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春润集/三十年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吴福辉编著的《春润集》内容介绍:编订完这本“三十年集”,掩卷想来,从内心最深的一个角落里禁不住发了一声叹。这叹息确有放松的意思,便如平日每在书室里郑重做完一件事情后的感觉。不过随之这体味就加了分最,沉重起来,并想起在一段时间里桕熟的老作家萧乾。萧老活到九十虚岁,一生有三个“三十年”:最初的三十多年写出他全部的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中间三十年空白,像我辈一样要等到1980年代来临,遂不失时机拿起笔来,写散文,搞翻译,竟是写出他整个文学生涯中三分之二的东西!两头高,当中低,他是匹能在沙漠中行舟的双峰骆驼。我与他相比,“三十年”的空白同样触目,却是只单峰骆驼。我能有萧乾那么幸运吗?虽然至今我还在写,没有封笔,但已觉高峰逝去,写篇短文还算顺风顺水,面对正在参与的一种新型文学史的写作便常感笔下枯窘,累了。“三十年”会不会即是我的一世呢?

内容推荐

吴福辉编著的《春润集》内容介绍:重读这些选文也不免感慨,并对我在许多文章里侈谈自己一代学人的过渡性质,有了新的领悟。若说吾辈“承上启下”不假,但依我看更多的是具承上性吧。试看这些选下的文字,从观点形成、史料运用、理论方法到文体风格,哪一项不是与今日学子迥异的?这里并无对或不对的是非价值判断。听说也有个别年轻人表示喜欢我的行文格调,一册《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一宿就读完了,不知道那是何种类型的青年。时光不能倒流,在这个电脑手机通用、网上游戏网上用语迅速让爷爷奶奶成为“傻子”的时代,即是像五四那个使三四十岁保守者变为“遗少”的社会大拐弯时段,人们的表现仍可各各不同。有赫赫有名的螳臂当车者,也有甘做土石奠基或看路拉车者,我能心仪后一种人也就不错了。一起来翻阅《春润集》吧!

目录

自序

一九八一

现代病态知识社会的机智讽刺——《猫》和钱钟书小说艺术的独特性

一九八二

怎样暴露黑暗——沙汀小说的诗意和喜剧性

中国心理小说向现实主义的归依——兼评施蛰存的《春阳》

一九八三

提倡个人编写文学史

一九八六

在与世界文学潮流的联结中把握传统——茅盾的民族文学借鉴体系

一九八七

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京派小说选》前言

一九八九

大陆文学的京海冲突构造

最后的和最初的日子

一九九○

深化中的变异:三十年代中国小说理论与小说

一九九一

《张爱玲散文全编》序言

梁遇春:“酝酿了一个好气势”

一九九二

我为沙汀作传

一九九三

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

一九九四

一株道劲独立的老树

都市乡间的永久徘徊——徐讦香港时期小说论

一九九五

封面女郎和学院脸孔

王府井·霞飞路·京都花见小路

一九九六

书刊广告琐谈

话说信件

一九九八

我的小学,我的白杨树

还堪回首的青春岁月

一九九九

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二○○○

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

二○○一

台北的“上海热”

寻访延陵吴

二○○三

多棱镜下有关现代上海的想象——都市文学笔记

二○○四

镇海老屋

二○○五

《郁金香》发现始末:无心插柳柳成荫

二○○七

《家》初刊为何险遭腰斩

“主流型”的文学史写作是否走到了尽头?(现代文学史质疑之三)

二○○九

《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自序

二○一○

没有你,我将干枯无倚——纪念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

农民大众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并存的新局面——谈年代文学全景中的

重要一角

二○一一

透过解说与检讨的表层——丁玲《关于(在医院中)》的阅读札记(石斋语痕之四)

中国文学城市与我的四城记忆(石斋语痕之六)

附录 我也穿过松紧不同的鞋子

附录 学术年表(1978—2011)

试读章节

《猫》的展开,通篇采用的是颐谷的心理角度。一个未曾入世的青年学生,单纯、胆小、智力不高、感情还算丰富,他对人间的观察,仿佛无形中被赋予了一种剥露的力量。开始,对建侯的敬畏在他心中消失了,接着,他的观察像旋转的摄影镜头,把八个李家常客轮流扫视一番,透过他们的名气、谈吐,看出他们内在的猥琐、庸碌。但是,颐谷虽能看穿一大群男人粗俗的虚荣,却受到爱默的蛊惑,看不清被脂粉化了装的虚荣。直到爱默自己大失常度地演出了一幕活剧,才陡然增了视力,睁开了眼。心理视角,在这篇讽刺小说中具有了强酸的作用,能把每个人一层层地剥离开来,除去一切伪饰,把丑暴露出来。

