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所著、张丽妍翻译的《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中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图书 | 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所著、张丽妍翻译的《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中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内容推荐 弗洛伊德所著、张丽妍翻译的《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内容简介:毫不夸张地说,绕过弗洛伊德来谈论20世纪的心理学史,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讲述弗洛伊德对现代心理学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提出了精神分析的理论与疗法。但具体说来,这类理论及相应疗法会涉及各式各样的心理或行为的主题,比如梦、记忆、各种原始欲望、本能、自残倾向等等。 “意识分层论”是弗洛伊德划分不同精神现象的早期典范。他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意识”(con scious)的层次、 “潜意识” (unconscious,又译“无意识”)的层次,以及作为二者之中介的“前意识”(preconscious,又译“下意识”)的层次。 目录 第一章 专名的遗忘 第二章 遗忘外国语词 第三章 名字和语词次序的遗忘 第四章 儿时记忆与有所隐藏的记忆 第五章 口误 第六章 阅读和写作中的错误 第七章 印象与决断的遗忘 第八章 错误实施的行为 第九章 “症状性行为”与“偶发行为” 第十章 “错误” 第十一章 复合过错行为 第十二章 宿命论、机会主义和迷信 试读章节 20世纪是心理学发展壮大并俨然成为一门精神科学的黄金时代。此间新说层出、大师云集,但若要选出最重要、最具有原创性的人物和学派,则非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及其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莫属。一个世纪以来,弗洛伊德的声名可谓家喻户晓。他提出的许多理论与方法,比如潜意识心灵和压抑的防卫机制理论;医患关系的转移理论;以及将性欲重新定义为人类生活的初始动力,把梦解释为洞察潜意识欲望的资源;还有包括自由联想法在内的各种治疗技术等,其意义已经不仅局限于学术思想的推陈出新,更使一般人对于心理现象的知识、常识,以及医疗机构关于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产生了革命性的认知推进。因此毫不夸张地说,绕过弗洛伊德来谈论20世纪的心理学史,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弗洛伊德于1 8 5 6年5月6日(另一说是3月6日)出生在德国弗莱堡的一个犹太家庭中。他有三个弟弟和五个妹妹,此外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四岁时,全家迁居到奥地利的维也纳。1873年,弗洛伊德考入维也纳大学,此间一直名列前茅,并在1881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此后十年中,他供职于一家精神病诊所,还曾与杰出的精神病专家让·夏尔科以及内科专家约瑟夫·布鲁尔一起共事。1895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论著《歇斯底里论集》。而真正奠定其专业地位的,则是他的第二本著作,举世闻名的《梦的解析》(又译为《释梦》)。但事实上,这部书1900年初版的时候,主流学术界对他的见解深感震惊,遂视之为奇谈怪论而加以指责。他凭借这部书赢得声誉,那只是后来的事情。1902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后来斐声学界的阿德勒与荣格正是其中的成员。1905年,他出版了另一部代表作品《性学三论》,1907年则出版了《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的修订版。1908年,弗洛伊德远赴美国进行巡回讲座,此后声名日盛。晚年的弗洛伊德不幸身患重症,但他仍然坚持写出许多著作。1938年,德国入侵奥地利,弗洛伊德举家迁徙伦敦,1939年因癌症客死异乡。 笼统地说,弗洛伊德的对现代心理学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提出了精神分析的理论与疗法。但具体说来,这类理论及相应疗法会涉及各式各样的心理或行为的主题,比如梦、记忆、各种原始欲望、本能、自残倾向等等。那么,这些主题因何能够统摄在精神分析的名义下呢?或者更简单说,什么叫做精神分析呢?单从字面上看,“分析”(analysis)就是把问题或主题划分得清清楚楚,再分别加以讨论。那么“精神分析”显然就是以“精神”——它在广义上涵盖各种心理现象、行为等——作为“分析”的对象,也就是说,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划分精神现象的不同类别或层次。因此我们必须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层论”和“自我分层论”视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前提或基础。P1-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奥)弗洛伊德 |
译者 | 张丽妍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460437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2-06-01 |
首版时间 | 2012-06-01 |
印刷时间 | 2012-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065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8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