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追忆逝水年华(精华本)/法国二十世纪文学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 追忆逝水年华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作者普鲁斯特是整个20世纪开宗立派、最伟大的文学大师之一。

内容推荐

普鲁斯特是整个20世纪开宗立派、最伟大的文学大师之一。《追忆逝水年华》卷帙浩繁,是整个文学史上知名度最高也是难度最大的作品之一。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为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可以说是在一部小说主干上派生出众多枝蔓的小说之树,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的巨型交响乐。

《追忆逝水年华(精华本)》基本保留了7卷本全书的精华所在,所选章节或段落都是完整的,没有任何删节,一册在手即可初尝这部鸿篇巨著的风味,堪称真正的“精华本”。

目录

法国二十世纪文学的一个轮廓(总序)

普鲁斯特传奇(译本序)

追忆逝水年华

一 孔布雷之夜

二 在斯万家那边

三 在盖芒特那边

四 斯万的爱情

五 盖芒特夫妇的晚安

六 失而复得的时间(Ⅰ)

七 失而复得的时间(Ⅱ)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好久了,我一直早睡。有时,蜡烛刚灭,我的双眼随即闭上,快得来不及思量:“我睡了”。半小时后,我想到应该睡着了,这个想法反倒把我弄醒了;我以为手上还捧着书,所以想把它放下,把灯火吹灭;似睡非睡的那会儿,我不停地想着睡前读的东西,但想法有点特别;我觉得书中讲的事仿佛与我密切相关:教堂、四重奏,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的纷争。这种似以为真的感觉在我惊醒时还连续了几秒钟;我并不觉得它违理,但它像玳瑁眼镜似的挡着我的眼睛,使我意识不到烛火早已熄灭。之后,它开始令我难以理解,似前人的思想,经过灵魂转生,附着在我身上;于是书的主题与我脱钩了,是否再挂钩,随我的便。我即刻恢复了视力,十分惊异地发现周围原来一片昏暗,这片昏暗使我的眼睛感到适意和舒服,可也许使我的脑子感到更适意和更舒服;对我的脑子来说,这片昏暗好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思议,好像真正是叫人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我说不好当时几点钟了,只听得火车的汽笛声,忽远忽近,好似林中的鸟叫,指点着距离远近;汽笛声为我描绘了一片荒凉的田野,有个旅行者匆匆赶往临近的车站;他走的那条小路将铭刻在他的记忆里,因为新到的地方,新奇的举止,新近的交往,时至今夜的静谧中还萦回于耳的异乡灯下的话别,即将回家的快乐,这一切使他兴奋不已。

我将面颊轻柔地贴在枕头的美丽面颊上,它好似我们童年时的面孔,饱满而鲜嫩。我划亮一根火柴,看了看怀表。时近午夜。背井离乡的游子,尽管病魔缠身,却不得不借宿陌生的旅馆,往往就在这个时辰,病痛发作,惊醒之后,庆幸瞥见门下有一线光亮。天亮了,好运气!过一会儿侍者就会起床,他只要拉铃,就有人来救护他。得救的希望给予他忍受痛苦的勇气。正巧他仿佛听见脚步声,款款走近,又渐渐远去。但他房门下的那一线光亮随之消失了。时已午夜;原来那人是来熄灭煤气廊灯的;最后的侍者也走了,他只得孤独无助地熬上一夜。

我又睡着了,时不时惊醒片刻,只听得细木护壁板发出格格的裂声,我睁开眼睛,凝望黑暗中万变的浮光掠影,凭借稍纵即逝的意识的微光,领略着睡意的滋味,依稀瞥见在睡意笼罩下的家具乃至整个房间,仿佛我自己变成其中的一小部分,很好融入整体,昏花失去感觉。或者在睡着时我毫不费力地梦见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代,重新感受到儿时的恐惧,好比舅公揪我卷曲的头发,直到我被剪了光头,恐惧才消除,那天对我来说是新纪元的创始日。可是这个新纪元的到来一直没有在我的睡眠中再现,直到为了躲开舅公的手,我把头一闪,突然惊醒,方始回忆起来,但为谨慎起见,我用枕头把脑袋严实地裹住后才返回梦乡。

