爱德华八世流放到远离欧洲战场的巴哈马群岛一样。德·吉尔走到一半,却私自逃回荷兰和家人团聚,更以个人名义发表宣言,“教导”荷兰人民如何和纳粹份子“同居”,并说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减低伤亡,共度时艰。这时候,他不被正史当作“荷奸”也不可能了。

德·吉尔家族不但是荷兰望族,祖先更是荷兰国宝级画家伦勃朗的好友和画中人,此人留下来。自然帮了纳粹不少忙,特别是曾当过四流画匠的希特勒对伦勃朗情有独钟,希望将伦勃朗演绎为“伟大的种族主义法西斯画家”,搞过“伦勃朗节”庆祝活动,德·吉尔的那一丝历史渊源,也为统战已成枯骨的伦勃朗作出特殊贡献。不过,德·吉尔毕竟和法国贝当或汪精卫不同,没有自己的班子,大幅膨胀的荷兰纳粹党根本不当他是自己人,地下军更视之为仇敌,比《黑色名册》的女主角更里外不是人。

战后,荷兰爆发复仇风暴,特意恢复了废除半世纪的死刑,以便对152名“叛国贼”处死。德·吉尔也被公开审判,一如所料,被判叛国罪名成立,但他却列出不少曲线救国的丰功伟绩,终被认为罪不至死,只是和各国“合谋者”一样身败名裂、郁郁终老。后来只有30多名死囚被行刑,其余的都是死缓了事,算是女王网开一面了。德·吉尔这样的履历,旁人根本无法知道他究竟是否做好了自己份内之事,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在打哪一份工,也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大家却都知道,他是一位典型的荷兰无间道。假如真正的黑色名册出土,又会怎样记载德·吉尔的故事呢?

P146-151

序言

读沈旭晖的《国际政治梦工场》,我像上了一堂历史课,或者说恶补了很多堂历史课,如果你恰好也像我一样喜欢中外历史、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这本书可以超额满足你。坦白说,我是喜出望外,一口气追读全书的每一章以至误了睡眠,勤奋程度如中学时看武侠小说,快感亦然。

我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兴趣从来很大,认识却是很选择性的,亦带着偶然性。人住在大陆,就对非官方的中国共产党史多了点耳濡目染;住到台湾,才认真地看点当地历史:因为佛教,所以去了多次印度、尼泊尔、不丹和西藏地区,顺带懂得关心一下南亚和西藏问题;9·11之后,才急忙看关于中东和伊斯兰教的资料;游了一次土耳其,又补看了一些中亚和奥图曼帝国的研究,慢慢联想起中学时读过的有关奥匈帝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以前曾经写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因此也曾囫囵吞枣旁及了一点20世纪的欧洲史,如法西斯主义和苏东共产主义。另外,跟很多学过英文的香港人一样,比较注意美国英国的事。

可是,自己对美国英国的认知和关注点也是不断在修正的。英国如何管治爱尔兰?为什么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还有超过700个美军基地?美国的军事一工业一能源一政党一国会一总统复合体是如何运作的?

另外,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亚非拉,即后殖民学者所说的三洲,但仍是一鳞半爪,所知有限。我很久之后才知道首都是金沙萨的刚果(金)的面积等于三分之二个西欧,阿根廷曾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在90年代中有超过50家全国电视台及超过100家广播电台。

就算是耳熟能详的地区,其实还是有隔的。我们真的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吗?其余的,更不用说了。

不过,这些经验恰恰是告诫了我们必须谦虚,因为世界不平,世事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我们对别的地方大多是不了解的,甚至连印象都没有,就算有印象,十居其九是以偏概全的。

如果我们的国际知识是从中文主流媒体上得来的,那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以现在三地报纸和电视的国际时事报道为准则的话,我可以大胆说,我们几乎什么都不懂,没有一点是弄对的,都是想当然。

更不幸的是,也没有一本历史正典或名著是可以完全信赖的。

西方也好不到哪里。举个近例:多年以来,大家都认为贝纳德·刘易斯是美国的伊斯兰及中东文化权威,连小布什政权对伊斯兰世界的假设也多受刘易斯的影响。侵略伊拉克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弄得灰头上脸。

听上去很令人沮丧,但唯一的寄望也只是有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量去追寻历史和国际真貌。如果你愿意用心去找,现在还是可以找到相对贴近事实的文章和书。比较起来,近年的国际关系和历史书比前精确多了:对历史定论的修正主义重写,对精英历史用社会史角度重述,以被统治者的视角颠覆统治者观点,以非官方论述解构官方版本,多了对话语权和话语位置性的自觉。

我觉得沈旭晖这本书,虽常语带本土幽默,态度却十分严肃,执著地还原世事的真貌或多貌,为中文读者的国际认知进行再教育,毫不骑呢,更难得是并没有犬儒。他的网撒得非常广,除了知识惊人外,也够胆识,不买账,不怕政治不正确或触及官方底线,不给知青的弱小心灵留点希望,更无惧得罪单轨思维的愤青,破除迷信已到了遇佛杀佛、但求传真的无情境界。算他够狠,正合我胃口。我真想知道香港怎么会孕育出这样的一个年轻奇人?他的功夫是怎样练出来的?

闻悉这本书即将在内地出版,我非常欣喜,也相信一定会吸引大量读者。内地看书的人口本来就多,而国际关系和历史,不论是本国的还是别人的,都还是很多人爱读的。如果能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知识分子更会佩服沈旭晖多过于丹、易中天。  现在是中国崛起、国力辐射全球的时候,国人需要谦虚和更多的真知灼见,而不仅是官方公关宣传、一致的口径、政治正确的国际分析、想当然的义愤填膺,起码大家要知道历史不是主旋律电影,世事的复杂嗳昧,是没有一本正经可以承载的。什么时候国人才被容许去论述世事的吊诡歧义,即真正的坦然面对历史?

啊,忘了一提,这本书还用了电影做由头。从每一篇文章里谈到电影的三言两语,可以看出沈旭晖对中外电影及流行文化也懂得挺多。不过我依然庆幸书的重点不在电影。

陈冠中

香港著名文化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际政治梦工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旭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25541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5-53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