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格里耶的《弑君者》讲的是一个谋杀国王的故事,背景是法国北部的一个岛屿,岛上住着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名叫鲍里斯,他是一家工厂的计算员,厌倦枯燥的工作。他的女友劳拉醉心于政治,在她的影响下,鲍里斯想参与政治,他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就是谋杀国王,最后谋杀在一片混乱中进行,谋杀的结果是一连串的疑问;国王是否死了?开枪的人是谁?目睹谋杀现场的人又是谁?
图书 | 弑君者 |
内容 | 编辑推荐 罗伯-格里耶的《弑君者》讲的是一个谋杀国王的故事,背景是法国北部的一个岛屿,岛上住着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名叫鲍里斯,他是一家工厂的计算员,厌倦枯燥的工作。他的女友劳拉醉心于政治,在她的影响下,鲍里斯想参与政治,他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就是谋杀国王,最后谋杀在一片混乱中进行,谋杀的结果是一连串的疑问;国王是否死了?开枪的人是谁?目睹谋杀现场的人又是谁? 内容推荐 《弑君者》内容介绍:游手好闲的鲍里斯在女友劳拉的影响下决定参与政治,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谋杀国王。然而,谋杀的结果是一连串的问题:国王是否死了?开枪的人是谁?目击者是谁? 《弑君者》是罗伯-格里耶的第一部小说,但直到1978年才出版。 试读章节 又一次,在海边,夜幕降临的时候,必须穿越一片布满岩石和洞穴的细沙滩,有时候海水淹及腰部。正是涨潮的时候,突兀的海浪挟着危险的漩涡从四面八方涌来。有些地方,海滩稍微平缓,只有极浅的海水,因此可以奔跑一会儿。但紧接着,在两块岩石之间,出现一片水域,在那里随时都有可能失足跌入由大海冲刷而成的坑穴之中。常常需要原路折回,在黑夜完全降临之前另寻出路;但是更为汹涌的海水不断冲来,使得撤退的路险象四伏。不可能在这种汹涌的海浪中游水,也不能因选择更佳的路线而犹豫不决。水位不断地上升,浪涛澎湃,水流也愈来愈激烈。当一切后退变得明显的不可能时,脚下终于出现了坡度平缓的沙滩。我爬上通往沙丘的小路,四肢还在因刚才凶险的场景而抖动。 此刻天正大亮,我的身体业已干燥,在我身后,大海变得平静而无凶险。这一次路程似乎是预先确定的,也以某种胜利告终,可这种胜利来得那么仓促、脆弱、游移不定,以至于我感觉不到任何休憩的快乐。 天空布满低垂的乌云,大地在清晨的溟漾中显得惨淡无色。我打开窗户,以便驱散昨夜的睡雾,可是仅有极稀微的空气进入房间。外面既不冷也不热,就像往常一样。 也许旅程并未结束,也许我刚才到达的沙滩不过是一段远未到尽头的行程中的憩息点。这里并没有终点的标志,我还得重新穿越漩涡和激流。我还得去搅动成吨的沙粒。天色这么惨淡,那是因为它只能在黑暗中显露几个小时……或者,也许还不如让海浪将我吞没,像冲走一个溺死者那样将我冲出这个逐渐削弱我的力量、意志和生命的房问,远离这片土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连植物都显得有气无力,奄奄一息,天空中太阳的光线也极难穿破云层照亮大地。 这样,也许我最终能找到大地……坚实的大地……也许……是一片布满岩石的无尽的沙地…… 主人公翻过身来。莫里斯……莫里茨……鲍里斯……他在床上翻过身来,再次去看床头桌上那只圆圆的大闹钟:指针移动得很慢,还不到八点半钟。鲍里斯遗憾地想起昨夜他睡得很早,因此没有必要再睡会儿懒觉。不过,既然工厂建在那儿不是为了一分钟接一分钟地耗费时光,也许用三十或四十小时的睡眠来填充这个空白会更方便一些。但是好事连想都不要去想,因为可能性极为有限:十一或十二个小时,不可能更好。再说,那也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邻居的收音机在响着,声调平稳而单调,播音员仿佛在念一本对于他和任何人都毫无意义的书,而且仿佛也没有把握会有人听。楼下有个女人在有时无时地哼唱着一首叫不出名字的歌。做弥撒的钟在敲响。今天是礼拜日。 仰躺在床上,身子有一半露在被子外面,鲍里斯开始研究,特别是试图确定那种每天早上都侵袭他的不快感觉,以便能更容易地将它驱走。这种不快的感觉产生于大脑,逐渐浸延到全身,一直深入到腿部和双手。这种感觉很快就变得难以忍受,经常迫使他从床上跳下来。