有时,就像夏娃从亚当的一根肋骨脱胎而生,有个女人趁我熟睡的时候从我姿势不当的大腿之间钻了出来。我当时即将领略女性的快感,便以为是她奉献给我的。我的身体贴紧她的身体,正准备进一步深入时,我惊醒了。世上剩下的女子跟我片刻前分离的女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我的面颊还留存她亲吻的余温,我的躯体好像还在承受她的躯体的重压。如果,有时也确有其事,梦中的女人与我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某个女人容貌相像,我将竭尽全力去达到这个目的:找到她,正如有些人长途跋涉非亲眼看看他们心目中的福地洞天不可,以为在现实中可以领略梦幻中的良辰美景。渐渐地对她的记忆消散了,我终于忘却梦中的姑娘。

一个人睡着时,仍在自己的周围保持一圈圈光阴的时轮,年年岁岁,天地星斗,井然有序。他睡醒时,本能地环视寻向,瞬间便弄清他在地球上占据的地点,在苏醒前所消逝的时间;但时间和地点的序列可能交织,可能脱节。即便他失眠至清晨才有睡意,而这时他正在看书,其姿势与平常的睡相大不一样,也只需抬一下胳膊就挡住太阳,乃至让太阳后退,等他醒来时,最初一刻不知道是什么时辰,还以为刚躺下不久哩。如果他打盹儿,例如晚饭后坐在扶手椅里,其姿势更加不妥,与平常更加不同,那么,日月星辰的时序完全混乱了,魔法无边的扶手椅载着他在时间和空间中风驰电掣地神游,等他张开眼皮,顿时觉得躺在几个月前去过的地区。但是,只需躺在自己的床上,我就睡得深沉,我的脑子就完全松弛;我的脑子甩掉了我熟睡的地方的平面图,于是,当我半夜醒来,我便不知道身在何处,甚至在初醒的瞬间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我只有最原始的存在感,如同动物萌发的那种迷离恍惚的生存感;我比穴居时代的人更赤条条,无牵无挂,但就在这时,回忆如同上天派来的救星,把我从虚无中解脱出来,否则,我永远不可能自我解救的;最初并没有回忆起我所在的地方,而只回忆起几个我曾住过或我可能要去的地方;在一秒钟之间,我跨越了几个世纪的文明,然后模模糊糊看见煤油灯的形状,翻领衬衫的形状,逐渐重新恢复我自己的相貌。P3-5

序言

在文学史上,很少见到有一部伟大名著的命运,像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这样具有戏剧性的变化:

当作者于1912年将这部长篇小说的书稿,呈献在法兰西文坛面前的时候,没有任何出版社愿意接受,主宰着文学舆论的《新法兰西评论》也拒绝了它,而其主编正是当时的文坛泰斗纪德。已经40岁出头的作者只好次年自费出版了长篇的第一卷。但事隔若干年后,法国权威的文学史家与批评家安德烈·莫洛亚在总结本世纪前期的法国文学时,却这样指出:“对于1900年至1950年这一历史时期来说,没有比《追忆逝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小说巨著了。”时至80年代末,法国竟有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这部长篇,普鲁斯特仅以此作就被视为20世纪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批评界有人甚至认为,后普鲁斯特时代至今尚未来到。

如果认为我们这个世纪的文学还没有走出普鲁斯特所投射的身影,那显然是夸大其词,但如果说普鲁斯特在小说艺术中发明了一些新的东西,那确实并不言之过分,正是这些新的东西使习惯于传统文学趣味的人最初对它采取了摈拒的态度,而且,它正因为愈是崭新,才愈是被拒绝得彻底。这是新东西经常碰到的遭遇,要知道,种牛痘的技术与抗疟疾的金鸡纳霜到18世纪在法国还遭受过诅咒。