钱钟书对他的人物确有一股心理审视的气势,他善于从爱情、亲情、家庭、婚姻的关系上探入人的内心丑。拿陈侠君来说,这是个惯于风月的老手,又有一条如簧之舌,很懂得一些略带冒犯而又迎合女人的小技巧,他敢把乞讨温柔的赏赐当成理论无耻发卖,处处暗示给爱默听,这种心理无需多少探视,作者任其发挥,如同将丑倾囊而出。可是对颐谷这样一个毫无恋爱经验、感情内向的男孩,他对一个中年妇女的变态恋情,便被作者用极细密的心理剖析来揭示了。比如他在茶会上的笨重举动;回家后把爱默平平常常的“明儿见”三个字,反刍一样地倒嚼、细咽;相思入梦,七上八下,赶开了发现仍在心里的感情上的荡秋千,等等。都写得合乎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做到社会属性与心理特质刻画的统一。同时,作者不避人性中的生理因素,把颐谷性心理中的崇高与污秽交织,理想与情欲共存,以及他泛滥的情潮急于找到归宿的隐秘,统统做了大胆的揭发。就像一颗探针直刺进去,把所有的病症诊得一清二白,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还仅止于对单个人物的心理透视。作者更大的才能尤表现在他能精心搜罗、捕捉各种人物的心绪、心思、心态,并把它们组织成心理的冲突,进而在微妙的讽刺性矛盾中使人物须眉毕现。茶会中表面显得礼貌周到的谈话,实质是一场真正的心理战。你口,以辨识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常怀戒心,每一句话都暗含骨头。而人与人的心理的几面碰撞,一旦被作者觑到缝隙,那调侃的妙语便像找到了突破口源源而来。心理冲突的进一步开展,由十几人的明争暗斗,到三人的别别扭扭,夫妇的吵嘴,到小说的末尾,突然充满张力地推进到一出心理喜剧的高潮。情节的逆转,在一瞬间挑开了人物内心的帷幕:一边是爱默脱下高贵的外衣,不是为了爱,而是为寻求报复,平衡骄傲,公开向颐谷调情。一边是颐谷眼看着朝思暮想的细腻爱情,竟变得如此丑陋,又丧气,又笨拙,举止失措,被爱默赶跑(“猫”,在这里只是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在全篇,“猫”既是线索,也被当作对女主人公的象征)。这一场心理交战,一方是报复与施舍,另一方是惊悟与畏缩,这是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片断。爱默一连串越出常规的变态举动,使她华贵的心灵外壳剥落,从而有力地写出人物心底的真性情:“她忽然觉得老了,像要塌下来的老,已有的名誉、地位和场面都像一副副的重担,疲乏得再挑不起。她只愿有个逃避的地方,在那里她可以忘掉骄傲,不必见现在这些朋友,不必打扮,不必铺张,不必为任何人长得美丽,看得年轻。”这段话是全篇主题的风眼所在。P5-6

序言

编订完这本“三十年集”,掩卷想来,从内心最深的一个角落里禁不住发了一声叹。这叹息确有放松的意思,便如平日每在书室里郑重做完一件事情后的感觉。不过随之这体味就加了分最,沉重起来,并想起在一段时间里桕熟的老作家萧乾。萧老活到九十虚岁,一生有三个“三十年”:最初的三十多年写出他全部的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中间三十年空白,像我辈一样要等到1980年代来临,遂不失时机拿起笔来,写散文,搞翻译,竟是写出他整个文学生涯中三分之二的东西!两头高,当中低,他是匹能在沙漠中行舟的双峰骆驼。我与他相比,“三十年”的空白同样触目,却是只单峰骆驼。我能有萧乾那么幸运吗?虽然至今我还在写,没有封笔,但已觉高峰逝去,写篇短文还算顺风顺水,面对正在参与的一种新型文学史的写作便常感笔下枯窘,累了。“三十年”会不会即是我的一世呢?

