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里乾坤(篆刻学习与鉴赏)》笔者陈道义从事篆刻创作与研究多年,乐意成为篆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于是欣然捉笔,向各位读者说道本人对古玺印及文人流派篆刻艺术经典的认识与理解,以及篆刻学习与欣赏的方法和规律,从认识和了解到学习与鉴赏,再从门外谈篆刻应用,如数汇报,娓娓道来,希望能与各位读者很好地交流和沟通。写作时,结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将文字与图版紧密配合,尽量做到图文并茂。
| 图书 | 印里乾坤(篆刻学习与鉴赏)/中国书法篆刻经典学习与鉴赏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印里乾坤(篆刻学习与鉴赏)》笔者陈道义从事篆刻创作与研究多年,乐意成为篆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于是欣然捉笔,向各位读者说道本人对古玺印及文人流派篆刻艺术经典的认识与理解,以及篆刻学习与欣赏的方法和规律,从认识和了解到学习与鉴赏,再从门外谈篆刻应用,如数汇报,娓娓道来,希望能与各位读者很好地交流和沟通。写作时,结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将文字与图版紧密配合,尽量做到图文并茂。 目录 引言 一、认识古玺印 (一)古玺印的神秘起源对印章形制与功能的影响 (二)古玺印的形制与用途对印文风格形成的影响 (三)古玺印的材质与制作对印文风格形成的影响 二、了解篆刻艺术 (一)古玺印的实用性与艺术性逐渐分野 (二)明清及近现代主要篆刻流派及其风格特征的意义 三、学习篆刻艺术 (一)篆刻临摹之我见 (二)古玺印与明清流派篆刻的临摹阶段性 (三)如何从临摹过渡到创作:以学习吴昌硕印风为例 (四)篆刻艺术创作的道路及一般规律 四、鉴赏篆刻艺术 (一)奇正相辅、丰神流动的字法美 (二)虚实相生、阴阳流变的章法美 (三)笔情墨趣、刚柔相济的刀法美 (四)驰骋才艺、余味隽永的边款美 (五)相得益彰、朱黛生辉的印屏美 (六)篆刻艺术鉴赏举隅 五、门外谈篆刻 (一)书画钤印杂说 (二)古代文士与藏书印 (三)印石常识与赏玩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印里乾坤(篆刻学习与鉴赏)/中国书法篆刻经典学习与鉴赏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陈道义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379730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2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91 |
| 出版时间 | 2012-04-01 |
| 首版时间 | 2012-04-01 |
| 印刷时间 | 2012-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6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292.4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8.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江苏 |
| 长 | 255 |
| 宽 | 181 |
| 高 | 9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