它的确是一本令人不太习惯的作品,如果怀着阅读传统文学作品的惯性,想在其中看到引入入胜、环环紧扣的情节,完整集中而带有戏剧性的故事,贯彻始终并作为作品中心的主人公形象,那肯定会大失所望。这一部分为七大卷、巴黎七星丛书本有密密麻麻3000多页、译成中文约有300多万字的长篇,所写的似乎只是作者一生中所亲身经历的、或所见所闻的日常生活,这里没有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带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场景,没有典型的人物性格,似乎只有一堆堆表层的生活现象与身边琐事。如果要从这几百万字的篇幅中找几束比较集中的生活内容的话,那就有叙述者“我”的童年生活、两个邻居斯万家与盖芒特家的家事以及“我”的爱情经历。这样一部作品居然被世人公认为长篇小说!而且是“杰出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巨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主要角色是谁?对这两个问题,批评家都答曰:“是时间。”没有看过这部作品的人一定会感到难以理解,这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简直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实际情况的确如此。作者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这样说:“时间的观念今天是如此强有力地压在我的心头”,“我一定要把这个时间的印章打在这部作品上”,他给作品取了这样一个富有哲学意义的标题:《追忆逝水年华》,就准确无误地概括与标明了整部作品的目的、主旨与内涵。只要他果真达到了这个标题的要求,那他显然是对冥冥时序进行了一次勇气非凡的挑战,他在文艺创作中赋予自己这样一项使命,无疑也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创举。

人类可以征服空间,以物质的形式在空间里占据自己几乎永不磨灭的位置,金字塔、长城、纪念碑、陵墓、庙宇、雕像都是这种征服的标记。然而,时光流逝,如烟消云散,人如何才能征服那一去不复返的时序,把转瞬即逝的时间凝固为具体的形式而与世长存?固然,人可以求助于史书与回忆录,但这两种形式的征服显然带有极大的局限性。史书以简约的记载概括一个个历史时期丰富复杂的真相,不可避免地要剥除其全部的血肉,而且,哪一个史家能见证先于他的那些时光中活生生的历史情景?而回忆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过理性思维筛选、归纳与概括的产物,它分门别类,条理清楚,固然能反映历史真实的若干概貌与细节,但当时大量细微的感情内容必然遗散在“门类”、“条理”之外,而且,它们早已随着消逝而去的时光隐没了,正像普鲁斯特所描写的那样,它们“太遥远、太模糊,我只能勉强看到一点朦胧两可的映象,其中混杂着一些变幻不定的色彩所形成的难以捉摸的旋流”,有谁能够把它们找寻回来?用什么法子?历史上有哪一个回忆录的作者做到了这点,使自己所经历过的那些时光以其原有的全部丰富的感情而复活呢?所有这些疑问都清楚地表明,人要征服时间、捕捉时间之难,这就是普鲁斯特所面临的一个人生的、哲学的难题,而在他看来,这种征服与捕捉只有通过艺术的途径才能实现:“除非用艺术这一永恒的形式,任何事物都不能真正被固定下来并为人所了解。”既然这个难题是客观存在并具有普遍的意义,那么,普鲁斯特首先发现了它,具体感受了它,并决意要通过艺术的途径去加以解决,这就要算是他带给人们的一个新观念、新意向了。

1901年,开始写作《追忆逝水年华》的普鲁斯特,已是一个精于文艺、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巴黎上流社会里的雅士,当他打定主意要创作自己的鸿篇巨制时,他一定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他所面临的文化传统与文学环境。既成的道路与已有的典范似乎是应有尽有了,仅以19世纪而言,就已经有了斯丹达尔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塑造、梅里美的精巧技艺、巴尔扎克宏大的社会生活图景、雨果的磅礴气势与浪漫主义激情、左拉的科学描写方法……如何才能在这样一个领域里树立起自己的纪念碑?普鲁斯特的结论是另辟一条道路。虽然他缺乏斯丹达尔那种在激烈阶级斗争中大起大落的遭遇,巴尔扎克那种丰富而充满了挫折与困顿的人生阅历,他不拥有蕴藏量丰富的社会历史的“矿脉”可供开采,而只有他作为一个富家子弟那点安逸舒适、优哉游哉的生活与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见识,只有这一个涓涓细流的泉源可以汲取,但他对此并不缺乏信心,因为在他看来,“作品采用什么题材,并不能决定天才的形成。天才能使任何题材添色增辉。”他将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谱写自己的传奇。