第二种想法:这种编年体的集子是很不留情面的。它好比一幅幅穿开裆裤的童婴照片,使你无处遁形。它看来看去都属“少作”,欠成熟,无所谓“悔”与“不悔”,只得一律示众。虽然也可做些遮掩,比如哪年多选啦,哪年不选啦,但总抹不去大的足印。而且是把你行过的道路、脉络,毫发不爽地勾勒了出来。当然,这即是一面镜子,有一分耕耘,便留下一丝痕迹。自己的文章按年序排将下来,何时是摸索期,由重新打量左翼讽刺到蓦然瞥见京派讽刺,直至海派作家进入全视界;何时进入发现期,提出“京海两难”和“京海冲突”的文化结构,深入探究海派,在中国城乡大环境下俯视都市文学,至市民文学;何时由个别到综合,有了三种现代文学形态或更多形态的多元共生文学史的观念,并从合力写作文学史到独力完成文学史,实现夙愿,等等,均清晰可见。个人的命运机遇、点滴积累的用力、研究个性的张扬,风云际会,与新时代的学术结合了,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是能够渴望的,什么是达不到的,这些统构成了一部对自己不可须臾离开的学术生命史。由此我想,编年体的集子,纵使再显出我的浅近、浅显、浅陋,令人汗颜,只要能像鲁迅评价刘半农时说的,做到“浅清”二字,不是一摊泥潭,也就可以安心走剩下的路了。

重读这些选文也不免感慨,并对我在许多文章里侈谈自己一代学人的过渡性质,有了新的领悟。若说吾辈“承上启下”不假,但依我看更多的是具承上性吧。试看这些选下的文字,从观点形成、史料运用、理论方法到文体风格,哪一项不是与今日学子迥异的?这里并无对或不对的是非价值判断。听说也有个别年轻人表示喜欢我的行文格调,一册《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一宿就读完了,不知道那是何种类型的青年。时光不能倒流,在这个电脑手机通用、网上游戏网上用语迅速让爷爷奶奶成为“傻子”的时代,即是像五四那个使三四十岁保守者变为“遗少”的社会大拐弯时段,人们的表现仍可各各不同。有赫赫有名的螳臂当车者,也有甘做土石奠基或看路拉车者,我能心仪后一种人也就不错了。

这里所列的文章,是按照代表性(将个人和学术纪年都计在内)、初刊状态(不予修改)、混合编组(长短论文兼搭配散文随笔)几项原则遴选的。我平时就偶写随笔,大体有人物回忆、学科漫谈和因史料引发的杂文这样三类,最近更在某学术刊物上开了一个“石斋语痕”的栏目,出版社提出的体例是混编以使读者养眼,这正投我之所好。但较长的论文与散文我觉得不能不忍痛割弃。其中的两篇:一是我的学位论文《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初步成熟——试论“左联”青年作家和京派作家的讽刺艺术》,它的删节本发表在1982年的《北京大学学报》上,也足有两万字,全文收入了我的第一个集子《带着枷锁的笑》;另一篇是《融入我的大学——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大生活片断》(都是长名字,全文也不短),发表在《中华读书报》,几乎占了一版,收入我2010年出版的集子《多棱镜下》。这么说似有点扔在筐外都是好货的味道,读者自可去辨认。附录里应有篇回顾文字,因我这几年被邀写被采访的此类文字已有多篇,加上往日所写序跋也多涉此,不能再唠叨了,便选了《我也穿过松紧不同的鞋子》以充数。

我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各位的盛情,邀我来编此书。我与复旦有多方面的友情,不是一句话说得尽的。大学教育对人的一生究竟有多么重要,我这个自学出身的人应该有点发言权。本书的书名就来自我读研究生的母校,因了我最尊敬的并得到过耳提面命的两位先生:王瑶先生当年住在北大镜春园,吴组缃先生的寓所地处朗润园,我便将“镜春”、“朗润”各取一字,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意,以示我的纪念。这在我本是一件私案(非“公案”也),大约编《且换一种眼光》的时候我就想用此集名,在序言中曾做过说明。那时的出版发行部门都深恐书名太雅,我便做了妥协。现在是挟了我们这套学术著作不但不忌书卷气,还唯恐不足的雄风复辟了。天缘在此。

2012年2月4日于京城小石居,是日立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春润集/三十年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福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88243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7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6-5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