他觉得他仿佛在咀嚼一种绝对平滑的物质,像是一块橡胶,但却无法改变它的形状,也不能咬破它那平滑的表面,尽管他使尽全力,咬紧牙床;好像是牙齿因受到感染而变得软弱无力,对于任何物质都无能为力,尤其是对于咬在嘴巴里的这块物质,每一次用力都是徒劳无功。 然后,突然地,当这块东西刚刚接触到第一排臼齿时,那像平静的湖面一样的表层一下子被搅碎了,变成了一排线条优美的细浪,相同的曲线以相同的间隔重复出现,缓缓地、持续地由右向左运动着,任何外来的因素都不能干扰它那单调的进程。 鲍里斯不会被这种突然的变化弄得措手不及,因为如今他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他长久地呆着,一动不动,神情专注地凝视着这一场景。可是必须得行动了,因为那形状不变的浪尖细纹不断地令人烦恼地进行着,同时好像蕴涵着某种威胁,仿佛一种突然的断裂,一种图案的紊乱,会引发某种灾变。应付的办法其实是有的:鲍里斯一般是将舌头从左往右擦过上门牙,重复多次,一直到将那一排排的细浪从嘴巴里完全驱走。但是,不知不觉地,它们却慢慢地躲藏到他的后脑壳里,正好在脖子上面一般很难到达的地方,要想将它们从这地方赶出去,工程相当艰巨。当他察觉到这一点时,已经太晚了。只有某种自然的介入,比如打哈欠,或者是打喷嚏,或者其他类似的动作,才能将它们赶走。 在等待这种介人发生的时候,鲍里斯觉得无法继续呆在这种状况里,于是他便极不情愿地起床了:此时大约是早上九点钟。P9-12 序言 《弑君者》是我的第一部小说。1949年写完后,我立即把它交给了巴黎的一家大出版社,但被极有礼貌地拒绝了。我当时是殖民地水果及柑橘研究所的工程师。1951年年初从安第斯群岛返回后(我在那里专门研究香蕉树的几种寄生虫,如cercospora musae和cos-mopolites sordidus),我发现那部几经周折、屡遭拒绝的手稿出现在午夜出版社的案头上。这家出版社表现出某种兴趣。我立即打消了他们的犹豫不决:我对他们说,我正在写第二本书,这部书肯定能让他们迅速作出决定。果不出所料,《橡皮》于1952年年底脱稿后,不久立即付梓出版了。于是我便重新考虑让更难令人接受的《弑君者》问世。但是,重读该书手稿之后,我感觉需要对文字作很大的修改。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与其修改旧稿,我更倾向于全身心投入《窥视者》的创作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我愈来愈觉得我的第一部作品需要修改,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修改之后将一部作品原有的节奏及气势打乱。似有不妥。 只是到了1957年出版了《嫉妒》之后,我才开始了修改工作。头一页,我改动了两个字,第二页改了二十个,第三页更多一些。从第五页开始,我完全重写过。到了第十页,我停下了,觉得这件工作未免荒唐无稽,于是,我写了《在迷宫里》。今天,我决定将我的这部小说原封不动交给读者,或者说基本上原封不动:仅仅改动了一些标点、词汇和句法,大约每页有那么两三处。唯一一个重大的改动是主人公的名字:原先叫菲力普,1957年改为鲍里斯。当然,这一年重写的那一部分也保留了下来,因此,从第四页到第九页不能算是原作。 阿兰·罗伯-格里耶 1978年7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弑君者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阿兰·罗伯-格里耶 |
译者 | 邓永忠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044954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95 |
出版时间 | 2011-06-01 |
首版时间 | 2011-06-01 |
印刷时间 | 2011-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65.45 |
丛书名 | |
印张 | 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186 |
宽 | 11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18-2009-087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