以某种文艺观看来,普鲁斯特此举实属冒险,他竟然要在这贫瘠的矿脉上开拓出一个富矿,而且,他还是一个身罹顽疾的病人。从10岁左右起,他就患上了敏感性的哮喘病,而且,疾病不断恶化,到35岁的时候,已经变得相当严重,他经常遭受哮喘与失眠的折磨,已不能像健康人那样正常地生活:他杜绝了社交活动,像隐士一样深居简出,为了避免声音的干扰,他请人将卧室的墙壁全部加上软木贴面,为了避免植物气味对哮喘的刺激,他房间的窗户从不打开。正是在这传奇般的室内环境里,他传奇般地进行了文学创作,花费了21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整个长篇,最后取得了传奇般的成功,至今,任何一种观点的批评家都没有人不承认他这部长篇是一个奇迹。

……

在普鲁斯特传奇性的文学创造中,他驾驭与运用语言的艺术也是使人赞叹的。普鲁斯特是法国文学史上迄今最为显著、最为出色的长句作家,他那些长句首先是与他丰富的感受、精细的观察、深入的剖析相适应的,他对每一个事物、每一项事理竟然有那么多东西需要表达,以至思如泉涌,一个个简单句远远容纳不下,而必须在主句的躯干上让从句丛生,于是,在他的长篇里,往往一个独立的文句就长达一两页甚至两三页,这种长旬像春蚕吐丝,不绝于缕,像潺潺细流,九曲十八弯,它给人以变化无穷、层层渐入、幽远深邃的美趣。我们不能说这种长句一定比凝练简洁的短句的美学价值更高,但是,这种长句中思维容量的博大与精微程度、词汇的丰富的确都是惊人的,而且构设这样一个长旬所需的劳动,显然要比锤炼推敲式的语言加工更为复杂繁重,在一个文句中需要调配那么多的意思、从句与词汇,一字之差就要引起多米诺骨牌似的变动,而不回避这种遣词造句之艰苦的,偏偏是一个体弱的病人,他在病榻的旁边,以传奇般的毅力,殚思竭虑,从事这种艰苦的文字劳动达21年之久,终于用这种形式的艺术语言,把自己借助丰富而细腻的感受力所捕捉回来的早已消逝的时光固定了下来,就像把一个个彩蝶钉在厚厚的标本册上。

已经有不止一个批评家、学者把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这并非浮夸过分之举。就《追忆逝水年华》的规模与篇幅而言,它是法国文学史上仅次于《人间喜剧》与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一流杰作,以其创作的难度与所体现出来的气魄与毅力,普鲁斯特也可与巴尔扎克、左拉媲美,而就作品对人间现实的展现而言,普鲁斯特的长篇亦不亚于上个世纪那两位大师的杰作,只不过前二者所追求的是社会历史的真实性,而普鲁斯特所专致的则是个人生活范围里具体事物细微的真切性,但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点,对普鲁斯特的高度评价在我国会引起某些异议。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领域与使命,普鲁斯特从没有像巴尔扎克与左拉那样立意要为法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充当书记。他的意义不在于社会历史方面,他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人类在艺术中征服时间这样一个可以说是伟大的课题,并且以饱和着丰富艺术哲理的创作实践完满地加以解决。无庸讳言,他在艺术领域里,无疑具有“上帝的选民”的贵族化倾向,他的长篇不是为那些一心要到作品中找引入入胜的故事情节的读者写的,而似乎只是为那些在文学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与探索的人们而写的,甚至也不是为那些把编排故事情节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学事业的作家与批评家而写的,而似乎是专门为少数对如何把时间转化为艺术这个深刻艺术哲理有探讨兴趣的人而写的,正如斯丹达尔声明《红与黑》是“献给幸福的少数几个人”一样。可以肯定,它不会给一般追求消遣的读者提供多少乐趣,但它所提出的课题与艺术哲理,它的观察方式、感受方式与描写艺术,对于真正追求更高境界的创作者与研究者来说,将永远是一座受益无穷的学校。

1990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追忆逝水年华(精华本)/法国二十世纪文学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 沈志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6605
开本 32开
页数 5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8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38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